费孝通、方李莉:西部开发中的人文思考

西部开发中的人文思考

费:你写的《中国西部——文化艺术遗产的大宝库》,以及准备申报的科研项目——《西部人文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的课题设计方案,我都看了,写得很好,很有想法。我认为对西部的开发,应该是立体的,其中不仅是包括经济的开发,也包括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现在人们对于自然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的问题已经有点意识了,并且也正在这样做,我觉得很好。但是对于西部人文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能够有深刻认识的人并不多,目前还没有专门的人在做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应该把这项工作加到西部开发的这个大的战略中去。申报这样一个课题,我觉得是非常重要的,它的重要性应当同等与经济的开发和自然生态的保护。它们应该是一个平行发展的整体,也就是说,社会的进步应该是一种全面的进步,如果只有经济的发展,而在生态的保护、文化艺术的发展、人的文明程度的提高等方面都很落后的话,其不仅不是一种进步,还很可能是一种破坏和退步。因此,对于西部的开发应该是一种全面的、全方位的,即从经济的繁荣到生态平衡的合理发展到文化艺术繁荣。

方:有关这个课题我们院领导很重视,还为此专门召开了专家论证会,在会上许多的专家都有非常精彩的发言。会后,院领导决定,这个课题由我来牵头,并组织院里以及其他相关单位的各方面的骨干力量来共同做。同时,还希望请您来做我们这个课题的学术指导。

费:我年纪大了,做不了什么具体的事,但可以为你们出出主意,开开路。同时,为西部开发做点工作,也是我义不容辞的事。

方:长期以来,中国艺术研究院都只是关注对艺术本身的研究。它和社会学、人类学的研究是两个不相干的领域,但我们目前要做的西部人文资源的研究,如果不和社会学、人类学结合起来,就很难有研究上的深度和广度。只有把艺术学和社会学、人类学、包括考古学、历史学、民俗学结合起来,我们对西部人文资源的研究才能完整,也才能走出一条新的学术研究的路子来。也才能适合于现在新的形势发展的需要,从这一点来讲,我们需要您做我们的老师,为我们把握方向。

费:跨学科的交叉研究,是以后学术研究的新路子,你这个想法是很好的。其实,很多路子都是靠自己闯出来的,你就大胆的去闯。下面你可以谈谈你对西部开发的一些想法。

方:对西部的开发我始终有一种担忧,人类每一种文化的形成都是经过了几千年甚至上万年的积累而发展起来的,人类各文化之间有它们的相通性,但也有各自的独立性和独创性,每一种文化的经验和智慧、以及信息库藏是都其它的文化所无法完全代替的。我国的西部由于它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人文化环境,使它的文化艺术的原生态状况,得到了较好的保存,其在人类文化中的地位,相当于生物界中没有遭到过破坏的遗传多样性中心,在那里几乎囊括和继续保留了人类所有发展阶段的各种文化类型。如分布在内蒙一带的草原文化,也就是游牧文化,这是一种动态的进攻性和扩展性很强的文化;分布在陕西、陕北一带的黄土文化,也就是农业文化,这是一种静态的、保守的防御性的文化;还有一种就是分布在云贵高原一带的高原文化,这一类文化由于地处偏僻,所以比较原始,有些地方甚至还保留了人类最早的采集、渔猎文化,这些文化类型在一些发达国家也许是早已绝迹了的,但它们在我国西部的某些地方还保存完好,我们不要小看它们,这是一笔属于全人类的宝贵财富。所以,我们要珍惜它,不能随意的破坏它。

费:这些文化确实是我们的一个宝贝呀!也就是说,我们发展西部的经济是对的,但我们不要忘记了,我们还有这样的一个宝贝,这是几千年中华文明的历史替我们留传下来的。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资源,切实的说,在西部地区的这一广阔的时间和空间里,产生过很多不同的民族、不同的优秀人物,他们共同创造了一个文化的、人文的资源在里边。之所以称之为资源,就是其不仅是可以保护的,而且,还是可以开发和利用的,是可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有所发展、有所作为的。因此,在开发西部的热潮下,我们一方面要发展它的经济,繁荣它的市场,使大西北的发展和内地平衡,甚至超过内地。与此同时,还要保护其自然生态和文化艺术生态的平衡,不仅如此,对于一些已经遭到了破坏的自然生态和文化艺术生态,还要加以修复和再造,甚至重新发掘。因为,自然生态和文化艺术生态,也是一种资源,一种财富,而且,是一种难以用人工再造的财富和资源。我们一定要认识到这一点。

方:不过,现在保护和利用西部自然资源和生态方面的课题已经有不少专家在研究,并且也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但有关文化艺术资源和生态的问题却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费:只要我们已经认识到这个问题就好办了,至于怎么让大家都来共同的认识这个问题,这就要靠你们去考察、去研究,然后把这些成果公布出来,宣传出来,让所有的人都取得共识,在繁荣和发展西部经济的同时,也要繁荣和发展西部的文化和艺术。

西部的文化和艺术的确是非常值得我们去探讨、研究和发掘的。那里是我国文化最早的发祥地,在西部的关中盆地曾发现了距今约65至85万年的“蓝田人”头骨化石,距今数万年或10至20万年的“大荔人”头盖骨化石,和距今6000年的最典型和保存最完整的新石器时代村落半坡遗址和姜寨遗址。中国许多的最灿烂的文化艺术都是在那里得到蓬勃发展和繁荣的,如集中在甘肃、青海、陕西一带的彩陶艺术、集中在敦煌一带的佛教文化和艺术、集中在新疆、云南一带的岩画艺术等等。同时,就是在西部如今还存活的一些文化艺术中也还具有一种主题内涵的古老传承性,例如从远古先民图腾崇拜演变而来的一些列有始祖神圣、人类起源、生命繁衍意蕴的符象以及许多历史典故、神话传说的图案纹样。还有从原始宗教、巫术演化而来的民间音乐、舞蹈。朔本求源,在这里我们几乎能找到所有中国美术、音乐、舞蹈、甚至戏曲、诗歌发展的源头。而且,西部的文化除了有汉族文化之外,还有众多的少数民族文化(中国的少数民族大部分都集中在西部),从其发展的广大的时间和空间中我们能看到多元一体的、由广大多种民族的群众创造的文化的相互接触、相互融合和各自发展的演化经过。

西汉时期,当时的统治阶级打通了从长安横穿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不仅把丝绸文化从中国推向西域、吐蕃、东南亚、乃至波斯(今伊朗)、罗马等国。同时,同时也从这条“丝绸之路”传来了印度的佛教文化。佛教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很大,是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影响的第一步。主要是在魏晋南北朝到唐朝,甚至宋朝这一时期,这是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一个重要时期,有关这一方面的问题陈寅榷讲得很好,很透彻,你可以好好看看他这方面的文章。

方:在公元9世纪以前,中国的政治中心大体在北方而偏西,西北经济曾是全国经济中的主要成分。但经过千余年间开辟江南的结果,长江中下游逐渐成为中华帝国的经济所在。公元十世纪初唐朝灭亡,西部从此沦入多灾多难的动荡中——从五代十国到北宋、辽、西夏、元、明、清,伴随着民族的斗争与融合、中国的分裂与统一,西部同整个北方兵事频繁,社会平安的时间相当短暂,总体经济水平在反复中趋向低落,在整个中国的文化地位也跌落下去。而且由于西部战事和上海丝绸之路的发达,它的丝绸之路的辉煌地位也已失去,从昔日拥有庞大商业市场的大都市沦为主要用于控制西北、西南的军事重镇。

费:就是这样我们也不能认为是它的文化地位跌落下去了,而是我们对它后来的文化认识不够了,主要是我们认为它不是主流文化,就不再去认识它。而我们现在搞的人文资源的开发,就是要重新去认识它、理解它、发掘它。对于西部文化艺术的考察,前人已经做过了不少的工作,其中包括考古学界、人类学界、民族学界、艺术学界等。这些考察是非常重要的,为今天的考察和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很好的基础。这以前的考察和研究大多还是仅仅停留在对历史事实的记录、观察和描述上,但在从文化的角度上进行进一步的理论总结和深入研究方面还是做得不够的。如何在艺术学的基础上广泛的吸取社会学、人类学、民俗学、历史学的研究方法,变传统的单项个别研究为整体的全面研究。在学术上进行跨学科、多学科的交叉研究及理论总结,这是你们今天要做的事情。比如把艺术放到一个社会历史的背景中去研究,在这里研究的不仅仅是艺术本身的历史,而是整个历史对艺术的表现。这和单纯的艺术史不一样,单纯的艺术史谈的只是艺术本身的变化,这里要谈到的是社会和历史的发展对艺术的影响,我认为在这一方面我们的研究还是很薄弱的。

方:对西部人文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这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崭新的、前人从未研究过的课题,崭新的课题必须要有崭新的视野和崭新的方法论。它使得我们这次的研究不能停留在以往的艺术研究的方法上,以往对艺术的研究和考察,往往只注重艺术作品的本身,比如,艺术的表现形式、语言符号和象征意义等。但很少研究艺术的过程,以及活动在艺术品背后的那些人,包括这些人的艺术行为,还有作为特定社会中社会文化现象等方面,这是艺术人类学研究中的一个巨大的缺口。而我们的研究正好可以填充这样的一个缺口。而填补这个缺口的考察报告在国外不多,在国内基本还是一个空白。因此,我们做这个课题在学术研究上具有一定的前沿性和开拓性。另外,这次研究和以往不同的是,它是从书斋走向田野、走向社会,将我们的理论研究和社会的发展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因此,具有强烈的实践性。同时,新的方法论要求这一研究必须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研究,正如费先生刚才说所得,要在艺术学的基础上其广泛的涉及到历史学、考古学、人类学、社会学、民俗学等。而这种综合性的研究使其研究的过程和研究的方法都需要有一种前所未有的创新性。因此,前面可能会遇到比较多的困难,但我们一定会想办法克服的。

不过做研究是需要一定经费的,一般国家拨给社科研究项目的经费是很少的,尽管院里将会尽可能给我们支持,但我知道中国艺术研究院的经费也是很紧张的。

费:其实经费是不重要的,只要你们的研究确实是有意义的,是能够推动西部文化经济全面发展的,国家一定会支持的。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课题,它不是一个两个人能够做得了的,而是要集中一大批志同道合的学者来做。在这一点上中国艺术研究院是有优势的,在这里集中了大批的各个不同艺术门类的研究人才,这是其他任何单位都很难于之相比的。而且这种研究是一个长期的研究,这不是一天、两天,一个月、两个月,一年、两年能够完成的,它是要好几年,甚至对有些人来说也许这将是一个终生的研究事业。

我觉得对西部的研究要分几步走,首先要了解它发展的历史,有了一点基础了,对它的历史说清楚了,然后再找到几个有代表性的可以做田野的地方,花点功夫,做深入的考察,把它们作为研究的标本。在研究的过程中要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心去体会。我现在是没有这种力量了,不能长期的深入到生活的最低层去了。这是你们的任务了。

方:但费先生可以到西部一些容易去的地方做一些短期的考察。

费:我准备下个月去西部的几个地方看看,同时也找个机会同大家谈谈有关人文资源保护、开发和利用的问题,把它的概念和它的重要性讲出来,现在很多人对这个问题还没有很好的认识。

方:我一直觉得有一个矛盾的问题就是,随着经济开发的深入,传统的文化和艺术必然要受到冲击,我们应该怎样去保护它们,既不能让它们不发展,但又不能让它们被新的经济和一体化文化弄得面目全非,完全丧失了自我。对这个问题不知费先生有什么样的看法?

费:我在这一期的《文艺研究》上看到了李泽厚的一篇文章,我认为他的一些观点可以值得考虑。他认为对于本土文化和传统文化在新的一体化经济的冲击下,可以实行“创造性的转变”。也就是说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的发展。全球一体化的经济发展会给人们带来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和新的文化观念,但真正传统的好的东西是不会完全走掉的。我们的任务就是要把这些好的传统从生活中提炼出来,让大家意识到和理解到我们有些什么样的、应该保留的优秀传统,并有意识地去发扬它和继承它。我把这种行为叫做文化自觉,这就是自知之明。

我们现在连自己有多少财产都不知道,自己有些什麽资源也不知道。人对各种资源的认识是逐步的,现在我们对自然资源已经了解了不少,逐步的明白了有天然气、石油、太阳能、核能等等,这也是一步一步的自觉嘛。对人文的资源也是一样,要有意识的去理解,去知道、去逐步明白,要把我们以前不知道的资源逐步挖掘出来,要知道我们自己究竟有多少财产,这是第一步。这要从历史里边来看,在历史上有两个中心主义,第一个是汉族中心主义,再一个就是西方中心主义,就是这两个中心主义把西部的文化给淹没了。大家不去看它、了解它了。一讲就讲汉族的东西,其实西部不仅仅是汉族;一讲就讲西方的力量,不重视本土的力量。在这两个中心主义之下,就把我们西部的这一广大地区的人文资源给掩盖起来了。西部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区,我们要承认它的文化的多元性,这些不同民族的存在,都是根据自己不同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形成了自己的不同的民族文化。这些民族的文化历史和汉族一样长、一样重要和一样珍贵,我们必须要正确的认识到这一点。

另外,我们在考察和研究中还要完成的一个任务就是要了解,并要让大家知道,这些传统的民族文化,将如何在这新的历史条件和新的文化背景下,产生新的变化和有新的发展。同时我们应该怎样去保护和发扬这些文化中的一些优秀传统。同时,我还要讲的一个问题就是,在这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文化一体化猛烈席卷过来的时候,不要把西部这些多元的文化给冲掉了,给毁灭了,我们有责任要提醒大家。

我下个月要去陕西和甘肃一带考察,你有没有时间和我一起去,要去的话,我们还可以沿途,边做西部的考察,边继续这个话题。

方:能有这样的机会,对于我来说那当然是太好了!我可以一路上跟着先生学到不少的东西。

费:就这样,我们今天的谈话就到这里。

方: 谢谢,先生今天的谈话,对我启发很大。

 

方李莉记录整理

2000年载于 《民族艺术》杂志

日期:2010-06-29
阅读:
作者:
字体: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lixj | 来源:
本文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0)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