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孝通:九访兰州、两次讲话

九访兰州、两次讲话

费孝通

今天我们召开一个座谈会,在这个座谈会上我们要研究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就是,在西部大开发的中间怎么样认识人文资源在其中的作用和意义,要如何去保护、开发和利用西部的人文资源。西部的人文资源,不仅包括过去我们祖宗给我们留下的许多人文方面的遗产,也包括现在还活着的并还在继续发展的各种人文方面的活动,尤其是现存的各民族的文化艺术方面。

长期以来,我一直对西部很关注,关注的原因是什麽呢?是因为觉得在全国的发展中,西部落后了,为了全国经济发展的平衡它必须赶上去,我要为此出把力,帮一帮它。这是我经常到西部考察的出发点,仅仅甘肃,在这十几年间我就来了九次。这期间我所注重和关心的都是经济的发展,目的是“志在富民”,是想提高农民的收入。所以,到甘肃我挑的第一个地方就是农民生活最苦的定西县,那还是在八十年代。那时我从研究东部的发展,开始转到了西部,当时我对西部的贫困印象很深,这种印象不是假的,是真实的。但片面性很强,这种片面性就在于,我只看到了西部贫困的一方面,却没有看到它富有的一方面,没有看到它具有那么多丰富的文化艺术遗产,那么多还存活的和还在发展的各民族丰富的文化艺术活动。当然这种片面也是有一定历史原因的,因为当时的经济实在是太落后,如果不解决经济问题,一切问题都免谈。但这种经济发展又不能全靠国家,必须自力更生,所以认为西部的发展,首先是要发展生产力解决经济问题,在这一方面我是对的。但在这一期间却忽视了西部的另一方面,那就是它富有的一方面。如果早一点认识这个问题,对西部人文资源的保护、利用和开发的工作就能早一点开展。

记得还是在我在读中学的时候就听说有一个西北考察团在西北考察,其中还有一个瑞士人叫斯文.哈定,那时我只是觉得西北很神秘,有很多有趣的生物和民俗文化,但没有看到它对中国文化发展的意义,也没有看到它在今后中国文化发展中的地位。我当时的富民思想也没错,但现在改革开放已经二十几年了,西部落后的局面还没有完全解决,国家又提出了西部大开发,这是对的。但是不能重复我的错误,忘记了西部的另一面,也就是它所具有的、丰富的人文资源这一方面。今天上午我们参观了甘肃博物馆,感到你们这里的人文资源太丰富了,我们所看到的都是已经发现了的,其实还有很多是尚未发现的。博物馆中的许多藏品都是在近一百年或几十年中收集和发现的。在早些时候中国人是不重视这些人文资源的,但是外国人重视它,到这里来考察,还偷走和抢走了我们的许多珍贵文物。首先是我们不懂得自己的家产值钱,不知道自己有这么珍贵的财源,没有认识它嘛。我们这代人是很苦的人,因为我们中国的经济落后,在国际上没有地位。我出生在1911年,也就是辛亥革命后的十年,这是一个中国悲惨局面的段落。我的一生所看到的都是中国人贫穷的一面,所以,让中国人富起来,是我这一辈子的最大愿望。认为首先要有经济基础,要有生产力的发展,没有经济基础,不然,其他的东西就谈不到。就象甘肃的博物馆有那么多的宝贝,但却没有一个好的陈列,有很多的文物都没有展出来,因为没有那么大的地方,这就是我们的财力不够。有了宝贝不能表现出来,不能宣传出去。但在这二十年当中,中国的经济有了发展了,农民的收入也有了提高,西部虽然还是比较落后,但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在江苏的农民收入是向万元进军,当然,比较起来西部就有距离了。

所以西部的重点还是在发展生产力,只是不要忘记了,我们还有一部份很大的财富,也就是在人文资源方面的财富,经济发展了,我们就要注意到这一部分财富,首先要保护好它,才能谈得上今后怎么去利用和开发它。在保护这些人文资源方面你们还做得不错,起码在这二十年来,没有什么大的破坏,在早期很多东西都被外国人偷走了或抢走了,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敦煌,解放以后就不会再有这样的情况了。虽然,在文化大革命时许多地方的传统文化和文物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但甘肃省好像还比较好。

我在甘肃下面跑,有一个印象,就是在群众里面、农民里边对我们的传统文化很重视,到很多农民家里去看,门口都贴有对联。在下面我碰到一个青年,他把他父亲写得字给我看,是草书,学的好极了,问他父亲是干什么的,他告诉我说是个小学教员。这说明这里的传统文化深入到民间去了,这不简单。在我们江苏,农民的生活很富,但在乡村里对传统文化有兴趣或有研究的却不多。所以在甘肃不少农村还有传统文化的底子,我当年在定西,到洮河一带去考察,感觉到当地的农民对传统的文化有一种爱惜的心理,他们虽然文化不高,但对传统的民间艺术却很热爱,也很热心地举办和参与各种民间的艺术活动,很多的传统文化和文物都保存得比较好。我不知道我讲得对不对,总之,我有这样的印象。我们还要加强宣传,要让当地人进一步认识到这些东西的重要性。也有很多人对于这些古文物和古文化遗产不懂,也不认识,主要是基础知识不够。

我这是第九次到兰州来,才第一次讲到了人文资源的问题,这实际上也是一个事物发展的必然性,这意味着人们的思想感情已经开始产生变化了,也就是说当物质发展到一定地步以后,人们就要开始重视精神了。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人们才发现我们面对的不仅有自然资源,还有宝贵的人文资源,这是在我们的感情产生了变化物质发展到一定程度才能看到的。在经济落后时期,人们不大可能会认为人文活动留下的遗迹和传统是一种资源,是因为经济的发展才促进了人们对人文资源的认识。

所谓的人文资源就是人工的制品,包括人类活动所产生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它和自然资源一样,只是自然资源的天然的,而人文资源却是人工制造的,是人类从最早的文明一点一点的积累、延续和建造起来的,它是人类的文化、人类的历史、人类的艺术,是我们老祖宗留给我们的财富。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一样,有很多是属于不可再生的,一旦被破坏掉,就永远无可挽回。

我昨天在甘肃博物馆看到了许多原始的彩陶,真是美极了,那时候人类的生产力还很低,还是属于新石器时代,但在陶器上所反映出来的精神世界却是很丰富的,那麽多抽象的和具象纹样,表达出了我们祖先最早对世界的认识和看法,还有那些为了不同用途而做成的不同造型,也反映了最初人类的生活方式。因此,它们表现出来的不仅仅是一种陶器,而且还是一种文化,一种早期的中国人的文化。尽管我以前知道,早期的人类社会有石器、有陶器,但那都是空的,是书本上的。这次到博物馆,实际看到了,才被感动,才有了一种新的认识。所以,我们今后要多普及历史和考古方面的基础教育,不仅是在书本上学,还要带学生多到博物馆看看,让他们通过这些认识我们国家的历史,知道哪些是我们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甘肃现在发现的文物古迹已经很多,但还有没有尚未发现的文物古迹呢?这都很难说,就像当年的敦煌也是偶然被发现一样,当年看守敦煌的王道师就是因为不懂得那些文物的价值,所以把许多珍贵的国宝都很便宜的卖给或送给了外国人。因此,我们先要提高我们的认识,提高人们的素质,提高大家在文化历史方面的修养,只有这样人们才会自觉地去保护我们珍贵的文化遗产。刚才我已经说了传统的文化在我们甘肃是有基础的,这种基础存在于群众之中,农民之中,这要把它保持下去,并进一步培养起来。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我想讲的是,我们对于人文资源的态度,首先要宣传,要让老百姓知道,这些是宝贝,是有文化价值的,甚至还是有很高的经济价值的。在干部里面也要加强教育,干部很重要,有些群众碰到了珍贵的文物却不认识,干部要有这方面的知识,不要让群众随意丢掉或破坏掉。尤其在西部大开发期间,在进行一些基础设施的建设时,很可能会无意中发掘出一些古文物或要破坏掉一些古文物,包括一些古建筑,我们尤其要注意。比如你们今天给我看的一块当年中原皇帝给西藏王的令牌,就是在收破烂的废品堆里无意中发现的。这一类的东西一定还很多,只是我们没有发现而已,有时候因为我们不懂所以也就在我们的眼皮下溜过去了。就象二十年代的斯文哈定等一些外国探险家,到中国西北考察拿走了我们的不少文物,虽然是一种强盗行径,但他们却帮助我们发现了这些东西,知道了这些东西的价值,所以,在历史上他们还是有功的。中国传统的文人,大多是坐在书在里看书的,不会深入到下面去考察,不会到活生生的社会生活中去体验,去了解事物真正的本来面目,所以对书斋以外的许多事情都不太了解。今后我们要改变一下我们传统的做学问的方式,要提倡真正的深入到生活中去,到广大的农村中去,在这些地方我们可以发现很多的好东西。我们的知识是从哪里来的呢?我认为决不会仅仅来自书本,而是在实践中,在实际的生活中产生我们的知识。对中国的历史的也不要光看书本,要到博物馆去看一些真正留下来的实际的东西,我们对它的认识才会更深刻,更全面。

就拿我自己来说,虽然我有条件接触过不少的历史文化方面的东西,但由于学习和关注得不够,所以在这方面的认识还不够,现在我还要开始补课。前面我们讲到了人文资源,它的涵盖面可以包括得很广很广,人文资源也就是文化的产品,我们现在不光要发展经济,也要重新认识人文资源,要回头看到这种资源给我们带来的影响,另外,还要利用这些原有的资源给我们创造出一种新的文化,来服务于我们新的生活,这里面有很深的学问。西方经济高速发展的结果,只是强调了人同物的关系,但却把人同人的关系,人同自然的关系给丢掉了。现在西方人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正在局部局部的把它恢复起来。人和自然的关系,包括了人同自然生态的关系,人同自然资源的关系;而人同人的关系则包括,人同人文历史的关系,人同人文资源的关系。

人文资源虽然包括很广,但概括起来可以这么说:人类通过文化的创造,留下来的、可以供人类继续发展的文化基础,叫人文资源。我们要好好的利用这些人文资源,让它变成我们丰富的生活资源。大的我们不讲了,就讲音乐、美术、舞蹈、戏剧等这些艺术活动,就是为了满足我们的感情需要,通过我们的大脑、眼睛、嘴巴来表达、传送和接受人类的各种的感情。也就是通过我们的器官来欣赏和接受各种不同的微妙的心理感受。人通过艺术吸收外界的东西,刺激我们的感觉,帮助我们从各个方面去认识世界,让我们感受到大自然中的或人类情感中的许多美好的东西。而这种感受的辨别,这种审美观念的形成,很多都是从小培养和从传统的文化中潜移默化中形成和习得的。所谓美和不美,实际上既是客观的也是主观。但作为人的存在,总是向往美的,向往精神享受的。所以,将来人类的物质发展了,吃饱了,穿暖了,就要讲究吃好,讲究穿漂亮。这个吃好就不仅要讲究营养,还要讲究味道、讲究气氛、讲究形式,讲就食具等等,就连吃也可以成为一种文化和一种艺术了。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到,人类首先要讲究生存,要活下去,才能讲究生活。我们以前要解决的都是生存问题,现在我们要逐步的解决生活问题。生活和生存是不同的,生活里面必须要解决的是衣、食、住、行,我现在还加了一个“学”。现在已是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了,不能光满足于吃饱,穿暖,还得不断提高自己对世界的认识,这就是学,活到老要学到老。这就是信息时代的特点,时代发展得很快,如果不学习就会发现自己跟不上时代,好多事情都弄不清,不认识了。

信息时代就是知识竞争的时代,我叫它高知识时代。这时候的人们不光是面临有钱没有钱的问题了,还要面临有知识没有知识的问题,所以,以前大家羡慕的资本家,现在人们羡慕的是“知本家”了。这是一个斗智的时代,是一个比知识的时代,这不是一个有钱没钱的问题,而是有知识没知识的问题,先进不先进的问题。这个问题讲起来就太长了,今天就不讲它了,其实这里面也涉及到一部分审美的问题,懂不懂得美的意义,懂不懂得对更高一层精神生活的追求,让自己的生活更具一定的质量感,这也需要修养和知识。这一部分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将来一定还有一个大的发展,这是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人类将面临的更高要求。人类的天性就是这样,吃饱了就要求要吃得香,还要有环境美,要享受音乐,要观看舞蹈,要欣赏绘画。这比解决吃饱穿暖来说高了一个层次,我是属于一个人们还在苦苦追求吃饱穿暖时代里产生的人物,所以我这高一层的文化艺术的追求方面,发展不大,但我也接触一下,就算是一个边缘人物吧。我在中国艺术研究院讲话的时候说,我在艺术领域里也有一些朋友,也有过一些接触。主要是初解放时,我做过一些民族工作,当时党中央让我参加民族工作访问团,这个访问团怎样和少数民族接触呢?周总理教我们要通过艺术来接触,所以又组织了一个民族文工团,向他们学习,和他们一起跳舞,一起唱歌,少数民族很高兴,觉得我们和他们是一家人了。这就是美人之美,他们觉得美的,我们也觉得美,这样就有了沟通的基础。这是很重要的,是做人的基本道理。一个人生下来,一个民族的发展都是各美其美,都觉得自己好看,这还不够,还要能美人之美,能理解别人的美,人与人之间和民族与民族之间的界限才能打破,才能沟通相互之间的感情,成为自己人。这是周总理的创造,让我们通过艺术来打破民族之间的隔阂。这种方法到现在也还有用,现在世界的各个民族各个国家要相互理解,相互团结,就是要能够美人之美。

外国人以前看不起我们中国人,觉得中国人不美,身材不漂亮,不高大,不健壮,但现在看看奥林匹克比赛,我们的成绩还不错。人其实也是艺术品,那些运动员表演的技术,运动的技能,人的精神状态,都是一种艺术的表现,这种表现的结果,改变了外国人对我们的看法。当时周总理就是通过打乒乓球使得中美关系得到了缓和,并最终走向了和解。这里面是有学问的,艺术是解决人类冲突和隔阂的一个工具,一个手段。现在全球一体化了,各个民族各个国家必须同处一个地球,同在一个地球上生活,但即使如此,要大家的文化都一样是不可能的。美与不美的看法还是从自己的文化传统中形成的,这是由一个民族的历史所决定的。就象中国从仰韶文化开始,就不断地形成了自己民族的审美观,我们的文化基础养成了我们对美的看法。但这并不限制我们欣赏人家文化的美,其他民族的美我们也可以喜欢,比如我们也喜欢西方的音乐、西方的绘画、西方的舞蹈,甚至包括他们的服饰和生活方式,这也是一种文化借鉴嘛。但我们不要光是借鉴别人的东西,也要把自己好的东西拿出去,得到别人的欣赏。在这一方面要好好的发展,现在我们有条件了,我们的经济已经发展起来了,下一步我们要宣传我们的文化,要让人家认识到我们的美,我们文化历史的可贵,要用这些东西去打破中西文化之间的隔阂。这就要我们能发展出中国好的文化传统和艺术,把老祖宗给我们的传家宝继承和发扬出来。甘肃就是蕴藏着这些传家宝的重要地方之一,我们要好好利用和开发它们,为我们国家服务,为我们的中华民族服务,为取得世界人民的认同做努力。

我是一个研究文化的学者,对艺术虽然没有很深的研究,但通过当年做民族工作,组织民族文工团,认识到艺术在沟通各民族和各国间之间关系的重要性,在这一点上我是有体会的。同时,对艺术在今后人类文化发展中的重要性也是有认识的,只是我不是搞专门搞这一方面研究的专家,所以在这方面不能做很深入的研究,但我可以敲敲边鼓,出点力量,通过您们的研究来达到我的希望。把全世界文化的隔阂消除一点,让中西文化能互相见面,互相理解,互相欣赏。

开发和利用人文资源,要有历史文化和艺术方面的基础,在这一方面西北地区的基础要比东南地区好,这不仅仅是要有些古代的文化遗产,还要有群众的基础,文化艺术是生长在群众之中的。西北各地的民间的歌舞、民间的美术,民间的各种艺术活动比东南各地丰富得多,比香港更是高多了。但现在我们的很多西北女孩子还在学香港,赶时髦,但时髦并不是艺术,真正的艺术是要有很深厚的文化底蕴的。为什么克林顿到中国来第一步要到西安,他看中的是西安的古文化,是中国早期历史上许多代皇帝的古都,有世界著名的许多重要文化遗址,在那附近有黄帝陵、半坡遗址、兵马俑、武则天墓等等。他觉得这些东西了不得,那里有秦汉的文化、唐朝的文化等。首先是他有这种认识,所以,他要先到西安。还有以前日本的一个首相,到中国来第一个地方到的是敦煌,说明了他对中国的文化历史还是有认识,也认同,觉得那是中国人创造的了不起的文化。但对于这些文化和艺术,我们要把它们整理出来,发扬出来,就象是敦煌的丝路花雨的舞蹈一样,我们不但要继承还要创新,让我们中国传统的文化艺术重新发扬光大。这就要培养人了,我们做政府工作的人就是要想办法为这些人创造条件,奖励他们,让他们发挥出他们的艺术才能。

今天来的都是专家,等一下我要听听你们的意见。我们怎么样来组织一支队伍,我主要是想办法来帮助大家,在这一方面不是我的本行,但我愿意以我的力量来帮助一批人,帮助一批艺术家、艺术理论家和考古学家组织起来,看到他们的任务,看到他们将要对国家所做的贡献和以后将要发展的道路。创造一个全球化下面的、二十一世纪的、能代表中国新的精神面貌的文化艺术出来,做点有意义的事情。当我们考察和研究了西部的人文资源以后,我们就会知道我们究竟有多少家底了,这些都是我们发展未来文化的基础。现在你们要了解这些家产,找到一条发展的路子,不要只限于敦煌,敦煌只是甘肃省的一个地方,也不要只靠祖宗吃饭。外国人帮我们发现了敦煌,我们就只限于敦煌了,我们要把眼光放开阔一点,在丝绸之路上面,还有不少丰富的人文资源未被发现出来。我的意思是说,第一,还有很多的宝贵财富我们可能还没有发现;第二,这些宝贵的人文资源还要靠我们去保护、开发和利用;第三,要提高群众的认识,知道这些东西是珍贵的文物,不能乱破坏。我们的责任就是把这些重要性讲出来,宣传出来。

在西北地区二十年内会有一个很大的发展,这是不成问题的,我们要想到的就是在这发展的过程中文化的地位。甘肃有那么多珍贵的文物却没有一个好的象样的博物馆,因为建一个博物馆要很多的钱,等我们的经济发展了,建一个好的博物馆就不成问题了。所以,经济的发展也是为了提高文化,复兴文化。甘肃应该有一个这样特殊的责任,因为你们住的地方就是一个人文资源极其丰富的地方,要好好的利用这块土地。甘肃的地方和气候也适合古文物的保存,因为天气干燥,东西不容易腐坏。总之,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不要丢掉了对人文资源这一领域的保护、研究和整理,这是我们这些从事文化艺术研究工作人的责任。

在西部大开发中,国家的政策是帮助西部大发展,缩小西部与东部的差距,这是一个大好机遇,希望西部利用这次机遇把西部发动起来。现在很关键,是发动期,要抓住机遇,振兴西部。我认为,要在在整个西部搞一个中心区,也就是工业开发区,我看中了河西走廊。要把它搞成推动西部发展的动力,一个西部的特区。

沿海有特区,有深圳、厦门,我们开发西部也得有特区,所谓的特区,也就是具有特殊政策的区域,它享有特殊的权利,可以发展的优待,用国家的力量来帮助它,这种帮助不仅仅是投资,还包括有一套相应的设施与政策,这样就可以发展成一个中心,也就是发动区,这个发动区的涵盖面很大,是个大的少数民族自治区地带。新疆、西藏、蒙古、宁夏,这些少数民族自治区都在河西走廊的四面,如果河西走廊成为一个中心,成为一个发动区的心脏,成为一个工业经济的中心,就可以带动这四个自治区的发展,就有一个团结在一起的力量。

我在九十年代初就有了将河西走廊建成一个特区的设想,但当时条件还没有成熟,但我觉得现在可以慢慢把它提出来了。因为现在国家正在搞西部打开发嘛,开发总得要有一个发动机,要有一个中心地区,这个中心地区就象是一个香港和上海,它们是珠江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发动机。那么西部开发也要有一个发动机,这个发动机就在河西走廊。我看中这个地方有什么根据呢?这个地方在历史上很重要,汉武帝时期,中国人最怕的是匈奴,匈奴究竟是哪个民族,现在还没完全确定,据说蒙古族是他们的后裔,这个是历史问题我们不用去管它了。当时汉武帝要抵抗匈奴,他就开辟河西走廊,当时大批的汉人到这里屯垦,这样就把匈奴一切为两,分成南匈奴和北匈奴,南匈奴就同化成汉族,北匈奴就跑了。这个历史很值得注意,一个发达的文化中心可以把四面的少数民族团结在一起,也就是我说的多元一体,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多民族的国家要有一个凝聚的中心力量,这个凝聚力还要有一个经济积淀的中心,那么在西北地区这个经济积淀的中心就在河西走廊,河西走廊作为一个中心,不仅是要发展,还要特别的发展,并用这种发展来影响到新疆、西藏、蒙古、宁夏。这几个大的少数民族自治区都集中在这个力量之下。这个中心我们不能叫它汉族中心,我们不能有大汉族的思想,应该叫它叫“现代化的经济中心”。它要首先进入信息化的时代,进入人类社会发展的第三个阶段,要进入网络经济。

我今天讲的意思是,我们要把发展河西走廊的意义看的更重要一些,它的发展不光是可以辐射整个西部,就是整个中国的发展之中它还应该有一个的重要地位。但当中心要有条件,现在西部大开发还没有找到一个中心,重庆是大城市,但太偏了,不是西部的中心地区。河西走廊作为一个中心,有它的条件,水资源比较丰富,靠祁连山,祁连山是河西走廊的冰箱,水结成冰在山上保留着,可以慢慢用。但这个水怎么用它这就要靠你们了,上帝给了你们一座雪山,冻结了很多水在上面。这些水要怎么去保护它、利用它,要象定西城一样,对水要节约,一点一滴都要很好的利用起来,不要浪费它。当然,这个工作是不容易做的,还需要大家努力。

这也许是个梦想,但这个梦是有道理的,我们要多宣传,要讲道理,还要让更多的人来理解这个道理。当然,这种共识要有一个过程,要大家共同努力来圆这个梦。那么,你们现在要先做一些事情,把这个计划先准备一下,眼光要放得远一点,地方要先走一步。要把祁连山的水保护好。

我认为河洲也是一个中心,河洲在历史上是有地位的,是中原地区到西藏地区的一个商业中心。回民聚居的地方,一般就是商业发达的地方,从民族的角度来看,回民比较懂做生意,在做生意方面的经验多。所以,我认为,宁夏应该连同西藏和西南发展出一个贸易中心出来,这是有条件的,有历史的根据的,可以和海东联合起来成立一个合作区,经济发展是要先有一个中心的,不是普遍发展。这和发展农村经济是相辅相承,不矛盾的,真正的财富是在劳动者身上,只有农村里面的农民袋子里有钱了,事情就好办了,因为有了钱他就要买东西,一买东西就会出现一个市场经济,这就是初期的农业经济。河洲从明朝开始就是这样一个农业经济贸易的中心,这个贸易中心发展到现在,我们还要发展它的优势,发展它在区位即地域上的优势和特点,要利用它把甘肃的南部这一块发展起来。我现在是看中两个地方,一个是河西走廊,一个是河洲地区。

宁夏的河洲容易发展,因为它有基础,当年,我想帮助宁夏的回民到拉萨去做生意,他们提出来交通不方便,有了路没有车,我就想办法找南汽商量,要了一百辆车。意思就是说,有了路还要有车,有了车要有人,有了人,还要有货,没有这四样东西,商业就是空的。所以,我们西部大开发的第一步重点,就是交通,我看中央的政策是对的,第一步就是要把路修起来,把交通搞好。没有这一步,我们就没法发展经济,这是一个地区发展的基本设施。从公路、高速公路、铁路、飞机,首先要在交通上实现现代化,在这一点上,中央是要保证做到的。美国也一样,罗斯福的时候,首先就是造路,有了路就出了一个汽车大王,福特公司出来了,经济也发展起来了。我们也是要这样,一步一步来。我相信五年里边,在西部的交通方面会来一个大改变。我昨天在路上走,看到铁路旁正在修双轨路,但这双轨路还没有出境,这修路是西部的第一步工作,接下来,就是发展运输工具。再接下来就是人,有了车还要有开车的,记得我刚到宁夏时,经常听说到西藏的路上有翻车的现象,那是因为,开车人的技术不行,道路也不好走。现在路通了,有了人,还要有货,这才会形成一个市场经济。有些什麽货呢?比如,你们有羊毛,可以搞羊毛加工,那怕是粗加工,也比直接卖羊毛好。在传统的商业经济方面,回民兄弟懂得一点,但有关现代化的市场经济,恐怕还得要学习。就象刚才讲的,人家外地的人来买当地的羊毛,里面夹的都是灰,这是欺骗的行为,是传统商业里面留下来得不好的行为,以前的中国人是看不起商人的,叫“无奸不商”,在传统经济里面商人经常是弄虚作假的,在我们的脑子里面,商人就是骗人的,这种观念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事实上在传统的商业经济里确实存在这种行为。但在现代化的市场经济里,要靠这样的行为是不行的,相反,在现代化的市场经济里面要处处为客户着想,要把顾客当上帝,要让顾客感到方便和满意。所以我们要从小农经济中跳出来,要有市场经济的概念,要符合现代经济发展的要求,要在这方面补课。我们政府要教育农民,帮助他们提高各方面的知识,普及现代化市场经济的各种知识。在这一点上要教育、要开各种补习班。如果还是停留在弄虚作假,粗制滥造的基础上,以后就没有市场了,没有人要你的东西了。另外,要开辟市场,开辟市场最重要的就是自己加工,将农副产品加工,这是小城镇发展的一个大的关键性问题,这是现代发展的要求,我们不要还是停留在收集农副产品的基础上,要加工,加工的程度越深越好。甘肃这地方很好,有很丰富的各种资源,关键看怎么去利用它和加工它。我们领导要注意到这一点,要开个头。老是靠农民自己去摸索经验,吃了亏再来接受教训,这样发展太慢了。我们要补这一课,要让农民们知道现代化的市场和以前老的生意经有什么样的不同。要让他们知道讲信用、讲质量,才能在市场上立得住脚,同时只有搞深加工才能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益,提高竞争能力。有的地方还要采取高新技术,这个高新技术不是空话,是要根据外面市场的要求,进行改革,这种改革,不仅包括观念改革,还包括技术改革。通过这些改革市场就会扩大,市场扩大了,农民就富裕了,经济也就发展起来了。

你们这里是羊毛的出产地,完全可以利用优势,发展各种羊毛的深加工,不要只是仅仅供应原材料给别人。要引进他们的技术来发展自己,这要政府来做点工作,让他们去参观取经,并训练出一批人,开展羊毛生产的事业。这一事业可以大发展,可以发展成一个重要的纺织事业,这是在初级阶段,在我们进入世界经济之后,我们还要把眼光放远一点,跟上世界发展的形势,发展高科技事业,要抓住重点发展。在这一方面你们有基础,农民不能光种田,光种田富裕不起来,要发展多种经营。小城镇不是造出来的,规划出来的,而是根据经济规律自己发展出来的,是经济发展的最后结果。有人看到了我写的“小城镇大问题”的文章,就问我,你怎么想出了一个小城镇,我说我没有想出小城镇,是我看到了小城镇的发展,大问题是它自己出来的。我们要认识它,当然,它出来后你也可以不认识它。通过小城镇的发展,我认为中国要向现代化的发展,必然首先要人口集中。有人说到2002年,全世界的人口有一半要集中到城市里,不在农村里了。这也种话也适合中国目前的情况,现在中国有大量的人正在脱离农业进入到工业领域里去,进入代第三产业里面去,作为农村来讲,大量人口要进城,作为我们领导来说,要准备好一个地方来吸收他们,这个地方就是小城镇。所以,小城镇不是想出来的,是必然要出来的,是形势所迫,而且要大量发展,这就是工业化的趋势。但就我们目前的情况来看,要从乡土经济跳到工业化经济,这是第一跳,这一跳还没有跳好,时代的发展对我们又有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我们再从工业经济跳到高科技经济,也就是信息化的经济。因此,我们所面临的困难还是很大的。

现在国家搞西部大开发,对于你们来讲是一个机会,在基础设施方面,国家投了很多资,花了很多钱,为你们将来的发展创造了许多有利的条件。当前的一个大问题就是农民怎么变成工人,他们住的地方不同了,要求不同了,这里面就涉及到一个城乡关系。在城乡关系的发展中,我们要规划小城镇,规划就是重视,不规划、不重视就是不行。就象对孩子要教育,要一步一步引导一样。这里随之出来的还有一个城市居民的问题,城市也是从小城镇到中等城市再到大城市,一步一步发展起来的。就像将来的兰州还要进一步发展,再高一个层次,发展成为西部的一个经济中心,当然,没有基础也发展不起来,这并不完全是个梦,这个梦是有根据的。可是它不会完全自己出来,要我们去一步一步造成它。我们的这一辈子,和我们的下一代人,大概要做的都是这一工作。也就是要帮助我们中国人,从乡村里边到城市里边去“安居乐业”。只有安居了才能乐业,也就是说,等中国人基本安定了,我们就可以进行文化发展了。

但现在我们连第一步还没有做到,这第一步就是要“丰衣足食”,就定西来说,已经是进步了,从以前的吃不饱到现在能吃饱,现在虽然还不能说是“丰衣足食”,但不能吃饱的地方已经很少了,下一步就是“安居乐业”了。这个“安居乐业”就是大量的人从农村里到城市里来生活,这种生活就是要住得下,要有房子、要有路、要有医院、要有商场、要有娱乐场所、要有学校、要有托儿所、要有敬老院等等,生老病死、衣食住行都要在这里边,我在这里还要加一个学,今后时代发展了,不仅小孩子要学习,成人也要学习,社会在不断的发展,不断的有新东西、新知识出现,所以,要活到老学到老。今后大家都是一个社会的人,要由社会来统一安排,不安排好社会就不能安定,所以,我们领导的责任,就是服务于人民。

这是2001随费孝通先生到甘肃考察,所整理的两次会议上的发言稿,文章“一”是费先生和甘肃省的学者们座谈有关“人文资源保护、开发和利用”的课题研究时,所发表的讲话录音整理;文章“二”式费孝通先生在听取甘肃省领导汇报会上的讲话录音整理。

2001年载于《文艺研究》

日期:2010-06-29
阅读:
作者:费孝通
字体: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lixj | 来源:本站
本文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0)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