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察汇报及考察日志(三)

三、陕西人文资源情况考察汇报

“西北人文资源环境基础数据库”课题组,通过去年一年的努力,已基本完成查找资料、框架设计、采集图表设计、编写大纲、编写细则等案头工作。今年工作的重点将从案头转向实地考察,并且将和西北各省的当地专家取得联系、交换意见,还将邀请各省一些有关的专家参加我们课题组的研究和搜集资料等具体工作。按计划,今年将完成陕西省和甘肃省的人文资源的考察、数据库内容的编写、包括图片的拍摄、音像的录制、电脑的制作等工作,时间紧,任务重。

为了尽快的开展工作,春节以后,课题组召开了一次讨论会,明确了今年的工作任务,会议决定以“民间戏曲”为范本,开始进行数据库的试制工作,同时与各省学者联系并开展实地考察工作。

本着以上的精神,2002年3月20日,由课题组成员方李莉、刘文峰、张红萍三人组成一个临时考察组,向陕西出发。在未下去之前,为了提高考察效率,先做了一些案头上的准备,首先明确的考察任务有如下几点:1、对陕西省的地形、地貌及生态环境做大致的考察和了解;2、对陕西省人文历史变迁及考古状况做大致的了解;3、对陕西省一些传统社区生活方式变迁做大致的考察和了解;4、对陕西民俗与宗教的状况作大致的考察和了解;5、对陕西省民间艺术的分布状况及保存的现状做大致的考察和了解。

一、西安期间的活动

1、有关民间艺术方面的专家座谈会

3月21日早上我们到达西安。当天上午,还有22日下午,与有关戏曲及民间工艺和民间美术方面的专家分别召开了座谈会,他们里面有陕西文化艺术界的老同志,也有中青年专家。在会上我们就陕西农村的传统民风习俗、陕西的农耕文化传统、陕西民间艺术的分布状况和发展状况等问题,进行了交谈和咨询。陕西省院剧协秘书长王治国先生和陕西省艺术研究所研究员杨志烈先生,给我们介绍了陕北地区的腰鼓、剪纸、庙会等民间艺术的情况,还谈到了安塞、榆林地区少数民族和汉民族长期交融相互影响的情况。同时告诉我们,陕西省已经编写了一本《陕西文化艺术志》,书中包括的艺术门类齐全,现在尚在出版之中。另外,还有一本书叫《三秦文化词典》,其中介绍了不少有关陕西文化艺术方面的内容,对我们的课题会有所帮助。

民间美术和民间工艺方面的专家主要来自西安美术学院和陕西艺术博物馆,其中陕西艺术博物馆的陈山桥、李红军和西安美术学院的王宁宇、郭庆丰四位先生是我们课题组的专家成员,我们给他们颁发了聘书。并在一起开了一个座谈会,在座谈会上,大家谈到由于以前开展过一些民间美术品的考察与搜集工作,所以情况较好,但在基层民间美术传统也流失得很厉害。民间工艺的情况要差得多,因为都是些民间的日常用品,所以常常被忽略,几乎没有专门的博物馆收藏,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一些传统的民间手工艺正在迅速的退出人们的生活空间。中国的历史向来是以宫廷文化、贵族文化为中心的,因此博物馆里收藏的一些具有研究价值的生活器具,即人们通常所讲的工艺美术品,大多数都是贵族生活的体现。而有关的民艺(民间的艺术)和民具(民间的器具)却收藏较少,现在我们应该迅速的补上这一课。尤其是民间的器具,它们不仅朴素、实用,而且里面还蕴含了许多的人与自然相处的科学道理和生活道理,同时,民间工匠们在长期观察自然和生活的过程中,总结出了许多朴素的经验,使得这些普通的民间器具,在具有实用功能的基础上还具有一种和谐的简朴之美、自然之美。它们的存在应该受到关注和重视。

2、有关民俗和历史地理方面的专家座谈会

3月22日上午,我们到陕西师大历史环境与经济发展中心,与有关的学者一起召开了一次座谈会,他们的所长朱士光是我们课题组聘请的有关西北历史地理方面的专家,我们为他颁发了聘书。同时就西北历史地理环境的问题进行了讨论,谈到了人类的过度开发对西北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问题,也谈到了生态环境的变化及人文历史的变迁对当地文化的影响问题。人总是在一定的地理和历史空间中生活,因此要真正了解一个地域的文化,就必须对其所占据和所经历的地理和历史空间进行深刻的了解,而这种了解正是我们课题所需要背景材料。因此,我们希望他们不仅要参与我们课题的研究工作,还希望他们有机会到北京时为我们课题组的成员们召开系列的座谈会,帮助大家从更深的层次去理解西北的文化和艺术。

朱世光先生还为我们介绍了系列有关西北历史地理方面的专著。

3月21日的晚上,我们和西安市社会科学院民俗学所所长赵宇共进行了谈话,他是我们聘请的民俗方面的课题组专家成员。他长期在陕西进行当地民俗方面的研究工作,所以对陕西省的文化分布状态非常熟悉。他介绍,陕西共分三个大的区域,一个是关中地区,这是陕西的中心地区,又是经济较发达的地区。这里是黄土区,是典型的农耕文化,产小麦、豆类、棉花,历史上男耕女织,受周礼的影响很深,在丧葬和婚俗中至今都还有周礼的遗存。

陕南是介于秦岭和巴山之间的盆地,离四川和湖南、湖北很近,产稻米,属于稻作文化区。受楚、蜀、两广、两湖文化影响较大,那里曾经有过大量的移民,南北文化交流频繁。农耕文化发达,巫术、楚风很浓,受道教文化影响。

陕北则是半农耕半游牧地区,产小米、麦子、玉米,放牧牛、马、羊,古代的羌人、胡人、匈奴人都曾在这里交汇,现在都基本汉化,形成民族大融合,是黄帝族的发源地,是中国古代传说和神话较丰富的地方。

二、文献资料的搜集工作

我们在进行了专家座谈会以后,了解到一些有关的文献资料对我们这次的考察及课题的编写会有所帮助,所以我们拿出了半天时间,到陕西省地方志办公室,查阅了陕西省各县市的地方志,购买和复印了一些我们认为对课题及这次考察有价值的资料。还到陕西师大出版社及新华书店购买了一些有关当地历史地理、风土民情及地图册方面的资料。

三、文物市场与博物馆的考察

为了有对历史实物的具体了解,我们还抓紧时间参观了陕西省博物馆和陕西省艺术博物馆,通过参观博物馆,使我们对整个陕西省的历史变迁状况有了一个较直观的理解和印象,这一点对我们下一步的考察至关重要。接着,我们到了文物市场,在这里我们拍摄到了许多传统的民间劳动工具和民间生活器具。还看到了许多的民间美术品,如:皮影、刺绣、剪纸、农民画、石雕、木雕等。

在西安一共呆了三天,开了四次专家座谈会,搜集了几百万字的文字资料,参观了两次博物馆,考察了一次文物市场。为了腾出时间到下面多做考察,我们在西安的时间抓得特别紧,两次座谈会都利用了晚上的时间。

四、决定考察的路线

通过座谈、查阅资料及参观博物馆,我们对陕西省的大致情况有了一个较明晰的了解。由于觉得关中地区虽然是陕西省历史上的文化中心,民间艺术种类多,传承的历史也很悠久。但由于这里交通方便,经济发达,许多传统已经消失,而且这里离北京相对较近,以后再来也比较方便。所以我们决定利用有限的时间考察陕北和陕南。

第一步,先考察陕北,由于时间有限,我们只能选点考察,我们选了黄陵、洛川、安塞三个点,选择三个点是因为这三个点刚好在一条公路线上,不用弯路。而且都富有代表性,黄陵曾是黄帝生活和埋葬之处,这一带文化历史悠久,是中国上古时期神话传说的中心;洛川是黄土高原与关中八百里秦川的交界地,具有陕北地区和关中地区交融的文化风格,同时听说,那里还有一座全陕北办得最好的民俗博物馆;安塞是全国有名的文化县城,那里的剪纸、腰鼓、民歌早已闻名全国乃至海外,是一个值考察的地方。

考察完陕北我们决定再考察陕南,陕南的路线好决定,那里主要有两个大的盆地,一个汉中地区,一个安康地区,也都正好在一条铁路线上。

五、陕北地区的考察活动

1、参拜黄帝陵

3月24日早上我们坐长途汽车到了黄陵县,为了集中考察的时间,在这里我们没有多停留,只是像普通游客一样拜祭了黄帝陵,进入陕北地区后,到处是满目苍凉,一座座迎面而来的是寸草不生的黄土高坡,但这里却是古柏参天,桃花艳艳,好一块风水宝地。想必因为是黄帝的陵墓,自古以来禁止砍伐,所以才保住了如此一片绿洲。

2、洛川县的考察

24日下午到达洛川县,我们在这里呆到26日,一共做了三天时间的考察。第一天考察的是洛川民俗博物馆,虽然作为民俗博物馆,这里略嫌小了一点,但在县一级的机构能建一个民俗博物馆,已属不易。该馆开办有十年时间,藏品约二千件,一共有:桑耕厅、节日厅、婚俗厅、民俗厅、历史陈列厅五个部分。这里基本再现了洛川一带人们的生活场景。洛川属于黄土高原中部,大多数的村庄都聚落在较开阔的塬上。塬是黄土高原的特有的地理名称(黄土高原的地貌可分为塬、梁、沟、川和卯,其中塬是属于开阔地,梁是属于山梁,沟和川实际上是属于塬及梁之间的沟壑,川比较宽,沟比较窄),实际上是在高坡上的一片开阔地。最早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很好,有很多的森林及其它的绿色植被,还有不少的河流与湖泊,因此是属于最早有人类活动和产生人类文明的地域之一。这一带有着大量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的遗迹。也是农业耕文化较发达地区,但由于长期的广种薄收,生态植被破坏很厉害。以致湖泊河流干枯,长期干旱缺水,因此有祈雨的习俗。

为了搜集资料我们做了整整一天的拍摄工作。

正值民俗馆在排练皮影戏,我们也饱了一下眼福,同时也对这一带的民间戏曲做了一个了解。一般来说,越是富裕的,人口集中的地方戏曲就越发达,因为其能养得起戏班子。反之,贫穷、人口稀少的地方戏曲就越不发达。因此在陕西,关中、陕南一带较富裕,戏曲很发达。但洛川因属于陕北,相对关中和陕南而言较贫穷,只有一些业余的戏班子和皮影戏,尤其是皮影戏发达。因为皮影戏不用多少演员,只要一个戏箱子,所有的道具就装齐了。而且表演的场所也不大,几户人家及在一个房间里就能看。但随着电视的普及,皮影戏已经没有了观众,只能被博物馆养起来。

在博物馆考察完后,第二天,我们到洛川县的谷咀村进行考察。我们一行三人住在一户农民家。这是一个有一百余户人家的村庄,由于是住在塬上,其居住的窑洞都是平地起窑洞,而且由于是平地,这一带犁地不再用耕牛,开始用拖拉机了。又因为从外地引进了苹果树,连庄稼都不种了,农民多数都成了种苹果的专业户。而且还有接待外来游客的专业户,我们住的那家就是这种接待户。

在村里住的两天,我们忙着拍照,忙着和当地农民做访谈。由于农业机械化的介入,一些传统的农具和生活器具已经消失。在村里,我们搜集到了一盏民国时期用的油灯,一只民国时期用来量米的“升”,一把割草用的镰刀(因为这种镰刀已不再生产)等。我们觉得这些实物资料虽然只是一些普通的生活用具,但实际上很有历史上的和文化上的价值。同时,我们还对村里的一些传统的工匠进行了访谈,如陶瓷艺人和木匠等。因为随着机械化的加速,这些手艺人开始成为过时的人,他们的技术业已成为过时的技术,他们是手工业时代农村的中坚力量。但随着新技术的介入,他们已被排除在生活舞台的中心之外。他们现在有的已改行,有的已开始在家养老不工作了。他们从生活中心的退出,也代表了一个旧的时代和历史的终结。因此我们才越加感到和他们交谈的重要,因为在若干年以后,这些工匠们也许不再会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了。我们与其说在考察他们,还不如说是在考察一个即将结束的时代。

3、安塞县的考察

3月26日上午我们离开洛川,下午到达安塞。放下行李来到安塞文化文物馆。在馆长的陪同下,我们参观了安塞文化文物馆。该馆展出的基本上都是当地的农民画、剪纸及刺绣。展览馆很新也很漂亮,但展出的内容却并不丰富。

为了真正了解当地的民间艺术,我们没有住旅馆,而是住进了当地著名剪纸艺术家侯雪招的家,她的丈夫是当地有名的腰鼓教练。通过他们,我们了解到了许多有关当地民间艺术的发展状况,虽然安塞的腰鼓和剪纸在全国和全世界都享有盛名,但其实这里面也潜藏着许多的危机。全县真正的剪纸能手也就二十几个,现在她们都已经年龄大了,最小的也有近五十岁,大的都七十多岁了,近几年还陆续的去世了好几个。年轻人接不上来,因为她们和老一辈人不是生活在一个时代,她们的剪纸缺乏老人们的那种古朴劲和神秘感,而且她们的剪纸不是像老人们一样是随心走、“穷乐和”,完全是兴趣所至。顶多只是为了挣钱,这样一来以往那种具有黄土高原特色的艺术感觉便荡然无存。由于学不了,还由于在现实生活中,农村的姑娘不再以剪纸绣花作为自己生活和审美的需要,现在安塞的剪纸正面临后继无人的状态。

安塞的腰鼓也一样面临困境,按传统习俗,打腰鼓是陕北人在正月间闹社火时的一个重要活动,但如今的农民在正月并不热衷闹社火,而是迷恋打麻将和看电视,闹社火时,往往只是让一些没事干的孩子们去凑热闹。因此打腰鼓不再是陕北民间的一个人人都热爱的活动,它之所以被保留和被宣传也只是因为其有商业价值,真正原初的创造力正在失去。

为了进一步了解陕北人的生活方式与艺术,在侯雪招家住了三天后,我们又到了离县城更远的郭塔村,住在当地著名的农民女画家薛玉琴家(她画的画曾得过全国农民画展一等奖)。

这是一个很偏僻的村庄,一座村庄分别聚落在三个山梁上,我们所居住的山梁,只有二十几户人家,这里的窑洞全是在山梁上造穴,又是一番风景。这里的农民收入很低,我们住的薛玉琴家由于她会画画,还会剪纸和绣花,而且知名度很高,所以常能卖点这些民间艺术品作为家用补贴,也因此使她成为村里的首富。黄土高原植被很少,到处是一片荒瘠,四周的色彩灰黄的一片,显得很单调。但也正因为如此,陕北人特别爱漂亮,家里总是打扮的花花绿绿,窗户上贴着窗花,炕头上贴着炕围画,箱子上、柜子上也用油漆画满了艳丽的花纹。这些浓烈的人工装饰和单调的自然景色形成对比,体现了人类爱美的天性,同时也成为陕北民间美术异常发达的动力。但随着电视等大众媒体的普及与传播,当地人的审美也似乎在改变,现在的窑洞里,不再有人用剪纸来装饰,年轻人的家具也在向城市靠拢,各种电器和组合式的柜子,正在改变窑洞传统的装饰风格。就连薛玉琴家的窑洞里和炕头上,贴的也是明星照,还有商店里买来的各种流行绘画。我们问她,在她家为什么不贴自己画的画和自己剪的剪纸。她回答说,她的画和剪纸与这些买的画比起来,真是丑死了,一点也不好看。的确现在村里除薛玉琴之外,几乎再也没人会剪剪纸了。老人们还会绣花,但年轻人们则已开始丢掉了这门手艺。民间美术的生存根基正在被渐渐抽去,一体化的生活方式,正在吞噬着一些地域性艺术的生命。

在安塞期间我们还考察了一个婚礼和两个葬礼,我们从始至终都参与拍照和记录,留下了非常详细和珍贵的一手资料。但婚礼中我们发现,刺绣这项在传统中倍受当地女性重视的手艺活,也正在退出它以往在婚俗中的历史舞台。对于传统来说,一个女人的心灵手巧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出嫁时正是表现新媳妇这一才能的机会,新娘要绣很多的“针扎扎”(即鞋垫、荷包、枕头、被面等)送给婆家的小姑子和嫂子,但现在这些都免了。当然礼还是要送,只是送的都是商店里买来现成的物品。

六、陕南地区的考察活动

3月30日晚上我们从安塞回到了西安,31日早上出发到陕南。当列车进入陕南境地,映入我们眼帘的是一派江南风光,黄灿灿的油菜花、绿油油的小麦、紫色的红花草,还有一湾清亮亮的汉江水,真是让人感到一片春意盎然,与我们刚去过的陕北的荒凉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1、 汉中考察

陕南自古是一个农业发达地区,向有西北“粮仓”之称,汉中地区是其中的一块较大的盆地,属于这一带较富裕的地区。因此向来戏曲较发达,这一地区的传统剧种多达六项,即使是在五、六十年代,这里的戏曲还是属于黄金时期。但在八十年代末以后,随着电视的普及,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这些传统的戏曲已开始走向没落。在汉中传统的六个剧种只剩下了一个汉调咣咣,这唯一的一个当地戏剧的剧团社在汉中地区的南郑县,剧团的剧场在八十年代以后就从来没有维修过,现已成危房,无法演出。由于没有演出场地,没有相应支持的观众,这一剧团已经难以生存下去,演员的工资无法保证,人才流失很快。

他们现在唯一的演出场所就是庙会,我们去是正赶上圣水寺在举办庙会活动,剧团在那里演一出戏,戏名叫“杀狗劝妻”,内容讲的是一位媳妇虐待婆婆,丈夫采取了各种方法来教育她,劝告她,但由于她不听劝告,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便通过杀狗的方式让她醒悟。这是一出劝人孝道父母的戏,演得不错,看的人也挺多。其实中国的传统艺术向来都是注重教化意义的,而中国的传统文化思想和伦理道德的观念,也是通过这些民间的艺术渗透到普通民众思想和行为中的,这些民间艺术的消失,实际上也是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和伦理道德所依存的根基正在动摇。因为它们已经没有了可以立足、并被宣传的阵地。我们一路上都遇到不少老人无子女赡养,而且一路上都被一些不讲究起码商业道德和规范的商贩们的欺诈,于是我们感到经济浪潮的冲击,虽然使农村的经济比以前发展了不少,但传统道德观念的淡漠和新的道德准则的尚未建立,使这一带的市场经济次序十分混乱和缺乏规范。“诚信”二字不再被人遵守,孝敬父母不再是人人都自愿遵守的传统美德。业余生活迷恋的是打麻将,上舞厅,看电视,除此之外其他的文化生活几乎是空白,这种现象使我们感到了深深的忧虑。

陕南传统的民间美术,如剪纸、刺绣、雕刻等,在城市周围几乎已经消失,不如陕北保存得好。

这里唯一让人感到欣慰的是,在汉中城附近的一个农村——张寨,有一个“农二哥诗社”,有农民诗人400余人,但经费也很紧张,都是自己出钱,在他们的内部刊物上有一条消息,让我们看后不禁笑了起来,上面写着99年某月某日县政府拨款200百元正,可见其经费之少。

2、 安康考察

安康地区和汉中地区一样,以前是一个民间戏剧发达地区,一共有七个民间传统剧种,现在也只剩一个汉调二簧剧团,里面还有不少名演员,其中有一个演员还在全国戏剧汇演中的过金奖。他们剧团由于设在安康市,所以比汉中的汉调咣咣境况略微好一点,但也是发工资困难,演员治病没有报销,剧院在九十年代初被洪水冲后再也没有重建,现在没有固定的演出地点。

有关当地的民间美术,我们也做了一些调查,八十年代初市文化馆曾举办过一次安康民间艺术展,品种还很丰富,但由于没钱这批东西没被收藏下来,现在已经被失散。当地也没有专门研究民间美术的专家,美协的会员全是一些业余的油画家和国画家。

我们还到市郊考察了一个叫罐罐窑的村庄,这里是一个专门做民间陶罐瓦盆的集散地,以前这里集中了五、六十户这样的专业户,但现在由于传统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新的工业产品的竞争,这些传统的陶罐瓦盆已不再有市场。许多人家已改行,最后只剩下四家,也很难维持下去,并且做的不再完全是传统产品,而是现代城市人常用的花钵和花盆。

 

结语

>这次考察前后加起来共十七天,收集文字资料约三百万,拍摄的图片资料约一千张,其中地形、地貌部分一百余张,民俗和婚丧嫁娶部分二百余张,民居和家具部分一百余张,劳动工具和生活器用二百余张,民间的生活场景及当地人物特写一百余张,民间美术、民间戏曲剧照一百余张;录制类似以上内容的音像资料四小时;行程二千多公里。基本完成预定的考察任务,一路上考察的内容很丰富,由于篇幅有限,难以一一道来,只是选了一些感触较深的考察内容,向领导和大家做了一个简单的汇报,通过这次考察我们觉得身临其境的体验民间的文化艺术生活,对于我们学者来说,在任何时候都是非常必要的。我们觉得这一次考察对于我们来说,是读了一本写在大地上的书,融会在生活中的书。尤其是陕西境内有许多的文物古迹,我们摸索和走一遍,就好像在重读一遍汉唐以前的中国历史,因为那时候这一带曾是中国文化政治的中心。又好像是亲眼目睹中国文化在由传统向现代变迁的一个缓慢过程。

以上只是把我们的考察做了一个简略的汇报,如有不妥之处,请领导和行家们批评指正。

 

执笔人:方李莉

汇报人:方李莉、刘文峰、张红萍

2002年4月10日

日期:2010-04-02
阅读:
作者:
字体: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yixiuge | 来源:www.xbchina.com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0)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