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察汇报及考察日志(二)

二、陕西考察工作日志

2002年3月20日,“西北人文资源环境基础数据库”课题组成员方李莉、刘文峰、张红萍三人由北京出发,2002年3月21日到达古城西安。此次到西安的任务:一是召集会议,继续征求陕西专家的意见;二是给已经选定的陕西专家发聘书、课题启动经费,给他们送课题的概述、框架和采集表;三是实地考察。因此在陕西的十五天,我们利用所有能够利用的时间,克服种种困难,为课题组收集了大量资料,还做了大量的考察和访谈。现将十五天的工作情况作一详细汇报,供大家参阅。

1、与陕西省剧协和陕西省艺术研究所有关专家的座谈:

座谈会时间:2001年3月21日上午10时

地点:秦飞宾馆

参加人员:

方李莉、刘文峰、张红萍;

王志国:原陕西省剧协秘书长

杨志烈:陕西省艺术研究所研究员

座谈记录人:张红萍

座谈内容:

二位同志都是陕西文化艺术界的老同志,对陕西的许多情况都很了解,他们主要针对我们提出的问题作了回答。方李莉女士首先向二位同志介绍了我们课题的情况,然后问及这样一些情况:传统社区是否还存在?陕西农耕文化情况怎样?陕西民间艺术分布情况。这两位同志给我们介绍了陕北地区的腰鼓、剪纸、庙会情况;榆林地区少数民族融合情况;关中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情况。还告诉我们陕西省已经编写了一本《陕西文化艺术志》,书中包括的艺术门类齐全,可惜还没有正式出版,正在审稿期间。还有一本书叫《三秦文化词典》,其中介绍了不少陕西文化艺术的内容,对我们的课题会有帮助。还介绍了陕西地方志编辑委员会的情况,陕西地方志大约有80本,每个县几乎都有地方志可供我们参考。中午继续与他们谈论有关陕北、关中、陕南的种种情况。这次的座谈对我们了解陕西的基本状况有很大帮助。

2、与陕西师范大学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中心的座谈

座谈时间:2002年3月21日下午

地点:陕西师大历史环境与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办公室

参加人员:

方李莉、刘文峰、张红萍;

朱士光:陕西师范大学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吴宏岐:陕西师大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会议内容:

方李莉女士向朱士光先生颁发“西北人文资源基础环境数据库”专家证书。送给他们一套资料。与他们谈论西北历史地理环境。方李莉女士谈到文化的大传统和小传统的问题,谈到大的环境变化和历史的变迁对文化的影响,谈到对目前西北生态的担忧。因为前一天正是沙尘暴袭击北方的日子,大家对这场沙尘暴表示极大的关注和担忧,朱先生还让我们看了当天有关沙尘暴的报纸,说这场沙尘暴是历史上最利害的一次。西北的地理环境已经到了不治理不行的地步,西北的地理环境已经影响到了北京的生态环境。方李莉女士希望朱士光先生能给我们课题写有关历史地理环境方面的文字。朱先生表示他一定会支持我们的课题,不过目前他们的工作太紧张,实在是没有时间。方李莉女士希望他能给我们写大约两万字的文字,给我们一些有关西北地理方面的图片,图片包括历史的和现在的,最好通过这些有比较性的图片说明一些问题,说明开发、保护、利用西北人文资源的重要性。方李莉女士真诚地邀请朱先生在有时间的情况下到北京给课题组的成员讲课,朱先生欣然同意。朱先生和吴先生还答应给我们画一些必要的大的地理环境图,我们希望把他们的这些图放在我们数据库的开头,使阅读使用数据库的人对西北的地理历史环境有一个直观和总体的印象。

朱先生还给我们介绍了一些有关书籍:

《河山传》(1—7)史念海著,三联、陕西师大出版社。

《陕西通志?历史地理》、《黄土高原历史地理研究》、《西安历史地图集》、《黄土高原地区环境及其治理》朱士光著,黄河水利出版社。

这次座谈双方都很愉快,收获很大。紧接着我们在下班以前赶到陕西师大出版社,将能够买到的资料买好。

3、与西安市社会科学院民俗所所长赵宇共先生座谈

座谈会时间:2002年3月21日晚

地点:秦飞宾馆

参加人员:

方李莉、刘文峰、张红萍

赵宇共:西安市社会科学院民俗学所长,电话:029-7424017

座谈内容:

方李莉女士给赵宇共先生发了专家聘书,说明我们这次的来意,希望赵先生能给予帮助。赵宇共先生对我们的考察作了详细的安排:

第一站让我们去黄陵县参拜黄帝陵。

第二站到洛川县看洛川县民俗博物馆。这个博物馆很有特点,收集了许多民俗方面的实物,这里还有艺人,也能看到具有陕北特点的窑洞。赵先生给我们写了介绍信,将我们介绍给洛川县民俗博物馆的馆长段双印先生。

第三站去安塞文化文物馆。他说安塞有保持至今的4千年前的丧葬风俗,很值得去看一看。安塞还有很典型的剪纸、农民画,还有社火、腰鼓等等带有民间特色的活动和艺术。

赵先生还给我们介绍了陕南的一些情况,他说陕南与陕北完全不同,受楚、蜀、两广、两湖影响很大,那里曾经有过大量移民,南北文化交流频繁。那里的物产和生活都类似南方,那里都是稻田,吃的是稻子,农耕文化很发达,巫术、楚风很浓,受道教文化影响。具有怪异神秘的特色。那里的人好吃,不讲究住、穿。关中则又不同,是黄土区,典型的农耕文化,产小麦、豆类、棉花,男耕女织,受周礼的影响很重,过去的丧葬与现在的丧葬一样,是周礼的遗存。还有许多母系时代的习惯和三千年前的风俗,很有意思。

陕北则是半农耕半游牧生活方式,产小米,有牛、羊、马,古代的羌人、胡人、匈奴人都来这里汇合,这些人现在都汉化了,形成民族大融合。陕北是黄帝族的发源地,是中国古代神话产生的地方。

赵先生很热情,对我们的工作表示支持并给予很大的帮助。

4、与陕西省文化厅同志会面

时间:2002年3月22日上午

地点:文化厅办公大楼

人员:方李莉、刘文峰、张红萍

原计划与蒋惠莉副厅长见面,希望征得她对我们考察的支持。不巧蒋厅长在党校学习,我们只好拨通她的电话,她很热情,支持我们的工作,立刻给办公室的有关同志下达命令,让这些同志给我们开具各种介绍信,给各县文化局局长打电话,安排好我们的考察工作。

接着我们又去省文化厅地方志编辑委员会会见有关同志。

然后再赶到省政府省地方志办公室,省地方志资料室有所有陕西省各县的地方志书籍,这些书籍对我们的课题有很大的帮助。我们在这里购买了四本地方志,还复印了四个县的地方志内容。地方志资料室的资料员赵倩女士热情接待了我们,给我们提供方便。

赵倩:陕西地方志办公室资料室资料员,电话:029-7294080

5、与陕西省艺术馆有关同志会谈

会谈时间:2002年3月22日下午

地点:陕西省艺术馆办公室

人员:

方李莉、刘文峰、张红萍;

陈山桥:陕西省艺术馆研究员,电话:029-7273953(办),029-3611236(宅)

李红军:陕西省艺术馆研究员,电话:029-7276409(办),029-8053697(宅)

郭庆丰:西安市临潼区陕西省艺术师范学校,电话029-3881036手机:(0)13992829255

会谈内容:

首先方李莉女士给陈山桥、李红军、郭庆丰三位颁发专家证书,启动费各人民币一千元。其后方李莉女士给三位同志说明了这次来的目的,给他们分发了这次带来的资料:总论、框架、采集表等。告诉他们要求的图片,图片的大小规格,过去有资料的可利用,没有的要收集和亲自拍摄。方女士询问工具是怎样分布的,工具的分布可能与文化、传统、气候有一定的关系,还询问陕北民间艺术情况。他们回答,手工制作的东西有很多可能已经没有了,美术的东西可能还有,手工艺品可能还有,但不集中,需要收集。正统文化在墓葬中还能找到,民间手工艺却流失的很快,甚至有些已经完全消失。中国的美术史是以宫廷为中心的,但民间是最根基的部分,民间的东西在文献中很难查到,这说明我们的文化是重道不重器。许多道理是从民间、从生活中来,可惜我们很少这方面的记载,现在我们要做的工作正是补上这一课。民间生活中的许多东西都是很有道理的,是最自然的,也是很美的,任何行当都有讲究和规矩,有一种和谐之美。

安塞在民国时期就有县志,现在的是新的。清代时安塞只有一万人,现在有13万人,这里的居民是少数民族与汉人的混合居住地,洛川以北的人个高、力气大、手指短,很有特点。

参观陕西省艺术博物馆。到目前为止,陕西省艺术博物馆还没有正式的展览场地。筹备人陈山桥等同志已经收集了两万多件民间工艺制品,摆放在仅有100平方米的小房间内,许多东西只能叠放。这里几乎收集了陕西境内所能收集到的所有民间工艺美术品:剪纸、刺绣、石雕、石刻、陶瓷、农民画、面花、布玩具、皮影、服装、染织等等。

晚上继续与这三位同志和王宇宁同志座谈。

晚上将近十点回到住所秦飞宾馆,看到有“大戏苑”,我们三个走了进去。原来这里像一个小歌舞厅,演员都是各正式剧团的秦腔演员,为了谋生来这里演出。演员都是女性,观众都是男性,由男性点歌,这些演员演唱,她们每唱一段,如果有人喜欢就会挂一条红布,同时给十元钱,这样挂红者就有权利点一段戏。这些演员一个月收入从千元到万元不等,比正式剧团的演员收入多得多(正式剧团演员的收入只有几百元)。这些演出反映了目前正式剧团人员流失的一大问题。

6、了解调查西安市市场上各地民间工艺品的情况

在这个市场上我们拍摄了许多劳动工具、手工工具和日常生活用具等方面的照片,还观看了许多民间工艺品,如剪纸、刺绣、农民画、石雕等等。 

7、参拜黄帝陵

2002年3月24日,我们一行三人由西安市出发到黄陵县参拜黄帝陵。经过三四个小时的颠簸,中午时分我们来到黄陵县。黄帝陵古柏参天,确是一快风水宝地。

8、下午两点启程出发到洛川县

2002年3月24日下午四时到达洛川县,去县民俗博物馆见段双印馆长和参观博物馆。

我们去时正值县文化局局长李小龙同志在场,大家一起开了一个简单的座谈会。方李莉女士首先给大家介绍了我们课题的基本情况,然后询问一些情况。他们说国家对西部文化方面的投资太少。除民歌赶不上安塞外,别的艺术类种都不比安塞差。刘文峰问他们这里剧团的情况,他们说剧团原有50人,现有80人,招收了一些学员。经济条件不好,财政每年给20万,其余自筹。主要在庙会活动和民俗活动中演出。洛川的情况是政府穷,但老百姓富,在节日、庙会和婚丧中演出,主要是包场。庙会主要在正月十五。庙会一代代传下来,每年这个时候都会有同样的活动。洛川是山顶最平的一块平地,在210国道上,但来的人不多。艺术馆收藏的东西都是本县的东西。

参观民间艺术馆。这个民间艺术馆开馆已经十年。展品有二千多件。方李莉女士对其一一拍摄,辛苦工作一个下午又一个上午。

第一部分:桑耕厅。桑耕厅是所有农事生产活动,窑洞复制模型,四合院,处于关中和陕北之间,居住特点即由陕北特点,也有关中特色。这里是农业大县,渭北高原中部,少雨,所以有乞雨的习惯,民间节庆活动。过去在这里是一片男耕女织的田园风光。洛川民间风俗博物馆是陕西省最大的民俗博物馆。生产用具:搭连(很精美)、秤砣(康熙年间,做工很好,馆长为了馆里的经费十多年来上走下奔很辛苦)、斗(公元1763年)有230多年的历史、铲(木与铁连用)、马鞍(有精美的装饰、纹花)、秤架、搂兜(钱袋)、镂、纺线车(织布机)。这些东西现在已经很少用。

第二部分:节日厅

第三部分:婚俗厅

第四部分:民俗厅

第五部分:历史陈列室

延安地区南部民众,多聚族而居,以姓氏命名的村落比较常见,窑洞、四合院是这里常见的民居。这里自古以来以务农为主,兼事畜牧,生产习俗带有浓厚的农业文化色彩和牧猎文化余韵。

2002年3月25日上午继续拍摄民俗馆内的展品

我们到达洛川县时正值这里准备一台皮影演出,他们准备3月27日去深圳演出。皮影演员是一个65岁的老人,他是个农民,从16岁开始学习皮影,有演出时把他叫来,演出多是见见世面,并没有多少劳务费,俗话说:有钱没钱混个肚圆。

9、洛川县谷咀村考察报告

2002年3月25日下午到达洛川县谷咀村进行考察。我们一行三人住在接待户屈延军家。屈延军夫妻二人,有三个孩子,两个在县城读初中,一个在村里读小学。他们家有一个小院子,五孔窑洞,窑洞的表面用白色瓷砖贴起来非常漂亮。他们两口以种苹果为业,收成好时一年能有三五万元的收入,收成不好时也有两万元收入,所以他们家基本过着丰衣足食的生活。这是一户勤奋的家庭,属于村里的上等户,村里也有过得不好的农民,属于比较懒散的一类。人均收入或许并不高,大约是一千多,农民说如果人均收入能达到两千元他们就很满意了,农民说收入不高的主要原因是税重,税重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地方政府摊派的结果。

我们访问了屈延军的父亲屈郭宝,他曾经是做陶瓷的工人,家中还保留着自己亲手做的几件陶器,方李莉将这些陶器一一拍照,收集了宝贵的资料。屈郭宝老夫妇与儿子们已分家,住在老宅子中,过得很好。

我们还访问了党文德(75岁)和超小燕(73岁)两老人。两位老人身体很好,家中没有什么贵重家俱,只有一台电视机、旧柜子、瓦瓮、陶罐,但收拾的很干净利落,这里的农民普遍爱整洁干净。

方李莉女士还特地访问了一家木匠。这位木匠52岁,16岁开始做木工,1987年停止木工生涯,因为新的家俱市场的冲击,木工这一行已很难经营。年轻人不再喜欢老木工打的家俱,他们更钟情于市场上的时髦家俱。

这里农民的婚丧、节日都还延续着过去的传统,但传统在越来越淡化。现在过春节、清明节人们还做花馍,但年轻人已讲不来各种花馍的说法和故事。

农民的生活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大家都说现在的生活比过去好多了,但农民基本上还是靠天吃饭。

2002年3月26日早晨8点离开洛川谷咀村。

10、安塞考察

2002年3月26日上午离开洛川,下午到达安塞。放下行李赶快赶到安塞文化文物馆,见到杨宏明馆长(女,电话:6213326、13991775889)、孙胜利副馆长(男,电话6212669、13991774808)、谢妮娅副馆长(男,13991775908)。在谢妮娅同志的陪同下我们参观安塞文化文物馆。这里主要是农民画和剪纸,也有一些刺绣。这里的展馆很漂亮,但展品大多是新的,没有洛川民间博物馆的感觉好。

晚上碰巧遇到安塞几位著名农民歌手贺玉堂、王二妞、陆小荣等,他们的演唱确实精彩,特别是贺玉堂,他的演唱华丽高亢,无与伦比,是天才的演唱。王二妞不愧为农民演唱第一名获得者,嗓音之好,实属少有。

11、访问农民剪纸艺术家侯雪招

安塞的剪纸全国有名,甚至全世界有名,安塞有四位剪纸艺术家被批准为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获得者。她们都曾出国表演过自己的精湛艺术,她们是安塞几乎人人所知的名人。

这些剪纸与古代文化图腾传记有关(与出土文物相符),“故时花”样可以说是地上文物。这些剪纸淳朴、庄重、简炼、概括,保有汉代艺术的深沉宏大的艺术特色。她们剪纸是随心走,“穷乐呵”。这些剪纸主要用于美化环境;嫁娶时候装饰洞房;宗教礼仪活动的装饰;用于制作刺绣、布玩具的底样。不管剪什么,要能说成一句话,才有意思。

2002年3月27日上午9时,我们到达安塞剪纸艺术家侯雪招家。恰巧他们不在家。原来亲戚家姑娘结婚,他们参加婚礼去了。我们一听很高兴,立刻赶去参加人家的婚礼。从上午9点到下午6点我们一直跟踪采访拍摄婚礼的全过程。全村人参加婚礼,村里有500人,开了50桌饭。每桌都有鸡、鱼、猪肉、羊肉等菜肴,婚礼一天的开销大约是一万元。可谓是赤心喜迎三江客,三餐饭养乐万家。陪嫁是:洗衣机、煤气灶、饮水机、两个皮箱、两个毛毯、一个电饭煲。

一大早全村人就来吃一顿“河劳”饭,中午吃一顿席,八大碟八大碗,大鱼大肉应有尽有。大约上午11点迎亲的男人来了一大群人,有六辆车,开头的是吹乐手,从家门外一直吹到家中,在院子里的一快空地上摆开架式吹打直到下午四点离开女方家,着实很热闹,整个村庄都沉静在婚礼的喜庆中。下午四点我们跟随结婚队伍又到了几十里外的男方家,新郎住在一个镇上,比新娘的村富裕很多,家中多年做小买卖,比较富裕,还有一座二层楼,新娘20岁,嫁了一个好家境。新娘回到新房后就不让外人和男人进去,这是当地的婚俗,我们在新郎家吃了一碗压河劳就回到侯雪招家。

晚上在侯雪招家看她的剪纸,她的剪纸有耕种、挖地、地头吃饭、赶集、磨面、挑水、回娘家、放羊、骑驴、拉话、骑驴婆娘赶驴汉、拧衣服、捏面花花、走西口、纺线等等,内容十分丰富生动,包括了生活生产节日民俗传统娱乐中的许多内容。侯雪招从小跟母亲学剪纸,跟姨嫂嫂学剪纸,1987年被县文化馆发现,每年参加县文化馆的培训,泥塑、农民画和剪纸都很好。坚持剪纸,94年还出访奥地利,得到好评。现在除农活和家务外主要是剪纸,靠剪纸得到收入供养孩子们吃穿和上学。

还曾造访一个叫郝贵珍的妇女,今年51岁,丈夫已去世,一个姑娘已出嫁,现在还有一个儿子,她靠剪纸增加一点收入,剪纸既是她们的爱好,又是她们的谋生手段。

12、随访丧葬过程

2002年3月28日,在安塞正遇上一家办丧事的,我们上午9时出发到县城考察丧葬仪式。一个40岁的男人得心脏病去世,他原是县邮电局职工,家中有妻子(上班)和两个上大学的儿子。这里死人后要有迎幡仪式、有上三次祭饭仪式。我们看到的是晚上上祭饭的仪式(游食上祭)。亲朋跪在地上,坐成一排排一行行,有艺人在中间穿行扭跳,吹鼓手一直在吹打,扭跳的人头上顶着一个饭盘,盘里每次放两盘菜,两个艺人在中间扭跳,这样要上100盘饭食菜肴,每个艺人要有25次的扭跳。他们卖力地扭跳着,亲朋将大小不一的钱或放在地上,或放在碗中或瓶中,艺人不能用手取钱,只能有嘴取钱,这样他们每看到钱就需要爬下,很费力地将钱从各种器物中取出,取出的钱属于艺人,所以他们虽然很辛苦,满头大汗,但却仍然很高兴。有时候他们还会逗笑,使丧葬变得活泼嬉笑,全没有了悲痛之感,成为异常闹剧。听说这一风俗已经延续了将近四千年,现在全国只有延安地区和榆林地区还有这种风俗,别的地方听都没有听说过,中国之大,风俗之不同,可见一斑。

13、造访安塞县潭家营乡郭塔村农民画家薛玉琴

2002年3月39日上午出发到薛玉琴家,大约11时到达,去村里转了转,这是一个典型的陕北农村,黄土高原土山坡,是歌词中所唱的“黄土高坡”。这个村有三个队,有大约四百多人,我们造访一个叫胡忠山的石匠。他有五个男孩,一个女孩,今年虽然只有50岁,但满脸皱纹看起来非常苍老。他有一个孩子上高中,每年需要学杂费约二千元,他每年的收入最多也就是二千元,所以供养一个孩子上学,他的家中就不再有购买力,所以他家很穷,除了三个小柜子外,就是一盘土炕,做饭的锅灶和水瓮。他说这里的生活条件太差,人们都想出去,但因为没有本事,只有呆在村子里。他曾经在新疆当过7年兵,他最大的愿望是将来能到北京逛一逛,实现他人生的梦想。希望孩子能考上北京的大学。他说没文化什么都受限制,回到农村就是受苦。他是石匠,但现在石匠这口饭已无法吃,因为人们已经很少用石头制品这些物件。

晚上与薛玉琴访谈。她家在子长,母亲会刺绣、剪纸、画画,她跟母亲学会了这些艺术。小时候家中的炕围上都帖着花。她的农民画曾经获全国一等奖,她去过北京、香港等地表演。她的画我们都喜欢,画中都有许多传统故事,造型也好,但她自己不喜欢自己的画,她更喜欢挂历上的美人照,她家墙上贴着16张美人照。

2002年3月30日继续采访郭塔村。拍摄。

采访老太太王胚发:她76岁,虽然有两男两女四个孩子,却无人给她养老,过去她自己种地,今年身体不好再种不了啦,儿子给粮食吃,但没有零花钱,一年连肥皂都舍不得用。

中午出发到安塞县。下午两点出发到延安。四点到达延安市。紧接着坐汽车去西安,晚上11时到达西安,休息。

14、去汉中考察

2002年3月31日上午从西安出发。晚上到达汉中市,文联郝副主席安排住下。

2002年4月1日,去汉中文化文物局,找到艺术科科长张筱云科长,在她的安排下我们开始了对汉中的考察。

考察桄桄剧团:又叫南路秦腔。上午10时与南郑桄桄剧团成员座谈。

县文化局长熊汉益、陆诗洪(团长)、徐镜(办公室主人)、岳建功(科长)。

桄桄剧是老剧种,有四五百年的历史,现在情况很不好。36人在岗,13人为在编人员,22个学员为合同工,每月只能领到300元的工资,所以人心不定,人才流失。因为缺乏资金,设备陈旧,剧场老化,被迫停止使用,不利于剧团的发展。现在一年的演出费少得惊人,只有几千元,顶不了大事,但为了剧团的存在还得演出。剧团存在许多问题得不到解决,只有靠国家扶助,否则总有一天剧团要垮掉,老剧种要消失。

下午观看庙会演出,演出剧目:杀狗劝妻。

4月1日下午去汉中博物馆参观拍摄。这里有蜀道地形图和出土文物,有汉代的许多出土文物,有石门汉魏十三品字,有宋代的彩色乐舞歌妓陶甬。

2002年4月2日

上午去张寨文化艺术模范镇考察“农二哥诗社”,这里有农民诗人400多人。

去武乡镇农贸市场拍摄农具。

与农妇孟桂英访谈,老人71岁,无人扶养,自己种地,税很重,生活很艰难,没有办法。有一个儿子是要来的,没有能力扶养她。她有很严重的心脏病。

15、去安康市考察

2002年4月3日到达安康市。考察安康汉剧团。座谈会参加人员有安康市文艺创作研究室主任赖主任,戏剧家协会主席。汉剧团副团长、著名演员。主要问题是:一、接班人的问题,后继无人。二、没有演出场所。三、剧团工资福利太差,平均工资500元,吸引不了人才。四、演出市场没有形成,观众日益减少。

方李莉和张红萍采访一个罐罐陶窑。陶共杨其漫,51岁,做罐、盆和花盆。收入很少。

与花鼓戏爱好者张仲花访谈,她会刺绣,会唱歌,给自己做好死后穿的绣鞋、帽、衣等等,希望死后有一个好日子。

4月4日上午

刘文峰观看汉剧团的演出。方李莉和张红萍去农村采访拍摄。

半个月来,我们马不停蹄地考察和走访,考察了不少地方,收集了许多资料,拍摄了很多照片,为课题组做了许多工作,收效很大。因为时间紧迫,将十五天的考察访谈作一简单汇报,供大家参阅。

整理人:张红萍

汇报人:方李莉、刘文峰、张红萍

2002年4月7日

日期:2010-04-02
阅读:
作者:
字体: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yixiuge | 来源:www.xbchina.com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0)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