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组“造型艺术组”研讨总结
收入文集的论文共40篇,计划安排发言21人,实际发言15人。
分三部分进行总结:
一、论文观点概要
发言论文,按照论题所涉及的艺术类项或论题的性质,可集中归纳为4组。
1.关键词:设计·社会
这部分论文比较宏观地讨论“产品设计”与社会的某种关系,或“产品名牌化”建设的问题。包括3篇:
中国美术学院设计学院王侃老师的《公共设计、传承创新与设计人类学》;
大连工业大学设计学院修旭等人的《社会文化在产品设计中的自觉性表达》;
东南大学艺术学院李雪野老师的《传统手工艺品品牌化实践模式研究——以南京云锦产品品牌定位为例》
①王侃老师的论文分为三部分,首先关注“农村社会的公共设计问题”,以人类学的态度追问“当代公共设计有无失位”,“产品设计有无责任”的问题。进而讨论在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产业转型中,设计活动的传承创新问题。敏锐地看到了现实中,现代设计师与手工艺匠人的分隔造成的产品生产与设计的脱节,以及造成的广大手工艺人自身创造力被忽视被浪费的现象,后者的后果是造成了基层工艺生产水准的实际性下降。认为在生产的链条中,如果每一层级都是有创新力的“设计师”才是合理的,才能保证创新发展。最后,对“设计人类学”的应用提出思考,提出了在人类学方法指导下“人类学设计”概念,认为其内在要求是“将设计师变成文化研究者和观察者”。
②在修旭团队的讨论中,对于设计师的社会责任的探讨更为集中。他们主要讨论了产品设计承载社会文化的轨迹,产品形态在传播社会文化方面的优势,当代产品设计的文化自觉性表达,及其在全球背景中的文化传播作用等问题。通过总结认为,产品设计从主要满足生产者的生产生活需要,转向以社会市场、以消费需求变化为导向时,产品设计所承载的就是社会文化意识形态与选择趋势的变化,由此引申讨论了产品形态设计在传播社会文化方面的先天优势,以及设计师在产品设计中的社会文化责任和文化自觉性表达问题。
③李雪野老师对于南京云锦品牌化实践的案列研究,从云锦产品的高端定位和中低端开发两个方面,总结了品牌定位和相关产品开发的成功经验,比如基于云锦华美特点的高端定制产品或收藏品定位,针对中低端的市场细分与再设计产品和衍生品等,都取得了良好市场效益。认为南京云锦在现代化转型期所进行的品牌化实践,为传统手工艺品的现代发展提供了成功的范式。
2.关键词:设计•传统资源利用
这部分论文以“服装设计”为相似点,结合某一种“非遗”资源或传统文化资源,研究本土性特征与现代服装设计产品的开发问题。共4篇:
四川师范大学服装学院钟玮老师的《地域手工艺本土性与现代生活产品活用设计——基于对汶川羌绣手工艺实地调查》;
武汉纺织工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陆兴忍老师的《年画与服装设计》;
江南大学纺织服装学院博士、无锡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刘娇娇的《中国传统色彩文化在本土服装品牌中的复兴及思考》;
南京中级人民法院法官助理李铮的《探析我国法袍文化的艺术内涵》。
①钟玮老师的论文分为四部分,主要通过调研,对羌绣进行了梳理,诸如羌绣的文化特征、价值流变、典型图案、时代变化等,在此基础上集中讨论了羌绣在现代生活文化营造中的活用设计问题。认为挖掘羌绣潜在的文化价值,可以用于创新生活文化的多元需求,可以成为都市文化的有益补充,同时在此过程中羌绣也可以寻求存身与发展的空间。
②陆兴忍老师的论文主要论及了三个问题,一是年画应用于服装设计尚不多的原因,二是目前年画用于服装设计的三种类型,三是年画用于服装设计可借鉴、吸纳的元素。认为年画中有很多值得弘扬创新的元素,用于服装设计是可取的,但应该将它与时代审美、现代艺术、现代科技、市场需求相结合,进行自觉的创新。
③刘娇娇老师的论文,首先通过分析三个本土品牌服装在复兴和应用传统色彩开发产品的实践,总结了它们用时尚激活传统、用自信唤醒传统、借他言论释传统的策略和路径。其次,对传统色彩文化进行了解读,认为色彩内涵具体鲜明的阶段性,民族性和时代特征。最后,对传统色彩文化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进行思考,认为应遵循三点原则:一是把握主流趋势,遵循色彩文化共通;二是运用科技表现,挖掘传统色彩新美感;三是开放色彩观念,注重色彩文化变迁。
④李铮助理法官的论文,集中讨论了我国法袍文化的诞生及演变,我国法袍文化的艺术内涵,对我国法袍文化演进的思考等问题。其中重点是从款式、色彩、装饰三方面对法袍文化内涵的艺术表达进行的分析,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特定职业服装的研究的认识文本。
3.关键词:遗产保护•文化解读
这部分论文集中于针对某一项或一类文化遗产展开细致的分析或解读,落脚于遗产的保护或认识价值。含6篇:
湖北民族学院艺术学院石庆秘老师团队的《土家吊脚楼营造技术及空间文化解读》;
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徐翠老师的《中国戏画的“空间”语义》;
江南大学设计学院魏洁老师的《唐宋香炉形制分类及造型特征研究》;
西北民族大学美术学院王晓珍老师的《从人类学角度谈建筑彩画的保护——以河湟地区考察为例》;
南京艺术学院罗俊杰老师的《贵州花溪苗族桃花刺绣调查与保护报告》;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吴品翰老师的《福山剪纸的地域发展浅析》。
①石庆秘老师的论文从“核心技术”决定建筑“空间”的视角,对土家族吊脚楼进行文化解读,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独特视角下的成功文本。特别是他通过建筑口诀、数据关系,吉语(术语)等,分析了它们对建筑空间、造型的决定性作用,由此对其中蕴含的精神性、文化性投射进行分析,论证了吊脚楼营造技术的传承与发展不仅仅是作为技术的存在,更为重要的是它是影响土家族人的生活理念和精神价值的核心“非遗”。
②徐翠老师的论文也以“空间”为切入点,对以戏曲为表现题材的戏画展开解读。论文首先从图像空间层面解读了戏画画面中的三种空间呈现方式:舞台空间镜像、舞台空间回溯、戏场空间还原;再从“环境空间”层面分析戏画的两种场景:祭祀场、生活场。论文以“空间总是社会性的”为理论基点,认为“空间”对于戏曲艺术和绘画艺术而言,都是重要的美学命题。
③魏洁老师对唐宋香炉进行了细致的分类研究,并对比研究了两者的造型特征。论文的引人之处在于依托考古资料和文献对唐宋香炉的形制所进行的、富有设计学独特性的分类研究,即分为香炉和熏炉两大类型7种类型,并通过典型案列归纳了唐与宋在香炉造型特征方面的差异。
④王晓珍老师通过对甘肃河湟地区建筑彩画保护状况的调研,归纳了当地作为多民族、多文化杂居之地,汉式彩画和藏式彩画并存,遗留古建筑和重建复建建筑各自彩画不同的存在情形,概括了建筑彩画的文化功能。重点以案例分析了彩画保护中或重绘或存留原样的保护现象,并对两种方式从文保修复原则和实际效用方面进行思考,认为“修旧如旧”的“补画”方法和“修旧如初”的“重画”方法均有可取优势,应针对不同的文物状况选择使用。
⑤罗俊杰的调查报告,对贵州花苗桃花刺绣的渊源和作用、工具材料和制作技艺、艺术形式和艺术特征、保护现状等有较清晰的梳理。总结认为,苗族桃花的图案设计固守传统,具有稳定性、家族个性,但极易因人亡而逝。据此提出了保护建议。
⑥吴品翰对山东烟台福山剪纸的区域属性、传统、影响、传承、艺术形式与纹样、当代发展等方面,有简练的梳理。认为传统剪纸是一种个体化、个性化的创作,制作人的去世就会带走他的创作才华和个人积累。另外,还对剪纸的传承、研究和经济价值的时代演变、影响因素、局限性等进行了概括性总结。
4.关键词:专题•个案
有两篇论文研究的问题是独立的专题,难以与前述论文归类,故集中在这里。共2篇:
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人类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安丽哲的《论民族艺术教育对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以贵州六枝特区梭嘎苗族为例》;
河北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侯力丹老师的《殷商文化与具茨山岩画》。
①安丽哲的研究,从民族艺术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和传统民族艺术教育的特征两个方面展开研究。认为梭嘎苗族以男女在听觉艺术和视觉艺术方面区别,共同构成他们完整的民族艺术,作为他们文化生活的载体,两者兼有语言和图像之长,又具有易受冲击而毁灭的不足。同时分析了民族艺术教育与现代学校教育的不同特征,认为梭嘎苗族不同年龄段艺术教育内容有其合理性,可以和现代学校教育形成互补关系,对民族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②侯力丹的论文对河南新郑具茨山岩画展开研究,通过对“巫师图”中字符、图案等与甲骨文的比对研究,意图释读其中的含意,认为该岩画与殷商甲骨文有传承联系,与殷商先公先王的排序有内在联系,认为可以诠释殷商文化的根脉、殷商先公先王与黄帝族群的联系。
二、点评与互动环节涉及的主要问题
1.文化遗产保护和遗产资源开发利用的关系问题;
2.非遗的知识产权保护与他人利用的关系问题;
3.人类学介入艺术领域,其“志”的特长在艺术学研究中如何融合;
4.艺术史研究与哲学、美学、人类学是否有关系,是否可以结合;
5.民族传统文化在当代的重构有何价值?为什么要重构;
6.色彩的科学分析与传统色彩观、色彩文化传承的关系。
三、论文存在的普遍问题
1.有些论文冠有“人类学”的名目,但论文却少有人类学的理论、方法和视野的支持;
2.有些论文的论点没有不同观点的对话,没有比较,理性不足;
3.有些论文对田野调查事项简单记录,缺乏研究的重点和问题,对调查的结果缺乏真实性甄别。
(报告人:李丕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