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宫廷歌舞――嘎尔鲁的前世今生

阿里古格宣舞

丁嘎甲谐

拉萨朗玛

笔者满怀激情观赏了全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调演西藏自治区的专场。整场演出的13个节目中,既有西藏人民人人能歌、个个善舞的甲谐、弦子、洛谐、山歌、果谐、锅庄,又有技艺高超、扬名雪域和南亚地区的热巴,还有庄严雄伟的仪式宣舞、西藏宫廷中的嘎尔鲁。整场演出,充满了西藏风情,洋溢着吐蕃神韵。虽然这只是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冰山一角,它却充分反映了西藏传统音乐舞蹈的多彩多姿,隽永魅力。笔者曾在美国和我国台湾多次看过印度藏人的演出,相比之下,这台演出更为地道,更富神韵。这场演出将会让达赖集团所说的“西藏文化毁灭”这些谎言不攻自破。

扎西次仁(藏族) 表演节目:嘎尔鲁《曲廓拉萨》

扎西次仁向记者介绍:“嘎尔鲁是一种宫廷乐舞,有扎年(六弦琴)、林古(竹笛)、扬琴、艾噶(串铃)等乐器伴奏,是一种礼仪性男子抒情歌舞艺术。它要在大型典礼和迎送高僧大师等场合表演,所以要优雅得体。”扎西次仁被评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他说学习嘎尔鲁不仅需要嗓子好,还必须有一定的文化底蕴,他会要求跟着他学习的学生多看书,多了解藏族的传统文化。在台上表演的扎西次仁神采奕奕,随着音乐和歌声跳起舞蹈,台下的观众都跟着节奏为他鼓掌。记者想起扎西次仁的话:“我越来越老了,虽然现在还跳得动,但我希望能有更多的人来学习,接我的班。”

笔者是个民族音乐学者,8次赴藏,在那里的田野工作时间累计达4年,对西藏传统音乐感情深厚。这次能在北京的舞台上观赏到西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扎西次仁表演的嘎尔鲁《曲廓拉萨》,感到分外亲切。

旧时,拉萨布达拉宫、日喀则扎什伦布寺、昌都强巴林寺等,都拥有地方的宫廷歌舞组织。这些歌舞组织,以布达拉宫宫廷歌舞队人数最多,艺术水平最高,训练最严格,组织最完备。

17世纪中叶,五世达赖掌握了西藏的政治、宗教和经济大权后,拉达克地区的首领带了一个歌舞队来到拉萨,向五世达赖作致敬演出。五世达赖对这个歌舞队的表演颇为赞赏,在他的旨意下,布达拉宫也成立了同样的歌舞队,从此,布达拉宫便有了自己的宫廷歌舞队。

西藏地方政府还把自己的宫廷歌舞队奉献给了清王朝,并成了清皇宫的燕尔。《大清会典》、《续清文献通考》记载的“番子乐”,便是扎什伦布寺的宫廷歌舞。

布达拉宫宫廷歌舞节目有宫廷歌曲和宫廷舞蹈两部分。宫廷歌曲藏语称“嘎鲁”,宫廷舞蹈藏语称“嘎乐”,合称“嘎尔鲁”。那时的嘎尔鲁是一种童声齐唱的歌舞形式。演唱者由十多位男性儿童担任。伴奏乐器由横笛、根卡、铁琴、扎年、扬琴、云锣等组成。

嘎尔鲁音乐虽然来自拉达克民间,但由于多年演出于西藏宫廷,不断发展和变化,民间活泼欢跃的气氛大为消减,旋律很少波澜起伏,对比不甚鲜明,音乐格调平稳和谐、庄严肃穆,宫廷气氛浓烈。

现在搜集到的59首嘎鲁歌曲,大多为歌唱宗教训示、宗教人物,也有讴歌家乡、赞颂汉族技艺的。歌词艰涩难懂,古藏语的采用,更增加了它的难度。

嘎鲁系六声音阶(Do、Re、Mi、Fa、Sol、La)的音乐,以商调式为主,也有宫调式和羽调式。其音乐结构为:前奏→歌曲→尾声。前奏与囊玛前奏基本相同。尾声短小,仅两小节。歌曲是宫廷歌曲的主体。

嘎鲁的音乐风格与藏族民间音乐、宗教音乐迥然有别。它在西藏传承了数百年,不断发展、创新,它已在西藏人民心中深深地扎下根,成为藏族人民精神家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清王朝覆灭后,嘎尔鲁成了我国最后一个宫廷歌舞。1959年,西藏地方政府倒台,西藏各地宫廷歌舞组织相继解体,但嘎尔鲁仍受到人民的喜爱。1982年,自治区群众艺术馆为了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招聘了十多名音乐舞蹈素质优秀的藏族男性儿童,在前宫廷乐官巴桑顿珠的教导下,学习布达拉宫宫廷歌舞。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宫廷歌舞得到系统恢复。一些艺术工作者也在那里学习、排练、演出宫廷歌舞。1987年7月,15位藏族表演艺术家应英国广播公司的邀请,前往伦敦表演布达拉宫宫廷歌舞,受到国外观众的喜爱,获得一致的好评。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和西藏自治区十分重视嘎尔鲁的传承、弘扬与发展。近年来,在有关部门的精心遴选下,嘎尔鲁已正式进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成为西藏人民珍贵的精神食粮。(作者系中央民族大学民族音乐学教授)


(来源:中国民族报)

日期:2010-04-03
阅读:
作者:毛继增
字体: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 | 来源: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0)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