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从文物到文化遗产的概念提出,体现了文物保护观念的转变,也遵从文化遗产与国际接轨的趋势。我省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外延和内涵有什么不同?
嘉宾:静态和物化,而文化遗产是人类社会所承袭下来的前人所创造的一切优秀文化,是作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遗留下来的、由人类创造或人类活动有关的一切有价值的物质遗存的总称。
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以中晚期丰富的旧石器文化遗址、红色文化遗存与地方性民族特色建筑为称道,反映传统农业文明生活方式、价值观以及文化变迁、文化多样性的村落文化景观优质性明显。民族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并与产业利用结合紧密。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完备、传统核心价值内涵承载丰厚、创意产业文化内核完整富集、文化生态基本完好、虽濒危威胁凸显但当前生命力旺盛。
主持人:文化遗产概念的纳入,使我省从文物小省变成了文化遗产资源大省,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嘉宾:贵州文化遗产数量多,具有复杂性和多元性的特点。在传统文物的界定下,我省文物总量少、时代晚、价值低,但在遗产概念下,我省文化遗产表现出突出的优势和较高的文物价值。目前,贵州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9处;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2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42处;地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300处;登记在册的文物点7000多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2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4座;国家历史文化名村3个;省级历史文化名城(镇、街区)20个;省级民族保护村寨20个;上个世纪90年代,中挪共建生态博物馆4个;贵州世遗备选名录两项(23个苗、侗村寨。其中苗族村寨7个、侗族村寨16个); 2005年公布第一批省级名录91项。2007年公布第二批省级名录202项。2009年公布第三批省级名录147项。2006年公布第一批国家级名录31项(40处)。2008年公布第二批国家级名录39项(61处),属于第一批名录的扩展名录8项。
主持人:10多年前,文化多样性还只是在书本上讨论,具有人文关怀的文化人类学者把这些理念带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进入到文化工作战略。现代化的冲击,对我省文化遗产的保护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此您怎么看?
嘉宾:怎么样运用好文化资源带动可持续发展,不能只想眼前利益。贵州要另辟蹊径,剑走偏锋,扎实地保护好文化,用这些文化资源为促进经济发展作贡献。
保护非遗不是保护传承项目和传承人,而是保护文化承载的土壤。文化的生态基础没有了,是保护不下去的。文化变迁和传统在自己的文化土壤上进行文化选择,而不是背离自己的文化土壤。山控拜的银匠都走出去了,进行外包银饰加工,无暇进行自己的文化思考。雷控拜成为首个村落文化景观保护基地。村落景观保护工程试点是文化遗产保护的创新工程,特殊的文化遗产对象,在文斗苗寨和雷山控拜等地的4个寨子启动。我们正在控拜创造一个机制,银饰技艺带来生活改善,打通和外界的交流,借用网络平台,引入高端文化考察和旅游,以适度的观光旅游带动控拜传统习俗在本土的传习。目前,我们和贵州师范大学合作在那里建立了自愿者工作站,长期观察寨子的文化变迁和发展,我们还计划把银匠引回寨子。毕竟保护物质文化是表层的,保护其精神才是重要的。
主持人:我省鲜明提出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相结合、文化建设与经济发展相结合的文物保护思路。但面对旅游经济发展的考验,我们怎么来协调保护和发展的矛盾?
嘉宾:保护、尊重文化多样性,使文化的多样性成为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推动力量。在文化多样性的大背景下,保护文化遗产重在保护文化遗产的核心价值,尽管这可能是一个非常主观的东西,有的强调保护的价值,有的发展诉求大于保护诉求。重要的是文化遗产核心价值的梳理,不同文化有价值排序,关键是文化主人对文化遗产的认识很关键,即便没有认识,有朴素的话语和情感,居于对价值的客观分析和正面排序上有规划、建设和保护。
认识不一样,出现建设发展的偏差,不是发展中有破坏,就是保护禁锢了发展。西江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对它的价值排序认同决定了审定的经济价值,借用西江建筑的审美需求,夸大了建筑群落和聚落震撼力的理念。我认为西江典型的山地文明反映了山地民族人与自然的和谐,其山、水、林、稻田、稻作,高度的农业文明是符合世界遗产要求的。而西江运用城市的规划理念,破坏了自然生态,成为传统农业社会满足城市景观审美的需求,这是对遗产价值理解的偏差,有些遗憾。
公共遗产的无序利用是一个问题。对文化遗产的利用,我认为要进行社会听证,让其透明化。文化遗产贵州发展战略资源,举行听证,让大众来讨论事情做不做?怎么做?这对不同利益群体,将体现更大的公平和公正。同时,政府购买服务,让文化遗产得到合理利用,建构公益文化空间,让更多的人享用文化成果,积极参与到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合理利用中来。( 作者:王小梅)
来源: 金黔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