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春节庙会不能抓“经济”丢“文化”

虎年将至,庙会也进入了旺季。“中国的庙会已有数千年历史,大大小小的庙会数以万计,但却没有统一的全国性组织,也缺乏常规交流活动,更少见高端学术研讨。庙会如何走进当代、走向未来,在发展民族文化、振兴文化产业和建设和谐社会中发挥重要作用?”近日,在东城区文化馆召开的首届庙会文化论坛上,来自全国各地的节庆文化专家与北京地坛庙会、苏州轧神仙庙会、泰山东岳庙会、成都武侯祠庙会、重庆丰都庙会等全国著名庙会主办者共聚一堂,就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顾名思义,庙会就是在寺庙附近聚会,进行祭神、娱乐和购物活动,所以被很多学者称为民俗的“活化石”和独具中国特色的“狂欢节”。苏州市金阊区委宣传部副部长郁伟民介绍说,苏州轧神仙庙会历经800余年仍保持着传统样式和道教在民间的基本形态,每年有近百万人参加,几乎每个苏州人都要在庙会期间来挤一挤、轧一轧,祭祀祈福,买到的花和糕都被称为神仙花和神仙糕,表达了广大民众对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

然而,在“谁要拜年谁是老封建”的形势下,庙会在解放后曾一度消失,直到1985年由北京市东城区率先举办了第一届地坛春节文化庙会,开创了全国大规模举办春节庙会的先河。中国民协顾问赵书说,如今在北京过春节,除了有地坛、白云观、厂甸、龙潭湖等传统庙会外,在颐和园、天坛、大观园还有大大小小庙会近20家。除了传统庙会,现在还有室内庙会与洋庙会。和过去相比,现在庙会的卫生条件得到了改善,安全性也有基本的保障,文艺活动也有所丰富。

“不过,目前的庙会多为公园展览式的静态庙会,还应当提倡一种行进式的庙会,只有这样才能造成大的文化景观。尽管没有门票收入,但男女老少都可以参与进来,其隐性收入和提升城市活力方面是难以估量的,特别是在人们普遍感到孤独的现代城市社会里更是不可或缺。”作为一项与当下民众生活息息相关的大型文化活动,中国民协节庆研究会副会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萧放认为,庙会活动应当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进步和政府服务功能的发展,不断推出能够满足群众消费需求的创新型文化产品。他建议,庙会活动要创新,既要挖掘传统民俗内容,也要加入现代时尚元素;要开发现代光电技术,打破传统材质局限,实现创意与技术的结合,达到古代所不能的奇幻效果。

专家认为,庙会的形成与商品经济的发展密不可分,当前民族文化的复兴和文化产业的发展为庙会发展提供了两大动力。前不久,地坛庙会一个摊位拍出了30万元的高价,更是显露了无限商机。不过,从古至今,庙会都是一个地区的公共活动场所,商人、艺人和民众在这里会合,祭神、演出、做生意,所以,在考虑成本的同时,政府和企业应该更多地关注社会公益,不能抓了“经济”丢了“文化”。“庙会不同于展销会、美食节,庙会之所以被称为‘庙’会,就含有对某种价值观念的推崇。”民俗专家胡小伟说,“在古代,违反行业道德的商人会被罚演关公戏,为的是在商界弘扬关公的信与义,而我们今天有些庙会太强调‘商业’了,吸金再多,却没有保存和传达更多的文化价值。”(来源:中国艺术报)

日期:2010-02-04
阅读:
作者:记者 张志勇
字体: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 | 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0)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