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实践•跨界对话•立体研讨 ——“文化传承发展与活化利用学术论坛”总结报告

(本文系方李莉教授的总结报告录音整理)

此次周口的学术之旅令我感触颇深。为期四天的论坛通过多维度的学术活动,构建起艺术人类学理论与实践交融的学术场域。

在论坛开幕式上,我们共同见证了周口师范学院艺术人类学研究中心和实验基地的成立,这一学术机构的确立标志着艺术人类学学科建设在中原大地的深化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深度的田野考察构成了本次论坛的重要特色。我们一同参与了老君台、太清宫、关帝庙等文化场域的实地调研,恰逢老子诞辰万人朝圣的仪式现场,这场“邂逅”也为我们理解道家文化基因提供了鲜活样本。更值得称道的是创新性的“微田野”实践——通过学者与非遗传承人、戏曲演员的直接对谈,构建起学者与艺术家双向互动的认知空间,特别是周口师范学院创编的新元杂剧《新·桑园会》,创新演绎了传统戏曲的现代转化,为非遗活化提供了重要启示。可以说,这种将学术研讨与在地实践相结合的“周口模式”,无疑为艺术人类学学术活动提供了值得借鉴的创新范式。

先期的田野考察和深度体验为本次论坛的高质量学术探讨埋下了基础,各位专家学者都慷慨分享了精彩的理论观点和扎实的田野成果。

我作为第一个主旨发言人,提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科化”的元问题:“非遗”是一个学科吗?如果是,那么是一个什么样地学科?如何帮助“非遗”学科化?“非遗”作为一个学科的价值是什么?我认为,“非遗”这个词太轻,需要学术上的进一步讨论,以及在学科定位、课程体系、培养目标等方面的全方位思考。其核心关切在于:如何构建既具学术深度又能回应现实需求的“非遗”学科体系,这一命题也得到了徐新建教授“宣言性、问题性、批评性”的高度评价。

王廷信教授的发言聚焦了非遗视域下的社火文化。他指出:当被非遗化的社火作为非遗重新亮相时,透过非遗可以看到多重结构的底层合理性。社火仪式中的咒语系统与祈福话语满足了民众集体欢腾的心理诉求,于个体层面通过自主参与彰显自我的主体价值;于社会层面,借助“结构”与“反结构”的仪式张力营造出平等的价值场域。这种文化实践既与主流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建设形成呼应,暗合了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内在统一性。针对该研究中的理论表述,徐新建教授在评议中提出:当前学界惯用的以“狂欢化”概念解释“社火”的现象存在西方学术话语的阐释局限,倡议采用诸如“闹热闹”等植根本土的理论术语,以期更精准地传递中国民间文化的在地质感。

王建民教授从认识论与方法论重构的维度,系统探讨了非遗传承人的文化主体性问题,指出人类学视角下的文化保护应实现两个转型:从物质载体到观念体系的转型,从博物馆静态保存到社区活态传承的转型。正如王建民教授所言,我们必须指出并批判西方“文化遗产”理论体系的物本主义局限,因为他们忽视了文化多样性的主体精神,割裂了文化遗产与社区生活的共生关系。物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二元划分是武断的,文化遗产本质上应该是以人为核心、日常生活为场域的文化实践统一体,传承人的传承实践是文化共同观念和情感的体现,是知识体系的凝聚,非物质性强调的实际是主体性。这种以传承人意愿为本、以文化生态的维系为重的理论视角,为当代非遗保护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启示。

杨民康教授在《区域国别艺术研究视域下艺术非遗创造性转化和和创新性发展》中,立足区域国别艺术研究,聚焦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当代转化命题。其研究以文化地理空间的横向关联与纵向维度中传统与现代的差异分层为背景,核心指向艺术非遗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创造性转化和和创新性发展路径:在维系文化的本真性内涵的基础上,通过技术革新实现传统符号的现代表达,使之适应社会的变迁和现代社会的需求。特别是在跨界族群节庆等场域中探索文化调适机制,平衡传统与现代区域性和国际性之间的关系,最终构建兼具区域特色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实践。徐新建教授提出:音乐作为人类最早的文化形态之一,是先于国家概念的建构的,过度强调国家与区域框架可能会导致历史维度的扁平化处理。或许这也是艺术非遗研究亟待探讨的学术方向。

赵旭东教授在《多元一体成就礼乐文明》中指出,礼乐文明通过“礼”建立社会等级差异,借助"乐"实现多元交融,构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逻辑。这种“礼分乐和”的机制既维系社会秩序,又以音乐化的情感联结超越56个民族实体,形成独特的乐感文化体验。针对费正清提出的“中国如何凝聚辽阔疆域与多元文化”之问,研究揭示礼乐并非单纯制度设计,而是渗透于日常生活的实践哲学。我想,华夏文明通过“礼乐”来达成一个集体意识,与之相对的集体无意识则对应着“修身”的问题,中国人向来注重的“修身”可能就是陶冶我们集体无意识的过程,这就跟我们的“礼乐”根脉可能是有关系的。后来我就发现我们中国的社会是个稳态社会,朱阳提出了“稳态经济”的概念,一个稳态社会的转型是很难的,到现在为止我们转向西方转型还没完成,又面临了一个新的转型,怎么转型?我觉得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纳日碧力戈教授的评议延伸了这一思考:西方文化常以二元对立认识世界,而中国哲学强调“三生万物”。华夏文明用乐和礼来解释多元一体,以物来定义人心的实践智慧,或许能为化解当代文明冲突提供启示——当全球化面临国家矛盾、生态危机等挑战时,费孝通先生“美美与共”的价值观或可贡献超越二元对立的东方智慧。

徐新建教授的发言《残留·出土·活化·传统——文化延续知行史》主要包括三个部分:一、早期人类学倾向于俯视的眼光对残留物展开研究,残留是落后的过去,是人类的童年,是人类文化演进中的黑暗的方面,只有认识价值没有保存价值。二、出土·文物法:重建了人类文明的维度,重新认识了古代文明的时间尺度。物语的历史,强大的视觉冲击力改变了我们对世界的认知。三、遗产·活化:标志着人类传统保护的新概念,活化就是把遗产资本化。面对未来:建议用“传承”取代“遗产”,以“保护”制约“开发”。徐新建教授提出的“残留物”概念非常有趣,我们既应该承认其作为早期文明实证的认知价值,也要警惕将其简单地理解为“黑暗”“落后”的过去的谬误。纳日老师指出任何文化遗产都包含历史“遗留物”通过“残留物”可以把许多的事物联系在一起,认为保护是一个临时死亡的过程,但历史会在延续中会得到不断地更新。

赵书峰教授讲的《关系化·语境化:音乐文化身份的“地方性”生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音乐身份的地方性和地方感的形成:在地实践的前提必须是不同音乐之间在多元族群互动过程中的一种关系性存在。它不但是其传播过程中形成的“关系化”产物,而且是营造音乐文化身份“地方性”的关键条件。 第二,“语境化”就是音乐传播后在地实践的产物。“语境”的生产也是人与文化互动的产物,特定的文化象征符号的意义生成均是通过系列性、仪式性或者文化展演形成的历史积淀,进而形成一种深厚的地方文化认同。第三,传统文化沿着水陆交通廊道异地传播过程中形成的在地实践是音乐“地方性”(地方感)生成的重要前提,同时在传播的过程中也会消解地方性。第四,新媒体、自媒体,以及人工智能的应用层面对非遗内容的关注、再现与生产都极大地扩展了非遗的交流空间与审美空间。但是也会导致地方性的消失,消失的“地方性”是后现代时期“再部落化”的一个典型表征。赵书峰老师谈到了语境的问题,也谈到了关系的问题,即营造音乐文化身份地方性的关键条件。我觉得赵书峰老师讲的“传播”也值得我们去思考,尤其是共同体意识,共同体意识最强调的是三交——交流、交往、交融——最后会不会失去地方性?尤其是自媒体时代再现与生产艺术的能力都得到了扩大,在这一过程,地方感是不是会被再部落化的概念所取代,而且,这种部落化不仅在实体空间,还会在虚拟空间,虚拟空间里的一个个朋友圈会不会就是一个个新部落?这都是值得讨论的。

此次论坛所征集到的论文也是值得关注的。在200余篇来稿中,我们精选50余篇论文,邀请其作者参会,既保证了学术质量,又凸显了研究主题的集中性。入选论文中呈现了三大主题,分别是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18篇)、关于艺术民族志案例的研究(33篇)、关于艺术乡建·乡村建设·文旅研究的研究(7篇)。从论文的单位来源看,作为论坛主场的周口师范学院也扮演了学术的主场,有10篇论文入选论坛,这个比例很大。我相信,这次论坛中周口师范学院出的力最大,但是他的收获也会是最大。

经过系统梳理,本次论坛呈现出六个进步性特征:

第一,本次论坛创建了一个新的学科实践平台。正如我们所见证的,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与周口师范学院共建的艺术人类学研究中心与实践基地正式落成,由赵书峰教授引领中心的工作,未来将系统推进学科建设。值得补充的是,本学会代表团近期赴日本关西大学学术交流时,已向国际学界系统介绍了中国艺术人类学的发展情况,我希望艺术人类学不仅能立足国内,也能国际的土壤上茁壮生长。

第二,本次论坛将学术研讨与田野考察相结合,开创了"周口师范学院模式"的学术活动范式。其核心价值在于学术研讨与田野实践的系统融合。区别于传统学术会议“主题讲话+分论坛交流”的形式,本次论坛开展为期五天的深度田野考察,涵盖学术研讨、非遗展演与多维互动,构建了具有记忆痕迹的学术体验。

第三,本次论坛搭建跨界对话机制,设置表演艺术家与学者对话环节,突破单向度的学术研讨框架。这种双向互动不仅促进理论研究与艺术实践的互鉴,更在认知维度实现学者与传承主体的相互理解,形成知识生产的良性循环。不光是我们学者在讲话,那些艺术家们也需要讲话,通过这样的对谈,他们理解了我们,我们也理解了他们,我觉得这是非常好的。

第四,本次论坛通过征稿来遴选论文,并且要全文,这种机制既保证了论文的篇章完整性和质量专业度,又促进了学术交流的严谨规范,能够为青年学者搭建高标准的成果展示平台。

第五, 本次论坛构建了多维的学术场域:主题发言具有引领性,然后小组讨论具有时效性,名师点评具有学术性,中青年学者论文质量具有高品质性。需要指出的是,名师点评是我们学会的特点,我们要向这几位名师致敬,也要向所有发言的学者致敬,他们的学术担当铸就了学会的学术品格。同时我们也看到了一批非常有实力的中青年学者,这也印证着,通过近二十年持续举办的学术活动,本学会已培养出大批兼具学术功力与研究活力的中青年学者群体。

 

策划:王珺 李兵舰

文图:杨嘉辰

排版:盛宣宣

初审:宋  洋

复审:张  丽

终审:李  林

日期:2025-04-10
阅读:
作者:周口师范学院
字体: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David | 来源:
本文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0)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