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费孝通诞辰一百周年的纪念年,许多高等院校和学术机构都在纪念费孝通先生的同时对其学术思想进行了研讨。费孝通先生一生著述颇丰,但总的来讲可以分为早年、中年和晚年两个大的部分。费孝通先生出生于1910年,在他青年和中年时期所面对的中国,都是一个贫穷落...
很早我就读过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和“江村经济”,在他思想的熏染下,我开始对自己的家乡景德镇做田野考察。1996年我被录取到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做博士后,费孝通先生是那个所的第一任所长,后来虽然退休了,但还担任着名誉所长和学术指导以及教授...
永恒的飞矢
——费孝通先生百年诞辰抒怀
任大援
苏南的太湖,从它的西岸到东南岸,划出了一个完美的曲线,就在这条曲线的东南角,有一个名叫“开弦弓”的村庄。从卫星图上看,村南的一条河,恰似一张弓,而村北的一条河,恰如一支箭,开弦弓村由此得名。不知是古代哪个聪明的书生,想出这个富有诗意的名字。开弦弓村是中国极少(甚至是唯一...
费老离开我们五年了,但他的音容笑貌始终不能让人忘怀。从费老的外貌看,温文儒雅,给人很闲适的感觉,但从他的成果看,20卷的文集,可谓煌煌巨著。费老的一生有20年不能研究和写作,所以如果不是超常的勤奋,绝不会有如此之多的成果,即使是七、八十岁以后,他的成果也接连不断,创新思想...
今年正值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诞辰一百周年。昨天上午,为期一天的“西部人文资源研究丛书首发式暨费孝通学术思想研讨会”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召开。这标志着费孝通教授生前亲自指导的国家重点课题“西部人文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结出成果,一套12本的丛书此前已由学苑出版社全部出齐。纪念费孝通诞辰100周年的活动也先后在全...
费孝通先生曾谈到,在1940年代艰难的抗战时期他靠写作谋生,曾写过三本海外游记式的小册子,畅销一时,得了不少家用补贴;而这一时期因拼命写作竟使自己成为著名作家。
为了纪念费老诞辰100周年,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决定举行系列纪念活动。(一)9月14日~16日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常务秘书处的全体成员前往吴江费老坟前拜祭,,寻访费老当年考察的江村。(二)9月28日召开西部课题首发式和研讨会。
【摘要】: 文化是流动和扩大的, 有变化也有创新, 个人可以是一种文化的载体, 在文化的不断创新中成为变体, 经个人进入集体创造成为了社会的共识, 使文化有了社会性。文化如果不为社会所接受就很难保留下来。文化自觉是一个艰巨的过程, 首先要认识自己的文化, 理解所接触到的多种文化,才有条件在当今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确立自己的位置。 【关...
摘要:《西部人文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和《西北人文资源环境基础数据库》的学术成果,是由费孝通先生担任学术指导,并在他支持和申请下立项的国家重点课题。按照费孝通先生的思路,前者主要是在梳理和清点了西部人文资源的基础上,对西部人文资源进行更深入的...
周玉宁(文艺报记者,以下筒称周):非常感谢费老能接受我的采访。想请您谈谈进入新世纪以后,尤其是在国际国内形势发生巨大变化的今天,我们在文化建设上所面临的问题。当然这个题目很大,但我想可以从一些细节入手。您对当前文化现状的基本估价是怎样的呢?我听说您在一些会议上提出这样一个观点,即目前我们所处的是一个注重物质的时代,而您期待着一...
方:不少人都想知道先生学术思想形成的文化背景和经过,我想它一定与您的早年生活有很大的关系吧? 费:我一生中的最大的目标是了解中国,改造中国,将自己的学术还之于民。虽然我为此奋斗了一辈子,但总的说来我对中国的文化了解得还不够,究竟什么是中国的情况,到现在,也还不能说是理解清楚了。我从20岁开始到北京来读...
费孝通(以下简称费):我已经是第九次来兰州考察了,以前来考察,所关心的都是如何发展经济的问题,只有这次,才第一次关心到了有关人文资源的问题。这实际上也是一个事物发展的必然性,它意味着人们的思想感情已经开始产生变化了,也就是说,当世界的物质生...
费:你写的《中国西部——文化艺术遗产的大宝库》,以及准备申报的科研项目——《西部人文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的课题设计方案,我都看了,写得很好,很有想法。我认为对西部的开发,应该是立体的,其中不仅是包括经济的开发,也包括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现在人们对于自然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的问题已经有点意识了,并...
费:你写的《文化生态失衡问题的提出》[1]这篇文章,我昨天反复地看了两遍,并在上面写了不少我的意见,有些地方还用铅笔作了记号,你可以回去慢慢的看看。 下面谈谈我对这篇文章的看法,首先可以肯定这是一篇写得不错的文章,你动了脑筋,对人类文化互相间的关系,人类文化和自然环境、人工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等方面,...
费:我给你的那本《工业文明的社会问题》的书看完了吗?有什么体会,谈谈看。 方:这本书是美国的社会学家梅欧写的,是1945年由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研究所出版,六十年代由费先生翻译成中文的,书中主要是描绘了当时西方工业文明所面临的种种问题。这本书是半个多世纪以前写的,而我们中国的工业革命从发展上来看,刚好比西方晚了半个多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