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人类学:学科史以及当代实践的反思 霍华德·墨菲(Howard Morphy)、摩根·帕金斯(Morgan Perkins)著 蔡玉琴译,李修建校 艺术人类学已经步入了一个令人振奋的历史时期。它正由一门大多数人类学家鲜有问津的学科转变为人类学研究的一大中心。过去,不将艺术视为一个研究领域,反映了人...
[访谈者按] 范丹姆(Wilfried Van Damme),荷兰莱顿大学艺术史系教授,同时兼任比利时根特大学教授,以研究审美人类学知名,世界艺术亦为其研究领域。自2011年以来,他连续参与了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的两届学术研讨会,我与他多有交流。在《民族艺术》...
《民族艺术》“学界名家”专栏约稿要我介绍自己的学术研究与生涯,说句实在话,我是一个勤于写文章的人,但却很少写自己的学术总结。我总觉得自己还需要努力去探索,学术总结那是以后的事。但殊不知光阴似箭,转眼就是几十年。记得 1997 年,我第一次给《民族艺术》投稿时,还在北京大学的社会学
翻译:1.霍华德·墨菲:艺术即行为,艺术即证据 2.范丹姆:风格、文化价值和挪用:西方艺术人类学历史中的三种范式 3.荻野昌弘:反思非物质文化遗产:身体和时间的维度 4.马利特·威斯特曼:艺术史与人类学的对象
首先,需要表明的是,影视评论非常重要,但是,影视评论环节在目前中国却是缺失的,本该具有的“创作者——评论者——接受者”之间的“三权分立”已经很少看到,更多的是创作者和接受者的直接对话,对中间的评论环节并不很重视。曾有一位美术权威出身的高等艺术院校长问我:你们影视界有评论家吗?...
摘要: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倡导文化遗产以来,到文化部提出的具有中国非遗保护特色的文化生态保护区理念,可认为我们对文化遗产的认识经历了三个阶段(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整体保护的文化生态保护区),而之后文化部提倡的生产性方式保护,不...
编者按:社会学家、人类学家费孝通先生曾于20世纪40年代第一次踏上美国国土,写下了“初访美国”等一系列有关美国印象的文章。时隔60多年之后,费孝通的学生、人类学学者方李莉,旅居美国一年后写下了系列访美手记。当年费先生到美国,美国的现代化、人文化的地理和充满着创造力的美国人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中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民族文化的复兴、文化的自觉与自信。在北京的南锣鼓巷、什刹海,在上海的田子坊、莫干山等,到处都能看到民众在传统基础上的新创造。具有传统特色的新胡同文化,服饰、家具、首饰等设计,成为当代时尚文化的一部分。
道不尽的春节 刘锡诚 《 人民日报 》( 2012年01月26日 04 版)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大的一个节日。与西方国家的宗教节日不同,春节是在农耕文明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个岁时节日。《尚书·大传》说:“正月一日,为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故曰‘三朝’,亦曰‘三始’,&lsquo...
11月份在玉溪开艺术人类学会议时,玉溪师范学院的额瑜婷老师送给我一本书,名为《扇舞哀牢:云南元江县羊街乡哈尼族棕扇舞文化历史变迁》(云南人民出版社2011年6月第1版),是她的硕士论文。在目下高歌猛进的学术生产中,硕士论文的写作大多逸笔草草,简率从事,
首先,我不是艺术人类学科班出身,顶多算是一个对民俗艺术多少有点观察的人。不过,民俗艺术与人类学对艺术的界定相契合,两者关注的艺术,其范畴都是那些原始的、原住民的艺术类别,在整体上显现出艺术的民间性、集体性和模式化特点。所以艺术民俗学与艺术人类学,事实上学科间的交叉性是比较明显的。读过一些人类学...
2011年10月20日,我应邀参加了一场由上海市各戏剧院团代表出席的座谈会,围绕的主题是如何推动文化大发展发繁荣。我的即席发言要点“一二三”如下: (一)一个难题 这个难题便是“戏曲振兴”。话剧乃西洋舶来,近年来在大都市景况尚好,中小城市犹寂寂寥寥。而戏曲,这个中国民众生活的“活宗...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出台并实施,标志着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进入了依法保护、科学保护的新阶段。回首我国非遗保护的8年历程,为我们所做出的成绩感到自豪;但由于是在理论准备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开始做这项工作的,...
我们的过往,是一个文化传统悠久而又在世界古文明中唯一没有断流的文化;我们的现代拥有的是一个被革命和战争、鲁莽和无知破坏得残破不全的文化;如今我们又遭遇了横冲直撞的现代化,既有文化传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曾经与漫长的农耕文明形态及家族人伦社会相适应的的口头与非物质文化,由...
8月29日,文化部召开向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保护单位授牌大会。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出席。文化部副部长欧阳坚讲话。提出要变“重申报、轻保护”为“重申报、更重保护”的口号。 口号改得不错。但能否治好目前非遗保护的顽症,能否打动各级父母官和文化官们的心,从政绩理念回到文化立场上来,还拭目以待。
下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