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简单讲几句,一个是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再一个代表中国民俗学会,对刘锡诚先生表示敬意和祝贺。 大家的发言已经讲了很多,涉及刘先生贡献的各个方面。我的感觉就是——借用现在网络上很时髦的话,叫做“不...
我个人是一直受惠于刘锡诚先生的学术思想的。我就是跟随着刘先生的学术轨迹,从原始文化最后又回到民间文学,涉及到更加广阔的学术领域。后来我也鬼使神差地走上了民协的领导岗位和专业领域。我在民协工作时得到刘先生无私的支持和大量的帮助。我个人后来工作又有变换,但我一直坚持在做这方面的学术研究,
“边缘人”心境与“农民”本色 ——刘锡诚先生的学术立场与治学精神 2014年03月31日 09:03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3月31日第578期作者:李修建 刘锡诚,1935年出生,山东昌乐人,195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俄罗斯语言文学系,先后就职于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新华社、中国作家...
有幸结识刘锡诚老师,已有20多年的时间。20多年来,我在学业、工作和生活各个方面,得到了他许多教导和帮助。长期的交往,让我对他在民间文化研究、文学评论、散文写作等多领域的卓著成就,以及他作为学科领导者的独特视野与胸襟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对他无私关心和提携后辈的师长风范,尤有切身的体会。在这些方面,我可以随手举出很多平凡具体又令人感动的事例。
刘锡诚先生的皇皇巨著《20世纪中国民间文学学术史》 ,已经被公认为民间文学的学科经典,比起它对于史料的苦心搜集和细密梳理,更为人称道的,是将很多淹没于历史长河中的学者发掘出来,磨洗淘光,以尽量鲜活的面目重现于世,其中体现的不单是刘先生冷静的学术判断,也包含着他人道主义的历史情怀。我因缘际会曾对程憬及其著作《中国古代神话研究》做过一点事,
远在南宁的老友过伟老兄频频驰书,命我写一篇学术自述,我一直不敢从命。蓦然回首,真有一种日月如梭、历史无情、生命短暂、人生如梦之慨!原来到了可以和应该回顾自己走过的人生道路和学术事业的年纪了!
生命是一次有趣的探险,有时需要激流勇进,有时需要辨明方向,但更多的时候,不妨追随着自己的心性,随兴所至,或可以渐入佳境。我与人类学之间的关联,就是这样一种虽始料未及,却充满情致的人生旅程,以至于今天,虽然跻身人类学界日短,更谈不上有什么学术造诣,却独乐其中。
“葛村”一度被读者和网民认为是“江南最古村落”、“千年古镇”、“最美古村落”,2013年6月,它再度因为当地的村落拆迁工程而成为焦点,大家都在口诛笔伐,对当地的拆迁工作表达着愤慨。但事实又是怎样呢?2013年7月1—5日,在中国传统村落专家委员会主任冯骥才的号召下,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中心的工作人员来到镇江葛村进行了实地考察,得出的结论却和部分媒体的报道完全不同。
多年前,我刚开始生态批评研究的时候,就听见过有人对生态主义者的讥讽:假如在原始森林里迎面碰上一只饥饿的老虎,你是选择猎枪应对,还是无私地奉献你的身体供它充饥? 这个刁钻的问题困扰过我:果真如此,自己会做什么样的选择?当然假设终究是假设,
《告别梵高》校译后记 1972年,英国BBC电视台拍摄了纪录片《荷兰人文森特》,其中有如是断语:“在西方,就如何看待身边的世界而论,几乎无人不受文森特的影响。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一有机会,就要对他进行颂扬。”自梵高1890年自杀弃世以来,有关梵高的论著可谓汗牛充栋。卡罗尔·华莱士女士这部&ldq...
当代社会是以数字信息技术为引导的消费时代,人们在满足了物质消费的基础之上,已上升到精神意识的层面来享受文化艺术的魅力,数字信息技术介入到对土家织锦的保护与开发中时,土家织锦面临着自身价值的演进和文化价值的选择,土家织锦所涵盖的时代印迹、生态环境建设、再设计与再生产的文化选择、传播消费的途径都将随数字信息技术这个时代符号所表征。
最近火了的一部央视热播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它勾起了国人对饮食文化中的民族记忆。这种舌尖上的美食控源自于对不同地域文化的乡愁,也是中国文化深层结构中的乡土集体记忆。在非虚构的散文写作中,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对乡土社会的表述。也...
鲁南春节秧歌,作为一种往昔所沉淀的集体表象,它深刻表征了民间社会的和谐观念,呈现为一种集体欢腾。作为一种集体过渡仪式,它反映了民间社会对现实状况转换的一种周期性渴望。作为一种艺术样式,它的和谐美学价值观来自大传统的模塑和自主性的互动。鲁南秧歌在整个社会结构与秩序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同时,本文对现有西方过渡仪式理论也进行了尝试性质疑并延伸讨论了艺术人类学的取向问题。
十多年来,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普及和申遗热潮的兴起,我国体制内相关非遗机构的建立和保护工作逐步完善与规范化。201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颁布,为非遗保护工作进入常态化与可持续化提供了法律保障。应当说,我国非遗保护工作的开展速度快、力度大,资金投入也大。但由于我国多民族和地域广的现状,投入的资金与维持保护工作的常态化、基层化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