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世界遗产不仅仅是修复和保护的简单技术问题,世界遗产制度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些社会变革。作者从 人们对加德满都谷地的寺院的两种态度和认识入手,以柬埔寨的吴哥窟、法国众多的博物馆以及...
日期:03/10/2016 09:52:52 作者:
受大会组委会委托,我来做本次研讨会第三组的学术总结。本组为“民俗与表演艺术组”,三场学术研讨共有18位代表发言,3位评议者评点,涉及的领域及话题有音乐、舞蹈、曲艺、戏剧以及民俗节会、艺术治疗、非遗保护等。整个过程,发言积极,互动踊跃,评点生动,气氛和谐,用在场者的话来说,真正体现了学术研讨会“研讨&rdqu...
日期:01/03/2016 12:15:00 作者:
第二组“造型艺术组”研讨总结 收入文集的论文共40篇,计划安排发言21人,实际发言15人。
分三部分进行总结: 一、论文观点概要 发言论文,按照论题所涉及的艺术类项或论题的性质,可集中归纳为4组。 1. 关键词:设计·社会 这部分论文比较宏观地讨论“产品设计”与社会的某种关系,或“产品名牌化”建...
日期:01/03/2016 12:14:10 作者:
受大会组委会委托,由我作“艺术人类学理论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组”的总结,感谢大会的信任和给与的宝贵学习机会。   本组在一天半三场的会议讨论中,共有20位学者或结合PPT演示,或以其他方式宣讲了论文,大家的研究有综合性的理论探索,也有深入的田野个案研究,所...
日期:01/03/2016 12:09:40 作者:
据考古发掘,枣在中华大地上的历史,可溯源于7000/8000年前的裴里岗文化,栽培历史至少也有3000年了。早期的栽培地,主要分布在黄河中下游的陕西、山西一带,渐及河南、河北、山东,即主要是北部地区。到汉代,枣的栽培地区逐渐扩大。到近代,除上述地区外,东北三省、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内蒙古等省区,也都有出产。但无论从文献...
日期:07/28/2015 10:44:38 作者:刘锡诚
“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术语,最早见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3年10月17日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Convention for the Safeguarding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专家们,从1972年起,经过多年的磋商,从“...
日期:07/07/2015 09:17:50 作者:刘锡诚
MicrosoftInternetExplorer402DocumentNotSpecified7.8 磅Normal0
日期:03/09/2015 09:49:08 作者:李修建
摘要:少数民族与原住民的传统文化在人类文化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这些文化看似比高科技文化落后,但有一天我们可能需要这些文化来拯救我们,因为他们可以不需要电、不需要机器就存活下来,而现代文化一旦失去这些外在的人造设备就无法存活。因此,这些传统人类的传统文化,就像是那些野生植物的基因,对于整个人类文化的生态圈是至关重要的。
日期:10/21/2014 16:09:17 作者:方李莉
“我的一生就像是一个永远在劳作中的农民,靠毅力、靠勤奋支持着我的理想,靠汗水浇灌着我的土地。” 刘锡诚,男,1935年2月21日出生,山东昌乐人。文学评论家、民间文艺学家、文化学者。1957年9月毕业于北京大学俄罗斯语言文学系。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民族民间文化抢救工程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艺...
日期:07/25/2014 16:19:26 作者:
近年来,随着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日益重视,各地“申遗”的热情高涨。“申遗热”对于文化保护来说,未尝不是一件好事,但也有些地区并没有认识清楚“非遗”的真正内涵,造成“非遗”保护的泛化、庸俗化。比如,一些人认为,任何百年以上的物件或村落文化都是非遗;还有一些人认为,只要是有历史文化价值的,都应该“复活”。
日期:06/16/2014 11:27:28 作者:马知遥
我就简单讲几句,一个是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再一个代表中国民俗学会,对刘锡诚先生表示敬意和祝贺。 大家的发言已经讲了很多,涉及刘先生贡献的各个方面。我的感觉就是——借用现在网络上很时髦的话,叫做“不...
日期:04/19/2014 20:32:07 作者:
日期:04/16/2014 20:39:36 作者:
我个人是一直受惠于刘锡诚先生的学术思想的。我就是跟随着刘先生的学术轨迹,从原始文化最后又回到民间文学,涉及到更加广阔的学术领域。后来我也鬼使神差地走上了民协的领导岗位和专业领域。我在民协工作时得到刘先生无私的支持和大量的帮助。我个人后来工作又有变换,但我一直坚持在做这方面的学术研究,
日期:03/31/2014 15:19:12 作者:向云驹
“边缘人”心境与“农民”本色 ——刘锡诚先生的学术立场与治学精神 2014年03月31日 09:03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3月31日第578期作者:李修建 刘锡诚,1935年出生,山东昌乐人,195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俄罗斯语言文学系,先后就职于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新华社、中国作家...
日期:03/31/2014 09:28:44 作者:李修建
有幸结识刘锡诚老师,已有20多年的时间。20多年来,我在学业、工作和生活各个方面,得到了他许多教导和帮助。长期的交往,让我对他在民间文化研究、文学评论、散文写作等多领域的卓著成就,以及他作为学科领导者的独特视野与胸襟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对他无私关心和提携后辈的师长风范,尤有切身的体会。在这些方面,我可以随手举出很多平凡具体又令人感动的事例。
日期:03/21/2014 14:49:23 作者:安德明
  • 2/16
  • «
  • 1
  • 2
  • 3
  • 4
  • 5
  • 6
  • ...
  • 1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