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服饰作为一种审美风尚,从古至今一直是中国民族国家、社会族群与文化群体进行身份认同的基本方式。然而,现代社会的差异政治文化剪断了前现代社会以“观念-政治-文化-身体-身份”为线索的对位认同逻辑...
1986年我在澳大利亚北部城市达尔文以东的卡卡杜国家公园考察岩画遗址,偶然在一处大型砂岩外层中发现了一处显露的洞穴状岩棚。①该砂岩层位于泛滥平原中部,此地点与邻近的阿纳...
摘要:黎族人原始记事方法中一类特殊的标记,即是田间地垄的“插星”与村头屋前的“禁星”。 此类标记在黎族五大支系中相当普遍,也是黎族社会中人人必须遵守的习惯法则,对于民间出示广告、启事、禁令之类的事务,“插星”与“禁星”显示出强大的语义功能。集...
摘要:“替罪羊”现象普遍存在于各个原始民族风俗信仰中,蒙古史诗讲唱同样也存在类似现象。通过对史诗讲唱“替罪羊”现象的分析,使我们获得了一个了解古代蒙古人精神世界与风俗信仰的角度。今天曾经在民众心中具有神圣地位的蒙古史诗早已被现代文明观念...
摘要:关注日常生活方方面面与美的关系,结合本地的地方特色,并将其巧妙地转化为美术课堂资源,进而诠释民间艺术的艺术法则与美学精神,这将是通过审美教育活态传承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云南剑川张绍华的民间美术教育将民...
摘要:以考古资料为据,结合历史文献和人类学资料,分析三星堆出土各类图像的类型与系统,讨论各类图像之间的风格关联,试图建构与这一图像系统可能存在的宗教仪式,以及青铜人物图像不同风格的角色对应,藉此说明中国古代社会巫祝等神职人员的...
摘要:上海市宝山区罗店镇曾经是明清时代的商业大镇,素有“金罗店”之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背景下,“龙船罗店”已经成为这个镇的文化符号,可见民间艺术之于地方形象在新的社会时期再定位的重要性。当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文化...
摘要:随着“衣随人葬”“人亡艺绝”等现实状况的发生,保护和传承服饰文化遗产显得尤为紧迫。通过从艺术人类学、社会学和艺术学等多角度的研究可以更科学、真实地掌握民间服饰的形态、技艺以及文化内涵和社会价值,在此基础上分析民间服饰文化保护与...
摘要:20世纪以前是哈萨克斯坦历史巨变的年代。俄罗斯为了对哈萨克斯坦资源与社会进行全面的控制,对其进行了各种科学探险活动。参与探险的艺术家以其艺术创作为俄罗斯政府提供了详细的人文与自然资料的同时,也进行了以哈萨克斯坦为主题的绘画创作,拉开了哈...
作为20世纪中国艺术史上的杰出人物,高寿九十又五的湘籍巨匠齐白石勤奋一生,贡献卓著。曾有朋友问,对于齐白石这样诸艺兼长且成就卓著的大师,可否用一句最简洁的话来概括其艺术和美学思想。我说可以,即举出众所周知的大师名言:“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既不肯人云亦云地“媚俗”,又不愿目中无人地...
摘要:以北京798艺术区为例,考察了其艺术生态及其变迁。通过数据统计和田野考察,客观呈现了北京798艺术区在其建构和解构的过程中不同力量的变动以及利益转移及其所遇困境,同时指出其解构和建构的过程仍在进行。
摘要:陕北绥德县寨则山村有一石绵羊阵,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五日有石绵羊会进行祭祀活动。考察后认为,该县石绵羊阵与绥德盛产石头的地理环境,与上古五龙氏、人的起源等传说有一定的关系,流传于村中的传说和其嬗变过程,正是村民鬼神信仰、自然崇拜...
摘要:云南省通海县兴蒙乡蒙古族置身于云南大杂居、小聚居的多民族交错居住的特殊地理环境中,与汉族、彝族、回族、哈尼族等民族不断交流融合,其民族文化形态呈现多样化特征。这一特征也体现在兴蒙乡蒙古族妇女服饰上。 ...
摘要:新年画运动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场声势浩大的美术运动,新年画与新中国图像形成了复杂的互文关系。这种从外部改造艺术发展规律、改造民俗,同时也改造艺术家的运动对以后的美术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它构建了民族想象的共同体,表现了共产党人领...
摘要:阆中木板门神从人类学的意义来看,表现人神关系,确证人的价值和阆中古城的文化身份。它综合多种现代民间绘法,对了解主人身份、审美观念等都是实物佐证。研究阆中木板彩绘门神的刻绘技法可以看出门神崇拜传统向世俗年画过渡的痕迹。而阆中木板彩绘门...
|
Digg排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