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游客 登录 注册 搜索
rss订阅 手机访问 
戏剧
摘要:羌族羊皮鼓舞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民间舞蹈”类。单从名称及归类看,似乎羊皮鼓舞就是一种表演性的艺术舞蹈,羊皮鼓之于羌人也不过是娱乐伴舞的乐器和道具。研究羌族文化遗产可知,正如羊皮鼓舞原本是羌民生活中具有非凡意义的仪式性舞蹈,羊皮鼓也不单单是常人跳舞所击之物,其最主要功用在于此鼓非释比莫属,是羌族释比在击鼓诵经跳舞以请神祈福...
日期:12/29/2013 21:47:54 作者:李祥林
摘要: 在精神文化产品日益丰富、日益新鲜且更具吸引力的今天,地方性很强的“非遗”剧种的“成长”空间受到了挑战。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不断加大的背景下,如何利用电视传播促进“非遗”剧的发展,是必须面对的问题。本文以二人台为例,就“非遗”剧种“荧屏化”的必要性、艰巨性、存在问题及具体的运作建议进行了阐述分析。
日期:10/07/2013 10:12:16 作者:乌琼芳 杨超.
摘要:由明入清及有清一代,在太原府特别是康乾时期的新建高峰与道光年间的改建高潮中,人们对戏台布局不断调整。以神庙剧场为主的清代太原府剧场,其“观”的场所有三种,主体是戏台前的空场,少部分剧场设置了看楼或...
日期:10/07/2013 10:09:44 作者:牛白琳
摘要:由焦菊隐先生所创立的“心象说”是对中国话剧乃至世界演剧理论宝库的一大贡献。本文将分为三个部分进行论述。第一部分主要谈到焦菊隐先生分四个阶段在艺术创作实践中提出并完善了“心象说”;第二部分主要从“心象说”与“视象说”、“模范说”和“理想的范本”的异同谈起,论述出“心象说”的内涵;第三部分着重论述了如何将“心象说”运用到艺术实践创作中。
日期:10/07/2013 10:06:18 作者:敖登
摘要:由于伶人家族的特殊性,作为静态的外部构造的家族结构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与传统家族相对稳定的家族结构有所变异,一是“二大一小”的结构形态,“二大”是指两个大的家族和泛家族系统,“一小”即伶人进入伶界以后自身所组成的家族结构;二是家点族面的发展过程
日期:10/07/2013 10:05:44 作者:厉震林
神仙道化剧是戏曲艺术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元杂剧、明传奇文人表现神仙追求的精神志趣不同,民间小戏中的神仙道化剧更多蕴含了一种传承、存载于民间信仰、习俗中与当地百姓生存空间和生存理性有直接关联的价值取向、审美追求等文化观念。这主要体现在它特有的仪式性、教化性等功能特点上,而这正反映了民间信仰对戏曲神仙道化剧的影响及二者之间的互动联系。
日期:09/23/2013 08:22:02 作者:王萍
摘要:作为庙会祭祀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皮影戏从“请戏”到“正戏”演出之前,有一系列的仪式规制。而仪式的主客体、展演程序、展演礼俗三个层面蕴含了仪式与皮影表演之间一种互为阐释、相互依存的天然联系,仪式需要皮影戏表演作为载体来表征人神的沟通,反过来,皮影戏表演也有赖仪式得以延续、
日期:09/23/2013 08:21:16 作者:王萍 赵建新
民间小戏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对象,通常我们从剧种、表演形态、审美特征等艺术本体的行为性和濒危性层面对其关注较多,而忽视了它与民间信仰的关系。事实上,有相当部分的民间小戏植根于传统民间信仰土壤,它们或源于祭祀神灵的仪式,或脱胎祈福...
日期:09/23/2013 08:20:36 作者:王萍
21世纪随着纷繁复杂的多元文化时代的到来,昆曲、京剧先后被联合国列入“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这意味着传统戏曲在完成了古代封建社会娱神、娱人、高台教化等社会功能后,作为培育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感的宝贵资源,在新的时代具有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传承价值和功能。毫无疑问,时代与历
日期:09/23/2013 08:19:42 作者:王萍
对于茅威涛和郭小男,我总是有所期待的。它基于两人对于越剧的使命感以及由此形成的对于越剧美学体系的改革精神,并将它扩展到整个戏曲领域的发展方向探索。艺术改革,必然是对原有戏曲文化生态的一种修正、创新和重立,故而也必然具有一种风险性,它涉及到细分观众的不同接受程度及
日期:07/21/2013 20:58:27 作者:厉震林
中文摘要:在伶人家族的生存功能中,因为需要通过“交易”行为获取生存资源,一直面临着竞争性的职业格局。在竞争格局中获胜的核心是伶艺的技术性,它关乎伶人家族获得生存资源的基础条件。伶人家族为了获取生存资源,除了伶业的技术性,交易能力也是一个重要的基...
日期:04/30/2013 20:50:08 作者:厉震林
摘要:对于蒙古族音乐来说,叙事民歌的出现较为晚近,是一种新兴体裁,清朝中末叶产生于内蒙古东部科尔沁、东土默特一带广大的半农半牧区蒙古族民众当中。科尔沁叙事民歌在蒙古族叙事民歌中具有鲜明的特点,往往是一段曲调的反复叠唱,带有鲜明...
日期:02/12/2013 22:54:50 作者:萨仁图雅
明初宁献王朱权在《太和正音谱》一书中,将元杂剧题材归纳为“杂剧十二科”,其中所列“披袍秉笏”“忠臣烈士”“ 孝义廉洁”“ 叱奸骂谗”“ 逐臣孤子”五项鲜明地体现了儒家伦理观念,而承载这些主要形象的行当脚色,基本上是以正末为主的末行脚色。
日期:01/27/2013 10:08:52 作者:王萍
摘要:21世纪戏曲导演的艺术自觉,即体现为对戏曲这一民族艺术流变乃至兴衰的理性反省,包括戏曲艺术的文化特质、艺术特点及当代语境下戏曲发展走向等的自我认识和自觉追求。具体表现为:对传统艺术敬重、传承的自觉;坚持时代性与民族性的自觉;...
日期:01/27/2013 10:08:04 作者:王萍
摘要:中国伶人及其家族具有一种流动性质,伶人及其家族流出的地理分布情况,存在着某些地域较为密集的现象,它与杂剧、腔调、剧作家产生的地区有着密切的关系,背后则是与当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元素有关,而且,它也有着一个历史演变的过程。到了清朝、民国时期,伶人及其家族产生较为密集的...
日期:01/23/2013 20:34:28 作者:厉震林
  • 2/6
  • «
  • 1
  • 2
  • 3
  • 4
  • 5
  • 6
  • »
内容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