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游客 登录 注册 搜索
背景:
阅读新闻

李修建:《审美人类学:视野与方法》译后记

[日期:2015-09-24] 来源:  作者:李修建 [字体: ]
《审美人类学:视野与方法》译后记

2011年11月,荷兰莱顿大学的范丹姆先生首次参加中国艺术人类学会的会议。那次会议是在美丽的玉溪师范学院召开的。玉溪环境绝好,湖光山色,清幽动人。一座红塔,矗立于校园一角。空气中弥漫着烟丝的味道,是一种浓淡适宜的芳香。玉溪师范学院诸位可爱可敬的同仁,怀着极大的真诚和热情,尽心竭力,会议举办得相当成功,给大家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范丹姆定然也深受感召,心底生出一种“找到了组织”的感觉。此后每年,他都积极参加我们的会议,并提交高质量的论文。

由于学术背景类似,加之性情相投,我和范丹姆近年时有邮件往还,在英文和学术上受惠颇多。于是,翻译他的书,便有些义不容辞。范丹姆已在序言中提及,这本书,最初是由山东大学的程相占教授邀约的。程老师古道热肠,欲将此书纳入他主编的一套译丛,终因版权事宜搁浅。后在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人类学研究所所长方李莉老师和中国文联出版社邓友女老师的关心和支持下,将其列入中国文联出版社的“中国艺术学文库•艺术人类学文丛”和“海外艺术学经典译丛”,得以顺利出版。因此,要向程相占、方李莉和邓友女三位老师,表示特别感谢。

云南大学的向丽教授翻译了本书第三章。向丽是王杰教授的高足,一直在做审美人类学,理论功底深厚。同样出身美学,她又是我同事与好友王磊的硕士同学,再加她看上去一团喜气,让人觉得亲切,所以我总是直呼其名,尽管她已是教授博导。本章原为范丹姆《语境中的美》一书的导论,篇幅很长,涉及内容繁多,向丽为此投入了巨大精力。在她翻译过程中,中国政法大学哲学系的张浩军副教授和云南大学人文学院的李娟副教授,在若干语句的翻译上曾提供诸多帮助,在此谨致谢意。

本书第三章和第四章,源自《语境中的美:论美学的人类学方法》(BeautyinContext:TowardanAnthropologicalApproachtoAesthetics)一书。此书1996年由Brill出版社发行。Brill出版社创建于1683年,是一家有着300余年历史的老牌学术出版社。这两章需要向该社购买版权,最初要价1100余欧元。我问范丹姆,能否还个价。他觉得希望不大,因为Brill有其风格和脾气。我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向该社负责版权事务的LauraWestbrook女士发一邮件,略陈学术著作出版之不易,相必贵社亦感同身受云云。Laura女士很快回信,慨然将费用削减大半。我将此事告知范丹姆,他觉得不可思议。这正是钱钟书先生所说的“东海西海,心理攸同”吧。

范丹姆治学,必欲穷尽相关资料,因此书中有大量脚注,不乏对研究文献的罗列。为了便于阅读,我删除了少数篇幅甚长的堆砌式注解。范丹姆对此表示认可。

本书若干章节,已发表于《民族艺术》和《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在此对廖明君先生、许晓明女士和徐英先生,表示诚挚的谢意。

最后,要感谢本书的责任编辑王海腾女士。一本书的顺利出版,编辑工作总是最重要的环节之一。

李修建

2015年7月15日

([荷兰]范丹姆:《审美人类学:视野与方法》,李修建、向丽译,中国文联出版社即出)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lixj | 阅读:
本文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评论声明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