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荣军:社火脸谱的绘制技艺与艺术分析

社火脸谱的绘制技艺与艺术分析

西安美术学院 田荣军

摘要:社火是广泛流行于中国农业社会的一项大型民间游艺活动。在中国西北地区的社火表演中,社火脸谱是演员非常重要的脸部化妆形式,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社火脸谱的绘制是目前保存在中国陕西宝鸡地区的一项古老的民间美术技艺。其绘制多用中国画中常见的毛笔;用色多是铅白、腥红、石青、石绿、石黄、黄丹、洋绿等矿物质颜料;颜料用蜂蜜水、冰糖水、鸡蛋清等物进行配制。其绘制过程一般包括:打底色、定眼窍、吸油、勾白、填色、提醒六步。本文通过田野考察,对社火脸谱的绘制过程作一详细说明。

同时,本文还对社火脸谱的艺术特点作出简要分析。

社火脸谱的形成受到戏曲脸谱的影响。但其源头可以追朔到原始狩猎伪装、巫术化装及商周傩仪和宗教祭祀面具;戏曲脸谱与社火脸谱是“源”与“流”的关系。

社火脸谱的艺术创作规律一般包括:脸型、眼窍、五官的图案纹饰画法及其相互配合,用以表现角色不同的性格与身份。

社火脸谱的审美特征具有鲜明的民间性,艳丽、花哨和繁琐,是“刚”与“柔”的结合。

关键词:社火脸谱 绘制 艺术分析

一、社火脸谱的绘制技艺

1社火脸谱的概况

社火甫一亮相,最吸引人的就是由脸谱画成的花脸,这是最能体现社火艺术魅力的地方。按社火艺人的说法:“内行看脸窍,外行看花俏”。谁装扮的花脸多,谁的社火就“硬”。因为花脸角色多由小伙子担任,能戴盔帽、穿蟒靠、执兵器,装扮起来威风凛凛,很有气势;老人们说,在农村,社火耍的就是个气势,耍的就是小伙子,看谁家人丁兴旺,所以当地民间对脸谱化妆极为重视。

社火中还流行过面具的装扮形式。据陕西省社火脸谱艺术家李继友先生回忆,他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宝鸡社火中也见到过假面具:

西秦社火在早时也是戴着面具表演的,民间艺人把这种面具称之为“兽面”或“兽脸”。笔者有幸曾见过此类兽脸,有的样子极为狰狞,披毛顶角,挂须插飞毛。遗憾的是“文革”中被付之一炬。(1)

上世纪90年代,陕西省宝鸡县八鱼乡东鱼池村的老艺人高田玉将脸谱绘在木刻面具上,社火演出时直接佩戴在演员面上即可。据笔者考察,这种社火面具的纹饰造型与当地流行的社火脸谱多有不同,而是与戏曲脸谱关联较大。同时,当地其他民间艺人认为这样虽然方便,但破坏了社火化妆的生动性与随机的创造性,故未流行。

2绘制所用的颜料与调配方法

绘制社火脸谱一般使用铅白、腥红、石青、石绿、石黄、黄丹、洋绿等矿物质颜料。这些颜料未使用前为干粉末状,须经过特殊手段调配才能使用。

调配颜色的方法过去被视为秘密,绝不公开。但随着社火在农村的兴盛,这种特殊方法现今已经普及,不再被视为秘密。以下是在2006年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胥家村的一次社火化妆中,由民间艺人王彩傲调制颜料的程序(以30—40个演员为准):

第一步:熬制蜂蜜

将蜂蜜(最好是土蜂蜜)小半碗(约100克)略加水后放于炉上加热,溢开后放置一旁待凉。

第二步:熬制糖水

将150克白糖加水后放于炉上烧熬,熬到有一定粘度后(以手指试探,微微粘

手为宜)再加入3—4块冰糖,待其溶化后,将糖水取下炉子,放置一旁待凉。

第三步:调配颜色

白色是社火脸谱绘制中非常关键的颜色,是其它颜色的“底色”,所以其调制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绘制的成败。调制白色的方法是:取出适量的干粉状铅白粉,将少量蜂蜜水倒入其中,用手指反复搅动,形成糊状,然后凭经验由少至多逐渐加入冰糖水,在这过程中仍要不断地搅动,在搅动中还要不断地用指肚揉碾,将颜料的颗粒碾磨得更加细碎,防止因为颜料颗粒太粗而损伤演员皮肤,最终形成略带粘稠的颜色,其技术要求是:

(1)稀稠适中,以毛笔蘸色后能在皮肤上顺利行笔为宜;

(2)亮度强,在灯下有明显反光,若亮度弱,说明冰糖量不够,还需再加;

(3)覆盖力强,若覆盖力不够,说明铅粉量不够,也要再加;

(4)干燥时间适中,若颜色在脸上迟迟不能干燥,说明糖水过量,就要再加铅粉;若颜色很快干燥,且干燥后裂纹,说明铅粉过量,还要再加糖水。其它红、蓝、绿、黄等色的调配方法与白色基本相同。

这种调色方法的原理是:使用白糖和蜂蜜水是利用其粘性来黏附颜料,而且与其它胶质黏合剂相比,更易洗掉又不伤皮肤;加入冰糖是为了增强颜料的明度,使画出来的色彩亮洁如新。需要注意的是:蜂蜜水及糖水的熬制时间应适当延长,俗称宜“老”不宜“嫩”,这样可以防止颜料遇阳光而稀释(称为“热流挂”)。

金、银色用量很少,仅限于仙、佛、神、怪类角色。其调配方法与其它颜色不同,是将少量清漆或汽油加入金、银粉中调配。清漆量要少,否则会损伤演员的皮肤。

黑色的调制也较为特殊。传统社火化妆所使用的黑色为土法制作:先将煤油灯或锅底的烟黑用木片铲下,再加入蜂蜜水、糖水调制。其特点是黑亮如丝绒,又不伤皮肤。但在胥家村考察中发现,王彩傲并没有使用这种方法制作黑色,而是用戏曲的黑色油彩替代;因为传统的黑色虽然好,但制作太麻烦,于是用戏曲油彩代替,但要增加一道工序,即用黄土将油彩中的油脂吸去。

3绘制所用工具

社火化妆使用普通的毛笔,一般选择长锋羊毫笔和狼毫笔勾勒线条,还须配备若干枝白云笔,用于填涂颜色。

4绘制过程

绘制前,艺人要仔细推敲演员所装扮的内容,以选取最适合表现该角色的脸谱。一些角色脸谱的画法是固定的,不能任意发挥,更不能画错,否则会让内行人笑话;更多角色的脸谱则在基本的程式规范之外可以有发挥创造的空间,因此不同的人画法会有不同。以下是王彩傲为社火角色“青龙、白虎”化妆的过程:

第一步是“束头”、“打底色”。先用布条将演员的发根束紧,或干脆将额头一部分头发剃去(群众对此决不吝惜),使额头尽量空出;然后根据需要,将少量的白粉与其他颜色和蜂蜜水调和在一起,均匀拍打在演员的脸上,这样既可以设定脸谱的基调,也可以防止颜料与皮肤直接接触,保护演员的皮肤,同时也便于卸妆。

第二步是“定眼窍”(又叫“采窝子”、“打窝子”)。待底色略干后,用手指蘸黑色油彩在演员的眉眼部位进行涂抹,形成一些夸张的图形,称为“眼窍”。所谓眼窍,统指眉、眼、鼻、嘴区域。这一区域的形状至关重要,直接确定了角色的忠、奸、善、恶性格和身份特征,是给脸谱定基调和绘制成败的关键所在。第三步是“吸油”。将一些黄土研磨成细粉,待眼窍定好后,将土粉轻扑在演员面上油彩处,以吸去油质,一般需要连做两次,务必将油质吸干净,这样做的原因是便于后面的颜色覆盖上去,若不去油,油性会妨碍颜色之间的粘和。

第四步是粘鸡蛋壳,这一步骤仅限于“青龙、白虎”这些兽怪类角色,其他角色不用。这些角色的某些部位需要用一些特别的手段进行夸张,以增强其凶狠、怪诞的性格特征。民间艺人在演员的两额、颧骨和下巴处粘上五个鸡蛋壳,使面部凸起,这样化妆完毕后,演员的面部就显得非常狰狞,具有威慑力。王彩傲先将鸡蛋的蛋黄、蛋清取出,再细心地剪去一部分蛋壳,剪后的蛋壳茬口要和演员的皮肤曲线匹配;然后将一种“麻苟纸”裁成细条,刷上乳胶后围绕蛋壳粘一圈,再在纸上剪开若干缺口,最后将蛋壳小心地粘在演员脸上,其位置要对称,不能偏、歪。

第五步是“勾白”,这和“定眼窍”一样,也是决定脸谱绘制成败的关键步骤。先用长锋羊毫笔蘸白色勾画鼻部花纹,行话称“画鼻花”,然后依次画眼、额、嘴这些部位,眼、鼻尤为重要,不能出错;线条要求繁密、准确、灵活、流畅,其它部位可以相对粗犷、大气一些,甚至可以简略,形成线条的疏密对比。如果角色戴胡须,就不需要画嘴部;不戴须者则要作艺术性处理,如“青龙”、“白虎”就要将嘴部大胆夸张,使两个嘴角上翘,并勾画獠牙。

第六步是“填色”。在白色的基础上,将其它的颜色分别填充、勾画在不同部位,这是艺人们可以大胆发挥自己艺术创造力的地方。

第七步为“提醒”。经过几遍色的填涂之后,有些部位不太清晰,需用墨线复勾一遍,也起醒目作用。眉毛要特别注意,要求线条干净、利索,不然就会画成“尿泡眼”。

金、银色较为特殊,为神仙类角色所专用,普通角色不能使用,所以要慎重使用。大面积的金银色和其它颜色搭配在一起,视觉上会不舒服,所以有时候需要用黄色来代替,这样效果会好一些。一些仙姑和仙童的额部、眼皮上可以适当用一些金银色,表示其仙人身份即可。

6 一些要求

社火脸谱绘制要求民间艺人有一定的审美素养和配色、勾线的功夫。用笔设色要疏密搭配、繁简得宜。相对而言,繁脸容易画乱、画脏,但也最见功夫;简脸用笔设色要准确,不能拖泥带水。同时,关公、黑虎、灵官、姜子牙、张飞等特定角色的脸谱都是固定的,不能随意发挥;而其他兽、怪、武将角色可以在遵守脸谱程式的基础上有所发挥,不能墨守陈规。

 

二、 社火脸谱的艺术分析

1 社火脸谱的历史渊源

陕西省宝鸡地区流传的民间社火脸谱非常丰富,它们具有文化积淀深厚、艺术水准高超、脸谱艺人众多的特点。

社火脸谱是中国脸谱文化的重要代表,它源于原始社会的狩猎及巫术、宗教假面,而正式形成则受到戏曲脸谱的直接影响。

在原始社会,因为狩猎的需要,人们发明了戴在脸上的伪装物,后来发展为原始巫术假面,用于沟通人神。在周代的傩仪中,方相氏就佩戴“黄金四目”的假面,装扮成凶神以驱除疫鬼。到了先秦及汉唐时期,假面的巫术意义逐渐削弱,发展为各种歌舞杂耍面具,其娱乐与审美的功能日益凸现。据文献记载,在唐代的歌舞《兰陵王》和《踏摇娘》中就有演员面戴假面进行表演。宋代以后,随着戏曲的成熟,歌舞面具发展成为戏曲脸谱。但巫术假面并未消失,如明、清时期,中国西南地区的傩戏面具仍然很发达,与戏曲脸谱同时存在。在陕西,秦腔的发展壮大对社火产生强大影响,秦腔脸谱也进入社火,发展为社火脸谱。因此,戏曲脸谱的发展与成熟是社火脸谱产生的基础,社火脸谱与戏曲脸谱是“流”与“源”的关系。

社火脸谱虽然源自戏曲脸谱,但它在艺术风格上与戏曲脸谱还是有较大的区别:戏曲脸谱较为简洁、明快,注重大块纹饰和色彩的对比关系;社火脸谱则相对繁冗、精细,注重局部纹饰和色彩的刻画。这种差异与二者艺术形式及创作环境的不同有关。

首先,戏曲是一项综合的艺术形式,包括文学、音乐、美术、舞蹈、武术等各个艺术门类,因此,演员可以通过唱词、道白、动作、扮相等综合的方式来演绎剧情,传情达意,所以脸谱在戏曲中并不占据主要位置;且演员在舞台上进行动态表演,并与观众之间相隔较远,观众对演员的脸部扮相并不能仔细、清楚地欣赏,所以戏曲脸谱只要求整体结构和色彩的准确与鲜明,对局部的纹饰和色彩并不作过多要求。而社火是一种定型演出,演员没有唱、念、做、打,仅靠造型来演绎剧情,所以脸谱的艺术表现功能就显得很突出;同时,由于社火在街巷露天演出,群众距离演员较近,可以仔细、清楚地欣赏演员的面部表情,因此,社火脸谱不仅要求整体结构和色彩的准确与鲜明,更要求纹饰和色彩的“花哨”与繁丽。

其次,戏曲受到了上层社会的影响,其剧目创作、唱腔设计、服饰道具均有文人、士绅,甚至皇室贵族的参与,所以他们的欣赏口味不可避免地被带入到戏曲中去,于是主流文化中“典雅”、“中和”的审美特点对戏曲脸谱产生影响。而社火脸谱的创作和欣赏主体都是农民,其审美取向重在“艳丽”、“花哨”、“强烈”,于是社火脸谱极力追求纹饰与色彩的繁冗、鲜明。

从相关资料来看,早期的戏曲脸谱与社火脸谱均具有朴拙、粗犷的艺术风格,在二者不同的发展演变中,戏曲脸谱日益向秀丽、整洁的风格演变;而社火脸谱因为生存于民间土壤中,受外界干扰较少,故较完整地保留了粗犷、豪放的风格,具有非常鲜明的“民间性”。现今社火脸谱与戏曲脸谱在风格上“繁密”与“整洁”、“雄强”与“雅致”的差异,实际上是二者风格发展演变“时间差”的体现。

2社火脸谱的图式结构

图式结构是指社火脸谱纹饰的分布特征和规律,用来塑造和表现角色的性格和身份。“脸型”、“眼窍”是图式结构中最重要的因素。

(1)脸型

脸型是观众辨识社火角色最直观、基本的图式因素,也是塑造角色身份和性格的最重要方面。脸型基本上可分为对称型、破型、旋型、固定型、立体型五大类。对称型,指脸谱的纹饰和色彩以鼻为中轴线基本对称,多用以表现忠勇和正直的角色。破型,纹饰和色彩以鼻为中轴线不对称,多用以表现刚猛的角色。旋型,指鼻、额部纹饰和色彩呈“S”或反“S”形扭转,并带动其它部位的纹饰发生相应变化,多用以表现凶恶、残暴的角色。固定型,指纹饰和色彩基本固定,不能任意改变,用以表现某些特定的角色。立体型,是先在演员的下颌、脸颊、额角等处粘上5—7只鸡蛋壳,然后再涂画色彩和纹饰,使脸谱突破平面的局限,向立体的方向发展,使角色的形象更加狰狞、凶恶,多用于兽、怪类角色。

(2)“眼窍”

“眼窍”俗称“窝子”,是将演员的眼和眉弓部位用黑色颜料进行勾画,使这些部位扩大或夸张,再在其上描绘各种纹饰和色彩,从而表现出角色不同的性格和身份。眼窍有不同的类型,主要分为顺眼、立眼、窝窝眼、雌雄眼、三角眼、下斜眼、特殊眼七大类。顺眼,俗称“正经眼”,其形状与常人眼睛类似,但外眼角上扬,且眼形顺长,多用以表现身份尊贵或地位重要的角色。立眼,与顺眼类似,但外眼角更加翘起,使眼形竖立起来,多用以表现性格刚猛的武将。 窝窝眼,是将演员的眉与眼进行夸张,形似正面张开的蝴蝶,多用以表现性格暴躁的角色。雌雄眼,其形状与窝窝眼基本一致,但眉弓一高一低,多用以表现性格凶悍且奸险的角色。三角眼,其形状为三角形,多用以表现奸臣。下斜眼,指角色的下眼角严重下垂,形成“八”字,多用以表现鬼怪或兽类角色。特殊眼,指角色的眼形画法基本固定,不能任意改变,多用以表现某些特定的角色,如周仓用“勺子”形眼,杨任用“手形眼”(眼窝中长手,手中再长眼)

3社火脸谱的色彩寓意

在社火脸谱中,色彩也是塑造角色性格和身份的重要因素。社火脸谱所使用的色彩主要有红、粉红、黑、绿、青、蓝、黄、白、金、银等,每种色彩都具有一定的象征涵义,用以表现角色不同的性格和身份。

4社火脸谱脸型、眼窍和色彩的配合

社火脸谱的脸型、眼窍和色彩这些艺术表现因素并非各自为战,而是需要互相配合,形成有机的整体,才能塑造出角色的各种复杂微妙的性格和身份。

顺眼一般和对称脸型搭配,用以表现具有尊贵身份的角色(民间艺人称为“正神”、“正身子”),如太上道君、玄武真君。立眼一般也和对称脸型搭配,用以表现具有忠正勇猛性格的角色,如庙脊仙、敬德。

窝窝眼也和对称脸型搭配,用以表现具有性格刚猛但身份略低特征的角色,如雷震子、杨七郎。雌雄眼常和破型或旋型脸搭配,用以表现具有性格凶暴残忍但身份略低特征的角色,如潘璋。 色彩与眼窍互相搭配,也可以更充分地表达各类角色微妙的身份和性格特征。

在人物的身份和地位相同或相近的情况下,其性格如果不同,就可以用色彩表现其身份地位相同,而用眼窍表现其不同的性格。如关公和楚怀王,他们的身份和地位同样尊贵,就都用红色来表现,而性格却一忠义一狡诈,就用顺眼表现关公的忠义,而用雌雄眼表现楚怀王的奸诈。

在人物的性格相同或相近的情况下,其身份和地位如果不同,就可以用眼窍来表现他们相同的性格,而用色彩来表现他们不同的身份和地位,如胡大海和文丑,性格均勇猛暴烈,就都用雌雄眼来表现这一点,而二者的身份和地位却一正面一反面,就用红色来表现胡大海的正面,用绿色表现文丑的反面。

同样,闻太师和武松的性格均是勇武忠义,就都用立眼来表现这一点,而二者的身份和地位却是一高一低,就用黄色来表现闻太师尊贵的身份地位,而用红色表现武松相对较低的身份地位。

4 社火脸谱的美学特点

社火脸谱的审美具有综合的特征,是粗犷雄强与细腻华丽两种美感的结合,即“刚”与“柔”的完美统一。

(1)雄强之美

粗犷雄强在审美中属于“崇高”的范畴。“崇高”是一种能引起人激动、兴奋、甚至畏惧的审美感受,能带给人心灵深处的震撼,它是因为客体力量大于主体,主体为抵御客体而产生的心理感受。如英国十八世纪美学家柏克认为,人对客观现象如黑暗、孤独、无限等不能理解,因此感到畏惧,从而因保护自己而产生崇高感。康德也认为崇高不在对象而在人类自身的精神,在于人内心能抗拒外界威力所引起的先惧后喜的愉悦。

社火脸谱的主要审美特征是粗犷雄强,是一种“刚性”的美。它具体反映在以下方面:

(1)脸型的变化。

脸型是社火脸谱最直接的感受对象,是纹饰和色彩在有限平面中的表现方式。社火脸谱最主要的脸型是“破型”、“旋型”和“立体型”。这些脸型均打破平衡、和谐,造成一种扭曲、不和谐,从而产生一种激烈、狞厉,甚至“丑怪”的视觉心理,使观者产生粗犷、豪壮、雄强的审美感受。

(2)色彩的强烈对比

社火脸谱基本使用大红、靛蓝、青、白、黑、黄、金、银等纯色。每一幅脸谱都要使用很多纯色。这些纯色之间较少调和,而是直接按照一定的规律搭配在一起,形成强烈的对比,产生一种猛烈、刺激、跳跃性的视觉冲击力,从而形成强烈的效果。与传统文人画追求“淡雅”、“逸气”、“纯净”的审美效果截然不同。

(3)形象的选择与改造

社火脸谱中的形象很丰富,但最多,也最能体现出“刚”性美感的还是各种武将、魔怪的形象。所以社火脸谱很重视对这些形象的选取和刻画。民间艺人甚至会根据自己的需要,将一些通常认为是儒雅、清秀的形象改造成武将的形象,通常人们认为孔子是慈祥老人的相貌,哪吒是清秀少年的相貌,但在社火脸谱中,他们都被改造成能杀能战的武将,被画成凶神恶煞的形象。当民间艺人被问及这样做的目的时,他们说,这样画出来群众爱看,画成白净脸就没人看了。正是这些武将形象的大量聚集,形成了社火脸谱雄强的“刚”性审美特征。

2 柔和之美

社火脸谱并非一昧地粗犷,而是在粗犷、雄强的基础上,还具有“柔和”、“细腻”的特征,即“柔”性之美,这在美学范畴中属于“优美”。

优美是美的一般形态,是主体的力量大于客体,从而主客体达到统一和平衡,使主体产生一种“柔和”“轻松”的心理体验。近代美学家布拉德雷曾将美分为“小巧、秀雅、优美、巨大、崇高”五种。包桑葵也将美分为“平易”与“艰难”两大类。都说明“优美”是重要的美学范畴。

社火脸谱“柔和”的审美特征主要来源于其纹饰的“花”化和对纹饰色彩的细腻处理。在社火脸谱中,人物的鼻子、眉毛、脸颊、额头等地方都不是具象的写实,而是被设计成由花、鸟等许多事物变化而来的的图案或纹样,这些图案纹样使脸谱具有装饰性,形成“花”化,产生优美之感。

另外,社火脸谱的纹饰色彩的层次和细节非常丰富,往往是局部深入,层层叠加,具有细腻、丰富的感觉。

刚与柔是矛盾、对立的一对范畴,但这两个范畴也是会互相渗透、融合的。社火脸谱中就显现出这种对立面的统一。在社火脸谱中,粗犷、豪放,但不失细腻、温情;细致、周到,但不流于琐碎。雄强之美与柔和之美是互相渗透、共同存在的,是“刚”与“柔”的完美结合。

————

注释:

(1)李继友《西秦社火的艺术特点》,载《宝鸡县文史资料》,第7辑,130页

日期:2012-07-03
阅读:
作者:田荣军
字体: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lixj | 来源:本站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0)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