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符号学的凉山彝绣图形设计与创新实践
作者:杨蓓 张婉玉 钟玮 发表刊物:《丝绸》第57卷第3期
摘要: 以符号学与设计学为研究背景,针对凉山彝绣的创新设计过程进行符号学思维推演,通过彝绣图形的设计创新及在服装中的应用,探索与现代服饰设计共融的发展空间。采取文献与实物研究相结合、理论研究与设...
摘要:辽宁沿海经济带是环渤海地区重要的开发区域,处于辽西段的满族民间工艺主要以满族民间刺绣和满族剪纸为代表,是中华民族优秀的艺术瑰宝。梳理辽宁沿海经济带辽西段满族民间工艺文化资源,并对其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为制定科学的保护和传承策略提供现实依据。探索利用数字化技术、不断提炼满族民间工艺的文化符号、坚持手工制作、加强创意设计,能够推动满族民间工艺的保护与传承,为辽宁沿海经济带的发展贡献力量。
宣纸是中国著名的传统手工制作纸,作为中国传统书法和绘画的优良载体,宣纸在传承中华文明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宣纸所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发生了变化,特别是文化生态发生了巨大变化,对宣纸制作技艺的保护与传承产生了深刻影响。本文探讨和分析了宣纸制作技艺保护与传承的现状和困境,提出了有关对策。
摘要:江西夏布绣是以绣底夏布命名的刺绣,由民间麻绣发展而来,在2014 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论文通过对江西夏布绣的历史追溯和当地渝州夏布绣坊的走访交流,揭示江西夏布绣的关键技术要点,归纳江西夏布绣的艺术特征。研究表明,在传承与发展中,江西夏布绣以夏布绣底与书画相融合,形成了粗中有细、醇厚典雅的艺术风格。
民间工艺是民间生活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长期来源于民众的生活,使用于民众的生活,具有极大的广泛性和普及性。从旧石器时代起,就有了骨角、骨饰、编织、彩陶、漆工艺等民间工艺。我们必须将人的生物存在与民间艺术的产生联系在一起。生产工具、家居陈设、日用器具、服饰穿戴都是满足人们生活的直接需要。就民间工艺的本体来说...
[摘要]土掌房作为滇中南彝族传统民居,是其世代长期适应自然的物化结果,蕴涵着彝族丰富的传统文化精髓。彝族土掌房建盖仪式与歌谣,不仅富含独特的文化内涵与艺术魅力,而且与土掌房传统建盖技艺一道,共同形构出彝族传统住居建造美学,具有重要的历史记忆与文化传承价值...
摘要:围龙屋是位于广东东北部的一类乡土建筑类型,影响较广,存世较多,具有深厚的中国建筑文化内涵,是重要文化遗产。本文在阐述其房屋构造的基础上,着重对特色空间进行了建筑文化上的阐释。
摘要:海南少数民族传统工艺是海南本土文化艺术的核心组成部分。在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的跨越式发展过程中,伴随着崭新的生产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崛起,延续数千年的民族传统工艺正在日益衰竭。如何在现代文明发展中寻求对海南少数民族传统工艺的活态传承与资源开发,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以“活态传承”的视角强调民族传统工艺产业发展在海南国
纪欧洲旅行家鲁不鲁乞、马可波罗等无不认为当时蒙古穹庐的门“总是朝向南方”。多桑辑阿拉璧和波斯文献记载也推波助澜。伯希和也认为当时蒙古人确定方向的方式已由面向东改为面向南了。13世纪之前和之后北方游牧民族(含蒙古)穹庐的门无不东开或东南开以向日。这一事实提醒人们,欧洲旅行家所说的“总是朝向南方”中的“南方
在乡村旅游的背景下,苗族民间技艺从以前的秘而不宣走向世俗化、简单化以至舞台展演化,娱神性质已经大大减少,现在已成为向游客作展演的一种谋生方式,几乎不再带有宗教色彩,尽管在表演时仍然沿用了“鸣锣开道”、“请法师”的仪式。民间技艺这种游离于主流文化之外的“边缘群体文化”是一个从“惧感”到“神秘感”的文化重构过程。
摘要:服饰不仅体现了一个民族的生活习惯和审美需求,同时也蕴含了丰富的历史意义。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乌珠穆沁熏皮袍,在经历了几百年历史后走到今天,已经出现濒临灭绝的困境。本文通过调查和采访当地手工艺人了解了熏皮的制作工艺和传承现状以及面临的问题。
摘 要:理性、秩序的理性主义版式设计具有美观、实用的功能,同时也衍生了教条、僵化的弊病。这似乎是设计上的一个悖论,即:运用精确的数学计算方法去设计版面,可形成工业生产的标...
摘要:德榜村是湘西凤凰知名度颇高的苗族银饰集中加工地,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银饰锻制技艺”的集中传承地之一。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从当地流传的相关传说出发,对德榜苗族银饰品的种类、锻制技艺的传承谱系、锻制工艺、生...
摘要:武家泥塑从清乾隆初年发展至今已有三百年的历史,却因种种原因近乎失传。直到近几年,经过武家泥塑的第七代传人武文胜师傅的不断努力,使得更多的人了解到了这一民间艺术。由于政府的重视,武家泥塑于2009年入选内蒙古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