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欣:中国传统手工宣纸制造与当代中国艺术创作实践

中国传统手工宣纸制造与当代中国艺术创作实践

西安美术学院 常欣

论文摘要:造纸术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宣纸是传统手工纸品最杰出的代表,居文房四宝之首,迄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以往的艺术研究多停留在对艺术家和艺术发展史的研究,对材质的自身的形成、发展关注较少,本文探讨的是在当代国际艺术话题语境下,宣纸的制造的变化演进与中国当代艺术创作实践的之间内在联系。

关键词:传统手工宣纸 当代中国艺术

媒材的发展决定着艺术形式的发展。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使用纸张的国家。自从公元105年东汉蔡伦发明纸张,到唐代宣纸的出现,特别是生宣纸的出现,因其特有的易渗透、易晕化,能留得住墨的材料特性,以及最能体现毛笔运行的生发性、随机性、偶然性、抒情性,图像具有抽象性、表现性、书写性、表意性等文化特性,使中国绘画在注重艺术的社会作用的同时,进一步强化了艺术自身的抒情功能和表现功能。宣纸——这种媒材特有的表意性,符合了中国文人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和人生观,因而日益成为中国文人生活中的一部分。由于中国宣纸的特殊性能,中国的绘画呈现出特殊书写表意形态。以此为基础,宣纸的书写性和绘画性在历史长河中相互交替和并行发展,宣纸媒材的采用由此也成为中国艺术家最重要的身份标志。

一、传统手工宣纸制造的历史

“宣纸”一词最早出现在唐代著名学者张彦远在乾符年间所著的《历代名画记》中。他在《论画体工用榻写》一章节,以“好事者宜置宣纸百幅,用法蜡之,以备摹写……”的表述,首次提到了宣纸的概念。

事实上,在张彦远之前宣纸就作为贡品,只是没有明确定名而已。据《旧唐书》载:唐天宝二年(公元743年),陕西太守韦坚向朝廷进贡时,各郡贡品就有“宣城郡船载……纸、笔、黄连等物”的记载。江西、四川、皖南、浙东都产纸进贡,宣城郡一地献纸尤为精美。《新唐书•地理志》和《唐六典》上记载着“宣州贡纸、笔”等文字,可见该地所产纸、笔在当时已甲于全国。因唐代的泾县、宣城、宁国、旌德和太平等均属于宣州管辖,而据《宣州府志》载,宣纸主要集中在泾县一带,由此推断,宣纸之名的产生与当时所管辖的州府息息相关,与其地理位置的关系极其密切。 “宣纸”已是承载中国历史发展文化的重要名词. 

二、传统手工宣纸制造的发展与延展

1. 我国传统手工宣纸的生产方法
  我国传统造纸又叫“土法”造纸,是历代流传的手工造纸方法。主要原料是麻类、树皮、竹子和稻草。麻类有大麻、苎麻、亚麻、青麻、黄麻等。树皮有青檀、桑皮、构皮等。竹子的种类较多,用得最多的是毛竹和慈竹。手工宣纸的制法,过程工序繁多,流程复杂,其生产工序有:泡料、煮料、洗料、晒白、打料、捞纸、榨干、焙纸。宣纸品种按原料配比可分为棉料、净皮、特净三大类;按规格可分为四尺、五尺、六尺、八尺、丈二、丈六尺多种;按厚薄可分为扎花、绵连、单宣、夹宣等;按纸纹可分为单丝路、双丝路、罗纹、龟纹、白鹿等;此外还有生熟之分,如矾宣、蝉衣、彩色洒金、水印瓦当等,随着工艺技术的不断进步,如今,我国生产的宣纸,已有生宣、熟宣、半熟宣及千年仿古宣等六十多个品种,适应使用者对纸质的多样需求。

2. 传统手工宣纸制造的发展与延展
宣纸诞生之后,其生产由于时代和社会背景的不同,历经由少到多、由盛到衰、盛衰交替的过程。不同历史时期对宣纸媒材有不同理解,中国的绘画艺术、书法艺术等艺术形式也呈现出不同的观念形态与物理形态。

唐宋以来文人和文人画家们利用宣纸特有媒介性能所进行各种艺术实践,不断地丰富了中国画艺术的内涵,极大地扩展了宣纸的发展空间,使中国文化独有的人文精神意蕴深深地渗透到纸墨媒材之中,成为中国文人特有的文化符号和思维方式的表达。

宋代,文人书画对宣纸需求大增,宣州各地所产宣纸供不应求。至元代,经济文化发展,提倡山水写意和泼墨豪放的技法,宣纸为此提供了想像和发挥的空间,也刺激了宣纸的生产,促进了宣纸制造工艺的进步。
明清时期,泾县宣纸步入重要的发展阶段。工艺日趋成熟.品种花色日愈增多,赞誉宣纸的诗文屡见不鲜。沈德符在《飞凫语略》文中曾直称宣纸为“泾县纸”,文震亨在《长物志》中云:“吴中洒金纸,松江谭笺,俱不耐久,泾县连四(即宣纸中的四尺单宣)最佳”,金农在《冬心画竹记》中有宣德年间制造丈六宣纸的记载,吴景旭在《历代诗话》中谈到“宣纸至薄能坚,至厚能腻,笺色古光,文藻精细”。清著名小说家曹雪芹在《红楼梦》第42回里,通过宝玉、黛玉、宝钗、惜春等提到宣纸的好处。宝玉说:“家里雪浪纸,又大,又托墨”,宝钗又道:“那雪浪纸写字画写意画儿,或是会山水的画南宗山水,托墨、禁得皴搜。……”据考证“雪浪纸”就是宣纸。大约在18世纪后期,泾县宣纸在国际展览中获奖并传入欧美各国,曾一度成为联系世界各民族友谊的文化纽带。当时正是泾县宣纸的最鼎盛期,年产量近千吨。依此可见同期的中国书画艺术宏大规模,和宣纸在世界各国的影响。

民国及抗战期间,政治经济衰退、文化艺术萧条。宣纸受限于市场、交通状况,品种产量极度萎缩。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当代书法和国画艺术蓬勃发展,对宣纸又形成大量需求。为此,几代宣纸人对传统宣纸制造工艺进行了发掘、整理,使失传多年的系列宣纸品种又从新进入到书画艺术材料市场。之后,又有新研制的不同规格品质的宣纸上市,进一步刺激了当代艺术家在不断变化的宣纸上的艺术创作实践。
21世纪是信息传播的时代,传播渠道的多元,艺术展览和艺术交流的增多,引发了对宣纸——这一传统媒介如何适应于当代社会的新思考,促进了宣纸媒材由物质媒介进一步向观念媒介的转化与变革。这种转化与变革体现在当代中国艺术的实践中,不仅仅是对宣纸媒材的选择和对宣纸媒材的综合运用方式,更重要的是对于宣纸材质的观念化形态。于是,宣纸媒材在当代观念的视觉文化语境中有其作为绘画传统媒介书写的作用,以及其自身媒介表现的延展形态。这一观念上的转化,艺术家的参与,再一次刺激了传统手工宣纸的制造。

三、传统手工宣纸制造与当代中国艺术发展的融合

 

现当代艺术发展处于开放交流国际大融合的环境之中,中国的艺术也不例外。伴随着政治经济的国际交流,文化发展也受到相互冲击、借鉴、融合的过程。在此大环境中,中国艺术与国际艺术交流对话、发展变革,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1. 以传统为基础的创新

首先,是传统书画艺术创作对宣纸的掌握与探索。

以传统绘画创作为例,徐渭、八大山人、石涛、梅清、吴昌硕、黄宾虹等艺术大家的艺术成就,无一不建立在对中国生宣纸这一特定媒材的理解与掌握的基础上。张大千与其表叔晏济元就曾发明出种宣纸,后人称为“大千纸”的“蜀笺”。

其中的道理,就是他们对宣纸本身客观性能有了很大程度的掌握。正是由于艺术家们掌握了宣纸的特殊材料性能,中国绘画才呈现出特殊的表意文化形态,发掘出了宣纸这一媒材独有的文化表现力,使中国绘画呈现出区别于任何民族、任何国家的艺术形式。现代水墨在水性、墨性、纸性等方面的实验,都试图在媒介特征的探索上,弥补“笔墨”语言的单一性。吴冠中、刘国松等老一辈艺术家探索实验水墨的当代性,宣纸上的抽象、实验水墨应运而生。仇德树是现代水墨的先行者,他超越中国画的传统性,从表达内心世界的真实性走向了现代水墨的探索,他创造了一种新的艺术形态——裂变艺术,就是在宣纸上实践形成的。这是一种边构画、边撕裂、边整合、边装裱的一气呵成的绘画方法,通过在宣纸上撕、磨、擦、雕等技法,使宣纸的材质获得了美妙的展现。从构图形式上创造了一种天然成趣、变化自由的绘画线条——裂纹。从色彩上,他改变了上色的次序,所有的色彩都作为底色,事先准备好并通过对上层宣纸的撕裂、雕磨透露的。动感的线条和充满奇异光感的色彩,表现出一种近景张力与幽深空间的交织共存,闪烁着一种抽象灵变的意趣。这种裂变艺术彻底打破了“笔墨是中国画生命”的传统,改变宣纸的被动性和辅助地位,使它的白晰、细腻、柔韧、半透明、渗水性等特质成为展现艺术魅力的一种方式。

尚辉在 《透明的和声 ——陈家泠所凸现的现代媒材价值》一文中说到“现代科技不仅改变了媒介的材料,而且通过媒介材料改变了现代人的生活方式,进而转换了人们的审美趣味。都市之所以能够领导时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度的材料文明所迅速体现的这种审美转换。而传统中国画所遭遇的现代挑战,与其说是审美观念的更新,勿宁说是对中国画媒材的再度发现与阐释。在中国本土上世纪80年代开始的现代水墨运动,无疑都是从对‘笔墨’的解构中重新认知‘水墨’和‘宣纸’的媒材属性开始的,他们不仅把‘笔墨’还给‘水墨’与‘宣纸’本身,而且将其他溶剂,材质熔入其中并凸显媒材本身的文化价值,从而开启了中国画现代审美理想的探索。”

其次,是宣纸制作工艺对传统书画艺术创作的适应。

中国传统宣纸制造的发展过程,也就是对传统书画艺术发展的适应过程。这种适应体现在纸质种类、数量质量上,也体现在规格上。宣纸由熟宣到半熟宣到生宣,这一发展脉络正是传统书画的发展轨迹,由工笔重彩的纤微细腻,走向写意聊聊几笔抒写胸臆的过程。人们的审美趣味的转变,要求宣纸制造的相应的配合。明清两代,由于绘画盛行写意,几乎全是生宣纸的天下,为满足文人对生宣的大量需要,生宣纸的产量出现了历史飞跃。当代中国艺术界,有组织有团体,经常举办一系列的展览使更多的热爱艺术的人来欣赏交流,如今的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作品不光挂在自己的书房,同时更多的是要挂在展厅,考虑到艺术作品视觉冲击力的需求,就对宣纸的尺幅提出了要求。展厅的空间与作品的尺幅形成相互的展示关系效果,有些展览作品的尺幅巨大,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作品的视觉冲击力,吸引观众的眼球。还有一些纸质新颖特别,结合纸张的特殊效果,作品与众不同。在当代,由于国画绘制中一些新技法的出现,也对纸质媒介有了新要求。比如,岩彩画的兴起,对应的是粗纤维檀木加宣和皮纸的产生。现代写意画的快速发展,也要求着宣纸制造不断发展,对于墨、水、色的敏感性提出更高要求。当代社会宣纸的生产正适应着市场多样性需求,提供着种类丰富、专业针对性更强的宣纸产品,书法、花鸟、山水、人物分门别类,生宣、熟宣、加宣、洒金宣等可各取所需。

2. 以媒材为观念的表达

20世纪西方先锋艺术更是强调物质媒材在艺术中的直接显现,强调——媒材即艺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越来越具有文化开放性,越来越观念化,观念形态越来越颠覆技术形态。物质媒介材料为艺术家艺术观念与艺术语言的表达建构了一个坚实的依托点,所有的艺术品都具有物质媒介的特性,一切艺术作品都是媒介材料的物性呈现,一切艺术观念和艺术语言都需要通过物质媒介材料显现,一切艺术创作都是在媒介材料中进行并出自媒材。物质媒介材料的不同,构成艺术门类和艺术风格也不相同。一种媒介材料,它的物质性越是确定,就越具有文化的开放性和包容性,艺术家的艺术实践也就越具有自由性。

戴光郁取名为《制造印痕的行为》的作品,以及在他用传统的宣纸、水墨完成的系列行为、装置作品如《种瓜得瓜》,他将各国的钱币播种在混合着书画墨汁的土堆上,再浇灌清水,泥土与水、墨相遇,在堆有泥土的宣纸上形成一幅隐喻性的抽象水墨图式。

在张国龙创作的《时空》系列作品中,宣纸和书法或碑帖拓片是两组作品的基本材料。宣纸经过蜡浸、揉皱、上手反复制作出现微妙复杂的肌理,形同千山万壑,纵横交错;横岭竖峰,气象莫测。这样一来,水墨山水的神韵还原到媒介材质本身的元语言因素中,空间错觉和真实材料的双重把握,将虚实间的活力拉到前所未有的神奇的强度,这种活力决定了画面的阔大尺幅。

贾善国创作的《天国众星象》、《星释道》、《天垂象》、《星象与星座》、《后现代的星象》五大系列三十余幅作品。以中国传统手工宣纸对墨色的反应、水迹的运用,胶矾等媒介剂对纸性能的影响与改变为切入点,把纸质材料表现效果的可能性与偶然性运用得恰到好处:以成品手工单宣(净皮、棉料、夹宣、高丽纸)制作多层手工宣纸,在不同层次间进行技术处理,达到了间接、丰富、多变的效果。

不得不承认,在当代国际艺术话题环境下,非欧美中心国家的传统艺术面临一个由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转型的问题而当代国际艺坛的艺术创新更强调对边缘艺术、古典艺术符号的转释,这似乎是后现代艺术的一大特征。随着对中国艺术本质的思考与反思,艺术家开始渐渐关注对纸材媒介的美学感觉和文化意义,而宣纸却恰恰隐含着东方文化的一种本质性的认知和体验性的乐趣。

四、小结

21世纪,是个观念化的世纪。宣纸媒材蕴含着东方人看世界的观念形态,它为当代中国艺术家进行的各种实验性创作提供了最为便捷的工具媒介。当代,宣纸媒介已形成了一个广泛而又具有凝聚力的召唤结构,以此为最基本,最核心的支点。今天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开始把宣纸媒材延伸运用于装置、行为等现代艺术样式的创作中,其中蕴含着文化的冲击、观念的更新,同时体现出当代中国自身内在发展脉络和时代特征。
当代艺术创作大环境下艺术工作者对宣纸的运用于创造,同时,宣纸制造业不断推陈出新为当代艺术创作实践带来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提供了更好的媒介与工具作用,传统手工宣纸制造这一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代的今天,伴随着文化艺术的不断的推陈出新,不断的创造,得以更好地继承与发展。也许这是保护这一传统工艺的更好方式。

日期:2012-07-03
阅读:
作者:常欣
字体: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lixj | 来源:本站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0)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