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迪:呼和浩特市银饰制作工艺调查——以鄂尔多斯头饰为例

呼和浩特市银饰制作工艺调查

——以鄂尔多斯头饰为例 

李迪

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10 

摘 要:在当今全球化经济的时代背景之下,传统的具有较强功能性、实用性的蒙古族银饰制作,在民间制作领域有着怎样的发展?通过一套鄂尔多斯头饰的银饰制作过程,可以看到,除了对传统银器工艺的主体继承,现在的银器手工艺制作已经有了几个方面的变化。

关键词:民族艺术;银饰制作;工艺技法;鄂尔多斯头饰

分类号: G1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838(2012)01-0051-5

生活在北方草原上的蒙古族人十分喜爱金银等贵金属所制饰品。早在元代之前蒙古族就对银器已经有了广泛的认同,不仅出于蒙古族对白色的崇仰,而且与白银独特的物理特性相关。银离子具有杀菌作用,“每升水中只要含一千亿分之二克的银离子,便能使大多数细菌死亡” [1](3)。所以在蒙古族牧民之中常见使用银碗盛马奶等食物,可保长时间不变质;银器在牛奶中的长时间浸泡还可以使其更加明亮……这些都是蒙古族在长期的生活经验中积累而成的习惯和经验。又因为银所具有的高延展性,使其很易于加工成为各种银器和装饰品。在中国古代,银还是与金、铜并称“唯金三品”的贵金属,只能作为一种贵族阶层身份和地位的象征,但后期银器饰品逐渐为百姓所共有,成为财富的一种贮藏手段。随着近年来艺术品市场日益红火,金银器的收藏逐渐被人所重视,并且与瓷器、青铜器、书画等藏品相比属于一种门槛较低的收藏门类,尤其是民族风格的传统手工艺银器饰品,具有非常广阔的市场。

在这样的背景下,传统蒙古族银饰不再囿于传统实用与功能性的需求,更多附加了艺术品的商品属性与投资价值。因此,大批的传统手工艺人在城市开辟自己的生存空间,形成独立的行业与市场。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收入水平的增加,传统银器手工艺有着越来越广阔的市场,就民间工艺传承的角度来看也愈加具有良好的生存环境。呼和浩特市的民族手工艺店有不少,大都为二至三人的小型制作工坊。以宝力德师傅的蒙古族传统手工艺制作坊为例,位于呼和浩特市的中心商业区,店面面积不大,但也分得制作房与实物展厅两个部分,形成产销合一的经营模式。开放式的制作房使客户能够近距离地感受到传统手工工艺的独特魅力。宝力德师傅家袭传统手工艺,积累多年制作经验,在本地民族手工艺圈中颇有口碑。制作坊的主要业务模式为接受客户定做,通常有两种原料使用方式:客户提供原料或制作坊提供原料并进行加工。视客户要求器形、复杂程度的不同而工期不同,制作坊收取手工制作费用。制作坊在原材料上确保货真价实,依照市场现时价格,在制作前都经与客户沟通达成一致,所以制作坊的成本比较透明,以手工加工费用为收入来源。

现代化背景下的文化艺术领域,无论是艺术传承者还是消费者,都对民族艺术有着热切的情感归属与市场需求。“在当代的‘全球化’趋势显见强化的新的背景下,更加重视民族艺术,并使之提升到有助于保持世界文化多元并存、多元互动的高度对待,显然是一种积极的选择。”[3](77)传统蒙古族游牧生活的生存样态现如今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这必然会影响到民族艺术领域的发展。传统中具有强烈功能性实用性的蒙古族银饰制作,在民间制作领域环节受到了哪些影响?其工艺是否有所变化?得益于徐英教授的引荐,笔者于2011年4~5月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宝力德师傅的蒙古族传统手工工艺制作坊进行调查,期间完整地经历了一套鄂尔多斯头饰的制作过程,试以此头饰制作中的蒙古族银器饰品的工艺流程作为考察对象作一说明。

阿拉腾都希手工艺制作坊的技术人员有三位:有获得内蒙古自治区民间文艺家协会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称号的宝力德师傅、宝力德师傅的弟弟吉日师傅和负责美工的帅华(女)师傅。据宝力德师傅介绍,目前呼市地区各家手工艺店的银器工艺基本相同,主要以打敲(锤揲)、削切、抛光、掐丝、焊接、錾刻、镶嵌等为主要工艺方法,以蒙古族民族风格的形制图案为主要特色。蒙古族传统工艺品的制作材料十分考究,如金银、珊瑚等,其材料就具备稳固的自身价值;再加上经过精心设计制作后的工艺品被赋予了独特艺术审美属性,从而使这些手工艺品具有了很高的收藏价值。

鄂尔多斯头饰是由客户预定而制作的,以一副老头饰的照片为样本。该客户并没有提供标准尺寸或其他数据,只能由制作坊完全凭借经验自行摸索。头饰的成品根据客户提供的照片,该头饰是一副鄂尔多斯妇女头饰。头饰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为头套,蒙语为“阿日布其”,包括额箍、后屏和颊侧垂随。眉帘坠下的银珠呈人字雁阵,松石坠尾至齐眉;颊侧垂随为松石、珊瑚串珠,与银链、银圈相连;后屏及额箍十分华丽,均镶嵌银牌及珊瑚饰块。第二部分是一对“连垂”,蒙语为“西布格”。连垂是以布包棉絮缝成的两个扁圆形物,最早是拴绑在女性长发上的,现在改革为用绳线相连,佩戴时挂在脖上即可。连垂上饰有多块银牌饰片,以珊瑚装饰相围。整套头饰珊瑚密布,银珠、银牌精致细腻,形式多样,是典型的鄂尔多斯妇女头饰风格(见图1)。

制作坊负责美工设计的帅华师傅具有扎实的美术功底,她根据以往的制作经验来确定头饰各部分的尺寸,花饰纹样方面的设计和定稿工作也都由帅华师傅来完成。从最终成品来看,头饰中的许多细节比客户提供的照片中更加精细与生动、工艺有所改进。这点在后文中会详细指出(头饰中银饰部件的大致尺寸见图2)。

(一)制作材料

该套鄂尔多斯头饰全重达6.5公斤。作为草原姑娘出嫁的必备饰物,头饰的重量也象征着家庭的地位与财富。还有一种说法是,早期的草原民族为了防止被俘的妇女逃跑,就给她们套上十几斤重的头饰,而后演变为重视妇女头饰的民族习俗。该套头饰以银、松石、珊瑚、帆布和填充棉絮等为主要材料(主要用料情况见表1)。

 

 

重量(克)

价格(元/克)

渠道

 

3600

8

当地金店/南方供货商

珊瑚

 

1200

260

青海供货商

松石

 

800

30

青海供货商

其他(帆布、棉絮、挂穗等)

900

/

当地市场

图3. 制作材料

银子、珊瑚和松石这些最重要的制作材料,一般都有固定的供货商作为进货渠道。比如青海的供货商为制作坊提供珊瑚和松石。银子一般从当地的金店,或者从南方的供货商进货。据宝力德师傅介绍,从南、北方进货的银子不太一样。银矿石必须经过一系列分解的过程才能得到银子,北方的对银矿只能分拣出银子,其他分解出来的成分都浪费掉了。而南方有分解矿石的贵重设备,从银矿中不光能分解出银,还有铜、铁、锡等多种贵金属,都能利用。正是这个原因,北方银的市场价往往比南方银贵一倍左右。

(二)制作工具

所用到的制作工具包括各型号铁钳、锤子,剪银片用的大小剪子、錾子;补充了现代工具:焊枪(皮老虎)、拉丝板、电钻、压片机等。焊枪连接天然气罐,枪头由脚踏门阀调节火力。电钻、压片机的应用大大提高了拉银丝的效率,省时省力。拉丝板是有不同大小半月形小孔的钢板,尺寸精确,也便于拉丝。这些现代工具的应用使传统手工银器制作的效率大大提高,既继承了纯手工的传统技艺,又提高了制作的规范程度。

(三)主要工艺流程

1.备料。这一阶段为银器的制作准备好用料,主要包括化银、冷敲和拉丝。 (1)化银是将碎银或银块置于坩埚中加热到到一定温度(白银熔点为961.93摄氏度),化银为液态,再根据器形不同灌入相应模具初步成型。宝力德师傅先将银水冷却为银块,用铁锤大力锤打,置入水中冷却后,再大火加热反复锤打,使其成为片状。这是利用银子所具有良好的延展性特点,能够起到去杂质、提高硬度、提升光泽度的效果。

(2)掐丝。部分锤打后的银块用来进行银线的备料。首先通过压片机得到一定厚度的薄银片,再反复加热锤打为银条后,利用钢制拉丝板,由粗孔开始逐渐拉成小尺寸的细丝。拉丝板上的每个小孔都有明确的尺寸标注,可以根据需求较准确的得到所需粗细的银丝。银子品相的好坏,决定拉丝的次数多少——较好的银子比较“软”,柔韧性更好。之后对银丝进行编丝,利用电钻拧成一股,反复多次后制成花纹状银线,以备掐花造型之用。

(3)银珠焊缀。银珠与银线的制作在同期进行。银珠的制作是将经锤揲压片后的银板剪成多段(根据经验,需要多大直径的银珠就剪为相应长度的银条),然后用焊枪加热,熔聚成粒。这些银珠一部分被焊接在牌饰上,其他串为银链。 2.造型。利用银线制作出几种牌饰的轮廓,以大火焊烧固定在银板上(图3)。

头饰银件中复杂的花饰,是由一件一件小花做起的。利用银线做出掐出不同花状造型,先用胶水将花形和银珠固定在银板上,然后焊住(图4)。接下来用银剪把这些花饰沿外沿剪下来,有毛刺的地方用矬子打磨圆润,然后用錾子打出凹凸层次。这些零碎花饰将会被组合焊接在牌饰上,最终形成饱满华丽的视觉效果。

笔者注意到,在客户提供的头饰样品照片中,银牌上的花纹实为自反面锤揲而成。这样的制法能省去剪花再焊接等多处步骤,直接在模具中锤打可成,但在视觉效果上立体感较弱,欠缺生动。宝力德师傅在这里改进了工艺,将花瓣纹样完全用零件拼装焊接而成,从而大大提高了纹样的细腻程度和层次感。

在纹饰花样的设计上,可以看到其明显的蒙古族云纹样式。与传统的蒙古族云纹相较,这套头饰在传统纹样的基础上有一些主动的变化:在云纹之中还夹杂一些其他植物纹样的设计元素(图5)。

3.焊接。焊接是整个银器工艺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在手艺上十分有讲究。哪部分用红火,什么阶段用蓝火;银丝本来就很细,如何能把焊接点衔接得平滑流畅……这些都是要有丰富经验才能把持得当的。液化气的使用给焊接技术带来了很大的便利,能够更精准地控制方位和火候,焊接处的焊接效果也比以往人工吹火的方式更平顺。

焊接时先用大火对银牌进行大面积预热,之后调小火候加上焊药,对精细部位细焊(图6)。焊药是由宝力德师傅自己配制的,呈细条状,不用时放置于盛有硼砂水的铜盆之中。硼砂可以起到提高温度的作用,在焊接时可以使焊药更易熔化。

用银条弯曲成底座,将牌饰焊接其上。至此,牌饰基本成型。在焊接过程中残留在银器上的硼砂,必须通过“酸洗”的过程来清洁。将银器置于硫酸水溶液中一个晚上(十几个小时左右),硫酸就把硼砂咬下来了。然后再简单刷洗,银器便恢复了原本的光泽。

4.镶嵌。指的是把切割好形状的松石、珊瑚嵌入到银饰中固定下来。白银的光亮与绿色松石、红色珊瑚组合在一起,形成了鲜明的颜色对比。本套头饰的镶嵌主要以云石胶为粘合剂。云石胶具有高粘合性、无腐蚀性、抛光性的特性,并且其色泽也比较有仿古效果,比以往工艺以白芨等自然物作粘合剂的接合效果要好很多(图7)。

5.鎏金。银器部件镶嵌完成后还要经过一道鎏金程序。金比银的稳定性要好,不像银非常容易与空气中的硫、臭氧等元素发生化学作用,所以银器的鎏金层还相当于银器的保护层。鎏金工艺在现代普遍采用电镀法,其原理是将置于金溶液中的银器经电解后,金镀于银上。制作坊因条件所限,将这一步骤交予专门进行电镀加工的工坊来进行。鎏金工艺古今差异较大,传统工艺以汞镀金,其做法大概是将金的片屑放在汞中混合加热,熔为俗称“金泥”的粘状物,“将金汞混合物涂于银器表面,然后放在火中灼烧,汞加热后蒸发,金则被留在银器表面”。[2](50)传统的汞制鎏金法在制作过程中毒性极大,蒸发在空气中的汞会通过毛孔进入到人体,产生致命后果——宝力德师傅所认识的同行中就有因此而早逝者。因此现在的银器制作工坊中的鎏金工艺多为电镀镀金。银器经鎏金后的金层很薄,几乎看不出刻意的效果,更添一份仿古的审美感。

通过这套鄂尔多斯头饰银饰工艺的制作过程,我们可以看到除了对传统银器工艺的主体继承,现在的城市银器手工艺制作还有几个方面的变化:

首先,在制作工艺方面,镶嵌工艺中的粘合剂以云石胶代替了传统工艺中使用的白芨等自然物,使镶嵌物品粘合更加牢固不易脱落;鎏金工艺中以电镀法代替传统的汞镀法,避免巨大的毒害危险。

第二,在制作工具方面,拉丝板、压片机等制作工具方面的改进不仅提升了作业效率,还能提升产品质量;从前工艺中烧焊用的嘴吹羊油灯,被脚踏皮老虎所取代,火力更大、控制更精准;过去常用的计量重量所使用的戥子,现在竟也成了抢手的收藏品。

第三,在纹样设计方面,继承自古以来的传统掐丝工艺,在传统纹样的基础上视需求情况做出细节的改变与发展。

第四,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有些手工银器生产流程也必然地发生了改变。有些头饰配件也开始使用市场上的工业成品,比如银链下的一些装饰挂穗。由于现代社会赋予了手工艺行业商品化、市场化的商品属性,这种工业化生产在手工行业的渗入不可避免。

另一方面,生存于城市中的民族银饰手工艺在规模上的商业扩张,也可能对其自身产生不利的影响。这些移植于城市生存的手工艺脱离了传统蒙古族的生产生活方式,其商品属性的附加价值一方面为民族艺术的当代发展提供了契机;同时在商业规模上的扩张也带来了远离文化根性的可能。“生态学家加勒特·哈丁描述的‘公地悲剧’是指,在传统畜牧社会里,单个牧民总想饲养超过限度的牲口,结果造成过度放牧。因为他们可以从额外的牲畜身上获取完全的收益,而过度放牧的成本则由所有游牧民一起承担。在他看来,每个牧民都处在社会责任与个人利益的冲突中,只有高压手段才能阻止牧民扩大牧群不去追求最大的利益。这是一个过于简单化的误导性结论。” [4](51)“公地悲剧”虽然尚待商榷,但联系到城市传统银饰手工艺的发展,整体上的规模扩张可能会出现私人利益与民族文化的冲突。譬如,生存于城市银饰制作的设计者不一定都是民族根性的传承者,在进行图样设计中可能有异,个别设计偏离民族传统积淀。基于这一点,民族概念的商业开发不宜扎堆猛推。超出社会需求的过剩扩张,并不利于传统银饰手工艺的发展,它终归还是要回归民族的根性文化。

从这套头饰的银饰工艺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到,传统工艺在现代有了一定的变化和发展,而这样的变化在商品化、市场化的需求动因下,仍将持续下去。“蒙古族工匠在吸收多种文化元素的基础上,很好地继承了蒙古族传统手工艺技法,形成了自己金银器物制作的体系,并在这个相对稳定的体系中探索前行。” [5](18)谈到未来,宝力德师傅正打算扩大制作坊的银器生产种类,不囿于传统北方器制的造型、纹样和工艺,努力探索新的发展与可能,但同时坚持原材料的真质保量与纯手工的传统工艺。有时宝力德师傅会自己制作一些新样式的首饰,在传统图案结构的基础上做一些器形、花饰方面的新尝试。

为迎合市场需求的工艺改良使制作坊赢得了保证生存的市场空间:除了因传统习俗而定制银饰的稳定需求,还有专业销售民族饰品的商家、个人收藏者来订购产品;以及游客消费的成品售出。银价近些年有所上涨,尤其2010年后涨幅较大。制作坊制作的银饰类型主要包括头戴、手镯、戒指、耳环、银碗、茶具、酒具、蒙古刀、马具鞍花等传统手工艺器制;制作头饰是做工细、耗时长的大项目,制作坊每年加工近8副头饰(每幅头饰耗时一个月左右),期间穿插有数个银戒指、手镯等其他短期就能完成的项目,这样的业绩是相当可观的。因此,现在这些手工艺制作坊还是有着相对稳固的生存空间。但是,仅仅工艺上效率的提高,为手工艺人带来的只是收益,而对于民族根性的文化意义以及对此的价值判断,他们也不一定有明晰的把握。比如,某些制作坊对纹饰拉丝工艺的盲目简化,这很容易消解传统工艺的文化意义;再加上旅游业带来盲目规模化的“公地悲剧”等。城市民族银饰手工艺的发展还有诸多未知,有待于深入考察和探析。

参考文献:

[1] 于元.古代银器[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 2009.

[2] 刘玉平.银器[M].青岛: 青岛出版社, 2007.

[3] 宋生贵.传承与超越——当代民族艺术之路[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4](美)约翰·博德利.人类学与当今人类问题[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5] 徐英.科尔沁蒙古族金银饰品制作的田野调查[J].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 2010,(1).

收稿日期:2011-10-15

作者简介:李迪(1986-),男,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人,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2010级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 徐英】 

日期:2012-05-27
阅读:
作者:李迪
字体: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lixj | 来源:内大艺术学院学报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0)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