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锡诚:石榴飘香

石榴飘香

刘锡诚

曹雪芹在《红楼梦》第五回里,用“靥笑春桃兮,云堆翠髻;唇绽樱颗兮,榴齿含香”来描绘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时所见到的仙姑,寥寥几句,就勾画出了一个虚幻朦胧的仙女的美丽形象。前三句,用春桃形容靥笑,用堆云形容翠髻,用樱桃形容开合的小嘴(古人的观念,以樱桃小口为美,如今,青年们接受外国人的观念,反以大嘴为美了),似是常见的比喻,倒是“榴齿含香”比较少见,颇见创意。樱桃小嘴一开,露出一排牙齿,像成熟后裂开的石榴籽那样细密而洁白,且散发出芳香。那模样,真可谓秀色可餐!

石榴逗人喜欢。人们喜欢石榴。喜欢在庭院里种植几株石榴树,喜欢在端午节摘几朵榴花綰在妇女发簪上,喜欢藏匿几颗石榴在儿子的婚床上或新房的柜角里,喜欢在春节时节摆几颗石榴在祖先供桌上,喜欢在炕头上贴上一幅《榴开百子》的年画,喜欢绣几朵石榴花或大石榴图案在衣裳上。如此等等。喜欢石榴的,不仅是文墨不多的普通老百姓,也包括那些达官贵人和饱学之士。为什么呢?石榴不仅因其籽粒的细密和红里透白的色泽而给人以欣悦的美感,使人们一看到那晶莹饱满的籽粒,便联想到美女的牙齿,便联想到美女那可人的秀色;而且,还因其籽粒的饱满而给人以生殖力旺盛的象征,使人们一看到丰满得爆裂开口子的石榴,便联想到子孙的繁衍,联想到家族的兴盛。生殖力的旺盛,是生命力的象征。如果宇宙间的一切生物没有了生殖力,便没有生命存在,那么,世界将会进入死亡状态;如果人类没有了生殖力,便不会有生命的延续,世界也便变得了无意义。庭院里种上一棵石榴树,每到农历五月,榴花似火,整个庭院和家庭便也因榴花而充满了生命力,显示出昂然的生机,给人一种家境和人气蒸蒸日上的预示。正因为如此,人们才赋予榴花以祛邪避灾的人文涵义,而爱榴宠榴也便久而成俗。

有一年暑假,一位台湾友人来访,告诉我一桩多年来一直无法忘记的事:她的邻居老太太,是上世纪40年代离大陆去台湾的,一去50年没有机会再回大陆,如今已年迈龙钟,回乡之举难于实现了。在她临行之前,老太太郑重地嘱托她回台时,帮她从大陆带一只石榴回去。一只小小的石榴,看来无足轻重,可在离别故园多年的老太太说来,却寄寓着常在梦中思念的家国之情。面对着故乡的石榴,也许50年前的父老乡亲之情和家族故园之象,能够平抚她心灵的失落。

其实,石榴并不是中国原产,石榴被引进我国和被国人所接受而进入本土的观念系统,颇有一段有趣的历史。

石榴原产于伊朗的扎格洛斯山。两千多年前,西汉张骞出使西域,从安息国(今伊朗)将石榴移植到中土,作为珍奇花卉,被种植在京城长安的御花园里。陆机《与弟云书》:“张騫为汉使外国十八年,得涂林。涂林,安石榴也。”“安”,就是“安息”的“安”。后来,石榴逐渐从宫廷流入民间,成为普遍种植的果木。现在我国还保留着的陕西临潼石榴园、山东枣庄峄城石榴园、云南蒙自石榴园这三大石榴园中,前两大石榴园,大概都与张骞当年引进的石榴有渊源关系。临潼石榴园出自当年宫中御花园的遗留,相信自不待言;而峄山石榴园,有记载说,是当朝承相匡衡从御花园“上林苑”引石榴于家乡栽种,传之而今。这两个号称万亩的石榴园,规模大,品种多,历史久,蔚为大观,成为中国吸收外来文化的一个历史见证。蒙自新安所镇的石榴园,虽非当年张骞引进的那批物种,也没有那么久远的种植历史,但有材料说,也是从伊朗和阿富汗引进种植起来的,迄今也有700年的历史了。

十多年前,记得是1986年吧,笔者与几个文友应邀到峄山(那时还改为现在的名字枣庄市峄城区)石榴园考察观光,饱览了万亩石榴园的恢弘风采,考察了石榴的引种历史和人文观念。据朋友告知,在五六十年代“以粮为纲”的年代,只顾“广积粮”,而历史遗留下来的万亩石榴园这笔巨大的遗产,几近被荒废和遗忘,因为石榴毕竟不是粮食!改革开放之初,党中央和国务院领导在一次会议上,点名询问与会的山东某干部:据史书上记载,枣庄的峄山附近,历史上有一座石榴园,现在的状况怎么样了?那领导干部对此一无所知,慌乱中无从回答。由于有了这历史的一问,才又有了峄山万亩石榴园今日的生机!如果没有这一问呢?历史也许会是另一个样子!我伫立在漫山遍野一株株一丛丛而又盘根错节的石榴树丛中,不禁感喟:那满树的虬枝繁叶,那累累的石榴果,浓缩着我们中华文化2000年的一部历史呀!一代一代的中华子孙们,把外来的石榴赋予了新的人文观念,使其在物质的瓜果之外,又负载着丰富的人文的含义,从而融化到中华文化之中!如今绵延17公里、占地两万亩的峄城石榴园,已成为旅游观光的胜地!

2003年1月13日

(原载《今晚报》2003年4月9日)

日期:2010-01-06
阅读:
作者:刘锡诚
字体: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lixj | 来源:作者博客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0)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