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龙光:《神圣的送灵——彝族民间丧礼花鼓舞仪式展演》

神圣的送灵

——彝族民间丧礼花鼓舞仪式展演

黄龙光

(玉溪师范学院文学院,云南 玉溪 653100)

摘要:作为一个典型的送灵仪式舞蹈,彝族民间丧礼花鼓舞,是强化彝族历史记忆的特殊肢体形态艺术。花鼓舞意味着一种责任和义务,它表面上是行孝必备的礼仪,深层次是彝族祖灵崇拜艺术化符号。彝族花鼓舞的丧礼参与和艺术展演,主要承担安魂、驱鬼和送灵的功能。花鼓舞于丧礼仪式,不是一种客位的参与和展演,其关系不是简单的被采借和被征用的关系,其文化内涵和社会功能全由彝族民间丧礼仪式反向赋予。

关键词:彝族丧礼;花鼓舞;仪式展演;送灵;社群凝聚

分类号: K892.2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9838(2011)04-0042-10

彝族花鼓舞的展演和呈现,伴随彝族丧礼仪式进行。花鼓舞的文化意义深藏于民间丧礼中,其社会功能随丧礼仪式的展开而发挥。整套复杂和繁琐的花鼓舞仪式展演,彰显并规约彝族社会每个人不同的角色和义务。花鼓舞以艺术化的肢体造型,表达和呈现着彝族传统的祖灵崇拜内涵。彝族民间丧礼花鼓舞仪式化展演,主要有以下仪程。

一、花鼓拜堂

闻丧第二天中午饭后,死者女婿家族携各家祭礼,齐摆堂屋。祭品包括礼钱、公鸡、大米、酒、糖果、彩面牲、葫芦钱等。主人家用四五尺长棉质红布一条,缠在花鼓舞队箐鸡尾龙头上“挂红”。花鼓舞队先须在堂屋跳“拜四方”套路。燃放鞭炮后,锣鼓家什打击乐一响,四个跳鼓队员在箐鸡尾龙头指挥下齐跳,先面向堂屋正面(东面)拜跳,然后逆时针方向移到北方拜跳,接着是西向和南向,意为驱开所有粘附在祭品的鬼邪,同时也把一切邪祟赶出家门,保证吊唁顺利圆满,让亡灵得到所有祭品。如女儿嫁在同村,死者家派来协助挑抬祭品的领头,要当面大声清点钱物,将礼钱逐一在方盘内展开,用少许米粒压着,好让人看出个大概。点好礼钱后,由抬着装满礼钱方盘的人带头出门上路,其他挑米、酒、糖果及牵祭牲的紧随其后,接着是花鼓舞队敲锣打鼓跟上,女儿、女婿等走在最后。女儿要一路哭丧,因担心死者女儿悲痛过度,往往事先安排女婿弟媳搀扶其左右。

吊唁队伍到了村口就要燃放鞭炮,敲锣打鼓,丧家早已安排好花鼓舞队在村口迎接。主、客两支花鼓舞队相遇,要跳《相遇调》互拜以示致意。以前,拜跳之前还要对口说白:

甲:辛苦辛苦,辛苦而来口干,三口冷水不得漱口,槟榔茶水不能解渴,请哥多包涵。

乙:禀报禀报! 小弟来到村中,清甜凉水候到,小弟得漱口。槟榔茶水端到,小弟得解渴。

甲:迎接大哥花鼓,小弟住在深山,正街不平坦,石板没有镶,小街不宽敞,松毛没有垫。大哥花鼓会跳会耍,小弟街心不好跳来不好耍,请哥高抬贵手,多多包涵。

乙:小弟花鼓来到村中,大街石板铺十里,小街五里铺松毛,街心好跳又好耍。小弟不会跳来不会耍,请大哥把小弟多包涵!

甲:大哥花鼓来到村中,为老人升天,是奉某某亲戚而来敬香,三起三落,一点三炮,火炮连天;三点九炮,花鼓十分热闹!

乙:禀报大哥,小弟来到村中,火炮连天,热热闹闹,是大哥招待小弟,可是小弟的花鼓很平常。

甲:请吧大哥,花鼓来到小弟村中,小弟不能七十二只大船迎接,五十二匹大马候到。大哥饵块、猪羊抬到,辛苦你了!

乙:大哥七十二只大船、五十二匹大马一齐候到,小弟空脚空手,望大哥高抬贵手包涵。

甲:禀报大哥,山连山来水连水,山高路远,上坡三十里,下坡十五里,来了四十五里路,实在辛苦了!

乙:禀报大哥,山连山来水连水,小弟花鼓心连心,大路弯弯小路直,小弟给大哥添麻烦了![1](213-217)

跳完相遇调后,客队随主队来到丧家门口。等“司书唱礼”叫“花鼓拜堂”,箐鸡尾龙头带花鼓舞队进门,鞠躬后齐说“请主挂红”的吉利话:

向老人敬礼,请主挂红,挂红之后,子孙满堂;小小花鼓,花鼓才学,花鼓打不成;小燕学飞,小燕飞不成,包涵包涵。

箐鸡尾龙头将龙头向前一伸,“司书唱礼”代表丧家给花鼓舞队“挂红”:

一挂红,挂龙头;二挂红,挂凤尾;龙抬头嘛凤摆尾;小小花鼓跳四方,跳个大吉大利!

花鼓舞队随之跳“拜四方”套路,也是东-北-西-南逆时针方向依次拜跳,跳完后五个花鼓舞队员围成一个圆圈逆时针,唱一节跳一节:

神圣的送灵01.

唱词中先以写实突出眼前实景,接着唱对死者的想念之情,唱词简洁直白,唱调凄凉哀伤。有的唱词对实景有更详细的描绘,用比喻等多种修辞美化。如果说对祭奠场所的唱叙是为了夸奖和赞颂丧家财力,还不如说是为了向亡灵展示一种超乎想象的仙化空间,花鼓歌舞充当了一种安魂慰灵的神圣歌舞艺术。

二、花鼓闹堂

“闹堂调”,有的花鼓舞队也叫“闹丧调”,彝语简称为“go33xo55” 即守灵时唱。一般在晚上九点左右,各家花鼓舞队就前来闹堂,唱跳“闹堂调”。

丧家花鼓舞队先跳,然后按花鼓主家亲戚班辈大小依次在棺前展演。过去,花鼓舞队要敲锣打鼓左、右向各绕棺三圈后再到棺前展演。现在鼓队在箐鸡尾率领下,向亡灵鞠躬叩拜后,就开始在棺前“跳四方”。除了拜四方神灵外,事实上具有明显的“娱尸”色彩。花鼓舞队和吹师班(长号、唢呐、铓锣)闹堂,热热闹闹地替人们赶走漫漫守丧夜,在心理上艺术化地驱赶人们对死亡、尸体的恐怖感,培育、营造出丧失亲人带来的悲恸欲绝氛围。总之,丧礼仪式花鼓舞展演,就是用来处理这样一种夹杂着复杂微妙情感的过渡情绪。

图:神圣的送灵

姊妹几个齐梳头,姊妹几个嘛齐梳头,哎呦;

大姐梳成龙摆尾,大姐梳成嘛龙摆尾,哎呦;

二姐梳成凤翻身,二姐梳成嘛凤翻身,哎呦;

只有三妹不会梳,只有三妹嘛不会梳,哎呦;

梳子梳成红绣球,梳子梳成嘛红绣球,哎呦;

绣球滚到西瓜地,绣球滚到嘛西瓜地,哎呦;

只见瓜来不见球,只见瓜来嘛不见球,哎呦。

虽然各支花鼓舞队唱词不尽相同,但曲调基本都采用地方花灯《五里塘》《石狮子》等悲调,整个演唱凄凉、悲伤,在场守灵的孝子闻之无不动容。

三、花鼓大联合

 

闹堂后,丧家主队带头按班辈大小排序在门外或公房场“大联合跳”。所有花鼓舞队一起围圈跳,场面壮观,气势铿锵。古时,房子外场子上搭青棚停尸祭祀,“大联合跳”就在场子上绕棚进行。后改为堂屋停尸后,花鼓舞队也随着改为先进屋依次绕棺闹堂,再回场跳“大联合”。主队带领所有花鼓舞队按次序,逆时针绕篝火围圈而跳,是古时绕尸而舞的遗留。过去,主、客花鼓舞队为表示友好和谦逊,要唱跳《相遇调》:

小小花鼓进场子,进去场子不成邦

不成邦来跳不好,同邦花鼓同齐走。

请哥花鼓在前带,小弟花鼓在后跟。

同邦花鼓进场子,场子中间栽青松。

青松头起挂灯火,点起灯笼亮堂堂。

风吹灯尾团团转,你我花鼓同齐跳。

高山头上开新地,新地之中栽西瓜。

西瓜发芽台地皮,小弟花鼓占朋友。

小弟花鼓乱跳跳,请哥花鼓来包涵。

乡亲老幼请原谅,老幼乡亲多原谅。

进场后只跳不唱,各鼓队相互间暗暗较劲,颇具竞技色彩。先由丧家主队带头,各队依次跟上以逆时针方向围成圆圈,等所有的花鼓舞队做几个大小“螺蛳转”,团团围成一个或几个同心圆后,主队开始领跳套路,以自己的锣鼓家什伴奏,其他客队锣鼓家什停下,客队随即跟跳主队套路。接着各队依次拿出自己最拿手的套路和动作领跳。旧时每逢“大联合”跳,几乎全村男女老少都要到场观看。待跳完花鼓之后,所有人通宵达旦围圈跳起“咋啦卓”(大娱乐)。由“照应花鼓”代表丧家负责备好宵夜,在场所有人共同享用。青年男女还乘机互相交流,有的甚至由此定下婚约。

午夜吃完宵夜,各队散场回房休息。花鼓舞队在户外场子“大联合跳”,是古代彝族集体围圈鼓舞咋啦卓的延续。有时花鼓舞队间不仅比谁花鼓跳得好,还要比谁的咋啦卓跳得好,调子唱得好,是一个集诗、歌、舞、乐为一体的综合呈现。大联合跳使所有花鼓舞队现场同时打跳,形成对内队员之间,队外花鼓舞队之间相互间暗暗较劲,尽力展示各自花鼓套路动作和技巧,形成一种交流和竞争的机制。如果说传统丧礼是民间花鼓舞的主要传承场,那么“大联合跳”就是该传承场的传承核心。而花鼓舞队内外潜在的竞争则是花鼓舞传承的机制,连同在旁围观的群体一道,构成一个完整的民间传承主体群。

四、踩尖刀草

据说亡魂归祖途中必经尖刀草坝子,它是阴阳交界处。人们认为亡魂在归赴祖界路上尖刀草遍地,孝子女们必须在毕摩带领下,为其将尖刀草踩平才能让其顺利归祖。如果说彝族几千年的迁徙史是其披荆斩棘、开拓疆土、持续征战的奋斗史,那么亡灵辗转归祖之旅就是这个奋斗史反向缩微和逆射象征。简单地说,彝族先祖们当时怎么迁徙而来,亡灵必沿着祖先的足迹怎么回去。归祖路上既然困难重重,亡魂自己是难以应付的,所以要像远古六组分支迁徙时一样,依靠群体的力量,耍武练、跳花鼓舞驱邪赶鬼,人们在通祖界和人界的毕摩带领下,替亡魂踏平硕大尖硬的尖刀草,助亡灵过重重关卡。其实,这是对彝族共祖阿普笃慕率领六祖披荆斩棘开拓疆土迁徙历史的一个模拟象征仪式,目的是为了缅怀原始祖先,重建并强化原始祖先与后人之间关系纽带。铺过冥香,盖上棺板,燃放鞭炮后,在毕摩带领下,由丧家花鼓舞队、“si33tchi33”及孝子孝女孝孙等一起逆时针绕棺,重踏灵柩前备好的一捆尖刀草,直至经文念完为止。毕摩左手持一棵半大松树(过去为金竹棍或大刀),右手执经书不停念诵《踩尖刀草经》:……摁,丧者呦!踏上祖灵路,荆茂棘又旺,长满尖刀草。途上尖刀草,杆有大腿粗,叶有筛子宽,棘似牛角样。别人不踩草,可回祖先地,若我不踩草,你难见祖灵。路上尖刀草,君穿金鞋踩,匠穿银鞋踩,毕穿铜鞋踩。工匠老百姓,穿着铁鞋踩;你的儿与女,拿着花鞋踩。大家往左踩,它就往左倒;大家往右踩,它就往右倒。前面踩三步,病魔踩出去,妖精亡命逃,凶鬼魂魄散。后面踩三步,父母转回家,夫妻往家返,儿女也一样。孙儿踩回去,孙女踩回去;重孙与后代,人人往家返。金银踩回去,绸缎踩回去,牲口踩回去,粮食踩回去。踩往前面的,全部往回走;踩往后面的,全部往后归。嗯——丧者呦!活在世间时,什么也不要,去世归祖灵,要把食物带。嗯——丧者呦!再来听我嘱:灵祖灵途中,要柱金竹棍。[1] (213-217)

所有的孝子孝女孝孙们,每人手持一根燃香,按辈分大小跟在毕摩后面绕棺。每次经过棺材正面时,先行一拜,然后用手里的香戳破孝台,意为给死者建、送房子。据说只有这样,死者才能顺利获得象征其房子的灵台。给死者的衣物等也不能是全新的,破旧点才能顺利到亡灵手里。仪式约持续两个小时,在踩尖刀草舞中,毕摩、花鼓舞队员、孝子孝女们不仅要“往左踩”、“往右踩”和“往前踩”,将阴阳交界处尖刀草踏平,将“病魔”、“妖精”和“凶鬼”踩出去,使亡灵顺利归祖;同时也要“往后踩”,使父母、夫妻、儿女、孙儿往家返,将“金银”、“绸缎”、“牲口”、“粮食”踩回来。尖刀草舞以其特有的“进三步”、“退三步”,“往左”、“往右”踩等肢体语汇,象征群体踩踏尖刀草、驱鬼送灵赴祖界,也意味着将活人魂以及金银绸缎粮食牲口往回踩。仪式结束后儿媳妇们做“开眼饭”“a33khα21do21”。“开眼饭”全由糯米做成,所有参加仪式的必须吃一点,否则患眼疾致瞎。

五、钉寿钉

go33d33午十二点左右,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仪式。午饭后,孝子们端着一个内装用大米压好的三十六块钱、糖果、凿子和锤头各一把的红漆方盘,主丧人带着丧家花鼓舞队,一路上敲锣打鼓,直奔“si33tchi33”客所,诚请钉寿钉。队伍一进入客所堂屋,花鼓舞队对“si33tchi33”拜跳一番,孝子等一行人依次跪下,长子双手将红漆方盘高高举起,诚请其钉寿钉。见孝子们下跪,“si33tchi33”会马上将其扶起并接过方盘。然后端着方盘,带着孝子、花鼓舞队一行人回到丧家灵堂。先在孝台前放下方盘跪拜。

“si33tchi33”左手拿凿子,右手拿锤头,在主丧人导引下,逆时针绕棺钉寿钉。事实上,棺材板在头天晚上盖过冥香后,已被严丝合缝地钉盖好。“钉寿钉”只不过是一个象征仪式而已。“si33tchi33”以逆时针方向绕棺三圈,每到棺材四个角落都要停下来象征性地举凿抡捶做“钉”的动作,边钉边说一些吉利口彩:敲⑧钉敲钉,万年不敲钉,千年不敲钉,百年不敲钉,今年来敲钉,今日来敲钉。敲钉敲钉,敲钉之后,大富大贵,子孙满堂。

即使是不太能说的“si33tchi33”,最后至少也得说一句“敲钉之后,子孙满堂”。敲钉之后,一般要把方盘里的钱分一部分给孝子们,意为“给寿赐福”,他所拿的那一部分只是自己的“压魂钱”

六、花鼓送灵

出殡前,各花鼓舞队依然按排定的班辈顺序,先由丧家花鼓舞队起头各队依次轮流在灵堂前跳《送丧调》:

二送老人天井边,二送老人天井边,哎哟;

三送老人到门外,三送老人到门外,哎哟;

金山银山留在家,金山银山留在家,哎哟;

金童玉女开新路,金童玉女开新路,哎哟;

天阴下雨你要走,天阴下雨你要走,哎哟;

下雨下雪你要走,下雨下雪你要走,哎哟;

四送老人到路上,四送老人到路上,哎哟;

五送老人七里坡,五送老人七里坡,哎哟;

六送老人到坟上,六送老人到坟上,哎哟;

七送老人到安葬,七送老人到安葬,哎哟。

图:神圣的送灵

《送丧调》应是整个丧礼花鼓调中最悲伤的唱调,不论从唱词内容,还是从唱调上来看,都属于丧礼花鼓中最主要的丧调、悲调。从唱词内容来看,在空间上花鼓从里到外一程程“七送”亡灵,从“堂屋”→“天井”→“门外”→“大路”→“七里坡”→“坟上”→“安葬”共七送,把送葬的路线渐次展开,由近及远。人们与亡灵从“堂屋”、“天井”及“门外”等空间的“粘合”阶段,到“路上”、“七里坡”的逐渐“离触”过渡路段,一直到“离逝”的“坟上”和“下葬”,形象地唱出了生离死别,使人深感亲人的远去和离逝,从此阴阳两隔,悲悲切切,感天动地!彝语中“七”的发音为“si21”,与汉语“死”同音,“七送”直译过来就是“死送”,意译为“送死(人)”,而人“死”后就成“亡灵”,故表面上的出殡送死人就是送亡灵。

所有花鼓舞队跳完《送灵调》后,撒开路纸的人背起背箩装上祭品、死者生前用品等,手持纸钱从门口开始撒开路纸钱替亡灵“买路”,一直到坟山金井处,由此划出整条出殡路线。“十六金刚”进门将灵堂装裱撕扯掉,用肩把棺材抬出门外放在空旷场地两条长凳上,进行“ma 55 si55”,即“拴棺”仪式。拴棺前,丧家花鼓舞队起头,引领其他花鼓舞队组成螺蛳转阵型逆时针、顺时针各绕棺三圈后,轮流在棺材前跳“拜四方”套路。每支花鼓舞队打跳时,其他花鼓舞队则停鼓止锣与围观民众一同在旁观看。等每支花鼓舞队依次跳完后,“十六金刚”用龙杠拴棺时,所有花鼓舞队都要大力敲打锣鼓家什不停,直到“十六金刚”顺利扛起棺材上路。由于拴棺事关出殡路上抬棺过程顺利、稳当与否,万一没拴稳棺材跌落伤人是小事,严重的是出殡送灵仪式过程被破坏,亡灵受邪鬼阻扰不能顺利归祖,这对丧家后人不利,所以任何人都不敢大意。带“金童玉女”的人紧随其后,其后跟着端遗像的孝孙,接着是由各外家带来组成的铜炮枪队。接着轮到耍武艺的,过去耍武艺的还要抹上花脸,呼呼耍“十八般武艺”。跳花鼓的按照主家班辈大小紧随其后,一路纵队排开耍跳。接着是吹师班,一般是两支唢呐、一个大鼓、一副大镲、一个小锣四个人。后面是抬棺材的“十六金刚”抬座们,个个头戴斗笠或草帽,穿着破旧衣服,据说是为了不让各路邪鬼认出来,避免被其“上身”跟着回家作祟。棺材后面紧跟着的是按班辈大小排序的孝子们。其后紧跟着照顾孝子的“si33tchi33”。各支花鼓舞队在村中大路上一般跳“小过”套路。在宽敞路段则跳“过街调”,包括“穿花过街调”、“过街三步两拜”等套路。倘若一路上跳累了,花鼓舞队员可不跳休息,但锣鼓家什却不允许停下来,一路上必须锣鼓声声驱赶鬼邪,因为只有保障出殡过程顺利,亡灵才能顺利归祖。

七、搭桥祭跳

出殡队伍走完村中大路,来到村头或村尾时,这是村内和村外之间的一个过渡空间,是亡灵离开生前熟悉地域的边界,也是亡灵真正踏上陌生复归祖界之路的起点,所以要进行“搭桥路祭”仪式,彝语称为“e21e33d21g21s21”,意为“亡灵走人头桥”。有时也简单称之为“ma55 e55 ”,即“祭献亡灵”。因为桥是此岸和彼岸之间的通过媒介,只有过桥才能从此岸到达彼岸。回头是村内一个生的世界,出村后就意味着一个未知的冥界,即踏归彝族古老神话中的祖界,两个世界的临界点就在村口或村尾。

送葬队伍择一块宽敞空地,“十六金刚”将棺材正面向着村口外放在地上等候孝子献祭。孝子们跪在棺前,用就近撕来的青松毛铺地,打开随身携带的饭盒和酒给亡灵献祭,彝语称“me21l21do21do33”,意为“献忘饭”。之后,孝子起身带上少许饭食及酒,逆时针绕棺撒一圈,意为让亡灵吃完这“献忘饭”就得离村离家而别。献祭同时,两位老年女性负责给人们分发饭团和糖果,若是饿了就作晌午饭吃下。如不想吃,就装在衣兜里,据说是用来给个人压魂的,不能随便丢弃。人们认为这时不论亡灵还是生人,在送葬中途休息吃晌午饭,最容易招各路邪鬼前来寻吃找喝。同时村口既是外来陌生者的入口,也是坟山冥界各路邪鬼进村的入口,也是最吸引这些不干不净东西的地段。正因为如此,献祭完就要求花鼓舞队要尽情打跳,以轰烈的锣鼓声和夸张的肢体舞蹈语汇驱赶各路邪鬼远离亡灵。在丧家花鼓舞队带头下,所有花鼓舞队以逆时针螺蛳转队形绕棺,一般跳“颠脚步”,逆时针、顺时针各转三圈后,各支花鼓舞队依次在棺前拜跳。过去跳“板鼓”套路,现在基本上都跳紧鼓,只是在动作和技巧上因花鼓舞队不同而略有不同。对于花鼓舞队而言,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展示时空,因为所有参加出殡送葬的人都在旁边休息观看,甚至还有路人驻足观看。为赢得人们的赞誉和花鼓舞队的名声,各支花鼓舞队之间往往会形成竞技,都会跳出自己最拿手的动作和技巧,展示各队风采。待花鼓舞队依次跳完之后,吹师班也要逆时、顺时针各绕棺三圈吹打,一边吹打一边跳着咋啦卓(大娱乐)。过去,不论抬座还是围观的人都可以加入一起跳。等吹师班吹、跳结束后,所有孝子孝女孝孙们就要按辈分大小在棺材前一路纵队低头跪好,搭成一座“人(头)桥”,“十六金刚”扛起棺材让棺材从他们头顶上通过,象征亡灵从此出村离开生界踏上归祖路。

八、下葬舞跳

出殡队伍来到墓地后,“金童玉女”和丧幡就被放置在坟前。抬座们先将棺材放在已挖好的金井旁。这时,花鼓舞队停锣止鼓,整个坟山立刻安静下来。死者长子要下到金井里代表孝子孝女们给亡灵“买宅地”。先铺白色纸钱,然后将真钱若干置于其上,象征阴阳相互通用。死者男女性别不同,铺钱方式有不同讲究:男性死者从左到右铺三列,女性死者铺四列,依然遵循“男单女双”的原则。表示买宅地开支的钱,从金井上部从上到下从左至右地平铺在金井底部,孝子的铺在中间,孝女的铺两边,分路排开。孝子孝女等纷纷把拿出备好的一毛、两毛、五毛、一块、五块等,为亡灵买宅地出“份钱”。孝子一边铺钱,一边要把凹凸不平的地方用手指捣平,清理干净碎草、细石头,一边念“你的某某子女今天给你买地建房了,你不要担心,好好地在那边生活”等话语,好像死者就活生生地在那儿与他对话一样。买宅地钱铺满整个金井后,人们将孝子拉上来。抬座们随即将一串点燃的鞭炮丢入金井炸响,然后解开龙杠上部分绳索及“立棺鸡”,由一人手持该鸡站在金井边上,自上而下奋力将鸡朝坟头方向甩丢出去,同时大喊一声“死进活出”。这只没丢太远的“立棺鸡”随后被抬座们寻回,晚上由他们单独宰食打牙祭。然后抬座们把将棺材放入坟坑中,这一刻很关键,据说会有各路邪凶恶鬼回来干扰亡灵,同时也会将生人魂牵走,所以不能出一点差错。所有的花鼓舞队必须保证锣鼓不停,意为把各路阴魂恶鬼驱赶开,让棺木顺利下葬。 接着,由死者儿女们围着棺材逆时针、顺时针方向各走三圈,走时每人用衣服后摆兜土填坑,象征给死者填土建房以遮风避雨、御寒保暖。填埋了棺木后,孝子们要到附近山上帮忙捡拾、扛石头回来垒坟,意为给死者砌盖房屋。最后,视坟周围空间宽敞与否,所有花鼓舞队按班辈大小顺序一起逆时针、顺时针绕坟各三圈,然后各支轮流在坟头进行拜跳,基本上也都跳“拜四方”套路。跳完后,所有队员一律对着坟头鞠躬行礼就散场,等抬座和孝子们将坟垒好后就一起回到丧家。现在,等在村头“搭桥献祭”仪式结束后直接返回丧家,因为丧家花鼓舞队员还要负责派到自己头上的分工。

九、花鼓扫堂

以前,花鼓舞队一般都在出殡后第二天中午饭后到丧家堂屋跳“扫堂调”。最近十年以来,请花鼓舞队前来吊唁的一些外地亲戚,也有出殡当天晚饭后就赶回家去的,于是其所请花鼓舞队就当天“扫堂”。本村或邻村亲戚及其所带花鼓舞队则按传统,等第二天晚饭后扫堂。由于已顺利下葬,如果说出殡前花鼓歌唱调都是“悲调”、“丧调”,此时整个花鼓调就由悲转喜,由死转生了,扫堂调就是首个,也是最重要的“喜调”、“生调”。扫堂前,花鼓舞队员们得先说一些吉利话:

禀拜禀拜,禀声高拜,主人家中死人扫除,活人进屋扫后,子孙满堂,长命白岁,万代高升,代代友好。[2] (33)

花鼓舞队所唱的扫堂调,也叫《十二月采花调》:

图:神圣的送灵

三月葡萄粉似耶火呀,粉丝耶火呀;

四月那个杨梅满山红耶红,四月那个杨梅满山耶红。

五月樱桃红似耶火呀,红似耶火呀;

六月那个菱角水上耶漂,六月那个菱角水上耶漂。

七月吹风渐渐耶凉呀,渐渐耶凉呀;

八月那个桂花香十耶里,八月那个桂花香十耶里。

九月谷子遍地耶黄呀,遍地耶黄呀;

十月那个晒场满又耶满,十月那个晒场满又耶满。

冬腊二季正欢耶乐呀,正欢耶乐呀;

冬腊那个二季迎春耶节呀,冬腊那个二季迎春耶节。该调从正月开始一直唱到腊月,象征着一年时间秩序的自然轮替更新,以葡萄、杨梅、樱桃、菱角、桂花、谷子等自然花果物象,意寓着生生不息的生命迹象,消减了由此所带来的死气和丧痛。花鼓舞队队员们也正因为看到除了家堂上供有的“金山银山”,堂屋里已没有黑漆棺材、白色孝堂等其他丧葬用品,所以他们一开唱欢喜调,腿上、手上的舞步姿势跳得很起劲,锣鼓声听起来也特别铿锵有力,让人感受到的是一种旺盛的活力和强劲的生命力。

十、花鼓谢厨

死者外家带所请花鼓舞队或吹师班,在丧家堂屋唱跳完《扫堂调》后,就来到公房给厨师和帮忙们唱跳《谢厨调》作告别礼,对所有厨师和帮忙师傅们连日来的热情招待表示感谢。作为整个丧礼花鼓舞的最后环节,在公房晒场开放、宽阔的空间舞跳,加上就餐的人在旁热情观看,所以各支花鼓舞队历来很重视《谢厨调》展演。每支花鼓舞队轮流拜跳,互相间不存在同场竞技,但每支都会拿出自己的绝活展示,不仅要以优美的展演获得厨官师傅手里掌管的“水礼”,更重要的是还要赢得厨官帮忙师傅们,以及在场所有观众的喝彩和口碑。有时候对于花鼓舞队来说,后者比前者还要重要和珍贵,因为这是对其花鼓舞技艺的最好评价。

厨官师傅们辛苦耶呀呀嘛,辛苦耶呀呀嘛,

厨官呢师傅呀辛苦耶呀,厨官呢师傅呀辛苦耶呀,

呀嚯嚯嘿咦嚯呀嚯嘿,咦嚯嘿,呀嚯嘿;

谢谢师傅嘛热情招待呀嘛,热情招待呀嘛;

谢谢你师傅呀热情招待,谢谢你师傅热情招待,

呀嚯嚯嘿咦嚯呀嚯嘿,咦嚯嘿,呀嚯嘿;

小小花鼓们转回耶家呀嘛,转回耶家呀嘛,

小小呢花鼓呀转回耶家,小小呢花鼓呀转回耶家,

呀嚯嚯嘿咦嚯呀嚯嘿,咦嚯嘿,呀嚯嘿。

唱完以后各支花鼓舞队还要对厨官师傅们说几句感谢的话,这个说白也是老厨倌师傅们最喜欢听的:禀报禀报,早吃六碗,晚吃十盘,谢谢老厨倌热情招待。

图:神圣的送灵

花鼓舞队和吹师班唱跳完《谢厨调》之后,厨师头代表丧家给丧者外家等亲戚一份水礼,包括一提箩米、两袋糖果、两瓶酒、一只活公鸡。如果外家牵了牛、羊、猪等“三牲”前来吊唁,则必须还回一只后腿。有意思的是,因繁忙的烹煮工作即将结束,厨师们为了放松、热闹一下,往往压着水礼迟迟不给,故意让花鼓舞队多跳一下,直到跳得让他们满意了才给。过去,花鼓舞队跟所请主家回去之后,主家要备一顿饭招待队员们,表示对他们连日来辛苦打跳的感谢和犒劳。花鼓舞队则最后在主家跳一阵,表示将不干不净的邪恶东西赶出去,不要跟着进家门。花鼓舞队回去之后,用厨师班给的水礼打牙祭会餐,届时总结整个丧礼过程中花鼓舞的套路、动作及技巧等。但现在很多大村寨花鼓舞队,基本上不接这份主家给的水礼,水礼归主家,主家折现支付水礼钱26块,加上80块锣鼓家什“修补费”,请一支花鼓舞队大概要花费106块左右。

十一、结语

综上,彝族民间丧礼花鼓舞的艺术化展演过程,主要聚焦于“拜堂”—“闹堂”—“大联合跳”—“送丧”—“扫堂”—“谢厨”等几个环节。作为仪式舞蹈,彝族花鼓舞的丧礼仪式展演,具有多重涵义和功能。花鼓舞的丧礼参与和艺术展演,最终均指向安魂、驱鬼和送灵,这不仅源于彝族古老的历史记忆[3](31),同时也是彝族以祖灵崇拜为核心宗教观的具体践行。彝人通过花鼓舞仪式展演,以献艺“娱尸”闹堂,微妙地处理了人们对自身臭皮囊——尸体的莫名恐怖感,在一定程度上消解痛失亲人的巨大悲伤,从而安抚和慰籍人们观念中死者永不寂灭的灵魂。通过模拟踩尖刀草、花鼓舞扫堂等,人们驱赶驱散着各种邪鬼恶灵,主要目的在于保证亡灵顺利归祖以庇护后代,也是防止邪祟恶灵可能对人施加的一种近乎巫术的禳解,属于人们自我保护的一种文化机制。最后,不论安魂还是驱鬼,均旨在为了送灵归祖,因此花鼓舞送丧环节的艺术展演成为核心要素。

作为一种典型的送灵仪式舞蹈,彝族花鼓舞通过丧礼上的仪式化展演,在丧葬仪式这个人生重大关口,使彝人巧妙地实现了关于时空和文化象征的转换,完成了丧礼仪式中关于肉体和灵魂、死与生、此岸和彼岸、祖灵与后人,以及过去、现在和未来等种种“过渡”象征。彝族花鼓舞的仪式化艺术展演,唤起了人们对于祖界、祖灵的历史记忆,凸显了死者和生者之间的所有社会伦理关系,搭建了后人和祖灵跨越时空的交接和沟通的桥梁。它表面上采取了一种生者对死者承担尽孝义务的方式,合理地强化了社群及成员之间的关于权利和义务的社会关系网络,从而高效、高度地凝聚了彝族社群的整体力量。花鼓舞于彝族民间丧礼不是一个简单的被采借和被征用的关系,因为前者源于彝族古老的迁徙历史记忆。花鼓舞这种艺术形式,不是作为客位而被动进入民间丧礼仪式,可见艺术对仪式的“有效性”[4](380)不具正向性。如果我们逆向思维,那么正是彝族民间丧礼仪式本身,赋予了彝族花鼓舞种种文化内涵和社会功能。而彝族民间丧礼仪式结构和内核,受到彝族传统宗教观念和哲学思想强有力的影响。

注释:

① 被访谈人:LCL,男,1934年12月生,访谈时间:2008年9月9日。

②演唱:HYQ,女,彝族,1976年生,访谈时间:2008年3月10日。

③演唱:HYQ,彝族,1976年生,访谈时间:2009年4月7日。访谈地点:塔甸五组。

④疑为“班”。当地汉语属北方方言,但没有平舌翘舌之分,所以“班、邦”同音,是“一伙”的意思。

⑤一般死者兄为“si33tchi33”,如兄亡则弟来担任。彝族民间丧礼中,“si33tchi33”最大。

⑥此段经文是配合舞蹈时吟诵的,故有往左、往右、前三、后三的一组舞步基本动作。

⑦通往祖灵的地方,只能亡者灵魂去。故而活人和财物的灵魂需用舞步将其踩回去。

⑧当地汉语方言“敲”应读“khao21”。

⑨因为恐在敲寿钉过程中自己的魂魄受到惊吓或被亡魂带走,要由丧家赠与一定的水礼压一压魂,人们认为礼钱压住魂魄就不会失魂了。否则如果“si33tchi33”魂魄被死者亡魂带走,日后必须行叫魂仪式。

⑩演唱:塔甸四组花鼓舞队LYZ等,座谈时间:2008年3月16日。座谈地点:塔甸四组公房。

“十六金刚“,指扛抬棺材的十六个青壮年,俗称“抬座”。

一套由数根安嵌有铁链的长短木杠组合而成的简易工具,表面漆成大红色。龙杆装卸方便,遇到狭窄地段时,可临时拆卸部分扛杠。龙杠可反复使用,属于村组共有财产,平时一般放置保管在村组公房里。

将蒸熟的米饭用双手捏成拳头般大小的圆球体,即饭团。

演唱:塔甸四组花鼓舞队LYZ等,座谈时间:2008年3月16日。座谈地点:塔甸四组公房。如亲戚家牵牛、羊、猪来祭,就回礼牛腿、羊腿一只、猪头一个或鸡一只,还有一提箩米、一瓶酒、一袋糖等。这份水礼一般也就转赠给所请花鼓舞队。花鼓舞队回家后,用这些东西在领头师傅家“打平伙”,交流、总结舞队展演、套路、动作和技巧等。有时,如果花鼓舞队没认真展演,厨师们会戏谑威胁说不给水礼。

演唱:塔甸四组花鼓舞队LYZ等,座谈时间:2008年3月16日。座谈地点:四组公房。

厨师长,厨师班负责人。主要负责制定丧席菜肴烹调的菜式和风味,以及厨师班内部的各项具体分工。

参考文献:

[1]峨山彝族自治县文化局、民委编.峨山民间文学集成[C]. 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89.

[2]石英.峨山彝族花鼓乐的文化特征与诗学特征[J].民族艺术研究,2008,(2).[3]黄龙光.仪式舞蹈与历史记忆——彝族花鼓舞起源初探[J].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2010,(3).

[4]曹本冶,朱建民.海上白云观施食科仪音乐研究[M].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7.5.基金项目: 2009年教育部人文社科(西部和边疆地区青年基金项目)“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水文化与边疆生态和谐社会构建研究”(项目批准号:09XJCZH013)阶段性成果;2010年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彝族文化研究中心资助项目“彝族传统水文化与生态和谐彝区构建研究”(项目编号:YZWH1027)阶段性成果;2011年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西南少数民族传统水文化与边疆生态和谐社会构建研究”(项目批准号:11CMZ023)阶段性成果。

收稿日期:2011-11-16

作者简介:黄龙光(1974-),男,彝族,云南峨山人,玉溪师范学院文学院,副教授、民俗学博士。

【责任编辑彩娜】

Holy Sending of the Soul

—— The exhibition of the flower drum performance in funeral ceremony of Yi people

HUANG Long-guang

(College Literature of YuxiTeachers College, Yuxi 653100, YunnanProvince)

Abstract: As a typical dance of spiritual ceremony to send the soul, flower drum dance of Yi people is a special physical form of art to strengthen the memory of the history of Yi people. Flower drum dance means responsibility and obligation, it appears to be an essential ritual piety, and the deep-seated meaning is the Yi people’s ancestor soul worship symbols. The funeral participation and arts festivals of flower drum dance of Yi are mainly responsible for requiem, exorcism and sending spiritual functions. Flower drum dance at the funeral ceremony is not only participation and performances, whose relationship is not simple to be taken by the expropriation and the relationship with their culture and social functions given by the funeral ceremony of Yi people.

Key words:Yi funeral; flower drum dance; ritual performances; send souls; community cohesion

日期:2012-02-17
阅读:
作者:黄龙光
字体: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lixj | 来源: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0)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