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书宇:内蒙古和林格尔剪纸的田野调查

内蒙古和林格尔剪纸的田野调查

邢书宇

(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10)

摘要:剪纸是我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国家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内蒙古和林格尔剪纸更是内蒙古文化的瑰宝。内蒙古和林格尔剪纸是当地老百姓流传已久并且广泛应用在生产生活中的艺术形式,是内蒙古和林格尔地区长期居住的蒙古族和汉族人民共同创造的民族民间造型艺术形式,也是内蒙古文化艺术的具体体现。蒙汉各族人民长期和谐杂居的经济文化模式,更赋予了和林格尔剪纸独特的民俗特色和地域特色。

关键词:内蒙古;和林格尔;剪纸;民俗与地域特色

内蒙古和林格尔剪纸是内蒙古自治区和林格尔地区的一种民族民间艺术,是劳动人民在半农半牧的社会生活中创作、传承的一种造型艺术形式,也是我国民族文化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流传于民间的剪纸艺术而言,它拥有传人数量多、民俗功能强、流传区域广、文化价值大的诸多特点。这种文化现象,无论从创作技法与题材形式上,都根植于浓厚的乡村文化和民俗风情。为了对内蒙古和林格尔剪纸的创作技法、保护传承情况有一个了解,笔者于2013年6月、2014年5月、2014年7月,三次深入内蒙古和林格尔县进行实地田野调查,亲眼目睹了和林格尔剪纸的制作过程,了解了当地的民俗风情,同许多制作剪纸的民间艺术家成为朋友,还收集了内蒙古和林格尔剪纸传统作品与创新作品,在此基础上,通过自己的思考与研究,对保护内蒙古和林格尔剪纸这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应采取的措施,也提出了自己的设想和建议。

一、和林格尔剪纸的历史渊源

和林格尔县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南部,北距呼和浩特市35公里,全县总面积3436平方公里,总人口约20万人。和林格尔县虽然是小县城,却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在内蒙古自治区和林格尔地区,曾留下匈奴、鲜卑、突厥、女真、契丹、蒙古等民族征伐迁徙的脚印。公元258年,和林格尔被称之为“盛乐”,是当年鲜卑族初创地方政权的肇始地,后来形成的北魏。因此,和林格尔也成了内蒙古自治区中西部的历史名城,这样的历史也让和林格尔积淀了深厚的草原文化底蕴。同时,和林格尔地处“杀虎口”外,“杀虎口”是晋北与漠南的交接过度地带,俗称“口外”或者“塞外”。[1](3)当生活在中国北方山西、陕西、河北等地区的汉族民众以“走西口”的方式来到和林格尔后,与当地的少数民族长期生活在一起。他们互相尊重,团结互助,形成了一个多民族杂居的生活方式。与此同时,走西口来的汉族民众与当地的蒙古族牧民长期生活在一起,也形成了北方民族的游牧文化传统与中原农耕民族的文化传统融合的多元文化形式。内蒙古和林格尔剪纸,就孕育生长在这个富有文化底蕴的地方,它展现出的各式各样的图案,正好体现了当地的历史与文化传统,并反映出蒙族和汉族文化的完美融合,结合了当地蒙古族的粗犷与汉族的温和,形成了有民俗特点和地域特色的一种民族民间艺术形式。剪纸这种民族民间艺术形式源自汉族地区,特别是走西口来的“口里”民间,而落户于塞外草原地区和林格尔地区的剪纸艺术,又融入了许多边塞民族的民俗风情和地域特色。

二、和林格尔剪纸的实地考察

2013年6月~7月我来到和林格尔县进行了第一次田野调查,回来后将调查的结果写成调研报告,发现了许多不足之处,需要再次进行田野调查,因此,2014年5月,我再次来到和林格尔县进行第二次田野调查。2014年7月,我最后一次来到内蒙古和林格尔县进行调查,落实并确认此前两次调研的信息和相关文献资料。以下内容是我在三次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完成的田野调查报告。

因为是对内蒙古和林格尔剪纸做专项调查,我首先考察了内蒙古和林格尔剪纸制作的制作工具与材料。

剪纸的制作工具其实非常的简单,就是一把剪刀和一张纸,可是说来这工具也不是那么简单。首先是对剪刀的选择,剪纸用的剪刀一般要剪头尖锐,以便创作图案时使用,秃笨的剪刀无法戳破纸去塑型。剪轴适宜,不宜过松或者过紧、剪刀的大小也要适宜,太大或者太小都会影响剪纸的效果。其次就是纸了,一般剪纸会选用彩色的宣纸或者毛边纸。彩色的宣纸质地比较柔软,而且很好折叠,在图案的要求下可以随意折叠成好多层,每次剪十层左右。并且宣纸的色彩比较鲜艳,是剪纸的首选。其实在民间艺人的生活环境下也许有时并没有特别漂亮的纸,她们就用报纸或者是杂志也一样能剪出有意义并且美丽的图案。和林格尔剪纸的最初用途就是过年过节装扮窗户,所以作为窗花的剪纸多以红色为主,寓意吉祥喜庆。当地的老人们会在窗户上贴上昂首挺胸的公鸡还有各式各样的福字等等。

其次,我观看并录制了内蒙古和林格尔剪纸的制作工艺流程。说来也很有意思,和林格尔剪纸的表现形式有许多种,有单独图形剪纸、对称图形剪纸、复合图形剪纸之分。单独图形剪纸就是在纸上剪出一个不对称没有规则的单独图形。对称图形就是通过折叠出多层而剪出对称规则的图形。复合图形就是在一张纸上既有单独图形又有对称图形。这三种剪纸方法在制作的过程中都大致相同,分为四步:

第一步是起草样稿。在拿到剪纸开始剪之前,首先要起草一个样稿。民间的老人们通常会选用两种方式,第一种是借鉴别人的样式,第二种是自己创作图案。在和林格尔当地农村,大家会把好图案互相分享,然后按照复制来的图案剪。复制样稿有两种方法,一是涂印法:把剪纸的原样成品放在平整的桌面上,盖上一张薄薄的白纸,压牢,用铅笔在白纸上涂抹,直到纸上完全出现剪纸原样的图案为止;二是描线法:将剪纸的原样放在一张白纸上,然后用铅笔将剪纸原样画在白纸上,在用剪刀将白纸剪出与原样相同的形状,以后想要剪此类形状的时候就都可以用了。

第二步是创作样稿。和林格尔当地的民间艺人在通过多次的复制样稿过程中掌握了一定的技巧并且逐渐熟练,因此,有一些人不用复制样稿也可以自己创作作品,最开始她们根据自己选择的剪纸主题,和表现形式还有造型的想法画到纸上再剪。到后来,长时间的创作已经上她们充分的把握的剪纸的技巧,就出现了一种创作方法叫做“冒铰”。在笔者去和林格尔当地的农村做田野调查时有幸见到了一位民间艺用冒铰的方法剪出了一副图案(如图1①)。

第三步是订纸和完成作品。将样稿放在一张大小差不多的纸上,然后用针线缝起来固定好,把样稿和纸的空隙处也要叠好,这样防止在剪的过程中样稿和纸会错位。剪完大致轮廓以后就开始剪纸的中心部分,和林格尔的创作工艺技法大致分为这几类。

图1

(一)阴刻和阳刻,“阴阳”可代表事物的正反两面。“阴”是指背向太阳,阳光照不到的地方;“阳”是指向阳,阳光能够照得到的地方。凸出为阳,凹陷为阴;外和表为阳,内和里为阴。西方哲学中的矛盾也属阴阳学说,原始先民思想观念中的正负相生、虚实互补、始即是终等都是阴阳哲学的基础,也是民间剪纸工艺与技法形成的源头。[2](36)在和林格尔剪纸这门艺术中,阴阳代表事物的两面性,剪纸的正面花样为阳面,背面为阴面。在和林格尔剪纸中许多艺人也常用阴阳相结合的方式来表现内容。阴刻是给作品刻出大致的轮廓,比较粗糙。在北方游牧民族剪纸多用这种方式。而阳刻是保留轮廓刻出精细的部分,特别细腻。在南方剪纸多用这种方式。和林格尔中,张花女的剪纸大多以阴刻为主,作品表现的物象造型都特别简单并且夸张,装饰也不多。

(二)镂空,俗称剪镂。剪镂是剪纸当中一个必不可少的工序,剪出各式各样的镂空形状会让剪纸不那么单调,显得不那么死板。在和林格尔剪纸中也有好多镂空图案,如月牙纹、锯齿纹、雨点纹。这样会使作品看上去更饱和。为了让作品的表达更生动,在剪镂空的创作中也会用到一系列的运剪方法,或裁、或剪、或锥、或挤、挫、压,一剪多用。这些表达方式都是民间的艺人自己创作或者是研究的,都是为了将剪纸作品表达的更生动。没有死搬硬套的规定,每一个作品运用什么样的剪镂方式全在于民间艺人自己的创作和思维。这也更增添了和林格尔剪纸的趣味性。

(三)勾连剪法(如图2),虽然按照程式化的剪纸完成工序最后还要将完成的剪纸贴裱,但是在剪纸创作完成后剪纸要求是一个完整的整体,不能隔断,不能拿起来这部分另一部分拿不起来。更不能仅仅利用贴裱来维持作品的完整性,必须在作品完成以后就是一部完整的作品。

图2

第四步是贴裱。贴裱也是剪纸创作的最后一道程序,除了过年过节或者是有喜事要用到的剪纸作品,民间艺人一般都会将自己所完成的剪纸作品贴裱夹在厚硬的书中,这样既美观又方便保护。民间贴裱也有很多种方法,比如“实贴法”,实贴法就是把剪纸全部贴在厚硬的纸上,民间艺人一般都会用自己家中用面粉做成的浆糊在纸上刷一层,然后把要贴裱的剪纸放在纸上,再在上面盖上一层薄纸,等浆糊干了以后揭起盖在上面的薄纸。因为自己做的浆糊粘性没有那么强烈所以不会破坏剪纸。或者还有一种就是选一张可以吸水的白纸,把剪纸平铺在上面,然后把要贴裱的白纸涂满浆糊,把剪纸放在平面上再把涂上浆糊的白纸盖在剪纸上。这样等可以吸水的白纸吸干其余的浆糊后剪纸就贴裱好了。还有“空贴法”就是民间传人经过长时间的实践可以冒铰出很多的图案或者是动物,她们也依旧不会摒弃最初的一些样稿。她们口口相传,用复制的方法把创作出来的样稿每人留一份,以便传给她们的子孙。这个时候实贴法就不适用于样稿的贴裱了。为了既能保护剪纸还能随时把这种剪纸的样稿拿来使用,她们就发明了这种空贴法。空贴法就是按照剪纸尺寸的大小,在要贴裱的白纸上涂上四点甚至更多点的浆糊,然后只把剪纸用几点贴裱起来。这样就方便剪纸的重复使用了,而且也把损坏降到了最低。

和林格尔剪纸的制作流程让我们感觉好像很简单,一把剪刀一张纸剪就可以。可是通过笔者的田野调查发现不是这样的,虽然和林格尔剪纸来自于民间,传人也都没有经过系统的培训,可是这来自于民间的艺术也是有他独特的方式和方法的。先从创作方法上说,由一开始的只有一个轮廓的剪纸发展到现在的剪镂等多种表现形式,这些表现的技巧都是为了更生动的表现他们所创作的作品内容和本质。再到贴裱方法,为了让自己的作品留下来并传承下去,她们也想了一系列的技术,她们没有高科技的设备,也没有专业人员的帮助,靠的就是民间最朴实的工具和她们的智慧。也就是他们的坚持和这样的智慧才为我们留下了这样的瑰宝。

三、和林格尔剪纸传承人的近况

笔者共去内蒙古和林格尔县进行过三次田野调查,三次调查的时间分别是:第一次的时间为2013年6月16日~6月18日,同我硕士研究生同学陶海巍和张喆一起去,主要是去当地的政府文化机构,收集资料和对和林格尔剪纸的作品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也收集了一批剪纸实物作品,大致了解和林格尔当地的民俗以及和林格尔剪纸的现状。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林格尔剪纸的传承人段建珺先生(他也是和林格尔县文化馆副馆长),先是带我们参观了盛乐博物馆(见图3),在其中的多个展厅里专门为和林格尔剪纸设置了一个展厅,里面陈列了和林格尔剪纸出土的工具和作品,还有现代的作品以及优秀传承人的介绍。参观完剪纸博物馆以后我们又来到了和林格尔剪纸产品研发中心,这里就是段建珺先生以及剪纸学会的创新作品陈列馆,在这里笔者看到了十二生肖的新创作,拥有蒙古族独特风格的剪纸新作品《昭君出塞》,还有拥有企业文化的剪纸创作。

第二次田野调查是在2014年5月15日,笔者又来到内蒙古和林格尔县进行第二次田野调查,主要是在和林格尔县文化馆副馆长段建珺先生的带领下,对和林格尔县周边的村落进行调查,目的是为了考察和林格尔剪纸的工艺制作流程以及民俗寓意和传承模式。我们走访了两个村落,第一个村落只有两户人家,并且生活条件非常艰苦,老人家里没有孩子在身边,只和老伴两人相互照料,而且老人的耳朵已经基本听不到声音,我们只能与他老伴交流。我可以看到老人剪纸的材料真的是特别的朴实,就是在一本旧的书里面夹了好多红纸、样稿半成品以及成品,甚至有些作品都是在烟盒上面来完成的。(见图4)老人的老伴为我们简单的介绍了制作流程以后告诉我们,这样用繁杂的工艺流程剪都已经是很早以前的事情了,现在老人的作品都是冒铰,我们可以在老人已经完成的作品中看到老人创作的老虎、猴子、以及蝴蝶。随后笔者问到了关于老人的生活情况,老人的老伴说:“孩子们都不在身边,都出去打工了,条件也不是那么好,没法把我们接出去,所以只能这样。生病了也没人管,有时候就是送点药回来。”笔者问:“那您们二老的子女会剪这个纸吗?可以达到老人的这个程度吗?”老人说:“她们根本不会,特别小的时候学过,后来就不剪了,再后来也就把学的那点都忘记了。”说着老人完成了一幅现场创作的作品。笔者问老人:“这是什么时候贴啊?“老人的老伴说:“过年贴。”与老人告别后让笔者感受到的不仅是和林格尔剪纸的那种美的风格,还有老人们脸上洋溢着那样朴实的笑容,更深刻的感受到对于和林格尔剪纸的传承面临的一种无形的艰难的处境。告别了第一个地区的老人我们来到了第二个村落,来以后得知,这里要采访的其中一位老人生病了,在和林格尔县医院住院。

第三次田野调查是在2014年9月20日,这次调查,在和林格尔县文化馆副馆长段建珺先生的引见下,我对两位和林格尔剪纸传承人进行深入的采访调查,准备进行个案研究。第一位老人为我们创作了一幅作品,也讲了一些关于传承的故事。出来后,我们去了第二位传承人家。不难看出,他们大多还是以务农为生的。进去以后这位传承人告诉笔者她已经不会剪纸了,因为手抖拿不了剪刀,笔者想问一些关于民俗与传承方面的问题,可是老人说多年不创作她已经无法再创作了。所谓什么意思,什么时候贴什么她也不记得了,自己不剪家里也就不贴了。因此老人的疾病与年龄我们一无所获。

第三次田野调查结束了,得知和林格尔剪纸这些年在和林格尔剪纸学会的努力下在保护和传承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可是生活在城里的人或者说经过专业训练过的人是无法创作出与老人们一样风格的剪纸作品的。也许他们会用极其“雅”的方式处理剪纸的表现方式,也很美。可是却丢失了和林格尔剪纸原有的“俗”的特质。和林格尔剪纸来自于民间,这不得不让笔者考虑到了和林格尔剪纸在传承中的丢失性也是这种艺术的损失。

段建珺先生接待了一批企业人员,他们拜托段建珺先生为他用剪纸的形式设计一套以企业文化的精髓为题的剪纸样式,打算在企业的庆典上以礼物的形式赠送给各位来宾。这样看来,现在的和林格尔剪纸不仅仅是存在于博物馆的一种艺术形式了,保护者赋予了它更大的意义和更强的生命力,和林格尔剪纸不仅有了创新而且有了新的价值。

2003年3月,内蒙古和林格尔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剪纸)。[3](8)同时也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林格尔剪纸与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所不同,和林格尔剪纸的传承人不止是一个或者是几个人,而是在和林格尔县当地乃至周边的村落布满了剪纸的传承人,这也就是为什么和林格尔剪纸被誉为“剪纸之乡”了。笔者在进行田野调查时在当地的博物馆见到了最早被列为传承人的张花女,(见图5)也在和林格尔县见到了几位传承人,这些民间艺人大多是女性,而且都年事已高。有些老人因为疾病已经无法创作。其中有一位奶奶由于已经80多高龄听力有了障碍,可是她还没有扔掉剪纸的习惯,她给我们展示了她保留的作品并且也当场利用冒铰的手法创作了一幅作品。完成以后当笔者问到:“奶奶,为什么要剪公鸡啊?”奶奶说:“因为过年贴个大公鸡,来年人们起床早,勤快。”在田野考察的过程中,笔者发现这些民间艺人的生活条件大多都非常艰苦,她们住的地方离和林格尔县城都非常远,而且她们也大多都丧失了劳动能力,去县城也已经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事情了。老奶奶的老伴说:“前段时间病了,挺严重的,可是没法出去,只能孩子给买回来些药也就凑合着好了。”可见他们的生活条件还有就医条件都是非常差的。也就是说和林格尔剪纸的民间艺人面临着消失的危险。为了保护和弘扬这一民间艺术,1998年,该县成立了自治区售价旗县剪纸组织——和林格尔剪纸协会。该协会自成立以来发现和保护了70多名剪纸的艺人,关心他们的生活解决他们的困难,最大程度上给予他们帮助。在这过程中也收集和创作了6000多个作品,有了不小的收获。为了加大普及的力度,当地也把剪纸作为一门课程选入了课堂。不仅老人会剪纸,也要让年轻人们都继承这份瑰宝。

和林格尔当地不仅有豪放的蒙古族,也有“走西口”来的汉族,这么多年来生活在一起也就形成了当地老百姓独特的性格特征。这一特征同样也体现在了当地的文化上,当然剪纸也不例外。在这些传承人中,有蒙古族,有山西来的汉族,也有蒙汉通婚的后代。这些特征也都体现在剪纸上,比如汉族在男女婚嫁时会拿鸳鸯作为吉祥物,在那天鸳鸯枕等都会出现,(如图6)寓意成双成对,

图6

在和林格尔剪纸中就有鸳鸯戏水,期盼新人和和美美。比如汉族会每年的过年的时候在窗户上贴上当年的属相。当然这些都属于汉族的特色其他地方的剪纸也不缺乏。和林格尔剪纸不仅具有这些美好的寓意并且还有草原的粗旷美感,如被人们传为佳话的昭君出塞,王昭君为了两国的友好远嫁到了匈奴,人们为了纪念她创作了这幅昭君出塞。来感谢她给人们带来了和平和幸福。

和林格尔剪纸的传承人有着不一样的历史文化,他们结合了蒙汉的文化体现在了剪纸上,这是最宝贵的一点。并且这一代人都面临着老龄化,虽然对于和林格尔剪纸的保护我们一直在努力,可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保护中的流失我们也是不得不面对的。希望我们能一起努力让这一草原文化的活化石尽量完整一些。

四、和林格尔剪纸的发展前景展望

剪纸是在和林格尔这个历史悠久并且丰富的地方产生的,有着独特的文化底蕴。可是这份文化的瑰宝却面临了很严峻的考验。虽然在剪纸协会的努力下剪纸传承人的保护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保护,可是剪纸的前景依然不是特别乐观。和林格尔剪纸也要面临发展中的缺失。笔者认为,和林格尔剪纸之所以会存在问题是因为:

首先,在之前的农村,人们贫困,只能靠着手中最简单的道具来烘托节日的气氛。可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大批手工业机器制成的喜庆年画很多,不再需要这样手工制作的剪纸。在田野调查时有一位老人就是因为常年没有触碰剪纸已经什么都忘记了。这种时代的发展会使最传统的文化慢慢消失。

其次,这一批民间艺人的年纪都已经大了,可是子女多在外打工谋生,这就导致民间传承人的老龄化后,可是其子女也无法利用剪纸生活糊口,所以不得不放弃剪纸从事其他行业。

再次,和林格尔剪纸的现状有喜有忧,在当地成立剪纸协会后实行了一系列的保护政策。在当地的中小学,剪纸已经作为一门课程进入课堂,这样有利于培养下一代的剪纸爱好者和传承者。

面对和林格尔剪纸的现状,我们无法让时间停止,只能用尽自己的力量去保护这一遗产。但是我们也必须正视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保护中的流失。我们能做的就是将这文化瑰宝留在人们的视线内。让它流传的更久更远。

注释:

①文中所有图片资料,均为笔者本人拍摄,拍摄时间:2013年6月16日~2013年7月20日第一次田野调查,2014年7月10日~2014年7月25日第二次田野调查。拍摄地点:内蒙古自治区和林格尔县盛乐博物馆、和林格尔县城关镇、城关镇、黑老窑乡、胜利营乡、董家营乡、公喇嘛乡。

参考文献:

[1]和林格尔县志编纂委员会.和林格尔县志[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13.

[2]赵福.浅谈和林格尔剪纸艺术的特点[J].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11(4).

[3]段建珺.和林格尔民间剪纸艺术之乡[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3.

日期:2015-07-12
阅读:
作者:邢书宇
字体: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lixj | 来源:《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15年第2期
本文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0)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