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良:论藏传佛教诵经音乐的研究方法及在实际中的运用

论藏传佛教诵经音乐的研究方法

及在实际中的运用

马良

(中央民族大学音乐学院,北京100000)

摘要:藏传佛教诵经音乐研究方法很多,包括从音乐历史脉络的研究、音乐形态的研究、比较研究等。本文在总结前人的研究经验和研究方法基础上,结合笔者在西藏实地的调研,以西藏拉萨哲蚌寺祈愿大法会诵经音乐为载体,对藏传佛教诵经音乐的研究方法进行梳理和分析探讨,以期能够在不同的视角下对藏传佛教诵经音乐的研究更加深入、细致和立体。

关键词:藏传佛教;诵经音乐;哲蚌寺;祈愿大法会;方法论

藏传佛教诵经音乐作为宗教音乐的重要表现形式,备受学者关注,并取得了一些开拓性的成绩。目前,西方学者对藏传佛教的研究较为深入,学术研究成果斐然,但是对藏传佛教诵经音乐能够形成规律性的理论认知者鲜有耳闻,特别是以祈愿大法会作为宗教文化背景,对其诵经音乐解读的文献资料尚属空白且专门以祈愿大法会诵经音乐作为个案研究的学者几乎没有。主要原因是非本民族的学者语言交流比较困难,无法深入;而本民族的学者又受限于音乐领域的理论基础,以及跨学科的研究视角等,无法展开、缺少创新。本文意在通过对藏传佛教诵经音乐研究现状的梳理,以哲蚌寺祈愿大法会诵经音乐为个案研究,来探讨其诵经音乐的文化结构的目的。

一、藏传佛教诵经音乐研究现状

从目前掌握的藏传佛教诵经音乐文献中,笔者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梳理和归类,具体内容如下:

从音乐发展的历史脉络和音乐形态方面进行研究的文章,有田联韬先生的文章《藏传佛教诵经音乐研究》[1](16),内容涵盖诵经音乐的界定、诵念经文的内容及类型、诵经音乐的类别、诵经音乐的形态特征等方面,是对藏传佛教诵经音乐进行的宏观论述。包·达尔汗在其博士论文《蒙古佛教音乐文化的多元性》[2](46)中细致分析了蒙古佛教文化形成的过程,指出蒙古语诵经音调的重要意义,更对蒙古佛教音乐文化的多元文化质点提出个人的独到见解。格桑曲杰的《西藏佛教诵经音乐概说》[3](14)一文中,对诵经音乐的历史源流及其发展进行较为细致的阐述,揭示了诵经调由印度传入后,通过本土化,不断流传变异的结果。和云峰在《云南藏传佛教音乐文化的研究现状及意义》[4](18)一文中,先将20世纪5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对藏传佛教的研究概况进行网罗,并对云南全省藏传佛教音乐文化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实现了对该领域研究成果的又一次深化。这类文章主要是从发展脉络上对诵经音乐进行系统梳理。

就音乐形态的研究而言,有田联韬先生的《北京藏传佛教寺院雍和宫宗教音乐考察研究》[5](63)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文章,通过深入分析,指出雍和宫的佛教音乐是符合藏传佛教音乐的总体规律的。包·达尔汗在《蒙古佛教音乐文化的多元性》[2](57)中指出,根据文字和语言的不同,将蒙古佛教诵经音乐分为藏语和蒙古语两种,按照不同的文化属性进行研究,并提出蒙古语佛教诵经音乐是最具民族特质的诵经音乐。此外,多杰仁宗认为诵经音乐大致分为“顿”、“耷”、“央”三种类别[6](191),与田联韬先生的完全一致。美国民族学家特尔·艾林森①提出的诵经音乐分类方式与多杰仁宗的看法基本相同。他认为诵经音乐应分为“顿”;“顿”和“耷”;“顿”、“耷”和“央”三个级别。格桑曲杰则认为,诵经音乐分为“顿”、“央”、“鲁”三类[7](3),具有个人独到的见地。笔者认为三位学者的整体思路与分类标准是一致的,之所以略有不同是源于观察视角和所处立场,以及地域差异的不同而形成了三种不同称谓。

才让措的《藏传佛教寺院诵经音乐初论》[8](72)中,从藏传佛教音调、发声、音声三个方面特点进行论述,指出各教派在发音、音色上是具有一定的差异性的。更堆培杰在其文章《声律文字与藏传佛教诵经音乐》[9](80)中,对藏语的元音发音进行深入研究,文中对萨迦班智达的《乐论》进行解读和注疏,并作为文章的主要论据。桑德诺瓦《云南藏传佛教音乐的形态特征》[10](59)一文中,对云南修供音乐进行研究,认为其音乐形态既有藏族传统音乐的特点,又有多民族文化交融的特征。以上都是从诵经音乐形态角度进行研究的文章。

另有从文化特质方面进行的研究。嘉雍群培在《西藏“死亡的艺术”》[11](151)一文中,认为藏传佛教对死亡的修习是与生俱来的,将藏传佛教宗教观点与美学思想完美的契合。并分别对临终中阴的歌声、实相中阴的吟唱、投生中阴的传唱进行文化阐释。同时,在其《藏传佛教“死亡修行”仪式中的音乐思想》[12](65)和《藏传佛教临终关怀与亡灵超度仪式音乐研究》[13](30)两篇文章中也都是细致阐述了佛教音乐思想的功能性作用。格桑曲杰的《西藏佛教寺院仪式音乐研究》[6](191)一文中,将佛教仪式分为三个功能圈。将诵经音乐归入其中,赋予其佛法内涵,深入分析其功能与作用。这类文章主要是从文化角度阐释诵经音乐的功能与作用。

更堆培杰在《丰富多彩的藏传佛教乐谱——试述诵经音乐乐谱》[14](48)一文中,向读者展示了藏传佛教各教派的音乐乐谱,总结了一套解读诵经音乐图谱的方法以及在“央译”谱的唱诵方面建树颇丰。1998年内蒙古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梅力更葛根罗布桑丹毕坚赞作品集》是国内有关蒙古佛教诵经音乐的第一部研究成果,这部作品集成中收录了梅力更召蒙古语经文、音像资料及诵经曲谱,属于经文、谱例、音像集成研究法。

还有从比较的角度进行的佛教音乐的研究。陈霓的《汉传佛教音乐与藏传佛教音乐之比较研究》[15]一文,从汉藏佛教音乐的产生、发展、流变展开论述,重点对汉传佛教梵呗和藏传佛教诵经调在发音方法、形态特征、地域性、民族性等方面进行深入的比较研究。吕玉秀、陈子平《论低音审美——以藏族同钦声响为例》[16](18)是一篇以同钦为例,着重对藏传佛教低音审美以及跨界研究为重点的学术文章,文中对尼泊尔、北印度、青海的同钦进行类比研究。宋婧的《藏传、汉传佛教音乐风格之比较》[17]是一篇从发声学角度谈汉藏佛教诵经音乐特征的文章,田联韬先生在《藏传佛教寺院的汉传佛教音乐》[18](23)中从兼容性的角度阐释汉藏佛教音乐的差异性,其中大量篇幅涉及汉藏佛教诵经音乐的比较研究。

通过上述的文献梳理,笔者认为学者们对诵经音乐的研究方法已经非常成熟,从多个层面、不同角度进行分析研究,成果斐然。同时也存在一定问题:首先,在重视本体研究的同时,要注意与多元文化契合紧密;其次,要重视宗教仪式中的全要素的关联性和系统性研究;最后,重视藏传佛教各宗派诵经音乐的比较研究。

二、西藏拉萨祈愿大法会诵经音乐研究方法的运用

西藏哲蚌寺祈愿大法会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于1409年创立,在经历了6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后,成为藏传佛教界的一大盛会,对藏传佛教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随着格鲁派宗教思想的传播及变迁,逐渐成为国内外藏学家、音乐学者们所关注的研究领域。但在目前,国内外对西藏拉萨哲蚌寺祈愿大法会的研究主要都是从历史、宗教的角度进行阐述。成果颇丰,如大昭寺尼玛次仁的《拉萨祈愿大法会》[19]是一篇结合西藏发展历史来介绍拉萨祈愿大法会的文章,内容主要是法会的变迁及相关活动内容;周润年、李双剑两位学者的《西藏佛教大祈愿法会史事述略》[20](30)一文中,也是从历史的角度对祈愿大法会的活动进行梳理;东智才让的《西藏佛教的正月大祈祷法会》[21](137)一文,将法会十五天的具体情况用表格的形式记录,为祈愿大法会的真实性提供了材料基础,很值得借鉴;在美国刊物《CeremoniesoftheLHASAyear》中,登载了从藏历正月初一到二十七日,对祈愿大法会每天的活动内容都进行详细的记录,使读者如同身临其境一般,但未曾提及法会仪式、僧人诵经等与音乐相关的内容。

在梳理关于祈愿大法会的相关文章与报道中,笔者发现都是从历史和宗教的角度对祈愿大法会进行描述,而对法会诵经音乐的研究视角与研究方法并不多,如果从这一视角对哲蚌寺大法会诵经音乐研究方法进行探索还是有一定的意义与价值的。

笔者以为,如果对西藏拉萨哲蚌寺祈愿大法会的诵经音乐进行研究,应采用和比照其他音乐研究的方法,如文献归纳方法、田野调查方法、口述史研究的方法等,这三种针对哲蚌寺大法会诵经音乐研究是较为常规的研究方法。这三种研究方法不仅互为补充、互为支撑,更互相映证,为祈愿大法会诵经音乐探析提供最为扎实、可靠的信息材料。笔者在对哲蚌寺的诵经音乐进行研究时,综合使用了上文提及的研究方法。

我在对拉萨哲蚌寺进行田野调查时发现,除去田野调查所得的第一首资料外,还注意到不同文化的异质同构性和同质异构性问题的探讨,首先是祈愿大法会诵经音乐与苯教音乐、宫廷音乐、民间音乐作为同一文化体内的多个质点,在文化结构上所具有的同构性,充分体现了藏族音乐多元文化的异质同构性;其次是探寻祈愿大法会在文化流动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巨大影响,深度剖析三大寺祈愿大法会诵经音乐在审美特质方面的同质性以及在音乐各要素方面的异构性,充分体现宗教音乐文化内部的同质异构性。

另外,对于祈愿大法会诵经音乐本体研究,可以有以下几个民族音乐学的研究角度:第一、祈愿大法会诵经音乐的形态特征,分别从规律性与非规律性进行研究。通过对哲蚌寺祈愿大法会当中的轮措法会和岗措法会的诵经音乐进行分析,将“央”、“耷”、“顿”三种形式组合的方式、出现的频率、唱腔的特点、演唱的技法、表达的含义等进行归类总结,得出轮措法会中的三种诵经音乐形态属于规律性形态特征,而岗措法会中的三种诵经音乐形态既有一般规律性形态特征,又有多个非规律性形态特征的特点。

祈愿大法会诵经音乐的组织特征,应分别从音高组织、节奏组织、乐段组织、织体组织四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或者可以发现一些新的理论生长点。充分结合大法会采集的音频谱例,求证和解读祈愿大法会诵经音乐在音高、节奏、乐段组合、结构布局等方面的组织特征,力求做到对拉萨祈愿大法会诵经音乐的组织特征的精准归纳。

还有,对于祈愿大法会诵经音乐的结构特征,主要以岗措法会作为分析的依据。首先,整场法会的诵经音乐具有完整的程式性特点,一共18项内容②,从整个岗措法会诵经音乐的咏颂、结构布局就能体现仪式音乐发展的程式性特点;其次,整场法会的诵经音乐与祈愿主题之间具有一定的附和性,岗措法会从入场到退场完全就是在叙述一个完整的故事,而且在经文的选择上也是紧紧围绕“祈愿”主题,具有一定的附和性。最后,诵经音乐的灵活性,每部经文可长可短,咏诵的遍数完全由领经师根据仪式时间的需要来掌控。

对于祈愿大法会诵经音乐功能的研究上,笔者认为以人类学学科的整体论研究范式作为方法论基础,把祈愿大法会诵经音乐放在相对准确和立体的时空框架中理解,分别对僧人、仪式、经文、信众的作用进行综合分析。从诵经音乐功能的角度入手,对五个要素在宗教文化中的作用进行整体论研究。

对于祈愿大法会诵经音乐的文化结构的研究,首先,从基础层面解析祈愿大法会诵经音乐在藏族音乐文化系统中的异质同构性。作为同一文化系统内的不同文化质点,诵经音乐与诸多藏族音乐艺术存在文化的同构性。比如:在仪式结尾部分,采用多段祈祷、祝福、吉祥等经文叠加的形式,将法会推向高潮与多种藏族艺术表演特点十分吻合,通过对祈愿大法会诵经音乐的结构特征研究,可以发现许多极具西藏民族特点的文化因子。其次,从纵深层面剖析祈愿大法会诵经音乐在宗教音乐文化系统中的同质异构性。主要探讨自1989年以后祈愿大法会由三大寺各自举行,近30年来其诵经音乐的常量与变量的比较研究。重点围绕文化属性、象征意义、风格特质方面的同质性与音乐要素、仪式流程、音乐结构方面的异构性展开论述,为今后深入探讨祈愿大法会诵经音乐在宗教文化流动中的濡化、涵化现象,及其发展与流变的研究提供佐证。

祈愿大法会标志着宗喀巴宗教改革的胜利,在经历了六个多世纪的发展流变,以其深沉而厚重的历史、宗教、文化底蕴为背景,成为佛教界的一大盛事,它作为一种宗教文化管窥格鲁派的发展历程,同时,又随着格鲁派思想的传播与扩散,而发展流变,现已成为一种“流动的文化”并不断影响流传地的祈愿法会的形式与内容;希望通过对藏传佛教诵经法会研究方法的梳理和祈愿大法会的人类学研究能够对佛教诵经法会的在方法论和人类学视域下的研究有所裨益。

注释:

①特尔·艾林森,美国民族音乐学家,曾经长期在尼泊尔、印度等地从事藏传佛教音乐考察、研究。

②哲蚌寺祈愿大法会的岗措法会流程:1.经师入场(无诵经音乐);2.铁棒喇嘛迎请堪布入场,唱《米泽玛》;3.堪布叩拜宝座,唱《妙绘颂》;4.领经师和众僧唱《释迦牟尼颂》;5.领经师叩拜堪布,唱《弥勒佛颂》;6.四位经师表演迎请佛,唱《沐浴颂》;7.四位经师表演供养佛,唱《满斋》;8.四位经师表演忏悔,念《三十五佛忏悔文》;9.堪布供朵玛,念唱《朵玛》;10.领经师表演,唱《宗喀巴密传》;11.领经师退回宝座,唱《菩提道次第广论》;12.堪布回向,念诵《回向文》;13.堪布祈祷,内容以弘扬佛法为主;14.领经师和堪布祈祷,内容以往生极乐为主;15领经师祈祷,内容以往生极乐为主;16.众僧祈祷,内容以多部经文中的吉祥如意段落为主;17.铁棒喇嘛送回堪布,唱《米泽玛》;18.领经师和众僧退场(无诵经音乐)。

参考文献:

[1]田联韬.藏传佛教诵经音乐研究[J].民族艺术研究,2012(1).

[2]包·达尔汗.蒙古佛教音乐文化的多元性[D].北京:中央音乐学院,2000.

[3]格曲.西藏佛教诵经音乐概说[J].西藏艺术研究,2007(2).

[4]和云峰.云南藏传佛教音乐文化的研究现状及意义[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13(4).

[5]田联韬.北京藏传佛教寺院雍和宫宗教音乐考察研究[J].走向边疆——田联韬民族音乐文论集,2010(12).

[6]多杰仁宗.中国青海藏传佛教寺院诵经音乐选自[A].第一届中韩佛教音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10).

[7]格桑曲杰.西藏佛教寺院仪式音乐研究[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9(3).

[8]才让措.藏传佛教寺院诵经音乐初论[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

[9]更堆培杰.声律文字与藏传佛教诵经音乐[J].西藏研究,2008(2).

[10]桑德诺瓦.云南藏传佛教音乐的形态特征[J].中国音乐,2013(02).

[11]嘉雍群培.西藏“死亡的艺术”[J].第三届中韩佛教音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6(11).

[12]嘉雍群培.藏传佛教“死亡修行”仪式中的音乐思想[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09(03).

[13]嘉雍群培.藏传佛教临终关怀与亡灵超度仪式音乐研究[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9(3).

[14]更堆培杰.丰富多彩的藏传佛教乐谱——试述诵经音乐乐谱[J].西藏大学学报(汉文版),2007(3).

[15]陈霓.汉传佛教音乐与藏传佛教音乐之比较研究[D].兰州:西北民族大学,2006.

[16]吕钰秀,陈子平.论低音审美——以藏族同钦声响为例[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2(1).

[17]宋婧.藏传、汉传佛教音乐风格之比较[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3.

[18]田联韬.藏传佛教寺院的汉传佛教音乐[J].民族艺术研究,2014(3).

[19]尼玛次仁.大昭寺[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2013(8).

[20]周润年,李双剑.西藏佛教大祈愿法会史事述略[J].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7(3).

[21]东智才让.西藏佛教的正月大祈愿法会[J].西藏研究,1986(2).

 Theory Study on Tibetan Buddhist Chanting Music Research Methods and the Application in Practice 

 Ma Liang 

( Music College, Minzu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000) 

Abstract: There are many research methods on Tibetan buddhist chanting music, including from the music history research, in the form of music study, comparative study, etc. In this paper, on the basis of summarizing predecessors' research experience and methods, combined with the author research practice in Tibet, and the Monlam Prayer Festival of the Drepung Monastery in Lhasa as a carrier, the author arranged and discussed the Tibetan buddhist chanting music analysis of the research methods in a different view point and perspective, to the study of Tibetan buddhist chanting music is more in-depth, meticulous and Comprehensive. 

Key words: Tibetan Buddhism; Chanting music; The Drepung Monastery; the Monlam Prayer Festival; methodology

日期:2015-09-24
阅读:
作者:马良
字体: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lixj | 来源:《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15年第3期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0)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