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游客 登录 注册 搜索
背景:
阅读新闻

王增鑫:山东诸城茂腔生存现状调查

[日期:2015-09-24] 来源: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15年第3期  作者:王增鑫 [字体: ]

山东诸城茂腔生存现状调查

王增鑫

(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10)

摘要:诸城茂腔曾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发展繁荣,深受人们欢迎,演出交流曾一度扩大到周边县市。但此后处于不断下滑趋势,2009年6月,诸城艺术团作为山东省试点,率先开展文化体制改革,由事业单位整体转企改制,解散了茂腔剧团,造成茂腔人才的大量流失,自此诸城茂腔便一蹶不振。

关键词:茂腔;团体;传承人;现状;危机

茂腔是一种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山东地方剧种,距今有200多年的历史,其起源于民间,流行于山东胶州、高密、诸城等东部地区。其发展过程经历了“本肘鼓”、“冒肘鼓”和“茂腔”三个阶段,[1](138)诸城作为茂腔的流行地区之一,对茂腔形成及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早期的诸城茂腔简单易学,后经自身的不断发展,以及与京剧、梆子等其它剧种同台演出中,不断吸收其他剧种的长处,在伴奏乐器、行当、曲牌、板式、唱腔、程式等方面逐渐发展完备;并形成了自己的看家戏——“四大京”(《东京》《西京》《南京》《北京》)、“八大记”(《罗衫记》《绣鞋记》《玉杯记》《金簪记》《风筝记》《钥匙记》《丝兰记》《火龙记》)。著名的茂腔表演艺术家有王仙梅(青衣)、陈艳琴(小旦)、李树梅(青衣)、祁艳君(小生)等。

诸城茂腔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经历了繁荣鼎盛,但随着文化艺术形式多元化的到来,加之专业茂腔剧团的解散,老艺人又不断离世,其传承后继乏人等种种原因,茂腔在诸城的发展便一直处于下滑趋势;尽管于2007年申报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目前茂腔在诸城的衰落已是不争的事实。笔者通过深入剧团,以及采访诸城茂腔传承人,揭示出茂腔在诸城发展现状,为茂腔的传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一、诸城茂腔演出团体的历史沿革

早期诸城茂腔的演出是以家庭戏班为主,最早可追溯到200多年前,著名的有“顺和班”、“春和班”等。其特点是人员不固定,时分时合,常一人兼演数角,有“十人成大班,七忙八不闲”的说法。[1](142)

1957年4月,“诸城县茂腔剧团”正式成立,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团内规章制度,对茂腔的唱腔、曲牌、板式、伴奏等方面进行了革新,并先后招收和培养了一批新学员。此时的剧团角色行当齐全,灯光布景先进,乐队伴奏训练有素,而且有王仙梅、陈艳琴两位著名的旦角演员,逐渐在临近县市的诸多茂腔剧团中崭露头脚,演出获奖频繁。1962年赴济南演出《五女征南》,曾受到当时副省长李宇超的亲切接见。

1965年9月,按当时“一县一团”的要求,保留了京剧团,茂腔剧团被撤销。

1978年4月,为响应群众呼声,在诸城县京剧团内增设茂腔队,恢复了茂腔演出,一批茂腔老艺人也被重新召回。1981年11月,恢复“诸城县茂腔剧团”;1986年剧团扩为艺术团(设茂腔队)。[1](144)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这段时期为茂腔创作和演出的兴旺时期,此时团内设备齐,全演员阵容强大;在不断排演传统戏、改编移植剧目外,还新创作了《一张招工表》《换防》等一批现代戏,受行内外一致好评,在各级各类会演或比赛中屡次获奖;除了在本地公演和下乡为农民演出外,还一度到烟台、济南等地进行巡回演出。

2007年,诸城茂腔申报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9年5月份,诸城市艺术团由事业单位整体转企改制,并解散了茂腔剧团,专业茂腔团体从此在诸城消失。

二、诸城业余茂腔演出团体一般情况梳理

近些年来,随着政府大力发展鼓励民营资本进入文化领域,诸城民间茂腔剧团①(业余剧团)数量呈不断上升趋势;据不完全统计,茂腔或包含茂腔演出的剧团有20余家,各自水准也不尽相同,其中发展较好的有诸城茂腔剧团有限公司、老教师艺术团、增光茂腔剧团、地方戏曲研究会等。

从登记注册情况看,茂腔剧团登记在当地政府部门注册登记的有14家,其中,在工商局登记注册的有2家,在民政局登记注册的有1家,在文广新局登记注册的有11家,既在工商部门又在文广新局注册的有2家。没有登记注册的约有8家,因相关文化管理部门并未对此类剧团进行详细统计,所以现实中没有登记注册的茂腔剧团可能更多。从已经注册等级的数家茂腔剧团的情况看,其类型为个体经济的有9家,民办非企业的有1家,企业性质的有2家。

从资产设施的情况看,各剧团在资产总额上差别较大,财力略显雄厚的剧团可达100多万,而最少的只有5万多(见表1)。大多数茂腔剧团,团内乐器、灯光音响、戏曲服装、布景道具等基础设施比较齐全,在其它物品的添置上尽量以简代繁,尽可能节约费用,降低演出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表1诸城业余茂腔剧团资产统计表

剧团资产(万元)

数量(个)

比例%

0-10

5

25

10-30

7

35

30-50

3

15

50-100

3

15

100万元以上的

2

10

合计

20

100

近几年,出现了几支为剧团提供舞台灯光音响服务的专业队伍,部分规模较小、资产较弱的剧团开始与他们合作,每次演出,都交付一定的租赁费用。笔者认为,对于山东诸城这个小城市而言,这个现象的出现也是演艺市场分工社会化的一个新事物,既有效地减少了剧团开支,又避免了演员过多的精力分散,使其专心扑在专业上,而且也未尝不是茂腔行业的舞台灯光音响走向专业化、行业化的一种趋势。

在出行往来的运输业务方面,实力强的诸城茂腔剧团拥有自己的客货车运送演职人员和服装道具,个别剧团还拥有自己的流动演出舞台车,这大大提高了演出的时效性。但大部分诸城茂腔剧团由于成本问题,外出演出会选择租车,有的甚至演职员、服装、道具等混装,这无疑存在着极大的风险。

有关排练场所的情况,笔者在调查中发现,通常的情况下,大多数剧团多为租赁的形式,排练场所的设施也比较简易。而在诸城市区范围内,拥有固定的室内演出剧场的茂腔剧团仅有两家,分别为“诸城茂腔剧团有限公司”和“诸城市艺术团”,其余茂腔剧团皆临时租用排演场地,或外出搭台演出前,提前到场,现场利用走台的机会再对对台词调调灯光,没有自己固定的排练场所。

特别一提的是,活跃在诸城市内及周边地区的诸城茂腔剧团,每个剧团都有一套自己独特的电脑幻灯字幕设备,跟随剧情进度,将唱词和念白逐句地投影在舞台两侧的屏幕板上去。各个剧团这样的做法,目的是方便一些对茂腔剧情陌生的观众,同时字幕的放映也减少了茂腔与青少年之间的沟通障碍,使得他们对这门传统艺术不再感到晦涩难懂。能吸引住观众,或者吸引住更多的观众,演员上台演出有情绪,演出效益也好。

三、具体的经营管理情况透视

“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是山东诸城所有业余茂腔剧团的共同特点。剧团的投资人即是该团的团长,他具有多重身份,既要懂得经营管理,处理剧团内外大小事务,保持剧团的良好运转,其本身又要具备较高的艺术素养,能扮演角色上台唱戏,还要编排传统戏和创制新的茂腔戏,与此同时,他要通常会几样乐器,堪称全才。这就造成了每个茂腔剧团内的管理,实际上是“个人家长制”,即团长说了算,管理的方法原始,且不规范,很有旧社会流动剧团的味道。诸城大多数茂腔剧团,在通常的情况下并未与演职人员签订劳动合同,团内也没有完整的、成文的规章制度,均以口头约定的形式规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笔者在调查中,通过多方咨询得知,许多茂腔剧团中的大多数演员对所谓“合同”一事持无所谓的态度,选择到某个剧团来入行演戏,纯粹是这些“票友”们出于对茂腔的热爱,并不是为了赚钱,但有些许收入也不是坏事,这源于业余剧团的老年演员们对国家颁布的“劳动法”之类的法律政策无清晰的概念。但是,作为政府部门不能无视国家政策法规,为防止演职人员的随意流动,维护茂腔剧团的完整性和市场的稳定性,诸城市文化广播新闻局和已在政府部门登记注册的茂腔剧团中的每位演员,都签订了演出协议(见图1②)。

笔者认为,诸城的业余茂腔剧团本身规模小,发展尚未成熟,这种简单的经营管理方式在现阶段还是比较适应的。

就诸城各个茂腔剧团演职人员的情况看,笔者调查到的情况如下。

诸城茂腔剧团,每个团的演职人员的规模平均在26人左右,其中演员约15人,乐队约8人,后勤杂务等约3人。个别发展较好的剧团,演职员人数超过了30人。

从专业演员的情况看,每个茂腔剧团均有1至3人的“台柱子”演员,他们大多来自曾经解散了的市艺术团,受过正规、专业的演员训练,个人表演能力较强,是每个茂腔剧团演出的招牌和收入的保障。其他为“跑龙套”的业余演员,主要来自在家赋闲的妇女、老人以及退休人员,由于自身天赋所限和疏于专业培训等原因,缺少规范,表演粗糙,他们学习新剧目的方式主要为对照录音或视频进行模仿学习,或是请教团里的专业演员,很难胜任高难度的唱腔及动作;舞台上的表演形式为传统的“跑亮子戏”——即在表演上对演员的要求比较少,只要熟悉了唱腔和念白即可,[2]表演形式趋于一般化,甚至有些程式化和呆板。

每个茂腔剧团的乐队人员,大多为自学成才,技艺参差不齐,他们大多没接受过专业音乐训练,有的虽依照简谱演奏,但对节奏、音准的把握能力较低,相互间的配合,多凭借对视频资料的熟悉程度和相互之间反复磨合的熟练程度而定;来自前艺术团的乐队演员或正规院校毕业的器乐系学生比较少,但这些人专业性很强,对剧目曲调的编排以及平日乐队的排练,都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是茂腔剧团乐队的骨干力量。

从笔者调查的情况看,目前诸城各个茂腔剧团乐队的建制,还依然保持着传统戏曲乐队的架构形式:一般为8至10人左右,其中司鼓为乐队的“指挥”。伴奏分“文场”和“武场”两类。武场即打击乐部分,偏重于表现武戏,受演员自身条件所限,加之武场戏对演员动作要求较高,此类剧目在各剧团演出较少,主要乐器有皮锣、檀板、手锣、云鼓、铙钹等。文场指弦乐、管乐部分,偏重于文戏,为剧团主要的演出类型,主要乐器有“三大件”(京胡、阮、月琴)以及捧笙、唢呐、京二胡、竹笛等。近几年,诸城茂腔剧团由于受到周边如高密、青岛等专业茂腔剧团的影响,部分诸城茂腔剧团也尝试着在文场伴奏中加入一些西洋乐器(见表2),极大地扩展了茂腔音乐的表现力。

表2山东诸城茂腔剧团乐队加入的西洋乐器简表

剧团名称

西洋乐器

演奏者

诸城茂腔剧团有限公司

大提琴

姚青

诸城市增光茂腔剧团

大提琴

祝克利

诸城市爱兵茂腔艺术团

电子琴

张晓宇

在其他人员的配置上,导演往往由出身于专业剧团的演员或团长兼任,而像服装、道具、主持人等人员一般由演员兼任或互相兼任,这样就有效地减少了剧团开支;此外,个别实力较强的剧团的还配有艺术指导。团内普遍缺乏编剧、作曲、舞美等专业创作人才,极大地局限了茂腔演出水平的提高。

总体看来,各剧团在人员方面显示出的特点是:团内有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见图2)稀少,演员的艺术素养普遍处于较低的水平;但团内队伍极其精简,常一人多职、一专多能:即一人分饰多个角色,一人演奏多种乐器(有的乐队演员,一人会数种乐器,能身兼数职,也是剧团院队的骨干成员见图3),一人兼任多种职务。

这种人员配置虽不利于茂腔的长远发展,但就其业余茂腔剧团现在的发展程度而言,还是相对合理的,它满足了普通民众对于文化娱乐的基本需求,也推动着茂腔在诸城的发展与复兴。而且精干的人员结构使得剧团演出流动便利,行动便捷,演出成本低廉,大大提高了艺术生产力。

从演员的情况看,就笔者实际调查的数据和现状,似乎并不乐观。诸城茂腔剧团的大部分演员,演员来源呈现一定的地域性特点,如乡镇茂腔剧团多为当地农民,文化程度为初中以下程度的占绝大比例,市区的茂腔剧团,多为已退休的教师或职工,文化程度略高于郊县茂腔剧团的演员,起码都是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因此,从诸城市区内的茂腔剧团和诸城郊县茂腔剧团这两组人员素质上分析,还是存在着较大差异。来自市区剧团的演员在剧本的理解和表演的学习及领悟上,能够有自己的判断和想法,个人能力的提升较快,同时也一定程度上给剧团演出水平的提高提供了较大的空间。而诸城郊县茂腔剧团,就演员自身素质而言,情况与诸城市区茂腔剧团的情况相比,则略选逊色。

从年龄的角度看,剧团演员以中老年为主。以增光茂腔剧团为例(见表3),全团共有演职人员27人,其中50岁以下的仅有4人,50岁以上的却达到23人。由此看出,诸城茂腔从业人员年龄结构极不合理,演员年龄老化,青年后备人才缺乏是不争的事实。“人才断层”危机着整个茂腔在诸城的可持续发展,是亟需解决的问题。

表3山东诸城增光茂腔剧团演职人员年龄统计表

年龄阶段(岁)

人数(人)

比例%

15岁

1

3.7

30-39

2

7.4

40-49

1

3.7

50-59

8

29.6

60-69

11

40.7

70岁以上

4

14.9

合计

27

100.0

演出收入及分配情况,应当说是顺应了市场的规律。笔者调查的情况是:演出的戏金由剧团自身实力的强弱、演出剧目的大小等因素决定,从从每场800元人民币~每场2000元人民币不等。一般而言,演出质量越高、场景越大的剧目,演出价格越高。剧团实行艺术行当等级差额工资制,按演职员岗位和艺术水平高低以及贡献的大小计酬,主要角色工资就高,跑龙套的演员工资就低。分配方式主要是计场发工资,基本无拖欠现象发生。[4]大体可分为两等,主角演员(主生、主旦、主弦等)为一等,每场报酬为200元;其他演职员为二等,酬金在80元~100元左右。这种分配的优点,是把个人利益与剧团的整体利益捆在一起,激发了大家的积极性。

近几年随着诸城市茂腔剧团数量的增多,演出市场也变得激烈起来,随之也出现了一些恶性竞争行为。一些新成立实力较弱的茂腔剧团为争抢演出机会,故意压低戏金,这样一来,要价较高、质量较好的剧团为不失去演出机会也不得不适当降低戏金标准,从而导致整个茂腔演出行业戏金出现小幅度下滑。笔者了解到,文化主管部门还没有对这种状况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

四、诸城茂腔剧团演出剧目、新编剧目及演出情况

诸城茂腔目前尚在演出的剧目可大致分为三种类型:一是传统戏,如茂腔看家戏“四大京”、“八大记”;二是一些知名度较高的移植戏,如《梁祝》《孟姜女》等;三是反映现代生活、弘扬优良传统的现代戏,如《三回船》《一张招工表》等。

笔者调查发现,诸城市各茂腔剧团通过不断排练演出,多年积累下来的演出剧目在逐渐增多,演出剧目较少的剧团大约也积累了9个保留剧目,多的则将近20多个保留剧目。但受资金、人才等因素所限,基本以演出演员熟练的、小型传统茂腔戏为主,演出剧目老化的情况日益严重。

自2009年诸城市专业茂腔剧团解散后,零散的业余剧团一直没有能力创编新剧目,但随着业余剧团的不断成长壮大,这一停滞不前的现象开始破冰。据笔者调查统计,近3年来,共有4部茂腔新编小戏产生(见表4)。

表42013-2015年诸城茂腔剧目创新剧目统计

剧目名称

剧目信息

剧目类型

创作时间

创作单位

《孝闻天下》

传统戏

2013年

戏剧家协会茂腔剧团

《春满田园》

现代戏

2013年

诸城茂腔剧团有限公司

《养儿无错》

现代戏

2014年

诸城舜龙艺术团有限公司

《三背娘》

现代戏

2015年

诸城舜龙艺术团有限公司

其中,《孝闻天下》,讲述了上古名君大舜以德报怨、孝行天下的故事;根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创作的《春满田园》,又名《朝霞满天》(见图4),讲述了党员干部王大为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深入基层,与大家闯出一条致富道路的故事;《三背娘》与《养儿无错》正在排练中,据茂腔第三代传承人李树梅老师讲,这两部新戏同样是反映儿女孝顺为主的题材。

山东诸城的地方小戏茂腔的演出,属季节性演出剧种,而演出多是露天形式,演员的表演及观众数量受气候影响较大;一般而言,每年的春、秋两季气候适宜,为茂腔演出旺季。另外,茂腔的演出还受当地民俗的影响:一是节日民俗,如元宵节一般上演《赵美蓉观灯记》(《东京》选段),七夕上演《天河配》《梁祝》等;二是人生礼俗,如在婚丧嫁娶、祝寿贺喜等特殊日子,有些富裕的村民会请剧团演戏,即“请戏”,但近些年随着人们审美口味的变化,这种演出形式正迅速减少,现请戏的多为家境较富裕的中老年村民。

尽管多数挂名为茂腔剧团,实际上诸城的茂腔剧团都属于综合性表演团体,演出内容除以茂腔为主外,还涉及声乐、舞蹈、吕剧、京剧、黄梅戏等多种艺术形式,有的甚至还提供礼仪、庆典等服务。演出性质可分为两种:一是剧团紧紧以市场为导向,积极联系参演公司、企业以及各社区举办的各种文娱活动,赚取报酬;二是积极参加市委宣传部、文化局等组织的各项公益演出活动,努力提高剧团的知名度和演出水准。

各剧团实力差异明显,年演出场次也相应存在着较大差别(见表5),少的仅为30余场次/年,多的则能达到70场次/年。

表5山东诸城各茂腔剧团年演出场次情况统计

年演出场次

剧团数量(个)

比例%

30场以下

2

10

30场-50场

5

25

50场-70场

9

45

70场以上

4

20

合计

20

100

演出阵地主要在农村,多为乡镇的社区③广场,一般白天搭台,晚上唱戏(见图5、图6)。

图5诸城老教师艺术团在大水泊社区下午搭台 图6 该剧团晚上演出剧照

从观众的年龄构成分析看,茂腔观众以中老年人居多(见图7),其年龄构成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笔者通过茂腔演出现场调查得出,50岁以上的观众占据观看总人数的62%,40-50岁的占16%,30-40岁的占14%,儿童占8%,20多岁的青少年几乎没有。

通过对比分析诸城茂腔的兴衰发展的时间段得出如下结论:50岁以上的观众恰为1965年茂腔剧团被撤销前出生的人群,而现剧团演员的年龄也同样是50岁以上者居多。可以看出,这批观众从小就培养起对家乡地方剧种茂腔的认同感和深厚的感情,且一直延续至今,也反映出那个年代茂腔在诸城地区几乎是深入人心的。40岁~50岁年龄段的人,对应的历史时间段为“十年文革”时期。其时全国上下皆唱八个样板戏,客观上几乎阻断了山东诸城地方戏茂腔爱好者的培养,目前依然能欣赏茂腔的这部分仅存的观众的比例,或是来自于家庭父辈的熏陶,或是由样板戏间接地培养了一批戏曲爱好者。

30岁~40岁和20多岁年轻人所占的人数比例,应当说是1978年恢复了茂腔剧团后培养出的一批年轻观众,但是适逢改革开放的实行,收音机、电视、电影和随之而起的网络等,逐渐成为年轻人获取娱乐的主要方式,对山东诸城地方戏茂腔造成的冲击可想而知,直接导致现如今20多岁的青少年对自己家乡的小戏茂腔一无所知。

最后,还有部分儿童在统计中亦占据一定的比例,他们是前去听戏的老人所带去的,看戏的同时也照看了孙辈的孩子。虽严格意义上讲,这部分观众不能算茂腔的铁杆观众,但从另一个角度看,无形中让孩子从小就接受了茂腔的熏陶,也是一股能促进茂腔传承与发展的潜在力量。

笔者通过具体跟踪几个诸城茂腔剧团的演出后发现,单场观众人数受地方经济因素的制约也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以市中心为圆点向周围作辐射状,观看地方戏茂腔演出的观众人数,是呈逐渐增多的态势,这是因为距离市区越远,当地经济先对贫困,人们的娱乐方式单调,思想比较传统,地方剧种茂腔的表演,就成为娱乐的主要方式,深受大众欢迎。相反,越是诸城市中心区域,经济相对富裕的地区,地方剧种茂腔则很难在人们多样的娱乐生活中占据一席之地。

五、诸城茂腔剧团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所为可持续发展,对于一个地方戏种,或者说对于延续这个地方戏种的诸多剧团而言,就是除了演出,剧团还承担着另外一个重要使命,就是培训年轻学员,业界称之为“团带班”(见表6)。其培养模式一般为剧团自主培养。主要是招收一批年龄较小的学员边学习边演戏,从跑龙套开始,再慢慢过渡到舞台主要角色的出演,这些小学员一般经历3年~4年的培训学习就可登台演出了。[3]

表6诸城几个茂腔剧团人才培养情况统计表

剧团名称

人员数量(人)

人员名字

诸城市增光茂腔剧团

1

王倩

诸城市群艺艺术团

1

高成龙

诸城市金凤凰剧团

2

郑玉刚 郑翔隆

诸城市百花艺术团

3

王鹏翔杨雪东王新一

诸城茂腔剧团有限公司

13

戴文梁锦玉王小雨等

从上表可以看出,多数剧团没有能力承担起传承剧种的责任。目前,做得比较好的是诸城茂腔剧团有限公司。我们就以该演出团体为例,说明诸城茂腔剧团涉及人才培养等可持续发展的一般情况。从该公司人员结构看,目前共有演员34人,主要分为三批:第一批演员年龄为40岁以上,共17人,占整个演员队伍的50%,这部分老演员既可以担当剧团的顶梁柱,又可以担当指导老师,对年轻演员进行培养。第二批演员年龄为30岁~39岁,共4人,约占整个演员队伍的12%,这部分为剧团的骨干力量,不仅具有较高的艺术素养,而且还担任剧团管理工作,如邱大伟来自于前诸城艺术团,现担任团长职务;管恩波毕业于鲁东大学音乐学专业;现担任乐队队长。第三批演员年龄是20岁~29岁,有13人,约占整个演员队伍的34%,这一部分是年轻演员,有较强的学习能力,是目前准备着手培养的后续力量。整体看来,该公司人才结构相对合理,较早的对茂腔人才进行储备和培养,能够有效地保证剧团新老人才的更替,防止出现人才断层现象,为剧团的生存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此外,作为当地政府,也在保护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上有所作为。2014年10月1日,在诸城市委宣传部、诸城文化、广播、新闻局等相关部门的领导与协调下,诸城茂腔剧团有限公司依附诸城市少年宫成立了“诸城茂腔传习中心”和“诸城茂腔研究所”(见图8),积极地对传统剧目进行保护和抢救;并于每年国庆期间与有关单位共同承办诸城茂腔艺术节、开展茂腔研讨会(见图9)。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又坚定不移地进行剧种的传承和保护工作。

六、结语

通过上述对于山东诸城茂腔剧团生存现状等问题的田野考察,笔者分析后认为业余茂腔剧团及戏曲市场正展现着蓬勃的生机,但也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具体如下:

其一,地方文化主管部门对其监管比较松懈;

其二,各茂腔剧团内部管理落后,缺乏专业演员,尤其是青年演员,整体演出水平较低;但也不可否认,诸城的业余茂腔剧团面向基层,在丰富城、乡,特别是广大农村居民文化生活的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笔者相信,茂腔在诸城虽处于低谷,但它不会消亡;茂腔发生危机,正是其向前发展的契机。[5](2)

注释:

①本文所涉及的“业余剧团”、“民间剧团”主要指的是相对于国有文艺表演团体,体制之外的所有茂腔剧团。

②文中所有图片均为笔者两次田野调查期间亲自拍摄。第一次田野调查的时间为2014年9月31日-10月6日,所拍照片是跟随诸城市老教师茂腔艺术团演出现场拍摄。第二次田野调查的时间为2015年5月份,拍摄地点为诸城市文化、广播、新闻局和诸城市少年宫。

③2010年,诸城市委、市政府撤销辖区内全部1249个行政村,合并为208个农村社区。

参考文献:

[1]李洪波.诸城文化志[M].北京:中国文史岀版社,2004.

[2]王涛.“墙内开花墙外香”——诸城茂腔生存状况探微[J].文艺生活,2014.

[3]黄鑫.我国当代民营剧团发展运作现状初探[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4.

[4]郑政.闽南歌仔戏民间职业剧团生存现状研究[D].厦门大学,2008.

[5]屈江吟.戏曲美学散论[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

The Survival Investigation of Zhucheng

Mao Qiang in Shandong Province

Wang Zeng-xin

(Art College of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Hohhot, Inner Mongolia, 010010 ) 

Abstract: Zhucheng Mao Qiang developed prosperously and was welcomed by the people during the 1970s and 1980s, it's performances and communications once extended to the surrounding counties and cities. But it had been in a declining trend from then onwards, in June 2009, Zhucheng Art Troupe which was as a pilot in Shandong province, firstly to carried out the reform of cultural system, reformed from public institutions to enterprise establishment completely, and dissolved the troupes of Mao Qiang, which caused the outflow of Mao Qiang talents. since then, Zhucheng Mao Qiang can not recover after a setback. 

Key words: Mao Qiang; Troupe; Inheritors: The status quo: Crises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lixj | 阅读: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评论声明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