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游客 登录 注册 搜索
背景:
阅读新闻

姚小雪:呼和浩特蒙古大营艺术团音乐活动调查报告

[日期:2013-10-07] 来源: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  作者:姚小雪 [字体: ]

呼和浩特蒙古大营艺术团

音乐活动调查报告

姚小雪

(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音乐系,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10)

摘 要:随着呼和浩特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民族认同、地方认同与文化认同意识日益增强。于是,在规模不等的特色蒙餐店里,出现了各式各样的蒙古族音乐表演活动。这种表演活动以商品的形式,为这些蒙餐店的经营者们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收益,通过别出心裁的商业运作方式与营销手段,建构出一道独具特色的当代草原城市民族音乐文化生活景观。本文力图通过对蒙古大营艺术团音乐活动的实地调查与分析,对呼和浩特的蒙餐店之于蒙古族音乐的商业利用方式的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呼和浩特;蒙古大营艺术团;蒙古族音乐文化产品;田野调查

在过去,蒙餐只存在于日常生活中,几乎不曾进入过商品市场流通领域。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民众的消费需求也日渐提高,于是蒙餐开始走进市场,并逐渐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新型产业。有人粗略统计过,截止到2006年,呼和浩特的蒙餐店有100家左右。[1](25)面对商品市场与日俱增的激烈竞争,各家蒙餐店的经营者们纷纷投身于通过打造与众不同的就餐环境、独具特色的菜品佳肴等途径,来树立自身经营形象的商海竞技战之中。于是,洋溢着蒙古族风情的“歌舞伴餐”的表演形式,便成为了蒙餐店营销方案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这样的表演形式,一方面在向民众展现着蒙古族文化的内在意涵;另一方面也体现出一种与经济诉求相关联的倾向。

那么,在呼和浩特蒙餐店的具体经营体系中,蒙古族音乐是如何与商业融为一体的呢?带着这个疑问,笔者于2011年11月走访了呼和浩特规模较大的蒙餐饭店蒙古大营,希冀通过对蒙古大营艺术团音乐活动的实地考察,就特色蒙餐店对蒙古族音乐的商业运作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一、相关背景

内蒙古蒙古大营餐饮有限公司成立于1994年9月,是以经营蒙古族特色食品、民族工艺品和蒙古族文化为主,集蒙餐、西部风情特色菜系、旅游观光、娱乐文化为一体的大型连锁经营企业,被内蒙古旅游局、内蒙古工商行政管理局确定为涉外观光旅游景点区,并通过国家ISO9000认证。蒙古大营是内蒙古蒙餐业的领头羊,现已发展成全国连锁企业和旅游景区,目前在区内外拥有数家连锁店,曾先后被国家评为全国绿色餐饮企业、3.15诚信企业、涉外旅游定点饭店、经典蒙餐对外宣传窗口单位、内蒙古自治区民营企业20强、内蒙古自治区50家最受尊敬企业、内蒙古自治区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会员单位、敬老助老先进单位、2008年度呼和浩特市重点民营企业等称号。

笔者此次走访的是位于呼和浩特市新城区呼伦北路赛马场院内的蒙古大营饭店。该饭店的艺术团现有歌手32名、马头琴手16名、键盘手8名、模特6名和舞蹈演员10名,另外还有团长、副团长、主持人以及舞台工作人员若干,共约80人。团长吉日木图,70岁,原系内蒙古直属乌兰牧骑舞蹈演员,也曾在内蒙古直属乌兰牧骑从事行政工作。2005年退休后开始在餐饮业中从事艺术指导工作,2010年12月来到蒙古大营任艺术总监。图1呼和浩特市新城区呼伦北路 蒙古大营(赛马场店)外观 作者本人于2012年7月26日拍摄

二、呼和浩特蒙古大营

艺术团音乐活动的实地调查与分析

据调查了解,蒙古大营艺术团的音乐表演活动主要体现在舞台表演、包间点歌和仪式表演这三个方面。下面,笔者将针对这三项表演活动进行逐一描述与分析。

(一)舞台表演

调查时间:2011年11月13日

调查地点:呼和浩特市新城区呼伦北路蒙古大营(赛马场店)

调查背景:蒙古大营的舞台设在可汗宫大厅内,每天表演的节目虽然有所不同,但基本上都是在歌曲演唱、马头琴演奏、舞蹈表演和模特T台秀这四大类范畴之中进行编排。蒙古大营艺术团内部称舞台表演为“晚会”,每天开场时间在19:30左右,历时大约1小时。

图2蒙古大营艺术团舞台表演 作者本人于2011年1月3日拍摄

以下为笔者的现场观察描述:

走进可汗宫大厅,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一个规模相当且布置精美的舞台,舞台背景墙上的大荧幕不时地更换着动态背景。一条彩灯闪烁的“中央大道”顺着舞台的台阶蜿蜒出去,直至大厅中央的位置,很是气派。

这一天的舞台表演在晚上19:38开始。台上32名演员(包括5名马头琴手、2名长号手、8名舞蹈演员以及17名歌手),按照有序的舞台队形各就其位。当主持人用蒙、汉两种语言陈述完毕简短的开场白之后,演员们开始演唱(奏)由哈斯戈壁作词、永儒布作曲的《草原迎宾曲》。他们全部身穿蒙古袍,歌手和舞蹈演员双手捧着银碗和哈达伴随着音乐旋律,一边唱歌一边左右摆动双臂。放眼望去,宛如一道蓝色波浪轻轻荡漾。待唱到第二段的时候,15名歌手走下舞台,为台下的观众敬酒,整场晚会就是以这样一种演员与观众的互动形式拉开了序幕。

热闹的开场之后,马头琴齐奏《万马奔腾》仍然延续着先前的气氛。在接下来的节目中,《亲爱的父亲》《苍天般的阿拉善》《家乡的小河》等歌曲,展现出演员们或高亢嘹亮,或温婉轻柔的音色;而无论是群舞还是双人舞,无不彰显着草原民族豪放、质朴的品格;模特服装表演更是两度将晚会推向了高潮。舞台上的液晶屏大荧幕随着不同的节目不停地变换着背景动画,柔和唯美的灯光不断交替闪烁,与刚劲有力的音响效果交相辉映,这一切无不使笔者在心中感慨现代科学技术的高端与绝妙。在演员们表演的过程中,台下观众有的敬酒、有的聊天、有的很专注地看表演,还有的跟着演员一起哼唱、打拍子。每当一个节目结束后,他们都会对演员的表演报以热烈的掌声。最终,整场晚会在《为内蒙古喝彩》的伴奏音乐声中落下帷幕。

下面是整场舞台表演的节目列表。

表1 蒙古大营舞台表演节目列表

 

时 间

节目名称

类 型

演唱语种

流行地区

1

19:38—19:41

合唱《草原迎宾曲》

创作歌曲

蒙 语

内蒙古

2

19:44—19:47

马头琴齐奏《万马奔腾》

创作乐曲

——

内蒙古

3

19:47—19:52

男声独唱《亲爱的父亲》

创作歌曲

蒙 语

内蒙古

4

19:52—19:56

舞蹈《蒙古风》

创编舞蹈

——

蒙古大营

5

19:56—20:00

女声独唱《苍天般的阿拉善》

创作歌曲

蒙汉双语

内蒙古

6

20:01—20:07

蒙古国服装表演

T台秀

——

蒙古国

7

20:07—20:10

男声独唱《家乡的小河》

创作歌曲

汉 语

内蒙古

8

20:11—20:14

男子双人舞《故乡的云》

创编舞蹈

——

蒙古大营

9

20:15—20:29

女声独唱《乌兰巴托之夜》

创作歌曲

蒙 语

蒙古国

10

20:29—20:33

歌伴舞《鸿雁》

新民歌

汉 语

内蒙古

11

20:33—20:38

女声独唱《请带上我的祝愿》

创作歌曲

汉 语

内蒙古

12

20:38—20:40

蒙古国服装表演

T台秀

——

蒙古国

13

20:40—20:43

女声独唱《蓝白色的云》

传统民歌

蒙 语

内蒙古

14

20:44—20:48

女声独唱《天边》

创作歌曲

汉 语

内蒙古

15

20:48—20:52

女声独唱《母亲》

创作歌曲

蒙汉双语

内蒙古

16

20:52—20:55

舞蹈《牧歌》

创编舞蹈

——

蒙古大营

17

20:55—20:56

谢幕《为内蒙古喝彩》(背景音乐)

创作歌曲

——

内蒙古

通过上面的列表,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

第一,演员们华丽的服饰装扮以及他们所表演的节目,均体现出鲜明的民族特征,加之现代高科技手段的运用,舞台表演因此具有了民族性与现代性的特点。

第二,整场晚会的16个节目,内容大致包括歌曲演唱(10首)、舞蹈表演(3支)、马头琴演奏(1首)和模特表演(2场)四个类别。其中,既有《苍天般的阿拉善》《万马奔腾》等创作作品,也有模特T台蒙古国服装秀表演;既有蒙古族传统民歌《蓝白色的云》,也有蒙古国流行歌曲《乌兰巴托之夜》。这样的节目安排,使得舞台表演成为了一个本土与外来、传统与现代等各方元素交织在一起的融合体,在客观上也映射出呼和浩特丰富多样的社会音乐文化生活样貌。

第三,在整场晚会中,歌曲的数量达到半数以上,占据着主导地位。演员们所演唱的10首歌曲主要包括草原歌曲、蒙古国流行歌曲和蒙古族传统民歌三大类,其数量比例为8:1:1。虽然蒙古大营是蒙餐店,但来此消费的客源却是十分广泛的,这里不乏蒙古族消费者,但更多时候还是以汉族消费者居多。因此,那些在内蒙古地区各民族之间广为流行的草原歌曲,才能够在蒙古大营的舞台表演中显露出绝对的强势。演员们在演唱这些草原歌曲时,蒙、汉语演唱各占一半,也有个别的曲目采用蒙汉双语的演唱方式进行表演。这说明晚会的节目安排,在突出民族特点的同时,也顾及到了消费者的立场。此外,笔者在调查中获悉,晚会的开场曲目选择《草原迎宾曲》,是为了表达对客人到蒙古大营做客最诚挚的谢意;谢幕的背景音乐选择《为内蒙古喝彩》,则是想通过时下广为传唱的流行歌曲,让更多的人知道内蒙古、了解蒙古族文化。由此看来,单就节目编排方面而言,舞台表演是艺术团长个人主观意愿延展的产物。但从饭店经营的角度来讲,晚会实际上是为了奉行顾客至尊的原则、响应现下时尚与流行元素的号召、迎合消费者的审美眼光而拟制出来的一份音乐展演方案,它间接映射着歌舞伴餐这一现代新兴文化生活方式,以娱乐为主要目的、以商业化经营为特色的本质。

舞台表演虽然表面看起来是“免费的义演”,但它已于无形之中同客人在饭店里的餐饮消费紧密地捆绑在一起,只不过它的收费方式不是即时的,而是一种潜在的。此外,从商家的角度,花高成本打造舞台布景、购置灯光音响设备的目的在于彰显蒙古大营饭店雄厚的经济实力,以顺应消费者追求视觉感官与精神享受的意愿;招聘艺术团长与演员,主要是利用他们所承载的蒙古族音乐文化来提升饭店民族品牌的商业价值,以此吸引更多消费者的目光。因此,舞台表演实际上是经营者借蒙古族音乐文化之名行商业运作之实的一种“广告”形式。

(二)包间点歌

如今,包间点歌已成为呼和浩特各家蒙餐店中具有普遍性的一项音乐表演活动。据观察,蒙古大营艺术团进行包间点歌表演的演员,通常是由两位歌手和一位乐手(或一位键盘手)组成的三人小组,稍大一些的包间则至多六位演员。

2011年11月15日,笔者随同蒙古大营艺术团的演员们一起出入饭店的各个包间,以达到对这里的点歌活动进行近距离现场观察的目的。以下为调查当中的两个个案片段。

片段一:几位歌手手捧哈达走进包间,用汉语向客人们进行简短的开场问候,而后便准备为客人演唱《草原迎宾曲》。就在这时,客人要求歌手讲蒙语。于是,歌手又用蒙语复述了一遍自己刚刚说的话后才开始演唱。接着,客人先后点了《乌兰巴托之夜》《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母亲》三首歌曲和一首马头琴曲《万马奔腾》。歌手们一边唱歌一边向席间的客人们斟酒,她们一直在察言观色,为迎合客人劝酒的意愿,她们向席间的一位宾客唱了一首名为《帅哥哥》的歌曲用以劝酒,其他宾客跟着歌手们演唱的旋律拍手应和,宴席的气氛顿时热闹了起来。最终,在这个包间里,歌手前后共演唱了5首歌曲,乐手演奏了一首乐曲。

片段二:包间里,客人点了《鸿雁》和《天边》两首歌曲。四位歌手唱完之后随即便以劝酒的形式,让席间最尊贵的宾客连喝了六杯酒,并以蒙、汉两种语言演唱了《酒歌》《百灵》《圆顶帽》《金杯》四首歌曲作为让客人喝酒的“等价交换”。在劝酒的这一时间段,客人还点了马头琴曲《万马奔腾》。席间的客人们不停地用手机摄像、拍照。图3包间点歌场景

作者本人于2011年11月15日拍摄

通过上述两个场景片段的描述,我们发现,演员们在包间点歌活动中所演唱的曲目既有像《金杯》《圆顶帽》《酒歌》这样的蒙古族传统民歌,也有《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天边》等草原歌曲以及蒙古国流行歌曲《乌兰巴托之夜》。这就表明,当今呼和浩特市民的日常生活正在向着一个流行化的方向发展,进而形形色色的音乐便得以在市民音乐生活当中广泛流传。此外,相比舞台表演,包间点歌活动除了展现、映射蒙古族文化特质外,更多的是表现出一种与经济供需关系相关联的显性倾向,这是能够使这项活动循环持续进行的内在本质与力量。

在音乐的经济供需关系中,“‘供应方面’取决于投资,投资决策则取决于成本因素以及对未来回报的预测。而‘需求方面’则来自复杂的个人和社会的过程,形成了音乐趣味和消费行为的结构。反过来,某些地方的某种音乐的生产、消费和销售显然又影响了音乐趣味及以后的音乐活动的发展。”[2](6768)就蒙古大营饭店的点歌活动而言,艺术团将流传于社会生活当中的各类蒙古族音乐纳入到一份名为“点歌必备曲目”的“清单”里,经过筛选后以此作为应对客人点歌的一张王牌。而在饭店为消费者策划出点歌这项音乐商品“推销”活动之后,来自各方的“需求”也接踵而至。这些需求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第一,经营者的需求。饭店经营者之所以会策划出点歌这项商业活动,根源在于想要达到将其经济收入得以最大限度增加的目的。因此,饭店的经营者们会成立艺术团,并聘任有专业团体工作经验的演员负责艺术指导工作,同时还招聘大量蒙古族音乐文化的承载体(演员)到饭店进行蒙古族音乐表演活动。进而,为了获取经济收益,经营者们会为演员们表演的节目进行明码标价。这样,那些“被征召”的各类蒙古族音乐,由于被赋予全新的意义而具有了商业交换价值与实用价值的属性。经调查了解,蒙古大营包间点歌的价位为:草原歌曲和蒙古族短调民歌30元一首,长调、马头琴和呼麦表演50元一首。所以,与舞台晚会“义演”的间接收费有所不同,包间点歌是属于直接收费。两种不同的收费方式,体现着商家缜密的经营思维。图4蒙古大营艺术团演出费用单作者本人于2011年11月15日拍摄

第二,消费者的需求。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说过,“一个商人或制造商对一样东西所能付出的价格,终究要看消费者对这种东西或用它制成的东西肯付的价格而定。”因此,音乐产品拥有艺术价值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它要有众多消费者买账,如此才能获得更多的经济收入,这是商品市场经济的价值规律使然。来到饭店进行消费活动的客源构成十分复杂,但从总体上看,不外乎宴请方与被宴请方这两大类,两者如影随形、缺一不可。而对于包间点歌,不论是宴请方还是被宴请方,他们都是希望通过点歌使其精神世界得到放松。虽然消费者选择包间点歌的原因各异,但只注重席间气氛而非歌曲类型这一点却是完全相同的。

第三,表演者的需求。以音乐表演作为获取生活收入手段的演员们是饭店总体经营理念最重要的执行者之一,他们也是实现饭店与消费者互动、沟通的纽带。在饭店,他们的工作职责就是要多唱歌、多表演。这样,饭店的收入会因为演唱曲目的增多而增加。笔者在调查中获悉,蒙古大营包间表演所赚取的收入金额,饭店要扣除25%,剩下的75%演员们按照自己的表演凭据单进行均分领取。如此,演员们就要为多赚取收入而动用自己的智慧尽可能多唱歌,故片段二中关于歌手以“等价交换”的方式劝酒的场景也就不难理解。此外,投客人所好、制造热闹的气氛,是艺术团演员们在进行点歌活动时必须要遵守的一条职业守则。因此,与经营者、消费者的需求相比,演员们的需求暗含着更多被动为之的色彩。

从整体上看,不论是饭店的需求、消费者的需求,还是演员们的需求,均属市场需求的分支。“在商品生产和市场经济中,市场需求是决定生产的根本原因,是生产的轴心,生产的规模、方向、性质都以市场为导向,随着市场的变化而变化,商业收益是其追求的首要目标,所谓‘顾客就是上帝’实质上指的是顾客所握有的金钱是上帝。”[3](3)于是,来自经营者、消费者和表演者三方的需求就在这样的市场需求理念观照下,被派生并形成了一个整体。再者,音乐进入市场,必然要被商品化,进而像草原歌曲以及《酒歌》《金杯》《圆顶帽》等蒙古族传统民歌便都成为了经商业“包装”过的音乐产品。在市场需求的统摄下,所有体裁的歌曲都处于一个平等的位置上。因此,虽然点歌活动使蒙古族传统音乐文化打上了商业标签,但正是这样的商业化发展方向促成了它能够以一种全新的形式展现在民众面前,这对于传统音乐文化在现代城市中的发展而言,也是有利的一面。

(三)仪式展演

仪式展演,艺术团内部称其为“上仪式”,这是蒙古大营饭店的一项重要的音乐表演活动。经调查得知,蒙古大营饭店的仪式表演大致包括羊背仪式、全羊仪式、全牛仪式和迎宾仪式四个类别。但由于笔者的调查时间正处于饭店经营淡季,所以常规性、普遍性的仪式表演只有羊背仪式这一种。在此,本文仅就羊背仪式表演进行具体描述与阐释。

羊背子又称“乌查”,是蒙古族人民在祭祀、待客,特别是婚礼中必备的佳肴。其做法与吃法比较讲究,据《绥远通志稿》记载:“食羊背子为蒙人最敬之食品。全羊由脊上第七肋骨至尾骨部割为一段,再割四肢、头、颈、胛各为一件……用大铜盘盛之以奉客。客执餐刀画羊背上作十字形。礼也。然后庖人操刀。先由背上左右,各割取三条,跪而进之客。客食前,亦必割尝庖人一二条。然后自用刀割食之。此其作法与食法也。”[4](109110)以下为笔者于2011年11月16日跟随演员们一同进包,根据现场观察所记录的羊背仪式展演程序。

据调查了解,蒙古大营的羊背仪式展演分为880元、980元和1280元三种价位,仪式的价位越高,表演的节目越丰富。通过以上现场观察记录,可以明显看到,仪式虽然是在不同的包间里进行,但展演程序相差无几,其共同点主要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1.仪式展演的时间都比较短,基本控制在20分钟左右。2.节目的安排都非常紧凑,且内容大同小异。这些节目都比较短小,甚至有些节目还刻意压缩成一段或两段进行表演。3.仪式展演的大体程序几乎是一致的,都是遵循“演唱长调——吟诵祝赞词——宾客剪彩——银碗哈达敬酒仪式——节目表演”这个套路来进行的。通过前文描述,我们会发现,饭店羊背仪式与传统羊背礼仪大相径庭,但不可否认,它也有着自身约定俗成的表达体系和序列化的行为模式。它既顺应了当今呼和浩特商品经济社会的发展潮流,同时也顺应了消费者感受民族文化的精神消费需求。

此外,由于“一个仪式并不只是一个意义模式,它也是一种社会互动的形式。”[5](175)所以在羊背仪式展演中,剪彩这一环节的设计使得客人也作为一个“仪式角色”参与到仪式活动当中,他们与演员共同完成了羊背仪式这一人际互动活动。可以说,仪式表演是不同于舞台表演和包间点歌的人际交流方式。舞台表演为单纯地表演,它将演员与客人割裂开来,客人欣赏节目的出发点或多或少有些被动的成分。包间点歌也是一种表演形式,但相比舞台表演,它能够使演员与客人得以近距离交流。在点歌过程中,演员们可以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边唱歌边向客人敬酒,有时还利用唱歌进行劝酒。在这种情形下,客人与演员之间会产生一种互动关系,但这种关系取决于演员的即时发挥情况,因此它是一种选择性的互动。而仪式展演则是以一种“官方”的形式,使客人参与到表演当中,它是一种主动参与的互动方式。客人通过参与仪式活动,会亲身感受到存在于他们潜意识中的那份仪式的神秘性,进而在心理上也将得到很大的精神满足。客人的精神世界得到放松,饭店的经济收益也就随之上升。

表2小包间羊背仪式展演程序列表

时 间

内 容

备 注

19:42—19:44

开场前的准备工作

一共有17名演员参与羊背仪式展演,其中有2位马头琴手、1位键盘手和14位歌手。

19:46—19:48

主持人致欢迎辞并简要介绍蒙古族烤羊背之后,其中一位歌手演唱长调《圣主成吉思汗》。接下来,男主持人吟诵烤羊背祝赞词。

1、《圣主成吉思汗》只演唱一段

2、男主持人朗诵祝赞词,之后女主持人进行汉语翻译。

19:48—19:51

请席间最尊贵的宾客为羊背剪彩:先请宾客用蒙古刀在羊的额头上轻轻划一个十字,然后将牛角杯中斟满的美酒一饮而尽。

1、据主持人介绍,在羊背上划十字代表十全十美、吉祥如意。

2、当宾客端起牛角杯时,主持人在一旁讲解蒙古人喝酒的习俗——左手端杯,同时用右手的无名指分别沾取三次杯中酒。第一次手指向上,意为敬天;第二次手指向下,意为敬地;第三次点自己的额头,意为敬祖先。

19:51—19:53

民歌《黑缎子坎肩》

这一环节称为“银碗哈达敬酒仪式”, 歌手们在演唱时,向席间的宾客们敬酒并敬献哈达。

19:53—19:54

好来宝《欢乐的那达慕》

节目表演

19:54—19:55

呼麦《满都拉可汗赞》

19:55—19:57

马头琴二重奏《万马奔腾》

19:57

羊背仪式结束,本次展演历时19分钟。

表3大包间羊背仪式展演程序列表

时 间

内 容

备 注

20:20—20:21

待开场前的准备工作完毕后,女主持人致欢迎辞,并对蒙古族烤羊背的历史进行简要介绍。

共有22演员参加表演(3位马头琴手、1位键盘手、2位模特、2位主持人、14位歌手以及9位舞蹈演员),大雅间比小包间多了火盆这个道具。

20:21—20:24

长调《圣主成吉思汗》

歌手只唱一段

20:24—20:25

祝赞词

男主持人用蒙语吟诵烤羊背祝赞词,之后由女主持人用汉语复述。

20:25—20:27

请席间最尊贵的宾客为羊背剪彩:先请宾客用蒙古刀在羊的额头上轻轻划一个十字,然后将牛角杯中斟满的美酒一饮而尽。

1、据主持人介绍,在羊背上划十字代表十全十美、吉祥如意。

2、当宾客端起牛角杯时,主持人在一旁讲解蒙古人喝酒的习俗——左手端杯,同时用右手的无名指分别沾取三次杯中酒。第一次手指向上,意为敬天;第二次手指向下,意为敬地;第三次点自己的额头,意为敬祖先。

20:27—20:29

民歌《黑缎子坎肩》

“银碗哈达敬酒仪式”

20:29—20:30

好来宝《欢乐的那达慕》

节目表演

20:30—20:33

歌伴舞《鸿雁》

20:33—20:35

蒙古族服饰表演

20:35—20:36

呼麦《满都拉可汗赞》

20:36—20:38

马头琴齐奏《万马奔腾》

20:38—20:42

男女二重唱《为内蒙古喝彩》

20:42

羊背仪式结束,本次展演历时22分钟。

三、结论

饭店,实质上是一个民间资金、人力资源和公共关系集中交流的地方。作为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这里实际上也是结合了社交规则、社会经济运作和市民对社会生活的解释等多种因素共同构建的复杂整体。蒙餐店经营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包含有双重属性:一方面,它通过餐饮来获取经济收益;另一方面,它又在以突出蒙古族文化元素来吸引顾客的目光。通过对呼和浩特蒙古大营艺术团音乐活动的实地考察,我们可以了解到,呼和浩特的蒙餐店经营已成为一个依托蒙古族文化资源,以蒙古族歌舞和特色蒙餐的组合为产品的艺术生产过程。

如今,商品经济的飞速发展与呼和浩特丰富多样的城市文化,使蒙古族音乐得以融入到社会生活的整体图景之中,并在商品市场竞争的浪潮中左右逢源。不论是舞台表演、包间点歌,还是仪式展演,这些表演方式实际上是商家为了迎合消费者感受蒙古族风情、追求精神享受的消费意愿,并从中获取一定程度的经济收益而设计出来的蒙古族音乐文化产品。这些文化产品的生产都是以提高经济收益为目的,具有明显的商业性与功利性的服务特点。这一特点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有偿消费的经营方式也符合商品交换的市场规则。这些歌舞伴餐的表演形式,既突出了蒙餐店与同类餐饮店的差异性,同时也增加了蒙古族餐饮产品的附加值,并在饭店的整体运营体系中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在呼和浩特激烈的商海之战中,蒙古族音乐依托蒙餐店“创作——生产——营销”的商业运作模式,以一种全新的形式呈现在民众面前,并体现出蒙古族音乐文化再造的新特点。即,“结构性的体系可以作为一套惯常的期待和联系而为他们所运用,但是这些期待和联系被他们以创造性的方式进一步用在了传统的体系之外——通过在传统的体系之外制造新奇的表演,或者创造各种改变以使表演变成其他的东西。”[6](41)蒙古族音乐文化以这样的方式进行再造“生产”,是城市文化与商品经济发展的一种必然,这无疑也是经营者和消费者双方共同作用的结果——消费者为从产品中获取审美体验,而付出了经济资金;反之,经营者为获取最大限度的经济价值,而从客观上推动了蒙古族音乐艺术产品的文化再造。这种歌舞伴餐的表演模式,把餐饮业的嗅觉与味觉同艺术的听觉与视觉联结起来,这种“联觉”产生了特别的效果:既做活了经济生意,又维系着一种文化传统。[2](64)

 

参考文献:

[1]那日松.关于蒙餐业市场化发展的构想[D].内蒙古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2]汤亚汀.城市音乐景观[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

[3]何志钧.艺术生产规律简论[J].文论研究,1998年,(15).

[4]颜其香 主编.中国少数民族饮食文化荟萃[M].北京: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01.

[5](美国)克利福德·格尔兹 著.韩莉 译.文化的解释[M].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译林出版社,2008.

[6](美国)理查德·鲍曼 著.杨利慧、安德明 译.作为表演的口头艺术[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lixj | 阅读: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评论声明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