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游客 登录 注册 搜索
背景:
阅读新闻

谷家荣:祭典与狂欢——广西金秀大瑶山瑶族师公跳盘王调查

[日期:2010-11-10] 来源:《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  作者:谷家荣 [字体: ]

祭 典 与 狂 欢

——广西金秀大瑶山瑶族师公跳盘王调查

谷家荣

(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 云南 昆明 650091)

摘 要:跳盘王是广西金秀大瑶山操“勉语”的瑶族族群每年定期祭办的传统性节日。仪式活动有单村自办或多村联办等多种类型。传统的仪式活动主要由瑶族师公主持,祭祀过程繁琐而神圣。然而,随着现代文明进程的推进,大瑶山从封闭走向开放,传统的跳盘王祭典交织进多种现代因素,仪式特质异化嬗变,庆典娱神更娱人。

关键词: 广西;大瑶山;瑶族;传统节庆活动;跳盘

一、瑶族师公“跳盘王”的历史渊源

“跳盘王”是广西金秀大瑶山操“勉语”瑶族族群的传统性节庆活动。节日起源于瑶族盘瓠传说。广西民族大学的张有隽先生认为,“在瑶族关于远祖神话传说中,影响至为深远者,要数盘瓠。”[1](50)关于盘瓠与跳盘王祭祀活动的关系,瑶族民间也普存相似说法。金秀大瑶山瑶族认为,古时,有个名叫“平王”的皇帝养有一只龙犬。当时,平王外患高王,便张贴告示:“谁能灭高王,金银财宝任他取,三个公主任他选娶。”一天,龙犬便悄悄离开宫殿,在大海中游行七天七夜,到达高王国土后,直奔高王宫殿,咬断高王的颈项,然后衔着高王的头颅渡海回国。平王大喜,设宴庆贺,并按承诺招龙犬为驸马,许配三公主。龙犬白天是狗,晚上则是美男子。三公主和他结婚后,生活很美满。后来,在平王的圣许下,龙犬变成了人,并到南京十宝殿做王,名“盘瓠”。后来,盘王和公主在南京十宝殿生下六男六女,并教子女们打猎、耕织。平王知道后,更是高兴,差人送去金银,并颁布榜文,赐盘瓠十二子女为瑶家十二姓。然而不幸的是,一天,盘王带着子女们上山打猎时,不幸被射杀未死的山羊角所触,跌落山崖,命丧大树。悲痛欲绝的儿女们把父亲抬回家里,并剥下坠落悬崖的山羊皮,砍来木头,配以黄泥制作成黄泥鼓,围着先父的遗体,敲锣打鼓,连续祭唱三昼夜。这一传统的祭祀活动在瑶族地区被慢慢延续下来,便逐渐发展成为瑶族每年都要举行的传统性的跳盘王祭祀活动。

 

二、瑶族师公“跳盘王”的器物用品

 

1.师公道具

(1)窖。“窖”是中国少数民族传统宗教仪式活动中经常使用的道具。跳盘王仪式中的师公作为人神沟通的桥梁,既代表“人”向“神”祈愿,又代表“神”向“人”许愿,但神是否“灵验”主要依靠投“窖”的形式表现出来。根据材质的不同,大瑶山瑶族师公使用的“窖”主要有竹窖和木窖两种。用木头来制作“窖”有很多讲究。木匠师傅做好的木窖,必须经过师公念经作法之后,方才真正具有“灵性”。

(2)铜铃。铜铃也是师公在主持祭祀仪式时必备的法器。大瑶山瑶族认为,铜铃能发出神秘的声音,具有招魂驱鬼的功能,所以,举行跳盘王活动时,铜铃不仅在铜铃舞中使用,而且在整个跳盘王祭祀仪式中,师公念经颂歌的时候,手中都会习惯性地摇着铜铃。师公手执铜铃的方式有时是一手执经书另一手摇铜铃,有时是双手各执一铜铃,还有的时候是左手拿经书,右手执铜铃颂唱经词。

(3)经书。坐席唱经是师公在主持跳盘王活动中经常性的行为,师公使用的经书主要有《请圣经》《颂圣经》《求丈经》《相庙经》等文本,内容有讲述盘王先神远古时候遭遇的悲凄生活,但更多是诵说盘王先神对瑶族子民所做的功德,借以让瑶族子民永远牢记先祖恩德。

2.献祭品

在大瑶山瑶族传统的跳盘王祭祀活动中,主持仪式的师公都要供奉各种各样的祭品。索洛维约夫认为,“在人们和民族的普通生活中祭司的任务主要是贡献祭品。祭品保持着上帝与人之间基本的现实联系,给人洗刷罪孽,祝圣,把人的自然生活本身变成隐秘的,但与上帝的实体进行着实际的交流。”[2](200)瑶族师公跳盘王时,需要精挑一头全身透黑的籽猪。养猪的人家也必须儿女双全、人财两旺。过去,由于广西金秀大瑶山瑶族经济生活贫困,很少有人家能够有多余的粮食用来养猪。因此,每年祭祀盘王的时候,物色一头合适的籽猪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果本村没有,瑶民便会到邻村或是更远的瑶族村寨去购买。除了祭猪外,糯米糍粑也是师公跳盘王时主要的献祭品。糍粑必须在正式举行跳盘王祭奠的前一天晚上备办好,并且要专门做几个较大的用来供奉盘王先神。当然,对于生活在交通闭塞的大瑶山瑶族来说,联村成功举办一次祭祀活动并不是件易事,节庆期间村民还要在盘王庙拼伙进餐,因此,盘王节期间负责筹办祭祀活动的“头家”还需认真备办鸡、烟酒、钱纸、香、粽子、豆腐、五谷、竹子、桶、锅、菜刀、雨伞、香皂、毛巾、牙膏、牙刷、白菜、西红柿、菜椒、芹菜、蒜、猪肉、鱼、鼠肉、鸡蛋、花生、豆腐、米粉、面条、苹果、柑、梨等多种食品。

3.舞蹈用具

金秀大瑶山瑶族祭祀盘王的时候,参祭者都要带面具表演各种舞蹈。面具造型主要按照瑶族观念中的土地、社王、灵刘、盘王、三界、冯吉、神农、刘大姑娘、水府、猪主、雷神、灶王、鲁班、上界等诸神面相,采用木质和纹路都比较好的木头精雕而成。瑶族是一个与鼓分不开的山地民族。盘王节期间,跳黄泥鼓舞是整个祭祀活动中最为重要的一项内容。黄泥鼓用软韧和轻便的泡桐树镂空树心而制成,分公鼓和母鼓两种。公鼓腰身长,一般长约3.2寸,直径0.4寸;母鼓腰身短而粗,一般身长约3尺,直径0.6寸。尽管两种鼓的大小有很大的差异,但公鼓和母鼓的两端都呈喇叭形。鼓身制成后,人们要用山羊皮制作鼓皮,即先将鼓皮缝在竹面织成的圆圈上,然后在鼓皮周围打眼,并挂上铁钩子,再系上绳子对拉,中间用竹片将绳子选角把鼓皮绷紧便可。因为人们在击打这种鼓之前,要用黄泥浆水来糊鼓定音,“黄泥鼓”因而得名。

三、瑶族师公“跳盘王”的仪式叙事

传统的跳盘王祭典活动复杂,充满神秘性。仪式开始,村佬向天鸣火枪三响,接着鞭炮齐鸣,族佬、寨佬、师公等人齐跪神像前,供奉事先准备好的猪头、糯米粑、鸡肉、酒等祭品。主祭师面对神像,低头默祷,众人虔诚敬念盘王先神。伴随锣鼓、唢呐声,身着法服的主师公绕祭场烧香念经,通报天神,并将香插进香炉。开坛时,祭场神圣不可侵犯。旁人不能随意进入,更不许外人在法场周围随意拍照。入坛者,如果自知身不净,则需事先用茶水净身,征得主持仪式的师公同意,方才能进入神坛。大瑶山瑶族认为,盘王是保护子民的先神,如果不事先净身进入神坛,对先神不敬,就得不到盘王的庇护,祭典就不可能“灵验”。参祭者事先在法坛正中摆放一个竹楼(下古陈瑶族称其为“尚篓”)。竹楼是人们临时为盘王搭建的“新房”,分为上中下三层。祭祀时,上层摆放一头幼猪、公鸡、糯米粑等祭品,中层置放生活起居用品,最下层则摆放各种生产工具和“关养着”大小牲畜。祭品旁边放有一个香炉。炉中燃烧的香木发散出缕缕青烟,香气四溢。“尚篓”正前方摆放有一只法桌,桌上有经书和法器。大师公端坐法桌前方,念经“交流”盘王。神坛入口处,高挂着一个为山中孤魂野鬼临时制作的小竹箩(瑶语称“大眼雷”)。竹箩中放有少许的酒、肉和纸钱。安坛时,大师公左手持“开山刀”,右手拿铜铃,口颂经书,手摇铜铃念唱。二师公和三师公带领徒弟分别站立在“尚篓”和“外篓”前面,跟随大师公虔诚念经。香木青烟四起,整个法场充满神秘气息。跳盘王仪式中有一个重要的交牲环节。瑶族认为,只有师公交头牲完成,献祭的物品、行为、场所等才能圣化。仪式活动过程中所有的祭品都需安排专人来筹办。瑶族称负责此项工作的人为“咒竺”。仪式过程中的“咒竺”即使年老体衰,不能亲手宰杀牲畜,也要做一个象征性的动作后,才让村里年轻体壮的人来替他完成。交牲的时候,村寨里各家各户都要自备少许米酒、饭、菜送到法场“看望”自家祖先。村民送来的所有筵食都装在神坛的簸箕里。所有祭品中,盘王神的筵席是最突出的。交牲后,三师公带领自己的两位徒弟,先站立在神坛入口的“外篓”处,然后点燃“外篓”里的香木和纸钱,并取出少许祭品放入“外篓”,模仿大师公,左手持开山刀,右手轻轻摇打铜铃,口中唱经颂词,交待各路孤魂野鬼,只许到此陪看人间热闹,不能随便到神场内捣乱,否则,开山刀所到之处,众鬼众神将永不得投生。然后,大师公具体分配主持仪式的其他几位师公的职责,将主持仪式的所有师公师都点化为“圣人”。在阴兵的保护下,盘王就能心安“看堂”。木叶师娘先吹奏木叶缓缓入场,豪情奔放的黄泥鼓舞也跳进神坛。众师公齐唱盘王大歌。一群身穿瑶装的小女孩在一位年长者的带领下走入神场。在瑶族的传统观念里,童贞小女孩的出场预示着瑶家在盘王的庇护下后继有人,香火不灭。女孩刚进入神坛,围观的男女老少便高声放歌,跳起欢快豪放的白马舞、蝴蝶舞、穿针舞。村里的几位道公也在神场边表演各种特技。有的人不时从嘴里喷出红红的火苗,整个仪式达到高潮,欢快场面一直持续到第二天清晨。盘王诸神欣赏完歌舞表演之后,仪式活动接近尾声,村民在众师公的带领下,开始送神回仙境。这时,大师公起身,手持“开山刀”步行在前,村民排成两路有序随后,踏着鼓点,舞唱出村。众人走到“外篓”时,大师公停步,念经作法将各路野鬼“送走”,让其永远离开瑶村。之后,大家随众师公走出寨门,向天地鞠躬敬拜,礼送盘王祖先离开,福保子孙后代平安幸福,村民安康吉祥。盘王送离,众人们随师公回村。师公刚一走进寨门就向村民回告盘王圣言。在欢呼声中,参加祭祀的人群慢慢散尽。

四、传统“跳盘王”仪式中的瑶艺展演

广西金秀大瑶山瑶族民众深居大山,闭塞的环境限制了村民与外族交往,从而使传统祭祀活动中娱趣先神的舞蹈和歌谣均呈现出鲜明的原生性。然而,受现代文明的影响,大瑶山在与外族频交过程中逐渐采借外族文化,从而使传统祭典交织进更多表演性活动。跳盘王活动中的娱神舞较多,其中,黄泥鼓舞贯彻于整个跳盘王仪式始终,是娱神娱人的主要舞蹈。黄泥鼓舞的历史较为久远。传说,盘王掉下悬崖死后,官家欺压瑶胞,争夺瑶山土地。瑶民虽常告状,但状纸总到不了金鸾殿(皇帝)那里。后来,瑶民想了个办法,把禀贴藏在黄泥鼓里面,打着长鼓,表演民间技艺闯州过府,到了京城,取出状纸,终于上报皇帝。所以,盘王节期间,瑶民都要跳黄泥鼓舞。瑶族黄泥鼓舞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韵律。过去跳黄泥鼓舞时是由一支母鼓配两支公鼓组成鼓队,后来,演变为一支母鼓配多支公鼓。跳黄泥鼓舞贯穿于祭祀盘王的整个活动的始终。跳黄泥鼓舞的时候,一只母鼓配以四只公鼓组成舞群。舞者将母鼓斜着横背在胸前,双手拍击。四人将公鼓竖着拿在右手,左手猛击鼓面,变化着动作舞跳。舞时,母鼓鼓点非常重要。它指挥着整个舞蹈节奏。公鼓跟着母鼓鼓点来敲打,因此,担负打母鼓的人常常是村寨里比较有经验的鼓手。公鼓绕转着母鼓,母鼓不时与和公鼓对应敲打,整套舞蹈动作刚劲有力。

跳盘王祭祀活动中,师公和参祭者还要唱《盘王歌》。《盘王歌》是瑶族在会歌堂中长期形成的叙事史诗,是一部脍炙人口的瑶族诗歌集。其歌本主要有《游愿歌》《请圣歌》《入堂歌》《八屋歌》《乐神歌》等12部,内容涉及创业、迁徙、耕山、狩猎、爱情、婚姻等方面。《盘王歌》抄本共有二十四路、三十二路和三十六路三种,每一路都有三千多行字,篇幅浩长。完整的一套共有三大册。其中,第一、二册在祭祀的第一昼夜使用,第三册则在第二晚“坐席唱”时才使用,即在祭祀厅堂中铺席,找六个童贞男女坐席上,跟随师公或歌娘吟唱。近年,受外来文化影响,出于娱神娱人的需要,跳盘王活动期间,“道公”师傅也会表演各种特技。广西金秀大瑶山下古陈村民盘永强父子俩人都身怀绝技,每年师公盘振松组织村民祭祀盘王时,他的绝技表演均是活动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盘永强能用长约3尺、宽1.5尺的红布将“道公”师傅的双眼蒙住,再用一条长约3尺的白布捆在腰间,左手和右手各持一把钢刀,默念咒语,便可在漆黑的夜晚向前自由迈步行走,且行速极快,常人即使手持照明电筒尾随,也很难追上。更为神奇的是,他还能将烧红的火柴头紧握手中,哈气将燃着的火柴头吹得通红,伸出舌头舔火炭。他还可以在一个盛满油的锅中放入几个钢制硬币,然后伸手从锅中取出锅底的钱币,舌头和手掌都不会有丝毫损伤。

五、交织着现代文明的嬗变异质

在过去,瑶族普遍都具有“先有瑶、后有朝”的观念意识。广西金秀大瑶山和云南河口等地的瑶族都坚信,他们的祖先最初居住在湖南江华县“千家峒”。按照宫哲兵的描述,“那里四周高山环绕,中有广阔平坝,山林茂密,土地肥沃。瑶民耕山种田,五谷丰登,生活过得十分富裕。”[3](4)事实上,“瑶族是一个起源于黄河、长江中下游的民族,其主要来源是古代的九黎和三苗,是从九黎部落集团和其后三苗部落集团的一个分支发展而来的。”[4](9-41) 宋元明清时期,瑶族普有“瑶归瑶、朝归朝”的抗争意识。明朝中后期,广西大藤峡一带仍然是“王不管、官不辖”的“化外”之地。贺雪峰认为,“在国家政权不能强有力地延伸至基层社会时,基层社会仍然要解决有序运转的问题,包括提供基本的公共品,处理纠纷,及其他各种生产生活秩序。在维持基层社会正常有序运转中,家庭、宗族及以宗族为基础的地缘群体(尤其是村庄),就起到了基础的作用。”[5](152)由于帝国体系未能辐射到瑶族地区,这样的社会背景为瑶族民间法(石牌制)的出现创造了条件。广西民族大学的莫金山教授认为,“石牌制终究以民族文化的面目出现,它的产生应该具有自己本民族特殊的社会原因和背景。”[6](21)明代封建统治者为了将大瑶山纳入统一管辖的势力范围,便增兵瑶山镇压瑶族。为了生存和发展,瑶族在石牌头人的带动下,武装回击汉族百年有余。攘外和安内的双重任务进一步完善了瑶族石牌制。后来,瑶族为了躲避杀戮,对抗汉族失败后,被迫退隐深山,形成“南岭无山不成瑶”的分布格局。近乎与世隔绝的山区生活,使瑶族“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生活中,大瑶山瑶族为了保持本民族文化,便常通过“跳盘王”、“祭甘王”、“游神”等传统仪式活动来凝聚族群意识,使其优秀文化得以有效延续。

文明化的推进,使瑶区经济社会在新中国成立后也发生了实质性变化。1951年 8月,中央访问团实地考察大瑶山,广西省政府抓住良机,召开人民代表大会,邀请中央访问团领导商议解决瑶族族群间不平等的问题。经大会商讨,人们决定以“团结公约”的形式来解决族群内部矛盾。团结公约不但化解了瑶族内部矛盾,而且还激活了各瑶族族群的生产积极性。对于“过山瑶”来说,这种方式结束了没有土地耕种而受剥削的被动局面,为他们的生存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大瑶山内部民族矛盾的解决,同时也为瑶族与瑶族、瑶族与汉族之间的平等友好交往创造了条件。梁茂春博士在研究中发现,“1949年大瑶山解放,尤其是1951年大瑶山各族群签订大瑶山团结公约以后,汉族、壮族人口的大量迁入,使大瑶山汉、壮、瑶之间交往日益增加,族群之间的歧视和偏见迅速地减少了。”[7](134)从语言上讲,“大瑶山里的瑶族在语言上不是统一的,可以分成勉语、布努语、拉加语三种。它们虽然都属汉藏语系,但不能说是一个语言的不同方言。勉语属苗瑶语族瑶语支;布努语属苗瑶语族苗语支,接近苗语;拉加语属壮侗语族侗水语支,接近侗语和壮语。”[8](516)过去,虽然金秀县的六巷和下古陈两村距离较近,但是花篮瑶和坳瑶的语言仍不相同。现在,瑶族语言同化现象较为明显。在日常生活中,大瑶山瑶族基本上都用桂柳话和瑶话两种语言进行交流。桂柳话是桂林和柳州两地常用的方言,近似于云南、贵州一带的汉语。很多瑶族青年甚至包括中老年人都会用普通话与外地汉族交流。语言文化的相互采借,瑶族的婚姻观念也发生了较大改变。族内通婚观念逐渐弱化,很多家庭都愿意自己的子女与其他民族结婚。当地瑶人常说,“我们现在无论是交友还是结婚,都不论是什么民族了。”近年,金秀大瑶山瑶族不仅有瑶女嫁给汉人,而且汉女嫁瑶男的现象也变得逐渐普遍起来。

现代文明对瑶族传统跳盘王仪式活动的影响最为明显。近年来,为了借乡村民俗游来发展瑶区经济,政府也开始介入到盘王节祭祀活动的筹办中来。2010年5月22至24日,广西金秀瑶族自治县为了打造“世界瑶都”的旅游文化品牌,就策划了“首届全国瑶族文化高峰论坛暨广西来宾金秀圣堂旅游节”活动。由政府参与的各种跳盘王庆典活动中,融入了很多展演性内容,很大程度上“异化”了盘王节的文化本真。展演中的跳盘王仪式,以一种世俗化的形式表现出来,其宗教色彩淡化,仪式活动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如上文所述,大瑶山瑶族传统的生活中,师公是神灵和俗人之间相互沟通的中介和桥梁,是人们传统观念中享有较高威望、受人尊重的圣人。其特殊身份主要依靠人们的信仰来维系,经济生活来源主要以做法事为主。可以说,师公“上管天、下管地”,生活中无时不彰显出师公的神威。但是随着市场经济和外来文化的影响,师公这种圣人般的角色就开始弱化了。师公化“圣”还“俗”,无奈之余,也只能下地劳作为生,和常人没有多少区别,即使有法事可做,更多都是义务性的、表演性的。师公的角色面临比较尴尬的局面。

更为严重的是,随着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传统瑶文化受到剧烈冲击,民俗活动日益淡化,跳黄泥鼓舞的活动越来越少,有造诣的民间老艺人相继辞世,会跳黄泥鼓舞的人为数不多,已濒临人才断层的危险。为数极少的几位年轻人学习师公作法,不是因为崇拜,更多的上升到传承师公文化层面。虽然有一些年轻人跟随师公学法,但中途放弃的人并不占少数。一方面,确实由于事多人忙,无暇顾及;另一方面,更多的还是因为缺乏一种真正的心理驱动。在过去,整个活动只能在盘王庙或盘王庙周围举行,妇女和女孩均不允许入神场。而现在,这种宗教色彩浓厚的仪式行为早已逐渐淡化,人们通常在村里的公共晒场举行仪式活动。跳盘王活动的前一天,大家事先在晒场中央模仿盘王庙临时搭建一个“寺庙”,即把这个临时场地象征化为盘王庙,然后聚族而欢。笔者初次到下古陈村调查,亲自参加了下古陈村民的跳盘王仪式。按常理,威严雄壮的五指山下,背靠青山,前临秀水,人们跳起优美的祭盘王舞姿,没有那临时搭建并且和大自然有些不相协调的“寺庙”,效果似乎会显得更好一些。但村民说:“每逢跳盘王,天都要下大雨。”当然,下雨本是仪式一个吉祥的征兆。由于害怕各路前来赴会的野鬼进场来捣乱,只有天降大雨“冲走”各路污秽,让他们远离神坛,留下祖先盘王和自家祖宗在场“看堂”,仪式才更具有意义。所以,村民每次表演跳盘王仪式都需要搭场。仪式活动中,师公权威逐渐让渡于确能为村民办实事的地方乡村干部,他们多借助于跳盘王仪式活动来倡扬瑶族优秀传统文化,进而探寻安民富瑶的经济理路。

 

参考文献:

[1]张有隽.瑶族远祖盘瓠传说再研究[J].广西民族研究.2004,(4).

[2][俄]索洛维约夫.神权政治的历史和未来[M].钱一鹏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3]宫哲兵.千家峒运动与瑶族发祥地[M].武汉:武汉出版,2001.

[4]奉恒高.瑶族通史[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

[5]贺雪峰.中国传统社会的内生村庄秩序[J].文史哲.2006,(4).

[6]莫金山.瑶族石牌制[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0.

[7]梁茂春.跨越族群边界:社会学视野下的族群关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8]费孝通.费孝通民族研究文集新编(上)[C].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

基金项目: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滇越边民非法跨国流动与社会稳定研究”(课题编号:10CMZ017)、云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重点项目“历史人类学视野下的瑶族村庄变迁研究”(课题编号:KW080053)、云南大学新进博士科研启动经费资助项目(课题编号:030-WX069051)和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西南子项目“边疆民族心理、文化特征与社会稳定”(课题编号:08JZD0023-3)的阶段性成果。

收稿日期: 2010-04-09

作者简介:谷家荣(1975-),男,彝族,云南罗平人,云南大学民族研究院,教师,博士,云南大学民族学博士后流动站博士后。

Fiesta and Carnival

——Survey of Master’s Tiaopanwang of Yao People in Guangxi Jinxiu Dayao Mountain

GU Jia-rong

(SouthwestBorderMinorityResearchCenter of YunnanUniversity, Kunming, Yunnan province, China 650091)

Abstract: Tiaopanwang is the traditional festival held every year by Yao people ethnic group with “mian language ”in Guangxi Jinxiu Dayao Mountain. The ceremonies are held by villages or village groups. The traditional ritual is hosted mainly by Yao Masters, the process misellaneous and sacred. However, with the advance of modern civilization, DayaoMountain has been changing from the closed to an opening state, the traditional dance woven into a variety of modern factors and the celebration is becoming more entertaining.

Key words: Guangxi; DayaoMountain; Yao people; traditional festive events; Tiaopanwang

本文发表于《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lixj | 阅读: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评论声明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