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视阈下民间礼俗的成因探讨
——以河北固义傩戏为例
秦佩
(中国艺术研究院,北京100029)
摘要:礼俗是伦理观念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精神意义在现实世界的审美呈现。通过讨论固义傩戏,找到了民间礼俗成因里信仰、教化和审美的重要作用。乡民以傩戏为渠道,沟通天地人神,构建自然、村社和乡民的和谐秩序,符合大众的价值标准和审美情趣。这也是民间礼俗形成并不断发展的深层根源。
关键词:美学;民间礼俗;成因;固义傩戏
民间礼俗是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项重要的“典礼艺术”①。它承担着乡土社会中平衡自然万物、规范社会秩序、协调人际关系的作用,具有集体性、地方性、传承性和口头性等特点,是展示地区传统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礼俗,进而扩大到全体民俗事项,都是一个复杂而不断变化的过程,是社会因素、政治因素、人为因素等各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是,这些因素的背后,是否有共同的意志存在,引导其成为协调天地人神的产物?换句话说,礼俗应当是伦理观念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精神意义在现实世界的审美呈现。本文在美学的视域下,试图回答这样的问题:农耕文明的民众如何以礼俗为本体,通过何种观念,构建社会和自然的秩序?这种被观念构建的世界,是否符合大众的审美情趣?黑格尔说美学“是艺术哲学”,[1](3)用美学的视角分析艺术现象,也许能使我们更为深刻地探知艺术现象的本质、把握艺术现象的规律,为我们提供更具理性的认识和思考。这便是写作本文的目的。
傩,是礼的一种形式。《论语.乡党》有记载:
乡人儺,(孔子)朝服而立于祚阶。[2](2495)
举行乡傩时,孔子要身着礼服,毕恭毕敬地站立于台阶之上。可见,孔子是把行傩作为一种隆重而庄严的礼制来对待。我国古代文献中有很多古人行傩的记载,最早的是《礼记》和《周礼》,前者侧重记录傩礼的功能,后者侧重记录傩礼的形制。如《礼记.月令》中有季春、仲秋、季冬,三个月份行傩的活动:
季春之月……命国难。九门磔攘。以毕春气。[2](1363-1364)
仲秋之月……天子乃难。以达秋气。[2](1373-1374)
季冬之月……命有司。大难旁磔。出土牛。以送寒气。[2](1383)
《周礼•夏官》中有行傩的具体情况:
方相氏掌蒙熊皮,黄金四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帅百隶而时难,以索室驱疫。大丧,先柩,及墓,入圹,以戈击四隅,驱方良。②
可见,傩,至晚于周代便以国礼的姿态出现在社会生活里。之所以给它如此高的地位,是因为古人认为,傩礼可以祛除阴气厉鬼,协调四时更替,保证国家一年的风调雨顺。
河北固义傩戏,位于河北南部武安县境内,当地称为“捉黄鬼”,是融乡民驱瘟祈福的祭祀活动和滑稽取笑的民间戏剧为一身的民间礼俗,有完整的“请神、娱神、送神”仪式过程,是一种古老历史文化现象的遗存。固义傩戏以宏大的演出规模、激昂的精神气势、神秘的宗教色彩、丰富的表演内容,打破了学术界一直以来认为“江北无傩”的定论。③2006年,固义傩戏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本文的写作基础,是以笔者多年来对固义傩戏的关注和田野考察④,并以美学的视角,探寻固义村民为何以傩戏为本体,构建自然、村社和乡民的秩序。这种秩序的不断建构,是否符合大众的审美情趣。这是本文力求回答的问题。
一、信仰因素,平衡天地人神的和谐之美
信仰,是民间礼俗能够产生和存在的必要条件。信仰可以给人以精神的皈依感、强有力的安定感和强大的心理安慰。[3](242)人类的自然崇拜就是信仰发挥作用的典型。人类在和自然博弈的过程中,不断征服又不断受挫,当无能为力的时候,便希望受到一种超自然的神秘力量的恩赐和帮助,以获得肉体上的宽恕和精神上的解脱。人与自然便达到一种和谐永生之美。
固义傩戏“捉黄鬼”具有典型的民间信仰和自然崇拜的意味。村民装扮的“黄鬼”形象,是赤露着身体,佝偻着脊背,周身上下连头发都被涂成黄色。演出中,还要哆哆嗦嗦,由两人架着行走,象征某种病态。这和与之一山之隔的山西上党地区的《鞭打黄痨鬼》中的黄痨鬼,有极为相似的扮相。据说,这是旧时黄疽病(即甲型肝炎)的象征⑤。在旧时的中国农村,这是普遍流行的传染性疾病,造成的死亡率很高。所以“黄鬼”在傩仪式中被作为被驱赶和捉拿对象,有古傩“驱鬼逐疫”的性质。在固义村,如果仅仅看到“捉黄鬼”的仪式,是不能完全了解村民全部信仰和崇拜的。抑或说,“捉黄鬼”只是冰山那露出海平面的一角,在海平面下还有巨大而又系统繁杂的信仰体系。在固义村,随处可见祠堂、神棚和大小庙堂。一个东西长二里、南北仅一里地的小村庄,竟然建有大大小小十几座寺庙,供奉着儒、释、道各种神灵,几乎是“处处有庙堂,步步见神灵”。其中比较大的有:村南的奶奶庙,供奉泰山奶奶和白眉三郎、白面三郎、赤峰三郎三位神灵,当地百姓认为他们代表吉祥、平安、财富和勇武;前街西阁下卷棚里的观音堂,分里外两间屋,里间供奉观世音菩萨,外间供奉固义村保护神——白眉三郎的面具;村中央的仙殿,供奉主神(玉皇大帝)牌位和众神牌位,它是村中最高级别的寺庙,主神都在这里供奉,今天,还可以隐约看到镶嵌在仙殿西墙上方清光绪年间的石碑。在傩戏演出期间,仙殿会设有固定的守庙人,目的是保证众神不受外界烦扰并保证神牌前的香火不灭。2007年元宵节傩戏演出期间,笔者了解到,这一年的守庙人是个叫马米山的老汉,73岁。当笔者要求拍下仙殿内的景象时,老汉近乎神秘地告诉笔者,先要诚恳地拜祭众神,之后方可拍照,否则惹怒神灵,后果不堪设想。并说,有一年也是一个记者来拍照,不仅没有跪拜,而且还在仙殿大声喧哗,结果在按下快门的一霎那,相机突然失灵了。这个故事听起来似乎有一些神乎其神,但一个七十多岁的老汉一本正经地讲这些,恰恰表现出固义村民强烈的鬼神信仰。除此之外,村中还有关爷(关羽)庙、玉皇庙、龙王庙、马王庙、火神庙、土地庙、五道庙、吕祖庙、三教堂等。
可以看到,固义村民并没有特定的宗教教派归属,但无论是哪种、哪类神灵,只要能够趋吉辟邪、纳福进财,村民都会信仰供奉,可谓“见庙烧香,见佛拜佛”,而且对这些神灵都有强烈的维护意识。这不仅体现在修庙建像的日常生活中,而且这些本土的天地鬼神观念也牢牢扎根在村民的思想深处。据村民丁延林讲,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大量传教士来到中国,传播天主教、基督教,并在各地广收门徒、建立教堂,曾经有个传教士也来到了固义村,企图在这里建造一座天主教堂,宣扬天主教法。没想到,固义村村民听到这个消息,竟然全体出动到县衙去请愿,个别村民私下还给了这个传教士不少苦头吃,最终他狼狈地离开了固义村。这个故事直到现在还被村民津津乐道。个中原因,除了村民保守敌视外来文化的侵入,恐怕和本土神灵的崇拜信仰,以及三年一次的傩戏演出关系密切。
固义村民通过信仰,找到了沟通天地人神的渠道,产生了共同的精神追求、价值标准和行为准则。通过共同完成“傩戏”的礼俗,达到了驱邪避疫、祈福平安、与天地鬼神和谐相处的目的。故而,参与和行使傩礼,在每一个固义村民看来,都具有神圣的职责,这也是傩能够在固义村保存数百年且在当今社会依然焕发着生机和活力的重要原因。
二、教化因素,构筑崇礼尚德的道德之美
礼,本身就具有教化功能,这是礼产生的重要条件。国家有国礼,民间亦有各种礼俗,千百年来,人们制定各种礼制,来捍卫伦理观念、强化家族关系、维护村社秩序,在家国族群之间构筑一种崇礼尚德的道德之美。
固义傩戏“捉黄鬼”的故事,本身就带有强烈的教化色彩。在众多“捉黄鬼”来源的说法中⑥,最为当地人接受并口耳相传最广的一种说法,是根据其表演内容来的。在当地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很久以前,固义村有兄弟四人,最小的老四忤逆不孝,好吃懒做,打骂父母。有邻居说,老四你生前不尽孝道,死后阎王爷也不会饶你。老四死后,阎王爷就派老大、老二、老三做鬼差去捉老四。擒得以后,由阎王审判,历数其罪行,送斩鬼台抽肠剥皮。因此,在当地黄鬼除有黄疽病的象征外,更有忤逆不孝、被人伦所不齿的象征,被百姓当做邪恶的化身。固义傩戏“捉黄鬼”演出目的,是规劝世人遵从伦理道德,孝敬父母。如果违背伦理道德,不从孝道,便会遭天谴,定会遭到报应,这无疑强调的也是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问题。生活于乡村社会中的人们,大家都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社会中的人,难免会被柴米油盐等具体的俗事所为难、为七情六欲等事故人情所左右。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在所难免。而固义傩戏的道德教化意义恰恰在于规范人们对道德伦理的遵从,即以天地万物社会人伦的运行法则来要求规范自己,并以这种规范去能动地作用于天地万物社会人物,启示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
在强化家族关系和维护村社秩序中,傩戏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保证傩戏能够顺利演出,固义村的先民制定出一套严格的组织制度,使得固义傩戏绵延不绝地流传至今。按照祖上定下的规矩,傩戏演出由村中的四大班社全权负责,与村级行政机构并无直接关系。四大班社,按照地理区域和姓氏划分为:以王姓人口占多数的东王户、南王户两处,处于村东、村南位置。这两个班社选出“大鬼”和“跳鬼”二角色的扮演者。以刘姓人口为主的,成为刘庄户,位于村北。“二鬼”的扮演者来自这里。最后一个是西大社,位于村西。这里姓氏杂多,丁姓、马姓、何姓不一而足,故而成为整个演出运作的组织机构,负责演出的具体事宜和后勤保障。四大班社分工明确、责任清晰,一旦确定演出,所有参与演出的人员,包括演员、后勤人员、提供骡马的人家等,都要统一听从指挥,不得推诿、顶替,并且不得借助演出收受任何费用。家族的凝聚力此时发挥了至高无上的力量,分属不同班社的村民,按照各自的社头分派给自己的任务,开始各自的准备工作。锣鼓班敲锣打鼓终日不断、演员组做戏背词忙个不停、烟火组试枪置炮马不停蹄……整个腊月,每个村民都在厉兵秣马,紧张地准备着。社首会定期检查验收每个工作组的准备情况,做得好的表扬、做得不好的督促,社首们也经常聚在一起,讨论筹备中出现的问题,从而保证傩戏演出的顺利进行。可以说,傩戏能够在固义村保留至今,与此种权责明晰的组织制度息息相关。
此外,演出傩戏的主要角色均由家族世袭,采用“口传心授”的方式,宗族师承,世代沿袭。一个家族的男丁,演什么角色,在演出中担负什么责任,是固义先民早已定下的规矩,代代相传,绝对不容动摇。例如,西大社的李氏家族,代代演长竹,并且有保管剧本的责任。主要角色外,参与演出的其他村民家庭,也要遵守行傩规矩,平日里各忙各的,一旦有傩事活动,便都要回村参与。即使是相隔千里,也要在元宵节之前赶回家来参与活动。固义人认为,这关乎一个家族的兴旺和在村中的权威,如若破坏,便是对祖先的不敬、对家族的不孝。
固义傩戏之所以能够经历千百年的风雨洗礼,顽强地生存到现在,和它自身强烈的教化意味有着密切的关系。
三、审美因素,完成涤荡心灵的审美意韵之美
集体审美意识的存在,是民间礼俗能够产生并蓬勃发展的深层条件。“在民俗活动中,人们往往下意识地把民俗事象作为审美创造和欣赏的对象,表演主体不自觉地被民俗活动的审美氛围所笼罩,内心的律动、心仪的价值、遵从的信仰也伴随着巨大的想象,一起融入民俗活动所展现的巨大的感性形式外观和审美氛围中”。[4](57)
固义傩戏的演出,以紧张、激烈、粗犷、凶悍为特点,颇有东汉大傩的表现形制。东汉张衡在《东京赋》里,这样描述东汉跳傩的情景:
尔乃卒岁大傩,殴除群厉。方相秉铖。巫觋操列。侲子万童,丹首玄制。桃弧棘矢,所发无臬。飞砾雨散,刚瘅必毙,煌火驰而星流,逐赤疫于四裔,然后凌天地,绝飞梁,捎魑魅,斫魊狂,斩委蛇,脑方良。……[5](39)
汉大赋以铺张、扬厉、辞采斐然见长,这段描写方相氏斩杀魑魅、魊狂、委蛇、方良等恶鬼疫病的情景虽有些夸张,但所表现的跳傩时紧张、激烈的气氛是真实的。固义傩戏继承了这样的特点,它以原始深远的文化内蕴、粗犷质朴的艺术风格、鲜活生动的生存方式,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下是笔者2007年观摩“捉黄鬼”演出时的记录:每当固义傩戏演出之时,四里八乡的村民都会不约而同地赶来。一个小小的村庄,登时被围得人山人海、里三层外三层。演员就游走在人墙之中,打柳棍的青年就奔跑于人海之内,四鬼恐怖的造型、柳棍群震撼人心的呼喊,每每经过一处,就会引发人群里的阵阵惊呼。正月十五八点整,扮演大鬼、二鬼和跳鬼的村民,身着单衣,跨着刚劲的舞步,在众多手持柳棍的青年人簇拥下,大汗淋漓地跑遍大街小巷、驱邪赶鬼。天亮以后,被捉拿的对象“黄鬼”,正式出场,此时,村里的街道早已挤满了前来观看演出的四邻八乡的人们,甚至临街的屋顶、树杈上都站满了人。黄鬼哆哆嗦嗦做逃跑状,大鬼、二鬼、跳鬼分别手持叉、刀、锁链等在后面做追捕状,四角色在表演过程中回环往复,前走后错,极尽表演之能事。周围簇拥着几十名手持柳棍的青年男子,他们各个表情愤怒、双眼圆瞪,一边发出“噢噢噢”的呼喊声,一边高举柳棍做打黄鬼状。在一条不长的老街上,表演整整持续了四个小时,才开始进行下一个程序——捉住黄鬼,进行审判。
中午十二点,黄鬼被擒。(见图1⑦)队伍出村,当“黄鬼”被押上断头台时,群情激奋,礼炮震天。阎王台上,判官历数黄鬼罪状,阎王下生死牌,命令鬼差把黄鬼“抽肠剥皮”。在阎王台的对面,早早搭建起了行刑台,大鬼、二鬼和跳鬼在众鬼差的簇拥下把黄鬼押上行刑台,处以极刑。此时,专门负责烟雾和炮竹的村民,就会一齐放烟燃炮,在漫天的滚滚浓烟中,鬼差把黄鬼的几节断肠抛向空中,表示黄鬼已被处死。(见图2)事实上,断肠是事先准备好的鸡肠,黄鬼则在烟雾中由台面中央的升降器下到了行刑台底部(帘幕遮掩,观众看不到)。此时,历时十二小时的“捉黄鬼”正式结束,象征村民除邪避灾也取得成功,斩黄鬼、庆胜利是整个活动的高潮。在村南广阔的河滩上,蓝天作幕、高山大河为舞台,奔放而跳跃的节奏,传达出生命与自然相交融的活力,展现出一幅雄浑壮阔的太行傩戏巨幅画卷。
分析固义傩戏的演出,在行为层面上,人们热情洋溢的呼喊、刚健有力的奔跑、痛快淋漓地除晦;在精神层面上,人们敬天法祖、祈盼丰年好景、平安如意。伴随着表演内容的展开,人们陶醉于自己的力量和威势之中,仿佛找到了与神共欢的机缘,得到了心灵的飞升和通体的享受,完成了涤荡心灵的审美意韵之美。由此可见,人们心灵和精神需要的满足是民间礼俗得以产生和存在的深层根源,也是成为审美价值生成的深层根源。
注释:
①关于“礼”可成为“典礼艺术”的解释,可参阅刘成纪:《西周礼仪美学的物体系》,《文艺研究》,2013年1期。作者认为:“在(祭祀活动的)这种场合,人的集体行为使礼成为对天地人神、尊卑等级观念的形象演绎,具有演剧性质。正是因此,今道友信将其称为‘典礼艺术’。”
②来自清代阮元所著《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版,“周礼注疏”卷31,第851页),而这段话中,“帅百隶而时难”中的“难”,即是“傩”的意思,通过方相氏行傩,达到祛疫鬼“方良”的目的。由此可见,傩,是中国古老的驱邪逐疫的仪式之一。它和雩祭(始于周代,古人设祭求雨的仪式活动)、腊祭(始于周代,先民往往在腊月围猎,将捕获的禽兽作为“牺牲”祭奠祖宗、祭祀百神。这种祭祀活动称之为“腊祭”),并成为我国古代三大祭祀仪式,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
③取自秦佩2008年硕士论文《固义傩戏与赛戏研究》中的摘要部分。
④笔者从2007年开始关注固义傩戏,因其有“演三年、停三年”的规矩,笔者于2007年、2008年和2012年元宵节期间,曾三次到固义村进行实地观摩、调查、采访。第一次调查主要以感性认识为主,大致掌握了固义傩戏演出的全过程;第二、三次则以理性认知为主,重在考察傩戏演出中的个人。演出之外,笔者还先后数次来到固义村,采访傩戏演出的老艺人并对剧本进行收集、整理。
⑤这一观点是延保全先生在《捉黄鬼:中原古傩的遗存与衍化》《祭礼.傩俗与民间戏剧——'98亚洲民间戏剧民俗艺术观摩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这两本书中普遍提到的一个观点。
⑥关于“捉黄鬼”的由来,还有两种说法比较常见。一是山西师范大学教授、戏曲学专家王福才等认为,固义“捉黄鬼”源于山西赛社演剧。因固义村地处通晋要塞,山西上党地区保存至今的古赛社队戏有《鞭打黄痨鬼》一出,被明代“大槐树”移民带入河北固义。二是邯郸市原群艺馆馆长杜学德认为,固义傩戏由山西传来与本地民间艺术形式融合,形成今天融多种艺术形式为一体的固义傩戏。
⑦图片均由作者在河北固义考察时亲自拍摄。
参考文献:
[1](德国)黑格尔著,朱光潜译.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2](清)阮元.十三经注疏(影印本)[M].北京:中华书局,1980.
[3]苑利,顾军.中国民俗学教程[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3.
[4]谷鹏飞.从美学角度看民俗的现代传承与重建[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
[5](东汉)张衡著.张震铎校注.张衡诗文集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Aesthetic Perspective of the Forming
Reason of Folk Customs
——Take GuYi Nuo Opera of HeBei as an example
Qin Pei
( Chinese National Academy of Arts,BeiJing,100029)
Abstract: Custom is a manifestation of ethical concept, is also a spiritual significance in the real world of aesthetic presentation. By discussing GuYi Nuo Opera, find the important role of the faith, enlightenment and aesthetic in the forming reason of folk custom.Villagers take the Nuo Opera as a channel, communicate the god,ground,people,deity, constructing the harmonious order of the nature, the villages and villagers, accord with the standard of value of the mass and aesthetic sentiment.This was the deep roots of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folk custom.
Key words: Aesthetics;Folk Customs;Forming Reason;GuYi Nuo Oper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