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德清

覃德清,男,1963年7月生,广西柳江县人,壮族,中山大学人类学博士,现任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教授,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人类学学科带头人,硕士生导师。兼任华南民族文化研究所所长,壮学研究所所长,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副秘书长,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西南民族研究会理事,广西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团成员,广西民俗学会副会长,广西壮学会副秘书长,桂林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主要从事文化人类学理论方法、壮侗民族口传文化遗产、审美人类学、族群关系、民族认同与文化发展等方面的教学、实地调查和理论研究。

1982年——1986年,在武汉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学习,获汉语言文学专业文学学士学位。1986年——1989年,在桂林广西师范大学中文系学习,获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文学硕士学位。1989年——1995年,在广西师范大学中文系任教,1994年升任副教授。1995年——1998年,在广州中山大学人类学系脱产学习,获文化人类学(民族学)专业法学博士学位。1998年至今在桂林广西师范大学任教,1999年被评为教授。独立出版著作4部,与人合作两部,主编两部,在北京、南京、广州、台湾等地有关学术机构主办的《文学评论》、《民间文学论坛》、《民族文学研究》、《东南文化》、《东方丛刊》、《中国文化月刊》等权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50多篇。先后被评为广西师范大学中青年拔尖人才,广西高校百名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05年度人选,广西新世纪“十百千人才”第二层次人选。

讲授课程

研究生层次:《文化人类学》、《审美人类学》、《中国文化研究》。
本科生层次:《民族民间文学概论》、《中国文化概论》、《文化人类学》、《壮族文学史》等课程。

科研成果>

(一)出版著作 >

1、《文化保护与民族发展——珠江流域中上游族群文化的调查和研究》(独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9年。
2、《民生与民心——华南紫村壮汉族群的生存境况与精神世界》(独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
3、《壮族文学发展史》(与周作秋、黄绍清、欧阳若修合作),广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
4、《审美人类学的理论与实践》(独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
5、《壮族文化的传统特征与现代建构》(独著),广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
6、《天人和谐与人文重建——漓江流域文化底蕴与社会发展的审美人类学探究》(主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7、《中国文化概论》(主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8、《中华文化通志·京族文化志》,(与周作秋合作),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

(二)科研论文 >
1、美国人类学家摩菲论仪式与宗教(译文),广西师大研究生学报,1989、1。?????????
民族文学史体例的缺憾及补正,广西师大学报,1989年增刊。?????????
3、论壮族传统文化的非整合性特征,贵州民族研究,1992、3。
4、莫一大王原型显隐结构内涵与壮民族文化心理民间文学论坛,1992、5。
5、壮族先民是“正常的儿童”——瓯骆文化类型及其历史地位比较研究学术论坛,1992、6。
6、从多元起源到一体结构的演进律则,东南文化,1993、1。
7、关于创立中华民族文化学的构想,广西师大学报,1993、4。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1994、2转载。
8、壮族抒情悲歌群的构成及其价值,民族文学研究,1993、4。
9、从考古学上论中华民族文化的多元一体性,中国文化月刊(台湾),1994、2。
10、中华民族文化学——中国民族学与中国文化研究的全新拓展与整合,东方丛刊,1993,2-3。
11、粤西壮族铜鼓多维文化浑融性的深层透视,广西师大学报,1994、2。
12、中华民族文化学研究对象的新统合,贵州民族研究,1996、4
13、多维文化聚合与壮族抒情悲歌繁荣的原因,民族艺术,1996、2。
14、多维文化渗透与民族文学史观的变革,民族文学研究,1997、2。
15、中国人类学研究方法的点线面模式,广西民族研究,1997、2。
16、诗性思维理论与中国诗学精神特质,广西民族学院学报,1997、4。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1998、1。转载
17、中西汇流,理性回应,中国社会科学(北京),1998、3。
18、宏观思辨与微观实证相结合的新学科建构方略,民间文学论坛,1996、3
19、海外社会人类学家研究汉族社区的方法论特征(执笔),广州社会,1997、2。
20、中国民间宗教信仰现状与改革的思考,民间文学论坛,1997、4。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宗教》1998、1、转载
21、海外汉学人类学:方法抉择与价值取向,广西民族学院学报,1999、1。
22、关注民生,体认民心——华南紫村族群生存境况与精神世界的人类学考察广西民族研究 ,1999、2。
23、多重的认同,共赢的汇融——壮汉族群互动模式及其对消解民族矛盾的启示广西民族研究,1999、4。
24、变迁中的华南茶山社会经济与文化,收入黄淑娉主编《广东区域文化调查研究报告集》广东高教出版社,1999年版。
25、茶山工业发展状况调查报告,收入黄淑娉主编《《广东区域文化调查研究报告集》广东高教出版社,1999年版。
26、教育功能与人格提升——华南农村教育现状与革新机制《人的素质》论文集,台湾法鼓大学出版发行,1999年。
27、边缘意识的新解读,民族艺术,1999、1。
28、 审美人类学:价值取向与方法抉择,民族艺术,1999、3。
29、壮族文化开放性特征新探,广西师大学报,1999、2。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民族研究》1999、9。全文转载
30、文化全球化语境中的中国南方文学——跨学科对话与多视角阐释(合作,本人执笔)东方丛刊,1999、1。
31、恬淡劲健的人生,人类文明的范本——红水河流域人文资源的审美人类学综合考察与研究《红水河文化研究论文集》,广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
32、激扬民族潜能,共创和乐美境——论21世纪壮族地区精神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广西民族研究,2000、4。
33、作为审美人类学理论潜源的后现代精神,东方丛刊,2001、2。
34、学科交融创新与民族地区研究生培养模式的重构(合作)民族教育研究(北京),2001、3。
35、西方旅游人类学理论与中国旅游文化研究(与戚剑玲合作)广西民族研究,2001、3。
36、审美人类学的学理基础与实践精神(与王杰、海力波合作)文学评论(北京),2002、4。
37、从民俗与旅游的制衡机制论漓江流域民俗旅游的开发策略收入《多维视角中的旅游文化与发展战略》,
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年。
38、经济形态制衡中的婚姻习俗与亲属制度的变迁——华南紫村壮汉族群婚姻文化习俗的人类学调查与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2、4。
39、波特夫妇华南茶山调查的追踪研究,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4、1
40、天人和谐,文明共生? ——桂南-环北部湾区域人文资源的审美人类学调查与研究收入潘琦主编《广西环北部湾文化研究》,广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
41、审美人类学的兴起,收入汝信 曾繁仁主编《中国美学研究年鉴2002卷》,河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
42、华南茶山的多重文化意象收入庄孔韶主编:《时空穿行——人类学回访论文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43、《瓯骆族裔—壮侗语民族的族群记忆与人文重建》,《广西民族研究》2005年第3期
44、多重力量制衡中的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与开发——以广西若干民族文化艺术资源开发个案为例,《民间文化论坛》,2005、1。
45、红水河流域文化艺术遗产保护及其衍生载体的建设,《贵州民族研究》,2005、2。
46、漓江流域“小传统”场境中的旅游开发与文化保护,《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2。
47、中国人类学重心的转移与研究领域的拓展,《河池学院学报》2007、4。
48、关于开展南岭民族研究的构想,《广西师大学报》2008、2。
49、审美人类学研究的回顾与反思,《柳州师专学报》2008、2。
50、人保护文化?抑或文化拯救民族?——关于文化保护基本理论的人类学思考,《广西民族研究》,2008、2。
51、中国文学地图整体景观的建构与中华民族文学史体例的建构,《民族文学研究》2009、1。
52、南岭民族走廊文化积淀与审美人类学研究的拓展,《文化遗产》2009、3。

科研项目>

1、国家社科基金课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壮族民歌习俗传承现状的跨学科调查和研究》,已结题。(2005年度)
2、国家社科基金课题:《社会文化人类学与壮族地区的精神文明建设的实验和研究》,独立主持。已结题。(2005年度)
3、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课题:《文化保护与社会发展——壮族民歌文化习俗传承与延续的调查和研究》(2005年度)
4、国家社科基金课题:《中西部开发与珠江流域少数民族文化的创造性传承和发展》,独立主持。已结题。(2000年度)
5、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西部开发进程中壮侗民族教育的跨学科多视角探究》。2002年,
6、广西区课题:1998-2002年《审美人类学系列研究》,王杰主持,主要参加。
7、广西社科十五规划课题2003年度:壮族歌圩文化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审美人类学探究,主持,已结题。
8、2004年广西百名教师学科带头人项目:歌咏文化资源与壮族社会发展,主持,已结题。>

获奖情况

1、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开发民族审美文化资源,推动民族地区中文学科教学改革》,核心成员,排名第二。
2、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八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审美人类学的理论与实践(著作)
3、广西壮族自治区优秀教材奖二等奖:中国文化概论
4、广西壮族自治区2001年教学成果奖二等奖;(与王杰等合作,排名第二)文艺学与少数民族文学的跨学科交融
5、广西壮族自治区2004年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与王杰等合作,排名第二)中文学科为民族地区社会文化发展服务模式和途径的探索
6、广西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壮族精神文化:传统特征与现代建构
7、桂林市第六届文艺创作与表演“金桂奖”:审美人类学的理论与实践(著作)
8、教育部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壮族文学发展史》(与人合作)

日期:2011-05-10
阅读:
作者:
字体: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lixj | 来源: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0)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