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李莉

方李莉简介

方李莉 女,江西都昌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士(师从著名工艺美术理论家田自秉先生,),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博士后(师从著名社会学人类学家费孝通),美国肯塔基大学艺术学院访问学者。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人类学研究所所长,学术委员会委员,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会长,英国杜伦大学高级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北京市第十三届、十四届人民代表。

一、主要学术成就

于2006年牵头成立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并任首任会长,并于2004年在创办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人类学研究所,并于2003年在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开设艺术人类学的课程。多年来为推进中国艺术人类学的发展和学科建设做出了许多的努力。撰写了系列有关艺术人类学理论探讨的文章,出版了专著《艺术人类学》(合著),《艺术人类学的本土视野》,还发表了论文《审美价值的人类学研究》、《艺术人类学研究的当代价值》、《何谓艺术人类学》、《艺术人类学发展沿革与本土研究》等,主编《艺术人类学系列丛书》(该丛书分艺术人类学理论、教材、田野考察,国外译著,论文集等20余本)。在方李莉艺术人类学的研究中,田野工作是其的核心部分,二十年来,其在田野方面的成果分如下几个部分:

(一)早期景德镇研究

1993年至2001年期间,花了九年的时间,通过梳理了大量的文献梳理和访谈了从事不同行业的民间陶瓷工匠,做了大量的口述史,最后完成了《景德镇民窑》《传统与变迁——景德镇新旧民窑业田野考察》《飘逝的古镇——瓷城旧事》三本专著,近一百万字,还发表了《血脉的传承》、《传统在现代化中的重构》、《血缘、地缘与业缘的集合体》等论文。

(二)西部人文资源研究

2001年至2007年担任国家重点科研项目——《西北人文资源环境基础数据库》、《西部人文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的课题组长与首席专家,课题组由中国艺术研究院牵头,联合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和西部地区的四十几个院校及研究机构的184名学者参加,横跨十余个专业领域。由费孝通担任总学术指导。(课题历时八年,共完成了“西北人文资源基础环境数据库”的建库工作。通过资料梳理、实地考察和个案分析所做的理论研究,完成了73篇实地考察报告,编辑为五本报告集;四本考察笔记;三本论著,共400多万字。其中,《从文化遗产到人文资源——西部人文资源研究》(60多万字)为课题总报告书)。方李莉个人完成了《遗产:实践与经验》,《西行风土记——陕西民间艺术考察》,《陇嘎人的生活变迁——梭戛生态博物馆研究》,《文化自觉与非遗保护研究》等专著。在这一系列的研究中,方李莉所提出的“从遗产到资源”的理论,为后来其所提出的“文化的重构与再造”的理论打下了基础。其认为,在后现代社会中的文化再造与在生产,都是建立在各自文化原有的历史知识的基础上的,因而在当今时代“遗产”(传统文化)成为了新的文化、政治及经济再造的资源。而艺术成为新的可消费的形象符号,促进了文化产业的发展。

(三)对中国陶瓷史的研究

中华文明是具有悠久历史,并有大量的文献记录的高级文明,在中国做人类学研究,离不开对历史的梳理。因此,方李莉多年来一直对中国陶瓷史的研究有兴趣,她认为,中国的陶瓷史始终与全球的物质文化交流史有很深的联系,而且其长期研究的景德镇曾作为世界的陶瓷中心,也一直充当着陶瓷全球化传播的发动机,其希望通过这一研究将历史与现代的田野点相互联系,勾画出一幅波澜壮阔全球文化互动的图景以及全球陶瓷图像的跨文化研究。为了完成这部中国陶瓷史,方李莉前后花了十几年时间,足迹遍及亚洲、非洲、欧洲、美洲的许多博物馆,2013年由齐鲁书社出版了上下两卷100余万字的《中国陶瓷史》,是目前第一部从艺术人类学角度完成的,文字最多,篇幅最大,而且具有全球视野的中国陶瓷史。这一研究奠定了方李莉的历史观和全球视野,并关注到跨文化艺术符号的对比研究,诠释了全球文化符号的循环影响与再造的关系,以及陶瓷业兴衰与国际贸易的关系。为其目前尚在进行的“景德镇陶瓷手工艺百年变迁的人类学研究”打下了基础。

(四)近期对景德镇的研究

从2013年开始其带领一支研究小组与英国杜伦大学著名人类学家皇家科学院院士合作启动了《景德镇陶瓷手工艺百年变迁的人类学研究》的课题(中国艺术研究院项目),在景德镇做研究。课题结束后将完成一套《景德镇陶瓷百年变迁史》(共三卷:上卷:百年的现代化诉求(1904年初到1949年),中卷:计划经济的实践1949年至1995年,下卷:传统的回归与复兴(1990年2014年),专著:《景德镇:一个来自传统手工业城市的现代性思考——当代景德镇陶瓷艺术区个案研究》。两部口述史:1、《迈向工业化发展的景德镇(1949年至1998年)》、《传统文化复兴中的景德镇(1998年至2015年)》。该系列的研究采用历史与现实田野相结合的方式,对一个传统手工艺城市的复兴转型及重构做了一个解剖麻雀式的研究和记录,完成后,将是对文明国家的艺术人类学及物质文化人类学研究的一大贡献,也是有史以来的第一部历时性与共时性并重的地方性工艺美术百年变迁的人类学民族志。也是对百年中国现代化百年求索历程的一个侧面的完整记录和研究,对探讨中国未来社会发展之路的研究也将是一个重要的贡献。

(五)关注城市艺术田野的研究

方李莉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关注到由景德镇当地陶瓷手工艺人构成的艺术区,2006年以后,又关注到从上世纪90年代末至今,不仅在传统陶瓷手工艺城市景德镇的废弃工厂和近郊农村,出现了许多由外地艺术家与当地手艺人共同构成的艺术区。而且在北京的郊区,也分布着大约上百个“画家村”。这一现象不仅是在中国,在许多发达国家都是如此。方李莉认为,这一现象与全球化及后工业社会的城市功能转型有着非常深刻的联系。与此同时,其承接了文化部委托的“798与宋庄艺术区发展研究”课题与中国艺术研究院课题“景德镇陶瓷手工艺复兴百年变迁人类学研究”,同时,指导了两位博士生到798,两位博士生到宋庄,一位博士生和四位硕士生到景德镇做研究,完成了系列的相关博士,硕士生论文。通过大量的田野资料和艺术区民族志的研究,方李莉发表了“艺术人类学研究的新转折——城市艺术区研究所带来的挑战”,“城市艺术区田野给予的启示——景观消费与身体性体验”,“文化的重构与再造——景德镇陶瓷艺术区考察”等论文。并提出了“如果说早期人类学所关注的是静态的文化法则,后来更多关注的是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接触所引起的文化变迁,还有移民社会引起的文化“同化”与“冲突”。那么,在当今社会可能更要关注的是“文化的重构和再造”。”并认为,在未来文化的重构和再造的过程中,艺术及文化产业将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而艺术人类学的研究将会在人类学的研究领域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所承担过的研究课题课题

一、国家哲学艺术科学资助的国家重大课题“西部人文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

二、国家科技部资助的国家重大课题“西部人文环境资源基础数据库”;

三、国家哲学基金艺术学重点项目“社会转型与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研究”;

四、蒋经国基金会资助的大型国际合作课题“历史视野中的中国民间社会对比研究”中的子课题“景德镇陶瓷手工艺的传承与社会发展”(与法国社会科学院合作);

五、文化部委托的课题“798与宋庄艺术区发展研究”;

六、中国艺术研究院委托课题“景德镇传统手工艺百年变迁人类学研究”。

三、出版专著所获得的奖项

2003年专著《传统与变迁——景德镇新旧民窑业变迁》获中国艺术研究院优秀专著二等奖,同年获华东地区哲学社会科学图书出版二等奖;

2005年专著《景德镇民窑》获中国艺术研究院优秀专著二等奖;

2010年专著《遗产·实践与经验》获第三届中华优秀出版物提名奖

2015年专著《中国陶瓷史》获第五届中华优秀出版物提名奖

2015年《中国陶瓷史》获华东地区古籍出版特等奖。

2015年《中国陶瓷史》被列为中国社科基金学术外译项目

四、其他奖励与荣誉

2006年 被全国总工会评为 “全国女职工建功立业标兵”;

2006年被评为文化部的优秀专家;

2007年被国家人事部及文化部联合评为“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先进工作者”;

2011年被全国女联评为“全国巾帼建功标兵”。

2014年在APEC女性领袖峰会中,荣获“2014APEC最杰出女性奖”。

五、主要国际学术活动

2002年至2008年期间,曾多次被邀到日本爱知大学,名古屋大学,韩国的弘益大学,岭南大学等大学做学术讲座。还多次到台湾和香港参加学术会议。

2009年至2010年期间被邀请到美国肯塔基大学做一年访问学者,同时还被纽约大学、阿弗雷德大学、加拿大拉瓦尔大学等邀请做学术讲座,参加了2009年的美国人类学大会。

2010年11月被法国巴黎中国中心邀请,2011年元月被德国柏林中国文化中心参加“发现中国”讲座系列,面对法国和德国听众做学术讲座。

2012年参加联合国教科文非政府组织在印尼巴厘岛举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论坛,代表中国学者发言。

2012年受美国纽约华美促进社的邀请和哈佛大学南希教授合作,在该美术馆策划了“新瓷(New China):景德镇百年当代陶瓷艺术展(1910-2012)”,在展览期间做了系列有关景德镇陶瓷艺术的讲座,引起巨大关注。

2014年被英国杜伦大学高级研究院聘为该院高级研究员,并应邀于2014年10月至2015年1月在杜伦大学做研究。

日期:2009-04-07
阅读:
作者:
字体: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admin | 来源:
本文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0)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