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睦崴:用艺术人类学的方法和观察角度研究与思考现代艺术和美术

今天,我们身处在一个人类历史上最新的时代——数字化信息和太空科学为标志的后工业社会,也是一个后现代文化的时代。在这个从未有过的伟大的历史时期,人类社会的面貌是以人类自身的空前自豪并且被高科技现代化和先进生产力所产生的“物化人生”笼罩的迷雾般的所谓“21th”的多元为基本特征的。就是在这样一个似乎一切都在进步与发展的当今时代,你或许刚刚、也可能早就感悟到:比具有逻辑性的人类文字早不只多少个世纪的具有时间和空间性的声音和图形为主要形式的人类艺术、不仅失去了原始时代的精神文化的象征能力,也在某种程度上丧失了古典时代的真实地再现于描述的能力,艺术似乎中断了与超验存在王国的联系,放弃了艺术作为一种世界观,并对世界或历史进行解释的特征,常常是投入进虚无主义梦域。在艺术愈来愈边缘化甚至被融入其他文化中的当今,有必要对传统的艺术观念和美学习惯提出质疑,从而找到更为客观准确的方式来重新审视艺术、尤其是视觉艺术和它的主干绘画,雕塑等美术领域的真正属性、它们与人类社会及生活的关系究竟是什么?是当代美术乃至全部艺术宏观思想理论领域继续解决的问题;而现实的社会需求及人与社会在美学美术乃至全部艺术中的“精神断裂”之状况的愈发显现,也增加了解决问题的急迫性、否则黑格尔在一百多年前提出的艺术是否会终结的命题。真的会出现在我们这个时代的某些层面上了,至少在我们的“人与社会”会受到实际意义上的“艺术终结”的负面影响、尽管常常表现为迷乱的、琢磨不定的、显示出的结果不明晰这样的形式。但量子力学的原理和量质交变的宇宙规律常使我们对此有某种担心。当社会与人在这方面明显的表现出“问题症候”时,那将是我们这个时代之大不幸矣。而传统美学思维影响下的艺术观念是非常局限的,它们仅从表层的审美意义上来思考艺术和绘画作品的形式外在,对艺术的深层次属性尤其是艺术产生与发展的社会历史渊源几乎不涉及也没有能力涉及,传统美学艺术学是带有抽象思维特征的哲学方式来看待艺术的,而人类艺术的内涵是更加深刻和庞大的,是抽象的理论专业的局限或仅对形式美规律的探究所不可能完全揭示的。唯有从人类学的分支------艺术人类学的角度和视野,站在人类科学的更高层面,才可以探寻到艺术,尤其是艺术中最古老的美术视觉领域的全部性质。这是一种集文化种族,社会历史,宗教祭祀及政治粘合(不认为是服务功能,而是:政治是一种艺术形式,而艺术则是换了形式的政治及宗教等等,等同并归属于经验性较强的研究方式和观察思考的角度视野。因为艺术与宗教、政治、社会发展等同属于文化的概念,从人类学的研究中我们未能可以发现艺术常常是融于人类发展史和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之中而并非传统艺术学理论所强加给近现代社会的狭隘的“专业定论”甚至艺术从宏观意义上并非是独立的,而是人类文化中普遍存在着的最古老最明显的符号或是一种功能性极强而审美属性从属于第二位的“生存方式”近现代美学艺术只不过把我们本应理解的,同时也是被数十万年的人类史所考古证实了的艺术演变的某些形式同艺术这一巨大主题分割开来了,并强加给了近现代社会的理论系统和职业的划分。而事实上艺术的真实性质是不以这种“强加”为转移的自原始社会一直延续至当代的人类社会、根本属性从未发生过丝毫的改变、知识人类自身的认识体系偏离了客观世界的历史真实而已。重新认识与研究不仅会给以往的美学和艺术学带来全新的思考与新的视角,新的方法论;更重要的是要在偏离的认识轨道中拨乱反正,以更客观准确的教育方式来传播艺术尤其是美术为主的造型艺术的社会功能第一。而审美属性从属位置------这一历史真相,从而引导社会与民族对艺术的吸纳与理解,满足历史赋予我们在后工业时代的提高民族文化整体实力的需求。用人类学和艺术人类学方法和视野来修复与定论是完成拨乱反正的唯一有意义的必由之径,而不是由传统美学和艺术学来承担这一由于它们的狭隘性和局限性所无力承担的历史重任。

(二)关于人类学和艺术人类学

现代人类学已有100多年的历史,英国人类学家弗思先生的学生费孝通先生在上世纪40年代翻译了弗思先生的人类学小册子《人文类型》时就已经开创了中国人类学的研究历史。人类学虽然和所有的人文社会科学一样,都是“人的科学”(the science of man),但是人类学至少包括了如哲学的人与自然的关系,社会学的社会研究,政治学的政治研究,经济学的经济本性和活动的研究和管理学的关于人的管理等等。归纳人类学的任务基本是七个方面(1)种族特征与心理差别:(2)人与自然;(3)原始社会的劳动与财富(4)社会结构的某些原则:(5)行为规则;(6)信仰(7)人类学对现代的研究价值。人类学对现代的研究价值。人类学和艺术学结合的学科就是艺术人类学,它是人类学和艺术学的共同分支。人类学的工作方式通过“田野”考察收集整理,进而在理论上产生符合人类发展规律的定论结论及研究成果,并不断充实和创新。而艺术人类学也要吸收人类学的田野工作方式展开,研究的对象,内容和目的与艺术学基本一致,但由于使用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和视角。则又区别于艺术学。“田野”是人类学和调查考证来源地、也是人类学家的舞台和必要的前期训练。“田野”在早期人类学研究中主要是指远离都市的牧区农区或荒野:被称为“异文化区”,主要通过对原始民族宗教政治经济文化的来源与发展规律。随着近现代社会历史的进程,人类进入21世纪之当代,全球一体化和边缘“田野”的消失整个社会的综合文化环境的大区域,就都是人类学和艺术人类学家的考察的“田野”了。人类学家的田野考察揭示出艺术人类学对所研究的对象采取的社会和方位的自觉移位可成为理解社会与文化生活的极有价值的方法论。艺术人类学不但在人类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剖解艺术与人类社会历史的关系,而且在狭义艺术方面自一开始就反对西方民族中心主义,注重政治经济较为边缘的区域民族历史知识, 就如同在中国也反对汉族文化中心主义一样,精英艺术,民间艺术和边缘区域艺术及非体制内艺术等都全方位地在其研究思考的范围之内。给传统的艺术学注入新的理论价值与活力。

(三)人类学和艺术学对原始艺术和现代艺术的考察与认识

人类学的大量田野考证和系统研究证实,艺术的最古老的形式是声(音乐)和图形(美术)、后来则产生舞蹈以及由此开始漫长的演化。在没有文字的时代和无文字的民族中,人类社会在生活、礼仪、祭祀、庆典中无一不包含着艺术、考古学家和人类学家定义:人类社会是从没有艺术是从没有艺术这一概念但又无处不是艺术的时代开始经过漫长的历史跋涉走入今天的。更令人惊奇的是在原始和现代的社会中,这一状态方式并没有发生重大或根本的改变、要是说有改变的话,那只是自古典时期以来。作为有组织的合理的近逻辑的并具有分析特征的系统记忆与表达的文字所促进的将艺术独立分割出来的思维与实践的结果。在实际上,真正的艺术是指伴随原始人类直到当今社会的艺术的“社会存在”而不是如黑格尔所说的把原始艺术称为艺术前的艺术“这种狭义的以纯粹的外在美学定义的艺术品和艺术品形式。从原始至今,人类社会中艺术和艺术品生产几乎没有区别、人类生活的每部分都充满着艺术的象征,艺术现象和艺术想象力,如同在无文字时代的原始人类,每个人都会歌唱骑舞和制作手工艺品一样,现代社会几乎所有造物产业,仪式、资源布局和政治机构中也都存在着艺术的设计、丝织、符号、图形、色别等视觉因素及行为、均衡等非诗句为视觉艺术的含量。在当代所有领域为了视觉满足-------这一艺术的基本要素而投入的人力财力物力几乎要比功能需求投入大一至两倍以上甚至更多,艺术已成为政治经济宗教科技等领域的附和物和组织物,难以割离。如果没有艺术(尤其是视觉艺术)要素,也就没有近代文明史甚至没有人类历史。人类的历史早已通过考古学和现代社会科学证实,人类社会生活和艺术几乎不存在截然的界限,这就是首先从社会功能考察艺术的人类学家在其专著中很少专门提及狭义艺术分类和艺术形式与审美等单独讨论的原因所在。艺术是以幻想和显现(外形)来产生效果的,这是艺术的生产手段,在显现领域中,比起自然界来,大多是由任意和无规律性统治着,因此黑格尔就将作为美的艺术列入不能成为科学研究的对象之中了。美的艺术的特征从根本上弃除了一切科学的基础。作为以科研为特征的人类学在讨论从原始到现代艺术时,从来就没有将艺术美这样的概念加入其中,并认为无论原始艺术还是古典时期的艺术直至当代艺术,不仅是艺术家个人心目中的任意产物,更不仅仅是为了表达愉悦或用于审美的产物。在原始艺术创作时,并非艺术家个人的自由创作,也不是按照审美设想进行创作,而是考虑宗教仪式和部落社会的功能。人类学家是从社会学角度出发,认为艺术家是社会大组织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艺术与政治、农业、经济、宗教和教育有机地溶为一体,在原始艺术中无论面具肖像还是其他视觉图形并非个人情性单独表达而是并不注重审美因素的群体文化的表现。只有普通艺术学理论才将艺术家视为人情绪的独自宣泄和反叛者。

在二十世纪初叶,狭义艺术支撑者们突然对人类学家从社会历史角度考研的人类艺术-------如原始艺术产生了仍然是狭义的审美上的兴趣。这是因为,欧洲先锋流派艺术家在沉缅于几个世纪的经院风格和写实传统之后,追求更自由表现的抽象化艺术视觉风格,于是将用于种族考古学研究的原始艺术研究的,他们除了从直接的视觉经验中认识原始艺术作品之外,其他方面的知识几乎为零。法国人类学家洛德说,非洲艺术既不是艺术家本能的纯粹产物,更不是狂迷和狂想的结果。在两次世界大战中,荒唐与可笑的对非洲艺术赶时髦式的盲目收藏与肤浅的热衷,使许多欧洲人自做从命地把原始艺术和非洲艺术与儿童与疯人艺术扯在一起,于是,反常的模糊的特殊的艺术创作形式掀起了闹剧一时热潮。而其实非洲艺术是一种十分自觉与理性的艺术,要成为非洲艺术家,需经严谨的职业学习,要掌握美学规则又要了解社会准则.弗拉盲克和德国表现主义自认为非洲艺术中有本能的狂想,其实是主观的和不准确的定义。人类学家认为通过对原始艺术田野的考证得出的漫长的人类历史即是艺术普遍伴随和无处不在的历史、也是艺术的作用与功能推动社会交流记忆与传播的历史、完全不是近代理论家们以外观审美为表层刺激于他们的大脑进而产生封闭性的自我主观意识的投射。只有对原始社会以来的艺术与社会溶合式的调查研究分析整理之后,才可以了解到原始艺术品与现代西方社会意义上的艺术品完全不同,才又发现艺术在社会发展中的独特功能,仅仅通过审美感知不能了解这些涵义、符号的意义既不能直接感觉到、也不是普遍可感性、因而它不属于审美涵义。人类学家从社会学视角出发,认为原始艺术家是社会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社会中政治农业宗教和教育功能都是浑沌一体的,原始面具和雕塑艺术并非是个体情感的艺术化表达,而是社会传统的表现,在这种社会中审美思维充其量是扮演一个小角色罢了,而这一定义的意义在我们今天的后工业之现代社会其实更是如此。如果近现代艺术理论和人文社会科学理论不出现如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偏差离误之现实结果并受其影响的话。这样,我们也许就会明确地感知非洲原始木雕和面具在给欧洲许多艺术家带来灵感,同时影响了21世纪许多现代艺术家并开创了许多新流派,但同时更为重要的是这些面具、音乐、图形首先是由于仪式、农业、宗教和部落等级的需要而创作出来的、非洲土著民族艺术的目的是为了纪念开天辟地的大事,而正是这些大事导致世界和社会的产生,人们用艺术回忆反抗重复这些大事、或可说是在表现永恒的真理、并使真理不断的恢复活力、为的是让现实和神奇的创世纪吻合同脉、因为真实乃是身在精灵的协助下创造出来的。艺术起着时常提醒人们注意生活中的真实和神话的作,保持集体活动和结构、诉说世界的丰富、使人的价值能免除在历史的长河中的蜕变、人在其中意识到自己在世界中的位置。而在群体行为艺术中,人看到了生与死、感受到生死的意义。在印第安部落中也一样,美国印第安系纳瓦荷人的语言艺术十分简练和深奥,被近代政治和战事直接使用并显示出极大的效用,直到今天用这种语言艺术充实的军事密码仍未被破译过。艺术自原始社会至近现代首要的职能不是审美,而是为了描述真实的社会历史,是为了象征、意义的表达、也是对宇宙万物的理解、是人对万物和神的一种理解和认知。是为了如同在混乱时期的姆布蒂人遇到狩猎失败和人死亡事件时,用艺术的声音和图形让他们认为导致不幸的发生的森林高兴起来,从而免受挫折与灾难。艺术人类学家通过“田野”考察研究分析的结果是:艺术在人类早期原始社会中是精神与物质世界的功能因素、不存在什么独立的。自律的,无任何社会功利目的艺术、艺术不仅是一种审美形式,也不是一种哲学理念,原因是、文化不是封闭在人们头脑里的东西,而是在具体公共符号上体现出来的体系,“公共符号”(public symbols)指社会中一切物,事项事件,关系、活动、仪式和时间等等。又是处于同一文化共同体的人表述自己世界观价值观和社会情感的交流媒体、而艺术就是“公共符号”也是认知的集体表象和文化解释体系等等。社会成员通过这些符号交流与维系世代,而艺术的内在的价值与意义远远高于它的外在形式。艺术是人类记忆与表达历史中帮助人类记忆文化和表达情感的工具、这应被称其为时间的记忆与表达。在无文字时代和民族时期,所有的社会记忆与表达都是用音和形象艺术进行的,只是图形(美术)才可以记录具体的形象和场景,美术(图形)记忆是一种空间记忆,也可说是人类介于声音(音乐)记忆与后来的文字记忆之间的一种极其重要而又特殊的记忆。此后才进入理性的易于书写传播的文字记忆表达阶段。文字是有组织合理的近逻辑的具有分析特征的系统记忆与表达。图形则是一种统和直观近美学的记忆与表达。由此可见,人类的记忆与表达史不是从逻辑性的文字开始,而是从具有时间与空间性的声音与图形开始的,所谓语言,歌唱,舞,音乐、美术、雕刻、服装、器具、设计与图形、建筑布局与外立面、园林、标记、旗饰、工业品功能外的形饰,仪式中的方略与色彩,一切物化的视觉因素和一切给人以触听视感的动静事件都属于艺术的范畴。也是说,在前文字时代,供人类交流、学习和理解这个宇宙世界的工具、是图画、音乐、歌舞、和诗词(音)、这个艺术世界构成了人类整个形而上的空间,乃是涉及整个人类文明原创可能的美学观点和结构。整个人类发展史告诉我们,艺术表达和记忆的世界是一个想象的世界而文字表达于记忆的世界则是一个理论的世界。

(四)科学艺术理论的重新定位是提高民族综合文化艺术实力的时代要求

在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后工业文明的今天,一方面,整个社会笼罩在艺术的世界里,时常听到“21世纪是设计的时代”这样的声音;一方面,自律的独立的被传统理论世俗和社会行政分为艺术家领域的艺术创作却像黑格尔所说的那样,失去了真实和生命、不能维持以往在现实中的地位、艺术对于我们已是过去的事了、失去无文字时代的精神象征和古典时代的真实描述。人们生活在以符号、商业气味十足的但却又是无处不是艺术的斑斓万花的光照之中,却又在精神上享受不到真正视觉艺术往日的高雅的心灵哺育;被称为社会关爱重要对象的人口文化素质提高体现者-----各种年龄段的儿童游历与五光十色的“无处不是艺术”的生活氛围中,却在单调的但同样也是艺术创作的电子游戏中从印刷制版到所用纸张处处体现出超现代社会的物质世界的优越性中可怜的与千篇一律的“卡通”形象为伴,似乎与“高雅的视觉艺术”隔离,成人的文学作品中和少年儿童读物中最具感染功能的插图艺术家的作品几乎荒芜了数十年月,似乎我们的儿童们被当代理论家和文化艺术引领者们毫无道理地列入了“退化”群体的行列,似乎他们失去往日儿童的“智力”或“审美”能力,不配享受绘画艺术创作带给他们伴随艺术熏陶与感染功能的艺术作品,而只能为商业图标式的“卡通”形象的“汲食”者和“乞讨”者。自黑格尔以来,谈论了一百年的艺术反而越谈越不清楚了。甚至就连艺术的边界如何界定也成了问题。在“无处不在的”人类学家从社会科学角度审视的“人类艺术与社会功能”的大艺术与自律的,封闭的“边缘”艺术系统没有理论上的清晰的分析,更谈不上对民族和社会观念的正确影响了。在这些事关全社会全民族文化意识形态的大是大非领域,自建国之后的十五年的时间,理论界和艺术引导者(机构)似乎进行有效的探索和积累,但自中国近二十多年的“新崛起”的历史机会到来时,靠国家财政供养的某些理论体系、尤其是艺术引领管理体系,基本是茫然中的束手无策,毫无对民族长久的谋略与作为,反而以“事物性”的岁月填充时常地、利用媒体在“列行公事”般宣扬自己的无为与虚空的存在。另方面,政治家们却一直在政治的框架下以政治的方式与语言宣传播散经济上的强大与民族文化艺术整体素质之间的科学关系并一再以提高人的软实力为施政目的任务之一的努力。但是符合历史原本规律的“秩序”(尤其是文化概念中的属于意识和思想领域)的建立。恢复、巩固、与延续、仅靠政治和国家权利的意志与愿望而没有影响社会发展的运动导向的理论的影响与引导是不可能成为现实的。对传统的美学与艺术学理论、艺术与文化引导体系都应进行拨乱反正的质疑。

正如冈布里奇所言意的那样,在文艺理论与艺术学的偏离社会与人类和艺术的整体关系的情况下,势必导致现代艺术产生最大的困境-------艺术背后的意义世界 抽离,无意识只有在外在形式的艺术,还存在欠基础吗?“为艺术而艺术”的口号,直接地将艺术牺牲给了表面“审美性”的外观。使艺术缺乏深度内涵的表达和富有穿透力的塑造。如同后期印象派也指责过旨在担心意义和内涵空冷的美国波普艺术的某些形式一样,法兰西政府则推崇自古典时期以来的描述反映人类现实社会的艺术与艺术家作为法国美术的官方主流长远导向与政策,而中国的理论界与艺术引领机构不具备如同经济上的“宏观调控”的能力,甚至根本没有意识,更无从谈起建立服务于统一与文化艺术为人类社会带来最大教育与熏陶功利为宗旨的,使宏观政策在社会现实落实与现实的专业管理和专业理论链接。直至官方美术语言或声明等等,即使开始思考这些,也已为时已晚,缺陷是长期的不可避免之物。但大仲马笔下的人物所云:画是为欣赏它的人而存在的,一幅画完美而没存感情,还不如让它有感情而存在着一些缺陷,真理的绝对性是不存在的,尽管人文学科和很难做到完全客观和科学性,但拨乱传统的从理论到理论的形而上的抽象思辨、空泛的在“艺术本质”和“艺术自律”上转圈的。如果我们换位用艺术的眼光看去,视野很开,包括纵向的时间纬度所含的文字后的文明时代。横向的空间维度、要注意研究欧美中国、日本,印度、也研究原始社会与艺术及古典时期与艺术、也研究土著民族和中国少数民族艺术,精英艺术、民众艺术、商业艺术、工业与建筑艺术、我们会对艺术的全面些的同时,我们会更加以人类社会功能第一的思维去制定艺术与社会的行动纲领和理论体系。我们会领会前工业化社会的世界观是神化宗教的被各大人群认知接受、都是生活情景通过声、符、图、的表达和记忆潜移默化到人的心中的,或为生活于其中的人们的“背景知识”也是自然过程与社会过程相结合的产物,是一种社会化的文化性的网络,是连接自然和文化或社会的巨大的过程系统,通过社会标准化的音、图符号功能在人的记忆轨道中储存、并被物化在许多生活设置中。这在艺术视野里就是一种艺术的表达和形式,物化成果就是艺术品。无论是政治仪式、鼓舞人心的演讲还是油画和汽车外观视觉冲击,都是艺术行为和艺术作品,在工具理性已渗透在各层面的今天,从艺术角度来认识社会,也是一种值得普及教育的认知方法。艺术作为人类文化的潜意识部分,应不断用精神分析法将其唤起。如童年记忆等等。潜意识部分的表达常常能够治疗现代社会心理疾病,这正是未来艺术学研究应当关注的领域,也是艺术人类学可以发挥潜力的地方。人类学的开展已从其文化结构,文化功能研究应用层面进入了文化精神领域的深处,其中含有潜藏的文化心理地域,这都是艺术人类学要涉及的方方面面。其结果可拓展艺术学研究和人类学本身、并对社会艺术与社会功能的更客观准确的关系探讨,提供更高价值的成果,其意义非同小可矣!

日期:2011-03-30
阅读:
作者:王睦崴(牟威)
字体: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上善若水 | 来源:
本文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0)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