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修建:美术理论的本土化何以可能?

美术理论的本土化何以可能?

中国艺术研究院 李修建

本土化是相对全球化和西方化而言的。古代中国,美术理论以书论、画论的形式存在。作者皆为文人士夫,其文化素养完备深厚,诗文书画多精,创作品鉴俱能。此间,传统文化神完气足,书画理论在思想底蕴、言说方式上一以贯之,源源不绝。及至晚清,中国遭遇“三千年未有之变局”,社会结构、文化格局为之大变,遂有“师夷长技”、“中西体用”、“全盘西化”等学说以为应对。西学的涌入,对以儒释道为思想根基的传统学术造成颠覆性冲击,书画之学自不能免。自此,始有美术理论的本土化问题。

随着学科建制、理论资源、话语方式等一概向西方靠拢,油画成为美术教育的主导画种,西方理论亦成为学术研究的模则。而传统中国集创作与理论于一体的传统文人难寻了,一变而为画家与学者两途。当代学科分工愈益细化,理论研究与艺术创作相去更远。在全球化势不可挡,西方学术占据主流的情势下,谈论美术理论的本土化,如下问题或可一思。

首先,本土化不是传统化。而今,传统文化语境已然消逝,社会变迁急剧进行,美术研究已无法回归传统的书画理论方式。即便研究者留恋故旧,强自为之,所得产品,怕也只是徒具其表的怪胎异物。所谓本土化,更多是直面自身的历史与文化传统,直面自身的艺术与生活经验,以诚恳平和的态度,“切问而近思”,进行理论的探讨与发见。

其次,就研究对象而言,自应放宽视界,立足深厚的艺术文化传统以及丰富多样的艺术实践。对于相对边缘的美术形态,如历史上较少受到关注,却具有重要研究价值的美术类别;以及充满生机活力,与人们日常生活发生密切关联的艺术形式,如少数民族美术、民间美术、宗教美术、新媒体美术等等,尤需值得关注,加以研究。

再次,研究方法上,不必固守一隅,对于中西美术理论,保持学习的热情,凡能为我所用者,不妨消化吸收,投诸囊中。此种态度,虽不免实用主义之讥,实则表明了研究者的开放心态与探索精神。如社会学、人类学方法,对西方艺术史研究影响至深,中国的美术理论研究亦大可借鉴,深入田野,广泛调查,在掌握大量鲜活资料的基础上,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进行理论的提升。此种研究方法,比之纯粹的理性玄思,所得结论,或许更有可取之处。

最后,研究者需有良好的学术素养。目前外部环境颇显浮躁,条条框框很多,市场经济无孔不入,对于学术研究不无消极影响。研究者更需以学术立场自持,少作趋时媚世之无益研究。清代王昱在《东庄论画》中劝勉学画者的一句话,对于当下的学者仍有教益,故录于此,以作收束:“常人由学而知,必须读书以明理,游览以广识,苦心探索,循习有年,亦可到神明地位。”

(本文发表于《美术观察》2012年第7期)

日期:2012-07-13
阅读:
作者:李修建
字体: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lixj | 来源:美术观察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0)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