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跃玲:民间艺术:传统与现代的文化再现―――湘西民间艺术的人类学解读

民间艺术:传统与现代的文化再现

―――湘西民间艺术的人类学解读

明跃玲

(吉首大学师范学院 湖南 吉首 416000)

民间艺术是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传统本身就是现代性的对应物或“他者”,必然与现代性进行互构,通过现代性来显现自我。民间艺术关注的对象不仅是艺术品或作品,还要关注其在当下语境中与百姓常态生活的联系以及传承人在当下的传承方式与生存现状。以人类学的理论研究民间艺术须重视研究对象的“当下性”,特别是对日常生活化的艺术活动的关注。

关键词:民间艺术;现代性;人类学

基金项目:本文为国家旅游局科研项目《人类学语境中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的实证研究:

以湘西德夯苗寨为例》(10TAAG019)阶段性成果之一

近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已成为地方政府与学者们关注的热点,其中的民间艺术因为能够转化为丰厚的旅游资源更是成为保护的重点。这些对民间艺术保护方式的研究一般倾向于挖掘、整理、收集文本或伴随着旅游业的舞台展演,对于民间艺术在现代化语境中的发展与传承少有涉及。在湘西地区,一提到民间艺术地方官员就会列出摆手舞、打溜子、茅古斯以及西兰卡普、蓝布印染等一些舞台展演与旅游陈列艺术,而对这些民间艺术在当下语境中与百姓常态生活的联系以及传承人在当下的传承方式与生存现状很少关注。民间艺术是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传统本身就是现代性的对应物或“他者”,必然与现代性进行互构,通过现代性来显现自我。本文以湘西地区的民间艺术为例,以人类学的理论从传统与现代互构的视角探讨民间艺术在现代化语境中的发展途径。

一、民间艺术与人类学

人类学是研究人类产生、发展的一门科学。它试图依据人类的生物特征和文化特征综合地研究人,并且特别强调人类的差异性以及种族和文化的概念。它的主要研究领域之一的文化人类学更是把文化作为研究人类及其活动的最重要的依据。其中对“文化”的关注是文化人类学作为一个现代学科的立足点。现代人类学先驱泰勒给“文化”下过这样的定义:“文化是一个复合的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以及其他人们作为社会成员所获得的一切其他能力和习惯。”正如马林诺夫斯基所认为的那样“文化不是刊印在书上的关于文化的记载,而是群众的活动,是他们活生生的生活的一部分,充满着有哭、有笑、有感情的言行举止。”[1]p15民间艺术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它成为人类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的主要根源是人类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产生的同时也必然地伴随着人类的种种行为。作为此种意义上的艺术,便为我们提供了理解人类行为,分析社会结构的重要手段。也就是说,艺术作为人类创造出来的有结构的东西,其本身就不能脱离产生它的人类的社会活动而独立存在。长期以来存在着一个把民间的、草根的东西看成是低级、俗气的,不能登大雅之堂,而把别人的艺术,主要是外来的艺术看成是高雅、纯粹的。比如认为交响乐高雅,对民间音乐却总觉得它通俗。而在人类学的范畴中尽管把包括艺术在内的文化分成大传统与小传统,但大传统不一定比小传统更高级,只是由于很多研究者以及他所属的知识阶层所掌握的文化非常容易受到权力的影响而使大传统而成了现代社会的主流文化。“大传统存在于学校或教堂的有教养的人中,而小传统是处于其外的,存在于不用书写文字的乡村社区生活中。哲学家、神学家、文学家的传统是一个在意识上的培养的传统,并输送下去。而最大部分人民所属的小传统被认为是被赋予的,不用仔细推敲的或被认为要提炼和润色的文化。”[2 ] (P70) “两个传统是相互依赖的,大传统和小传统之间有持续而长久的影响过程。”[2 ] (P7071)美的概念并不是单独地存在于艺术之中,它是在和社会、政治、人际关系等互动关系中逐渐地被大家认可才被承认为美,这当然包括“大传统”中的主流社会的认可。比如现在的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只有被政府认可才属于国家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才是有价值的。实际上很多属于小传统范畴的艺术,同样能融入大传统中。比如原本来自民间草根阶层的现代摇滚乐就是通过噪音以及单调的电子音乐的不断起伏来诉说对当代生活的批判,表现对当代生活电子化的反讽或再创造从而变成主流文化的。

 

以人类学的理论研究民间艺术须重视研究对象的“当下性”,特别是对日常生活化的艺术活动的关注。“随着艺术化因素大量渗入到大众的日常饮食起居生活,艺术性、艺术化的标准在相当程度上被私人化,在艺术与日常生活的相互跨界中,艺术与非艺术的界限不断消释。”[3]p85日常生活化的艺术行为实践内容理应进入民间艺术的研究视野。当我们研究湘西民间艺术的土家织锦西兰卡普时,重点不在于向当代的土家族人征询织锦的历史意义(不管是艺术的还是社会文化的),而强调的是那些织锦在当代土家族人看来的价值意义,以及对于当代土家族生活状况的影响等当下化的研究。

任何艺术都是文化的产物。民间艺术在对文化的思维方式上亦和人类学密切相关,注重对文化现象的描述,表现对其人文社科背景与文化意义的追求。湘西的丧葬歌是丧葬仪式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民间歌手们晚上在灵堂演唱的一系列民间歌曲,并配上锣鼓、拨子、唢呐等民间乐器,有时还在灵堂前跳起“撒尔嗬”。他们之所以在办丧事中要“唱丧”是因为湘西的土家族一直保持古老的“万物有灵”的灵魂观,认为人之死亡,并不是生命的真正绝灭,而只是肉体形式的腐朽,但其灵魂仍在。由于摆脱了肉体形式的束缚,灵魂显得更自由,可以无拘无束地随意漂流。在丧葬歌中,亡者灵魂在限定的时间内接受人们请来的神对它的超度,使它平安地离去。亡者灵魂有上天堂成为神、下地狱成为鬼两种归宿,没有归宿,亡灵就会成为孤魂野鬼,甚至危害一方。亡者灵魂的最好归宿就是送它到世间最好的地方即祖先的诞生地去安身,这也是对亡者最好的孝。人们在丧葬歌中通过人、鬼神、亡者的多方位的沟通对话,通过音乐的纽带桥梁作用,消去了人与亡者及道士平常的隔阂,出现了以孝堂为核心,以超度亡者灵魂为目的的相互贯通的整体状态。而汉民族丧葬仪式中表达孝道的最好方式是不仅要哭还要“泣之以血”。假如我们不从人类学跨文化的角度去理解,就会觉得湘西丧葬歌中的唱丧、跳丧简直不可思议。

民间艺术主要是由产生它的人所处的环境条件所决定的,要真正了解艺术,就必须联系创造出艺术作品的地理环境、社会环境、文化背景以及与诸“环境”相联系的人们的现实生活。在这种多重的社会文化结构中,所有的艺术都处在社会变迁的不断的 “运动”中,因而,只有在“活生生”的生活中,民间艺术才能够获得真正的生机。在湘西一些民间艺术的调查中发现,苗族山歌很有韵味,开头、收尾以及中间接近高潮前的几句,一般都有拖音。歌唱者可以尽情拖唱,拖音的长短,凭歌唱人一口气的长短而定,高昂明亮,开朗激扬。这种拖音展演的是苗族因迁徙而形成的时空距离感,表现出对祖先的追思与崇敬,由空间表现出地域的迁移所留下的空旷以及声音在山峦起伏中的物理距离感和心理蠕动感等等因素相结合而产生的。而且苗族山歌中“颤音”的运用很频繁,仿佛让人感到其嗓子在抖动,给人以一种极为苍凉、苦涩的感受。由于带有颤动性的装饰与唱法能给人以心灵和情绪上的震撼,让人体悟到一个民族在迁移途中的艰辛和重负之下对祖先的呼唤,这种音乐现象更是苗族这种世代迁徙民族特殊的文化心理表述。对于山歌假如忽视了他们作为一个迁徙性山地民族这些外在的文化因素的制约和作用,只是从音乐的“定式”来看待,必然会认为颤音只是一个“黑色幽默”。从这个角度来看,围绕着艺术品所发生的人的生活状态及其变迁,才是我们民间艺术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立场。

二、民间艺术研究与田野调查

人类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是实地考察,自马林诺夫斯基在特布里安群岛所开创出的具有现代学术意义的田野研究以来,把人类学从“安乐椅”上带入了以实证科学研究为基础的广阔时空之中。其所总结的“参与观察”、“深度访谈”等田野工作理论已成为现代学术界所通行的田野工作方法,这也使人类学告别了传教士的异域采风日记,而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以往我们对民间艺术的研究也是仅注重于研究艺术本身,研究民歌、戏曲实际上是观照在传统社会当中遗存下来的、民间已经成形的作品或准作品,由所谓“王者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的由音乐机构派出专职官员到民间收集民歌的民间采风活动。到了现代社会,由于诸如经济发展等问题,民族艺术也常常被“采”,其对象为服务旅游开发而向游客展演的民俗风情。只注重展演化的艺术,忽视了日常生活化与仪式化的艺术,久而久之,民间艺术成了城市人眼中的在舞台展演的“民间艺术”,成了为旅游业服务,为经济“搭台”的工具,成了可以经“专家”改编后“挤进”大众传媒时代的“主流文化”。这样的状况,在我国民间艺术界可谓愈演愈烈。

实际上民间艺术是人的思想、感情和心灵的一种形式,它所研究的是艺术与人的关系,关注艺术作为人的生活方式所承载的作用、价值和意义。它和人类学一样是对人的生存环境、生存状态的关注,不同于那种有政治、商业目的的艺术采风。因为艺术行为毕竟不同于商品,它具有活生生的现场性,需要研究者到达现场并根据现场情况进行随机的把握。民间艺术的“文本和演说情境是不可分离的,脱离了演说情景,文本就可能被误读。文本是由演说者和听众或观众共同构建起来的,要通过语境才能被充分理解”,“它的创作和传播过程实际上就是在特定场域中发生的言语和情感的交流行为。”[4]p29我们的民间艺术研究就是要考察这些文化物在特定生态中的发生问题及其社会文化渊源。因为社会文化渊源是现场发生的,是“活”的层面的艺术。而人类学的田野调查的方法正是一种对当下文化空间中“活”的文化的深度观照,应用于对艺术行为现象的分析研究,有利于我们分析某种艺术事象在社区中所受到的欢迎程度,还可分析出这一艺术事象在特定社区内的发展演变以及与整个社会的互动关系。

所以只有以面向文化本身的态度并首先理解了其“生存境遇”,我们才可能对其中的艺术行为进行整体的把握。从民俗学角度看,民间艺术首先是一种民俗现象,是一种生存境遇的显现,而不是职业化的舞台表演,是指那种非对象化的、和生存境遇密切相关的、具有源在生命力的艺术。我们在运用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方法进行田野工作时不只是观察它们对于我们这些艺术研究者有什么作用,应当注意到那些艺术品在当地人生活中有什么意义,当地人是怎么解释他们生活中的这些艺术现象的。比如说,我们把民间的苗族挫花作品收集起来汇编成册,可是,我们往往会忘记了挫花若是脱离了它的生活场景,或者不知道它通常会被贴什么位置,或者在什么时候贴,贴它的时候有什么仪式等等,那我们的挫花研究,大概就不能算得上是人类学意义的研究。

对艺术行为的活生生的、充满动态的生存境遇的关注,是民间艺术与人类学的共同出发点,而对这种活生生的文化的探讨则必须从田野工作入手。研究者们早就意识到了这点,他们非常注重对异国、异地民间艺术的实地调查。匈牙利出生的美国音乐人类学家赫佐格是北美印第安人音乐研究和实地考察的带头人;荷兰音乐民族学家孔斯特在印度尼西亚进行了数年当地音乐文化的考察;我国学者王洛宾曾深入甘肃、青海等地的少数民族搜集、整理了维吾尔族民歌《阿拉木汗》、《半个月亮爬上来》、《青春舞曲》、哈萨克民歌《黄昏里的炊烟》、《落色苍茫》、乌孜别克族民歌《掀起你的盖头来》等等。在这样一个相对论和多元化的时代,借助“他者”的眼光和智慧才能更好地认识和研究自我。因此民间艺术的研究“是对艺术整体的把握和对其在社会结构中所产生意义的全方位研究,以及在此之上对阐释空间和跨文化对话能力的追求。”[5] ] (P26)

三、民间艺术与现代性

民间艺术属于传统文化,在现代化的语境中,传统已成了现代的参照物,“‘传统’实际上是现代性的对应物和‘他者’,被用来表达‘现在’(the present)与‘过去’(the past)的割裂与接续关系,并几乎成为后者的代名词。”[6] ] (P48)在现代意义中传统还具有时间性与空间性。我们在谈论传统时,指的一定是过去的东西,这是它的时间性。传统要被延传和继承多长时间,才能被看作是传统呢?“如果一种信仰在形成之后立刻被摒弃,如果其创始人或倡导者提出或身体力行这种信仰,但却没有人接受它,那么它就显然不是传统,如果一种信仰或惯例‘流行’了起来,然而仅存活了很短的时间,那么,它也不能成为传统,虽然在其核心部分包含了作为传统本质的延传范型,即从倡导者到接收者这样的过程。它至少要持续三代人———无论长短———才能成为传统。”[7] (P1920)正因为人们常常把现实社会里存在的一些物质或非物质东西认定为传统的,传统又有了空间上的意义。换句话说传统在时间上的意义必须在空间里表达,即便是精神性的东西也必须通过“现在”可感知的个案或文本作为载体而体现。

民间艺术关注的是存活于现代社会中的传统文化。这里的“文化”指的不是先天性的、遗传的东西。它指的是人们作为社会成员学会、获得、后天形成的行为能力、概念和方式,以及人类对自身存在的诸方面的认知和由此构建的象征体系。“知识的对象是被建构出来的, 而不是被消极被动地复制下来的”[8] (P164)民间艺术尽管是研究传统文化的,但主要是研究现代社会留存的传统艺术,了解创造艺术作品的地理环境、社会环境、文化背景以及与诸“环境”相联系的人们的现实生活。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了解艺术人的社会文化背景,进入艺术人的现代生活和当下的生存状态之中,成了民间艺术研究的主要内容。也就是说当代社会的民间艺术本身就是与现代社会的结合。如云南的三道茶是由当地文化名人想象出来再由族人推向市场,印度尼西亚巴厘岛的cecak舞是德国艺术家与当地合作者编排的舞蹈。“而湘西辰沅一带的地方戏阳戏、蚌壳戏就因为太接近“原汁原味”缺乏欣赏性以至在当下社会备受冷落。”[9] (P74)因为阳戏、蚌壳戏的演员大多是老太婆或中年男子,特别是在唱情歌时还是男扮女装,又老又丑的男子扭捏作态的神态确实让人倒胃口。也就是说人们并不希望看到与他们想象中的“美”的东西不相符的“丑”的成分,他们也乐意接受经过包装重构后的具有民俗内容的节目。现代社会的很多音乐都是当下生活的描述。比如摇滚乐是西方当代最重要的文化现象之一,与当年的爵士乐一样都烙上了强烈的时代印记。西方人迷上摇滚乐,那是在高度工业化快节奏社会里人们身与心的需求,反映了当代人的心理矛盾和压抑。在以回归自然为主题的音乐中,有些音乐确实给人以一种美而恬淡的感受。摇滚乐中模仿森林里各种动物的叫声,将听者置身于美妙的境界。它既是对人类都市化压迫的一种放松,又是在工业化过程中对久违了的自然精神的追味,体现回归自然的主题。“在现代化的今天,纯粹原生态的艺术已不复存在,就是代表国家最高水平的每年的全国青歌赛中原生态歌曲也是经过现代音乐包装的,比如今年青歌赛的原生态金奖歌曲土苗组合《花咚咚姐》、《六口茶》就加入了贝斯等现代乐器。”[10] (P51)

民间艺术不只是要关心艺术品或作品,还要关心围绕着艺术品或作品所发生和存续的人际关系;这些艺术品究竟是怎么被生产出来的;它们又是怎么样被消费的;它们是怎么样流通的,最后,甚至它们是怎样被附加了更多的新的价值而传承下来或者濒临消失等。民间的作品其实一直在民间广泛地流传。比如年画,到过年的时候,人们把年画请回家,年画因此就离开生产它的社区,并通过消费而流布到了其他的社区。因此从人类学的视野看,人类学注重以人为本,而不只是艺术作品,甚至也不只是艺术的表现本身,而是人在生活中怎么创造这些作品的,围绕着这些作品究竟发生了那些关系,以及人们又是如何消费这些艺术品的。

在现代化背景下,民间艺术并不是静态的存在,一直在传承的过程中借用了不同的文化元素,这种通过借用来自不同文化的成分来强调自己族群的文化特定性,实质上是传统的再创造。“传统再创造实际上在传统的承继过程中一直存在着,只不过经过再创造的传统传到了下一代,就成为既定的了。”[6] ] (P48)我们目前许多被认为是传统的东西都经历了这样的过程。旗袍现在被视为中国的传统服饰,它的原型来自满清旗人,但原来并没有腰身设计。现今的所谓“唐装”也是传统再创造的。这些今天被许多人所认可的传统实际上是后人发明、创造或再创造出来的。在发明、创造或再创造它们的过程中,一些传统文化的元素与外来的元素进行组合或者传统的元素被重新组合。文化传承重要的外在动力是文化接触,它直接导致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采借。今天,美国的流行文化就包含了美国黑人的街头文化和英国蓝领工人社区文化,而整个西方流行音乐实际上掺杂了大量的非洲音乐成分。传统的再创造还包括为了政治诉求和经济利益而对地方和群体自身的文化历史遗产添加一些有意义的成分。当下地方政府最热衷的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对传统的再创造,在这里传统或民间艺术已然成为重新建构地方认同的重要资源。从人类学的视角看在现代化的今天研究民间艺术须重视研究对象的“当下性”,特别是对日常生活化的艺术活动的关注。

 

参考文献

[1]马凌诺斯基.文化论[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 2 ]Redfield Robert. Peasant Society and Cult ure[M].Chicago:Uni2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56.

[3]何明、洪颖.回到生活:关于艺术人类学学科发展问题的反思 [J].文学评论究,2006,1.

[4]万建中.民间文学引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5] 沈洽.“.融入”与“跳出”:民族音乐学之“道”[J].音乐研究,1995,2.

[6] 范可.“申遗”: 传统与地方的全球化再现[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8,5.

[7] (美) 希尔斯著,傅铿、吕乐译.论传统[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8]布迪厄、华康德著,李猛、李康译.实践与反思[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9]明跃玲.文化重构与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以湘西民族旅游文化为例 [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7,1.

[10]明跃玲.民族音乐的跨文化对话:读熊晓辉的《音乐人类学论纲》[J].民族音乐,2008,6.

 

[作者简介]

明跃玲(1963-)女,土家族,湖南花垣人,吉首大学师范学院教授,主要从事艺术人类学研究。湖南吉首,邮编:416000;电话:13574330090; Email:mingyueling63@126.com.

(原文发表于《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10年第10期)

 

Civil Art:Cultural Emersion of Tradition and Modern

-------The Anthropology Reading of Xiangxi Civil Art Ming Yueling

(The Normal College of Jishou university,Jishou,Hunan, 416000)

Abstract:The civil art is traditional culture with a place special feature. Tradition itself is a thing in response to modernity or"he", and inevitably carry on with modernity to reach with each other, and it presents ego through modernity.The civil art not only concerns art object or work and also concerns the connection of civil art between nowadays context and common people's normal life and concerns nowadays succeeding way and existence present condition of successors.That studying civil art by the theories of anthropology shoud pay attention to the time of research object,especially concern the art activities of daily life.

Keywords: civil art;modernity;anthropology

日期:2012-05-03
阅读:
作者:明跃玲
字体: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lixj | 来源:作者惠赐
本文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0)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