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第一届工作汇报

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第一届工作汇报

各位老师、各位朋友:

大家上午好!

我们学会于2007年2月7日被国家民政部正式批准成立,至今已有五年时间,按照学会章程的规定,今年是换届之年。上一届五年来的工作,到现在就告一段落了。在学会章程中,规定了我们学会的四项“工作范围”:

(一) 广泛团结和联络全国艺术人类学方面的学者和有关研究人员,开展艺术人类学理论方法与实践的深入研讨,积极推动实地的田野考察工作,努力使我国艺术人类学的学科体系逐步完善化。

(二) 定期或不定期举办国内、国际有关艺术人类学领域的研讨会,并致力相关学术成果的出版与宣传。为我国艺术人类学的学术研究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通过学者间的交流与研讨,促进我国艺术人类学学科建设的不断发展。

(三) 为了不断加强艺术人类学的学术研究与交流,并及时总结研究的成果与信息,为全体会员提供国内外有关艺术人类学研究的最新资料与信息,拟定每年推出《艺术人类学研究通讯》若干期。同时组织力量翻译和编写艺术人类学方面的专著与教材。

(四) 积极参与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的相关工作,以艺术人类学田野工作的优势,深入城乡基础社和少数民族地区进行民族民间文化才艺术方面的考察,为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的工作提供可靠资料与必要的理论支持。

这四项工作实际上也是我们学会的宗旨和努力的方向。五年来,我们的工作进行的如何呢?受学会秘书处委托,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向到会的会员们汇报上一届五年来所开展的工作。

一、学会规模不断扩大

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成立于2006年12月,成立之初,会员不足百人。近年来,我学会日益受到关注,越来越多的学者加入到学会中来,截止目前,会员人数有332人。每次学术会议,都会看到许多新的面孔,都会有大量新会员加入学会,本次内蒙会议,又有40余人加入我们学会,足以体现我们学会的活力和朝气。

我们的会员,基本来自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以中青年教师为主,同时吸收了部分研究生。会员遍布全国,还有少数海外学者加入我们学会,可以说学会规模不断扩大。

二、举办多次大型学术活动,为会员提供了交流的平台

学会成立至今,分别于2006、2008、2010、2011年举办了4次大型的国际学术会议,本次会议已是第5次了。每次会议之后都会结集出版论文集。第一次是2006年12月22日至24日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召开的学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研讨会。出席会议国内外学者近百人,收到论文约70篇,会后出版了论文集《艺术人类学的理论与田野》(上海音乐出版社2008年版)。2008年11月2至4日,在北京召开了以“传统技艺与当代社会发展”为主题的中国艺术人类学论坛暨国际学术会议,此次会议的论文集《技艺传承与当代社会发展——艺术人类学视角》也已于今年由学苑出版社出版。2010年11月5日至7日,我们又于北京举办了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艺术人类学研究”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此次会议收到论文近100篇,参会学者百余人,会议论文集即将由学苑出版社出版。2011年11月10日至14日,学会与玉溪师范学院联合主办了“2011年中国艺术人类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主题为“艺术活态传承与文化共享”,参会学者一百余人,收到论文100余篇,出版工作也正在进行之中。这是学会第一次和外地高校合作办会,此次会议给我们留下了美好回忆。本次会议由我们学会和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联合主办,参会人数估计超过150人,收到130多篇论文。

除了以上五次大型的会议,学会还承办或合办过两次会议,一是2007年6月2日至4日在北京召开的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田野考察工作方法研讨会”,此次会议由中国艺术研究院和台湾东吴大学联合主办,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人类学研究中心和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承办,会后出版论文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田野工作方法》(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年版),该论文集由学会名誉会长、文化部副部长王文章担任主编,方李莉会长担任副主编。二是2011年11月1—2日,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与北京大学社会学博士后联谊会合办了以“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自觉与国家形象”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

这些学术会议,一方面为广大会员提供了良好的学术交流平台,另一方面也都有效地提升了学会的知名度。

此外,2009年7月27日至31日,时任常务理事色音教授、时任学会常务副秘书长李修建博士、时任学会副秘书长安丽哲博士参加了在云南昆明召开的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第十六届世界大会,他们代表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参与了其中的“研究机构及个人学术展”。此次会议共带去展板20块,涉及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的学会介绍、活动情况、承担课题、出版成果等几项内容,有效地宣传了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

三、出版学术成果,促进学科建设

本次内蒙会议我们初次设立了“会员学术成果展”,与会学者共带来学术著作(论文)七十余部(篇)。五年来,学会会员出版的艺术人类学相关著作肯定远不止这些,我们也没有做一个全面的统计。据初步的印象,值得一提的成果有如下一些:

周星副会长主编的《中国艺术人类学基础读本》已由学苑出版社于2011年6月正式出版。该书共分三编,共收录国内外学者的研究论文43篇。方李莉会长与李修建秘书长合写的《艺术人类学》,正在编辑之中,即将由三联书店出版。何明副会长主编的“艺术人类学丛书”,目前已出三本:《仪式中的艺术》、《田野中的艺术》和《市场中的艺术》。王建民常务理事主编了“艺术人类学译丛”,包括《艺术人类学》、《艺术的进化》、《文化交流》、《制造现代主义》等。此外,像方李莉会长、麻国庆副会长、廖明君副会长、色音副会长、张士闪副会长,以及多位常务理事、理事和会员所带的学生中,有大量毕业论文涉及艺术人类学。这些成果的出版,将为艺术人类学的学科建设打下了基础,也为今后开设这门课程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书目。

四、开通学会网站,搭建交流平台

学会于2009年3月开通了新版网站——中国艺术人类学网。网站设有学会概况、学术动态、学者档案、著作推介、田野调查、理论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专题以及英文版等栏目。“学术动态”栏目旨在介绍国内外艺术人类学研究相关的学术信息,以及广大会员所参与的学术活动,所取得的学术成果。“著作推介”栏目,重在推荐艺术人类学相关的经典著作及最新出版的学术著作。田野调查和理论研究部分主要收集艺术人类学领域的研究性论文。目前网站已上传相关文近千篇,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和影响。

在这里,我们也希望广大会员能够更多地关注中国艺术人类学网,积极向网站提供您的学术信息、分享您的学术成果,使我们的网站更好的成为广大会员进行学术交流的平台,获取学术信息的窗口。

此外,我们还开通了一个中国艺术人类学QQ群(群号为95145239),目前已有240多位网友,以青年教师与学生为主,时常在此交流学术信息,探讨学术话题。也欢迎使用QQ的会员加入。

五、加强与学术刊物的合作,为广大会员提供发表学术成果的舞台

学会成立之初,即与廖明君副会长担任主编的《民族艺术》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民族艺术》所刊文章基本与艺术人类学相关,二者的合作对双方都是一个促进和提升。

2011年,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与《江南大学学报》合办了“艺术人类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专栏,方李莉会长为此专栏主持人,该学报为双月刊,每期刊登三篇相关文章。

此外,学会与徐英理事担任副主编的《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该学报主要发表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以及艺术人类学田野调查方面的论文。我们还有很多会员在学术刊物任职,像廖明君副会长担任主编的《民族艺术》,王杰副会长担任主编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张士闪副会长担任主编的《民俗研究》和《节日研究》,李立新常务理事担任主编的《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洪颖理事任职的《思想战线》,张燕萍理事和周军伟任职的《河南教育学院学报》,项江涛理事任职的《中国社会科学报》,均与学会有相当的联系和合作。

六、设立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工作站

为了推动国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与艺术人类学研究,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积极寻求与各地相关研究机构的合作。玉溪师范学院的湄公河次区域民族民间文化传习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以及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方面做了大量工作,鉴于此,学会特于2011年9月设立湄公河次区域民族民间文化传习馆为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工作站,并聘请该传习馆馆长张汉东先生为工作站站长。我们今后将继续探索工作站的合作形式。

七、今后工作的展望

可以说,我们学会在上一届的工作中,积极组织学术会议,增进会员之间的学术交流,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接下来的五年里,我们有如下几点规划:

1.设立“费孝通从实求知奖”,从每年的参会论文中评选出优秀论文,给以奖励。

2.加强网站建设,招募一些学生志愿者,进一步增强网站的知名度和学术影响力,为广大会员搭建良好交流平台。

3.以网刊形式定期出版《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通讯》,为广大会员提供学术信息。

最后,本次会议的成功举办,得到了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的大力支持,各部门领导各位老师以及志愿者同学们,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在此,我代表学会秘书处向大家表示感谢!

同时,我们的工作也离不开广大会员的支持。所以,我也代表秘书处向广大会员对我们工作的一贯支持表示感谢!

我的汇报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本工作汇报为2012年中国艺术人类学年会暨学会研讨会上,李修建秘书长受学会常务理事会委托所作。)

日期:2012-08-06
阅读:
作者:
字体: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lixj | 来源:
本文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0)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