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非遗”传承或面临断档 加强扶持势在必行

记者最近就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状态进行调研发现,非遗项目的传承问题仍未完全解决,部分项目甚至面临“人亡艺绝”的困境。非遗项目传承人建议,国家对他们应加强扶持,“扶上马”,最好再“送一程”。

部分“非遗”项目面临“人亡艺绝”困境>

截至目前,我国分三批共认定了1488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中耄耋之年者占到1/3。许多非遗项目后继无人,甚至面临“人亡艺绝”的局面。

“泰山皮影”是中国众多皮影戏中饶有特色的一支,其演唱、表演、伴奏均由一人完成,可称为“一个人的皮影”。事实上,这种艺术形式眼下也只有范正安一个传人了。他说:“我愿意无偿教,但是没有人肯来学。”

李兴堂是济南皮影戏的第三代传人。他说:“我从60岁开始琢磨皮影艺术的传承问题,今年75岁了,仍然在担忧这个问题:假如有一天我不在了,皮影艺术怎么办?”

调查发现,一些地方戏剧、曲艺类项目,由于文化体制改革、市场前景较差等问题影响,出现“收徒难”的情况;部分传统美术、传统技艺类项目,由于预见收入低等问题,影响了传承人学习的积极性。

邵阳蓝印花布2007年入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明清时期,湖南邵阳就是华南乃至西南地区最大的蓝印花布生产、销售中心,邵阳也被誉为蓝印花布之乡。但是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蓝印花布渐渐退出市场,到1986年,邵阳县五丰镇最后一家印染作坊倒闭。近几年,随着对民族民间文化抢救保护工作的开展,蓝印花布在邵阳重新复苏。但是传承人普遍年龄偏大,最大的传承人已经97岁。

由于传承人的后人不愿学习蓝印花布的相关技艺,当地政府只好指派文化馆干部去学习,先把技艺从这些传承人手中抢救挖掘出来,防止“人亡艺绝”的情况发生。

“40、50”学徒多 年轻人鲜有问津>

一些非遗项目“收徒难”,后继乏人,而那些有学徒的项目学徒总体年龄也偏大,富有朝气的年轻人偏少。

吴兆光是安徽万安罗盘制作技艺的传人。他说,在父亲的学徒中他是惟一一个20多岁的,其他十几个艺人中,最小的也有40多岁。当今的年轻人对这一古老技艺不感兴趣,结果招来的学徒和工人以40岁至50岁的人居多。

据介绍,一个罗盘有8道制作工序,掌握其中一个工序也需要1到2年的时间,等到真正学成时,这些“大龄”学徒的视力也已经不适合从事这个行业了。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青海土族盘绣遇到了同样的问题。30岁的艺人哈承清告诉记者,盘绣工序复杂,生产时间成本过高,许多年轻人已不愿意再学习这一技术。“一块15平方厘米的盘绣需要绣15天左右,如果能够卖出,平均下来一天也就能赚十几块钱,考不上学的年轻人宁愿选择外出打工,很少有人再愿意费力绣了。”

哈承清说,她所在的青海互助县盘绣协会里,基本上都是35岁以上的人在从事这个行业,他们平时除了做些小件的盘绣之外,还必须生产土族服装、工艺品才能平衡收入,单独生产盘绣不划算。

刘志英是晋绣传承人,也是民营企业“晋绣坊”的师傅,带30个徒弟。这30个徒弟用了3年才招起来,“年轻人很少愿意拿针,很少能坐得住,绣工要求一天要坐七八个小时,再说收入也不高,做得好一个月也才1000多元,她们宁可去站柜台,也不愿来学晋绣。”由于年轻人不愿干,晋绣坊里200多名绣工一多半在40岁以上。

江西瑞昌剪纸国家级传承人刘诗英今年75岁,这些年她所带的徒弟大多也在40至50岁之间。她说,虽然得到传承扶持资金,但如果没有市场,依旧会陷入恶性循环,很少有人再愿意从事这门艺术,加上新潮的东西多了,这些都是年轻人拒绝学习传统技艺的重要原因。

国家应对“非遗”传承人“扶上马,再送一程”>

非遗传承人们提出,近几年,国家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并对入围的非遗项目发放保护经费,对传承人发放补助经费,但是这部分资金,仅能起到导向作用,要使一些非遗项目获得发展的动力,进而通过发展重现活力,还需要政府多方面扶持。

白洋淀芦苇画传承人杨丙军办的芦苇艺术公司年销售收入五六百万元,产品除了集团采购外,也出口到美英等国。他认为,政府应多关注像他这样的文化产业的领头人。白洋淀有一两千人在做芦苇画,他一直想搞一个艺术馆或博物馆,集中展示白洋淀芦苇画制作精英的作品,打造一个航母,把这门艺术产业带起来“但是搞艺术馆需要土地、资金,光靠我个人的力量很难,如果地方政府扶持一下,比如贴息贷款、协调租地的话,会助推这个项目的发展”。

陶永红是赣绣的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自己办了一家赣绣公司,除绣礼品、收藏品外,还开发了很多赣绣的生活用品、如钱包、背包、肚兜、台布、酒瓶套等等。她的公司从场地、资金、税收都得到了政府的扶持,每年享受200万元的贴息贷款。“但是这个钱仍然不够,我们要再贷款,就需要资产抵押,我这个人除了有手艺,哪有资产可作抵押?如果政府支持,给我放信誉贷款,力度就不一样了。”

陶永红还收藏了众多宋代以来的赣绣精品,“我一直想搞一个赣绣艺术馆或陈列馆,再依托这个艺术馆,把赣绣产业做成一个基地,而这也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持。”

调查中,专家也建议,尽快建立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经费投入与监管机制,制定有关社会捐赠和赞助的政策措施;增加经费投入,加大对各级传承人的经费补助力度,解决其在生活上的后顾之忧;在加强传承人保护的同时,对于濒危项目的学艺者也要有一定的鼓励措施。

(来源:经济参考报 记者:王海鹰 刘宝森)

日期:2011-01-18
阅读:
作者:
字体: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 | 来源:
本文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0)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