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峰:《端午》(三联“节日中国”丛书)

端午
(节日中国)
作者:刘晓峰


基本信息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页码:169 页
·出版日期:2010年05月
·ISBN:9787108032416
·条形码:9787108032416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节日中国

内容简介
  《端午》的写作目标则是雅俗共赏,作者们在大量占有历史文献的基础上,力求用精练、生动的现代语言进行表达,在细腻地讲述传统节日故事,给广大读者提供有品位、有趣味的阅读。在各位作者、有关专家,专业图像机构和摄影师的协助下,丛书还萃取了能传达传统俗特点和文化内涵的视觉材料,图文并茂,希望以节俗的化理美、艺术美、生活美与读者的心灵产生共鸣。


作者简介
  刘晓峰,1962年生于吉林省吉林市,1985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1991年赴日留学。日本京都大学文学博士,清华大学历史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日本民族性和东亚民俗比较。著有《东亚的时间——岁时文化的比较研究》(中华书局)、《日本的面孔》(中央编译出版社)、《清明节》(中国社会出版社)、《中国古代节日对日本的影响》(日文,日本桂书房)等。


编辑推荐

  《端午》:端午,中国人最有代表性的节日。它历史悠久,节俗丰富。
  端午的起源,众说纷纭。比如吴越民族祭祀龙图腾说、古代越人新年说等。而端午节真正的起源,最早应当是夏至节。古人认识到夏至这一自然现象,并围绕它形成了一系列具有文化意义的活动。到春秋战国时代、阴阳五行思想流行。“五”被神圣化,“午”也和火相联起来,五月五日和午月午日分别和夏至的阴阳变化观念结合,形成了端午节的基础,并不断生长出丰富的节俗,进而形成一系列相关的传说,如屈原传说、伍子胥传说、曹娥传说等。其中,屈原传说后来居上,流传最广、影响最大。围绕夏至的阴阳变化,许多地方不断创造出各种节俗,最终演进形成今天以龙舟竞渡、铸器与采药、避毒与禳辟、阴阳斗争之模拟等为特征的端午节体系。
  潜含于端午节俗中的对夏至阴阳转换的认识,是中国文化调和精神的体现:它调和自然,顺应自然,强调中和与中庸,强调与自然共生。这种观念作为东亚岁时文化的核心,直到今天仍旧是有价值的。《端午》的透视,将使读者获得一把打开端午节俗迷宫的钥匙。


目录

编者的话
引子
又是引子
还是引子
最后一个引子
1、关注我们的端午
 (一) 了解端午
 (二) 本书的主要内容
2、端午正名
 (一) 说端说午
 (二) “端五”与“五月五日
 (三) 关注“端午”称谓的背后
3、端午与中国古代时间体系
 (一) 中国古代的时间体系
 (二) 中国古代时间体系中的五月
 (三) 端午节在中国古代节日序列中的位置
 (四) 戴上“二五眼”看五月
 (五) 端午节的节期
4、端午探源
 (一) 屈原传说
 (二) 屈原传说与端午节结合的过程
 (三) 有关端午起源的其他传说
 (四) 端午节与水神
 (五) 端午:一个复合性的节日
5、端午的节俗
 (一) 龙舟竞渡
 (二) 争斗之节
 (三) 铸剑造镜的圣日
 (四) 采药、制药与炼药
 (五) 驱邪避毒
 (六) 端午节的其他习俗
6、端午的宗教习俗
 (一) 张天师
 (二) 钟馗
 (三) 关帝
 (四) 瘟神
 (五) 韦陀、雷神与其他
 (六) 蛊毒
7、端午在东亚
 (一) 日本
 (二) 韩国
 (三) 越南
8、端午与现代社会
后记

·书摘书影·

  温饮玉泉饥食枣,说的都是汉代安期生等神仙故事,这是反映那个时代神仙思想的。还有“汉有善铜出丹阳,和以金锡清且明。左龙右虎主四;彭。朱爵玄武顺阴阳”。丹阳是汉代最好的铜的出产地,《神异经》日:“丹阳铜似金,可煅以作错涂之器。”丹阳在汉豫章郡,出好铜。历史上有名的“吴楚七国之乱”的发动者之一吴王刘濞(bi),据说当年就是因为“铸山以富,其国钱布天下”,才起了不臣之心。因此“铜出丹阳”强调的,是造镜用的是最好的材料。我们先来看一下相关的刀剑铭。顾蔼吉撰《隶辨))载“元嘉刀铭”云:“元嘉四年五月丙午日,造此铜官;刀,长四尺二寸(下阙二字)宜侯王,大吉羊。”1974年山东苍山出土一把东汉铁刀,刀上亦有错金铭文云:“永初六年五月丙午造卅涑大刀吉羊宜子孙。”这些刀剑铭文中共同出现“五月丙午日”很显然不是偶然的。和丙午相关的镜铭也有很多。比如有一枚汉镜的铭带刻写着:“元兴元年五月丙午日天大赦,广汉造作尚方明竟,幽涑三商,周得无。极,世得光明。长乐未央,富且昌,宜侯王,师命长,生如石,位至三公,寿如东王父、西王母、仙人子,立至公侯。”另一枚魏晋时期的铜镜刻写着:“永安四年太岁已巳五月十五日庚午,造作明镜,幽涑三商,;上应列宿,下辟不祥,服者高官,位至三公,女宜夫人,子孙满堂。亦宜遮道,六畜潘伤,乐未央。”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藏汉镜铭文为:“五月五丙午火燧可取天火除不祥兮。”还有一面在日本京都府福知山市的广丰古坟出土的“三角缘神兽镜”,这枚铜镜的后面用隶书体逆时针方向刻有如下铭文:

  景初四年五月丙午之日,陈是做镜,吏人铭之,位至三公,母人铭之,保子宜孙,寿如金石兮。

  可知这枚在日本出土的镜子,制作时间也是五月丙午。顺便说一下,这枚古镜也是中日学术界在古镜研究领域争论的一个问题点。它关系到日本的古镜是纯粹从中国输入,还是在日本本土也有铸造。现在一般认为这枚镜子可能还是日本人或渡海到日本的中国工匠在日本所制。


  后记

  终于把端午节写成这样一本小书,算是完成了自己一份心愿。

  写书是一件总要留下遗憾的工作。在《端午》结束的时候,我望着案头的资料,心中真是觉得非常遗憾。由于身体原因,这两年很少对案工作。按照自己的设想,这原本是可以写得更好的一《端午》。

  从内容上讲,端午节的文学就是没有认真被研究过的领域。特别是有关端午节的戏剧作品,远没有像盂兰盆节相关戏剧那样被作为一个专题加以研究。历史上曾经长期存在过没有电视,没有电影,也没有广播的一个声光电还没有走进人们生活的年代。那样的年代,人口的流动性也非常小。所以,村子里来了一个说书的或一伙唱戏的,那就是周围十里八村的大事。听老人们讲,过去听说有戏看,走几十里山路年轻人也会经常结伴去看,最喜欢戏的人,还会跟着戏班子转着看。但是,请戏班子演戏,是一笔不小的开销,所以,只有遇到重要的节庆或喜丧大事,才会请戏班子唱戏。而戏班子演的戏须应景,须和这些重要的节庆或喜丧大事合上拍子。端午是过去人们生活中的大节日,那么一定有和这节日相关的戏曲曲目,它们最重要的有哪些呢?在我所查考的范围中,端午节经常上演的戏剧,主要有围绕道教“张天师收五毒传说”的各种故事。庄一拂《古典戏曲存目汇考》中即收有《混元盒》、《阐道辟邪》等相关曲目。在大量保存了清代戏曲底本的《车王府曲本》中,也收有当时上演的“张天师治五毒”系列的《混元盒总讲》、《蟒凡全串贯》、《如意针全串贯》、《九花洞总讲》等等。清末的慈禧太后是个戏迷,她尤其喜欢以《西游记》等为代表的神魔类小说故事题材。应和她的喜好,“张天师收五毒传说”的系列故事,也被整理编成了《阐道除邪》。

日期:2010-06-21
阅读:
作者:
字体: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 | 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0)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