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临沂蒙阴县一家煎饼企业呼吁为煎饼申报“非遗”,希望有一天临沂煎饼能跻身国家级“非遗”名录。
“户户支鏊子,家家摊煎饼”,早年间,山东临沂的媳妇有一个必备手艺――摊煎饼,这一习俗在当地流传了数百年。近日,临沂蒙阴县一家煎饼企业呼吁为煎饼申报“非遗”,希望有一天临沂煎饼能跻身国家级“非遗”名录。
如果煎饼申报成功,那么盐水鸭、驴打滚等特色小吃也理应位列“非遗”名录。显然,这是不现实的。每年成功申报国家级“非遗”的项目只占申报项目总数的零头,为申报所造成的浪费高达数亿元。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中国民俗学会首席顾问、民族考古学家宋兆麟在接受《世界新闻报 鉴赏中国》周刊专访时表示,“非遗”申报确实存在误区。
非遗名录不是小吃大全
临沂煎饼“申遗”,让宋兆麟想到了天津小吃。“天津一下子报了三个,耳朵眼炸糕、大麻花和狗不理包子。这样报不行。中国的小吃太多了,我们能报几千个小吃吗?具有全国影响的八大菜系都没有申报,怎么可能批准煎饼呢?”
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但目前此类项目的申报整体混乱,已占到了申报总数的1/5,大有把“非遗”名录变成特色小吃大全的势头。
宋兆麟告诉《世界新闻报 鉴赏中国》周刊记者,食品类项目能否跻身于国家级“非遗”名录,主要看它的制作技艺是否有全国性影响,能否体现中国文化的特色。比如北京烤鸭、东来顺涮羊肉等项目,在全国乃至国际上都有重要地位,因此被收入国家级“非遗”名录。一些地区性的小项目则很难入选。宋兆麟在浙江衢州考察时,当地官员希望把衢州烧饼申报全国“非遗”名录,“它和天津的耳朵眼炸糕一样,在全国范围内的影响力显然不够。”
饮食类项目申报的幕后推手主要是企业。“广东某茶饮料申报成功后,知名度提高了,利润提高了100倍。”在利益驱使下,企业争相效仿。
“重申报轻保护已经成为全国性的问题。”宋兆麟说。比如北京烤鸭的制作工艺有两种――闷炉烤鸭和吊炉烤鸭,现在两种设备都变成了电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牌子有了,传统烤鸭的器具却没了。”
申报浪费高达3个亿
宋兆麟告诉《世界新闻报 鉴赏中国》周刊记者,中国开展“非遗”工作已有6年时间。作为签约国,中国正在执行联合国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各项要求与义务,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比如设立县级、市级、省级和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将每年6月的第一个周六设立为遗产日;设立非遗传承人;建立博物馆和文化生态保护区等。
但“非遗”申报的问题也很突出,最主要问题是很多地方过于重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希望以此提高知名度,而忽略了对县级、市级和省级“非遗”的保护。
宋兆麟介绍说,各地方申报项目必须准备文本和宣传短片。有的省份不会做文本,就花钱请人帮忙。15分钟的电视片需花费1万至5万元。加上人工成本等,一个项目申报到全国平均花销不会少于10万元。去年申报了3600多项,“都是没评就做了宣传片的,如果事先考虑清楚的话,可能1000项都不到。”成功申报的只占其中15%。也就是说,浪费金额多达3亿元。
有些小项目比如“牛郎织女传说”,很多地方都想上,但只能选择有代表性的收入目录。“有的项目研究不够,稀里糊涂就申报了,有的省一个项目都未中选,浪费巨大。”好多地方存在“多报就能多上”的心理,其实专家评议主要看项目水平,不会权衡各省比例。
编故事不正之风日盛
国内申报热升温,虚假宣传等不正之风也愈演愈烈。
由于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每年有8000元补助,某些官员和企业家便越俎代庖。比如内蒙有一个“勒勒车”项目,真正的传承人会制造车,结果他没选上,乡长倒成了传承人。“这样的现象不多见,但也削弱了对传承人的保护。”
不少地方热衷于编造传说。某地为了保护鱼资源而设立了禁渔区,禁渔期结束后可以捕鱼了,这个节叫“开洋节”,其实是改革开放以后的事,但为了上名录,也变成了“老东西”。还有的项目本来不存在,为了申报就得编故事。今年3月,宋兆麟到广西参加一个壮族的歌圩,发现歌圩已经没有了,变成了县政府组织的文艺晚会,还从广州请来了杂技表演团队。
“现在各地为了旅游就乱来。”宋兆麟说,张冠李戴的民俗俯拾皆是。“春节撞钟是日本的风俗,不是中国的;端午节贴对联也不对,对联和门神都是春节贴的,端午节要贴钟馗和张天师。因为端午节是毒月毒日,过去有五毒图……”“北京什刹海七月十五时打出招牌――放河灯纪念革命英烈,中国传统文化放河灯是送孤魂野鬼,竟安到了烈士身上!”(特约记者/蒋悦 本报记者/傅蔷 实习生马琪对本文亦有贡献)
来源: 国际在线-《世界新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