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学+艺术史=?

先避开这个有标新立异之嫌的标题,说说Gell和本书不得不说的故事。

正如Gell的妻子Simeran在开篇所说,Art and Agency的最后一章是Gell在知道自己得了不治之症之后写下的,而之前的第一稿是Gell在1996年复活节为期三周的假期中写就的,在得知时日不 多之后,Gell开始抓紧修改润色并委托朋友在身后代为处理。1997年1月28日,Gell逝世,1998年,Art and Agency出版。

正是因为知道了这本书的诞生交缠着作者生命最后一刻的挣扎,在阅读过程中也会为Gell波澜不惊地点出当时情况的字句触动。比如在讨论艺术家的整体作品 的时间相对性时,Gell说:“(比如说)明天我要见一个医生。今天,我知道这个作为将来时的事件将会发生,但是我并不确知这个医生会说什么,会给出什么 治疗建议。在后天(明天之后的那一天),明天的事件就成了过去时(我会拥有这件事情的记忆)。显然,不论当下是“今天”(1996年10月15日)、昨 天、或明天,见医生这件事情始终是‘这件事情’。但是‘这件事情’在不同的时间就拥有了现在、过去、将来的不同含义。”(238)如果不了解隐情的人,可 能只会把这段话当作本书诸多有趣事例中颇为逊色的一个,但是如果知道了Gell在1966年10月16日见医生“这件事情”中听到的是自己生命即将终结的 消息,应该就能感到他在克制中流露出的惆怅和无奈了吧。

煽情段落结束,开始看书~(我对人类学完全是门外汉,鉴于豆瓣友邻中有很多是人类学资深人士,如果在概念和用词上出错,还望哈哈哈地指正一下)

在Art and Agency一书中,Gell试图从人类学的视角处理艺术。第一章开篇通过Sally Price的观点摆出流行的人类学处理艺术的模式:假定研究对象有自己独立的审美体系,尝试从他们的审美体系出发看待艺术作品。但是Gell认为并非所有 “文化”都有与西方世界的美学相对应的“美学”。(3)他认为更为重要的应该是将艺术品放入语境中,考察语境中的各类施动因素agent(受动因素 patient)之间的关系。

在接下来的三章,他做了一件非常好玩的事情:列出艺术关系中的不同因素(artist艺术家,index作品,prototype作品呈现的原 型,recipient观众),制成表格,并分析两两因素之间的关系。他并没有满足于分析两两因素之间的单层关系,而是给出了更加复杂的树叉图。具体的图 (贱贱地说)我懒得复述了大家就看书吧。但是Gell想要表达的就是当我们将重点从作品本身移到不同因素之间的关系时,能够挖掘到很多东西。比如说当钉子 偶像(Nail fetish)时,尽管有着现代(西方)审美经验的观众可能会因为偶人布满钉子的骇人外表而受到视觉冲击(这里有一个http://www.art.com/products/p14500188934-sa-i6746366/african-nail-figure-nkisi-n-kondi-yombe-congo-mixed- media.htm)但是这对于拥有Nail fetish的刚果部落不是一回事,对他们来说,将钉子插入偶像的仪式过程[即Artist(agent)->Index(patient)]才是 最重要的。如果找个更加现代更加接近当代“艺术”定义的例子,就是”Slasher Mary”(行刺者玛丽?)的例子,Mary Richardson为了抗议Pankhurst的被捕,举刀“刺死”了伦敦国家美术馆的Rokeby Venus,因为她要“毁灭神话中最美丽的女人,以抗议政府毁灭现代历史上最美丽的女人(Pankhurst)的企图”。于是被毁坏的Rokeby Venus出现在我们眼前,因为”Slasher Mary”的再度创作,它成了一幅新作品。

同时,物体也可以看成拥有人格的施动因素。说“物”拥有“人格”,这对于读者可能比较难以接受,但是作者拿出了人类学家的幽默感,举了个栗子,现代人和 “原始人”一样,也会把人格赋予自己的所有物之上,比如说,作者会把自己的TOYOTA亲昵地叫做“Toyolly”或者再简单一点“Olly”(卖萌了 吧),如果平日都很靠谱的Olly在某个深夜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地方突然熄火罢工,作者会气急败坏地认为Olly“背叛”了自己。

在第六章,作者处理了传统西方艺术史中不那么主流的艺术门类-“装饰艺术”。他认为装饰艺术里面有一种“粘性”(tackiness),在你试图分辨重 复交叠的图案时,很容易迷失其中,或者说你的意识就被“粘”在里面很难出来了。这种图形的意义在于让恶魔也被粘住,从而无法加害人类,同理的还有迷宫的图 样,通过让恶魔在迷宫图样中迷失来达到辟邪的目的。(这让我想起自己随性选的纹身图案,里面的交缠纹样看来也可以有辟邪的作用,之前本来是想纹吃掉噩梦的 食梦貊的,但是歪打正着也纹了一个可以绊住噩梦的图样,不错的说。)

第七章里面,Gell探讨了与装饰艺术对应的representative art。index(作品)如何与他们对应的prototype产生联系呢?通过印度人偶的栗子,Gell分出了外在方式和内在方式。外在方式在于人们给 人偶沐浴、喂食、穿衣服、带它们游行,从而借此建立与人偶代表的神的联系,内在方式的典型就是给人偶的脸上抠两个洞表示眼睛,让住在人偶里面的“小矮人” (又卖萌了吧)可以透过眼睛看到外界,可以与人间进行沟通。

第八章处理了传统艺术史的问题——style与文化的关系。Gell借用了古生物学的方法,提出从style提供的碎片式信息中找出“axis of coherence”,从而搭出文化的整体骨架的方式。

第九章Gell讨论了杜尚的作品序列(ouvre)内部的彼此联系和毛利人的屋子。可以看出他因为时间紧迫,虽然意犹未尽但仍匆匆结束了尚未完成的讨论。

再回到本文的题目,人类学+艺术史=?

不知大家是否有同感,随着学院派艺术成为艺术史的陈旧标本,愈加奔放不羁无底线无边界的当代艺术被放在了“理性”的对立面,在某种程度上和“原始”人的 仪式非常相似。而根据Gell指出的“大家都觉得人类学在解释非理性问题上表现突出”,那么在处理非理性的艺术时应该也会有优势。再加上当今艺术涵盖了现 成品、装置、表演、观念等等你想到想不到的形式,那么关注Index(作品)本身就成了一个头疼的事情,但这时如果把关注点从作品移到由作者、作品、 prototype和观众构建的关系网的话,就相当于避开了给当代艺术下定义这个让人头疼的问题。

这本书问世之后,引起了学界很大的反响。 比如说艺术史学者Michelle O’Malley,Caroline van Eck,Maichael Camile都有回应,还有负责教我基础理论的集智慧与美貌于一体(今天发现还有点搞笑气质)的美中年教授也以Gell为灵魂导师,做了一些研究(别问我 具体是什么,还没时间看嘛=。=)

和本书的结构一样,在开端作者似乎想要野心勃勃地写一篇精致的书评,但是因为不可抗的身体原因(和Gell的不治之症相对应的是作者 的困弊了),所以最后就草草结束了,以后再看有木有时间再补充点什么。。。

 

转载自:http://book.douban.com/review/6283960/

日期:2013-12-07
阅读:
作者:
字体: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lixj | 来源:
本文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0)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