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届(2024)艺术民族志田野工作坊"由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与绵阳师范学院联合主办、绵阳师范学院音乐与表演艺术学院承办,由四川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研究中心、四川青少年美育研究中心等单位协办,以“从实求知"为主题,旨在探讨艺术学与人类学的前沿理论,分享田野工作经验。10月27日,由绵阳师范学院音乐与表演艺术学院杨永国副院长主持,赵旭东教授为参加工作坊的学员带来了四场精彩的讲座。
赵旭东第一讲:人类学的文化观与田野民族之方法
10月27日,“第一届(2024)艺术民族志田野工作坊”第四日学习活动在绵阳师范学院音乐与表演艺术学院小音乐厅隆重举办。本日活动的学术讲座主讲人赵旭东教授系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院人类学系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人类学研究所所长,师从中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2010年获得教育部新世纪人才称号。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社会学会法律社会学专业委员会会长,中国艺术人类学会副会长,中国民族学会常务理事,青海民族大学兼职教授。
赵旭东教授
赵旭东教授讲座,杨永国副院长主持
上午8时30分,赵旭东教授第一讲以《人类学的文化观与田野民族志方法》为题。首先,介绍了人类学的文化观与相应的田野民族志方法,指出了人类学的视野与方法是一门整体性观念的学问,只有两者的结合,才能把人类学整体把握住。然而,文化观是千姿百态的,人类学的研究就是在看到、感受文化观过程中,而产生的一种描述经验的方法,将“自我”与“他者”置入一个“共在”的空间之中,这样才能搜集来基础性的经验资料。其次,赵旭东教授提出了“田野八式”,包括八个方面:心存异趣、扎实描记、留心古旧、知微知章、知柔知刚、神游冥想、克己宽容、文字天下。接着,他从“什么是研究”这一问题出发,指出了五个基本方面,包括打破旧关联、建立新联系、提出新概念、发明新方法、归纳新理论。举例了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提出的“差序格局”这一理论,是对中国社会结构与伦理关系的一种概念化和认识的加深。最后,赵旭东教授总结了人类学田野民族志的重点内容,包括现场与时间、异域与直观、个案与整体、能动与实践。从互惠人类学、记住人类学等纬度,指出“知识就是从黑暗中透露出来的一丝光亮,只是恰巧你把握住了而已。”并且为学员们推荐了人类学书单,如《西太平洋的航海者》《社会调查自白》《田野八式:人类学的田野研究方法》《线索民族志:民族志叙事的新范式》等。
赵旭东教授第一场讲座现场
第二讲: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转型人类学——一种融合而非分离的理想生活研究
上午10时30分,赵旭东教授第二讲以《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转型人类学——一种融合而非分离的理想生活研究》为题。首先,赵旭东教授从文化的坐标系、转型期的中国出发,在费孝通先生对于文化是从“由之”到“知之”的观念基础上,提出了文化之五大转型,分别为意义重塑、人口的流动、个体自觉、地方表述和分分合合。其次,赵旭东教授指出了文化正在从孤芳自赏转到大众创造,曾经的文化被局限在一个很小的圈子,在世界文化转型大背景下文化就是理想,人类学家需要站在文化高位思考作为整体的人类自身的生存处境。最后,赵旭东教授以农民画为例,提出农民画作为现代媒介的一部分,成为了构建起人们观念中的乡村共存体的一种传播形式而存在。从农民画新概念、乡村振兴背景、状态转换、小地方大世界、远近两种农民画、现代的断裂性、文化转型的映射、为游移的符号而生存、自我认同等角度出发,强调要去真实地面对这种文化转型的发生,从各种改变、变化与转变之中看到文化的动态存在,而非是一种固化静态的文化观,并且,对于文化转型而言,更为重要的是来自于基层社会,来自于一个个体的自我觉悟和意识,同时也是来自于具体的文化遗产的传承人的存在。
赵旭东教授第二场讲座现场
第三讲:文化生态、文化选择与文化自觉
下午14时30分,赵旭东教授第三场讲座以《文化生态、文化选择与文化自觉》为题,首先,赵旭东教授从重建文化与理想人类学出发,提出要将新与旧在传统与创新的过程中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从理解中国的三段论出发,指出要经历乡土中国、过渡中国和理想中国的转变过程,其中过渡中国是目前田野工作的所处现实,它连接着乡土中国与理想中国。其次,赵旭东教授从循环社会向枝叉社会转变的过程性特征出发,指出要做到能够从文化生态到文化心态去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注意到遗产概念造就的对当地人文化的观念改变以及由此而塑造的文化僵化。另外还要注意到文化之变的转型发生,注意到非遗传承人的自我文化选择与文化自觉,更应注意到现代世界新技术、新物质以及新观念对于非遗传承的实际影响,不能刻舟求剑地去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后,从理想中国及其城乡关系新创造视角出发,提出能够宜居的城市、可以回归的乡村、城乡互补的传承、生命寄托的乡愁、理想生活的实现和蓝天之下的光明等美好愿景,希望在变动转型中重新审视中国乡村,因为“变化正在发生,转型已经开始。”
赵旭东教授第三场讲座现场
第四讲:遗产、互惠与认知的艺术人类学表达
下午16时30分,赵旭东教授第四讲以《遗产、互惠与认知的艺术人类学表达》为题,首先,赵旭东教授从文化的基本概念出发,从生化与造化的角度分析了文化从无到有的过程,他指出文化形成的过程也是让人不自然的过程。其次,赵旭东教授指出了,要充分地去理解文化遗产就要从一种互动论,也就是遗产的观赏者、使用者、制造者和传承者等诸多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交互作用以及彼此互惠互利的角度来去理解相瓦间的真实关系。而艺术人类学也应当从这种最为基本的立场出发关注到他者文化生产的美好、优秀和神圣之处,这种美人之美的心态并不是一种外在的观念去强加给了当地人,而是要寻求在这其中去理解当地人自身的本土文化、表达形式和地方知识,艺术在这个意义上是真正来自他处的,否则他山之石便仅仅是成为一种摆设而已。最后,赵旭东教授强调非遗产传承人也要打开心扉理解人类艺术生产和创造的认知基础,从一种人类心灵史的维度去理解自我存在的价值,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对象化的世界性存在价值和意义。在一定意义上,将艺术的创造看成是一种映射和投射之间交互作用的结果显然是极为有必要的,因为只有这样,人的意义才会真正地得到凸显。
赵旭东教授第四场讲座现场
回顾赵旭东教授精彩的艺术民族志四讲,他通过系统的理论、方法和案例,为工作坊的学员们提供了科学的研究思想与方法,激发了学员们田野调查和民族志写作的研究志趣。在讲座尾声,工作坊的学员们不仅与赵旭东教授进行了积极的问答环节,彝族学员们还为赵旭东教授展示了口弦表演和原创歌曲。学员们纷纷表示,通过赵旭东教授这四场讲座,不仅加深了对于艺术人类学文化观的理解,还了解到了田野民族志的真正魅力。
问答环节
三位工作坊学员就文化差异、文化共识、文化权利与表达等方面向赵旭东教授请教。赵旭东教授从学员们的问题出发进行了详尽的回答,其一,从文化认同的机制与原理进行了回答,并且强调差异与认同、多元与一体等总是相互交织在一起,并不能完全割裂开来。其二,随着网络的影响,田野调查的方式也在改变,但是仍然要坚持“从实求知”,在调查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的分析才能与人进行交流和获得新的映射性的经验。其三,建议从不同的权利视角来进行剖析,无论是国家还是老百姓,对了解文化表达的各个方面都是有利的;此外,田野是人类学和社会学的根基,田野的价值在于田野没有禁区。
赵旭东教授讲座现场
赵旭东教授与学员们互动现场
赵旭东教授与学员们交流现场
师生互动
自贡歌舞团阿克牡倩老师 杨志勇 口弦表演
四川凉山新闻传媒中心 阿于木生老师原创歌曲 美丽彝乡
撰文:孙文鑫 昂汪央金娜姆
摄影:昂汪央金娜姆
排版:秦韵
责任编辑:刘侗勋
核发:王永健
总编辑:朱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