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科基金艺术类重大项目“中国艺术人类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阶段性成果(2022年第1、2季度)要报

2022年第1、2季度,“中国艺术人类学的理论和实践研究”课题组一共发表论文11篇,其中2篇文章被《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本季度的学术成果一方面关注中国艺术人类学的学术梳理与建构,同时又观照日本民族艺术学的发展和欧美审美人类学的发展,既有对邻近交叉学科的讨论,又有宏观的全球视野,体现出中国艺术人类学从微观研究到宏观研究的转变,彰显出课题组成员立足本土问题的同时,又胸怀世界。本阶段的研究既是对阶段性成果的回溯,也为未来中国艺术人类学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开展指明了方向。

 

01 中国艺术人类学基础理论与实践研究

 

方李莉的《“后农业社会”:一个中国可能率先进入的发展模式》在“人类世”背景下提出由多方合作促成一个新的文明模式即“后农业社会”的发展模式。文章围绕“后农业社会”概念的提出、定义和相关文献梳理、“后农业社会”何以可能、概念提出的意义五个方面展开。作者指出“后农业社会”概念的提出将会成为当下最为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概念之一,它不只是一个理论上的概念,更是一个可以实践的社会行为,是一种新的发展模式。文章提出“后农业社会”应该是一个高科技、高人文与高生态相互联系与互动发展的社会模式。乡土性是中国重要文化基因之一,“后农业社会”模式的提出紧扣艺术学与人类学关注的核心问题,探讨了后农业社会与中国文化基因、中国当下发展的关系,“后农业社会”模式是一种十分富有远见性和预见性的发展模式,不仅对中国的乡村振兴发展模式具有理论指导意义,也对中国艺术人类学关注的热点问题——“艺术乡建”的研究具有高屋建瓴的理论建构作用。作者认为,人类的未来发展不仅涉及高科技,更加关乎人文价值的重新确立。“后农业社会”发展模式的提出对中国未来的发展将具有十分深远的影响,更是对人类社会未来发展模式的新探索,也为人类面临的生态危机和文化危机带来探索和讨论的新空间,具有全球性价值和意义,是东方人类学学者对世界未来发展的重要理论贡献。

 

方李莉、朱阳的《后农业文明视野中的人类生物性、文化性、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作者从一种人类未来发展模式的角度出发,从人类的生物性、文化性中找到人类与环境互动的方式,既体现哲学的思辨又具有人类学家的学术考量。文章体现作者强烈的人文关怀和对整个人类命运的未来发展趋势的关注。作者指出需要有更宏观的理论来统领当下我们在社会实践和学术研究中遇到的问题,需要具有全球视野和整体的把握,要综合不同的学科进行整体认识。

 

文章总结了人类学注重研究人的生物性和文化性是如何适应环境并改造环境的,这是一种整体性的研究视角,并重新认识人类文化的差异性。作者指出面对“后农业文明”,不仅需要重估乡村的生态性和生物性价值,还要重估其文化价值。“研究与发展”体现的不仅是科学、技术与经济的结合,还要体现生态与社会和人文的结合。文章指出,人类学是对自身进行自觉的学问,没有对于人的自觉就很难真正认识人类的过去与未来。而本文恰恰是两位中国学者出于文化自觉而面对人类整体命运问题的思考。体现出中国人类学学者的全球视野和人文关怀,并针对中国的本土问题及时给予了回应,这为从外部世界到内心世界都处于一种困惑和转型之中的人类社会解决困境提出了一个思考路径和维度。

 

方李莉的《从实践到理论——2021年中国艺术人类学热点焦点问题》,通过梳理2021年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近200篇论文,指出了中国艺术人类学研究存在的三种趋势:一是更加注意实践与理论研究的结合并致力于理论体系建构;二是更加注重全球与地方之间的互动,试图从微观研究观照宏观理论;三是更加注重研究与国家战略实施的紧密结合,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文章提出,中国艺术人类学研究的转向由关注实践与实证研究进入了关注理论或理论联系实践的研究。同时,文章总结出如下要点:一是艺术人类学的学者们在田野的基础上,将经验研究与抽象思辨结合,探讨哲学或美学方面的概念性问题,以进行新的价值认识;二是具有问题意识的讨论越来越多,艺术民族志不再单纯关注表面现象,而是探讨背后各种复杂因素构成的人与物、人与自身身份认同的关系;三是具有社会事实和问题意识的案例越来越多,其是构成中国艺术人类学本土理论的基础;四是关注国际艺术人类学和中国人类学前沿问题的对比研究,拓展研究领域,从关注民族民间艺术拓展到对当代艺术的研究;五是在西方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根据中国田野的具体问题,打造新的方法论,建立新的研究范式;六是秉承“从实求知”的宗旨,参与国家重大战略实施的研究,受到学界和国家智库的高度重视与关注。文章高屋建瓴的总结,为构建艺术人类学中国学派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具有重要意义。

 

安丽哲的《艺术人类学与民族发展---2021年中国艺术人类学学术研讨会综述》,针对2021年中国艺术人类学研讨会讨论的五个议题展开分析,总结了艺术人类学理论与艺术民族志的研究方法,挖掘了艺术人类学理论与田野实践相结合的优势,同时概括了艺术人类学研究与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之间的紧密关系。文章对本次学术会议的高度总结与归纳,也有益于对中国艺术人类学理论的反思与建构。

 

安丽哲的《从“传承”到“再造”:2021年艺术人类学视域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进入文化语境的“非遗”理论建构、“非遗”保护中如何进行活态传承、“非遗”保护中的文化更替观三个层面阐释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从“传承”到“再造”的动态历程。文中特别提到对女性非遗传承人的关注成为“非遗”研究的亮点,体现出艺术人类学强烈的人文关怀,彰显了艺术人类学视域下非遗研究的独特视角。本文对于构建中国艺术人类学“非遗”研究的理论范式和具体实践都提供了新思路。

 

王永健的《2021年中国艺术人类学学科发展报告》,围绕中国艺术人类学理论研究、民俗与表演理论研究、艺术人类学学术活动等问题展开论述。文章文章归纳出本年度中国艺术人类学学科发展的几个主要特点:一是积极参与社会热点话题探讨,二是多个刊物以专栏形式探讨前沿理论话题,三是民俗与表演研究以田野个案为基础提炼相关理论命题,四是注重总结与建构中国范式的艺术人类学理论。以上总结为今后梳理中国艺术人类学学科发展历程提供了很好的帮助。           

 

王天歌的《“致良知”与“心态秩序”:王阳明与费孝通思想之相通及其当下启示》,文章论述了“致良知”与“心态秩序”的提出和内核及两者对当下启示三个部分。作者提出“致良知”与“心态秩序”两种思想对人性、人心的关怀以及对人类未来发展的共同思考具有内在关联性,不仅共同呼吁道德自觉性的回归,而且要将个体“良知”的发展提升到全人类的“心态”层面,从而为如何实现当代人类文化的和谐发展提供了思考方向。

 

赵书峰的《中国舞蹈人类学研究再思考》,是基于“新文科”视野下的探索,文章通过对国内外舞蹈人类学的研究现状及面临的具体问题的讨论,总结了舞蹈人类学研究的特点,探讨了舞蹈文本生成的过程与文化表征的符号表达之间的互动关系,强调在多重文化语境中关注舞蹈的结构风格构成和文化语境之间的互动。此文对于中国舞蹈人类学的理论提供了新思考。

 

02 日本民族艺术的理论梳理和艺术介入社会问题研究

 

王永健、王天歌的《日本民族艺术学的国际视野—以〈民族艺术〉特集海外研究为例》,作者聚焦于《民族艺术》特集,作者指出该刊物不仅关注艺术的形态、生存现状与文化语境,也关注仪式功能、文化功能与文化意义,以及艺术与社会文化变迁、艺术与政治等方面的问题。该文有助于推动学界对日本民族艺术的研究,同时为研究中国艺术人类学提供理论借鉴。

 

杉田繁治、王天歌的《民族艺术的系谱》,从美学、美术、表演等领域出发,探讨它们在“技术”层面的问题,进而重新审视“艺术”问题。作者从民族艺术中所见的核心、艺术与意外性、艺术与人工度三个角度分析了民族艺术的系谱。作者提出不能单纯考虑个别作品而应该把握文化系统中各个要素的整体关系。文章为人们了解日本民族艺术提供了帮助,为中国艺术人类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野。

 

03 欧美审美人类学的研究

 

罗易扉的《超越纯粹审“美”:欧美审美人类学思想与观念分析》,围绕审美区隔、审美政治、审美建构、审美资本几个方面对欧美审美人类学的观念进行学术梳理。作者根据墨西哥西北部维乔人(Huichol)对美的判断是一种“清晰”的,而尼罗特人对于美的感知是“混沌”的,从而总结出:美是关于“审美”的判读,也是关于“审丑”的判断。因此,“美”是“用器”,美是“艺术品”;美是“万物”,万物是“美”。本文对人们了解欧美审美人类学的提供了多维视角。

 

 

 

2022年1月-6月“中国艺术人类学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阶段性成果列表

 

1.方李莉,《“后农业社会”:一个中国有可能率先进入的发展模式》,《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1期,中文核心期刊、CSSCI。

 

2.杉田繁治、王天歌,《民族艺术的系谱》,《内蒙古艺术学院学报》,2022年第1期。

 

3.赵书峰,《中国舞蹈人类学研究再思考》,《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2022年第1期,中文核心期刊。

 

4.罗易扉,《超越纯粹审“美”:欧美审美人类学思想与观念分析》,《湖北美学学院学报》,2022年第2期。

 

5.方李莉,《后农业文明视野中的人类生物性、文化性、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22年第3期,中文核心期刊、CSSCI。

 

6.方李莉,《从实践到理论——2021年中国艺术人类学热点焦点问题》,《民族艺术研究》,2022年第3期,CSSCI扩展。

 

7.安丽哲,《从“传承”到“再造”:2021年艺术人类学视域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民族艺术研究》,2022年第3期,CSSCI扩展。

 

8.安丽哲,《艺术人类学与民族发展——2021年中国艺术人类学学术研讨会综述》,《内蒙古艺术学院学报》,2022年第1期。

 

9.王永健、王天歌,《日本民族艺术学的国际视野——以〈民族艺术〉特集海外研究为例》,《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22年第3期,中文核心期刊、CSSCI。

 

10.王永健,《2021年中国艺术人类学学科发展报告》,《民族艺术研究》,2022年第3期,CSSCI扩展。

 

11.王天歌,《“致良知”与“心态秩序”:王阳明与费孝通思想之相通及其当下启示》,《河北学刊》,2022年第3期,中文核心期刊、CSSCI。

日期:2022-08-11
阅读:
作者:
字体: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傅行健 | 来源:
本文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0)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