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与方法:文学、艺术、审美与人类学”工作坊

Part 1 主题说明

     后现代语境下,诸多学科的研究问题与进路发生转变。20世纪后期,人类学在中国几近显学,其研究方法与取向成为国内文学、艺术学、美学等学科借重的对象;又或是,人类学对自身学科史上的艺术与审美研究的“再发现”;上世纪90年代,国内学术界几乎同时兴起了文学人类学、艺术人类学、美学人类学等与人类学“联姻”的复合交叉型学科。这些学科经过逾廿年的建设与发展,学科构建已基本成型并在各自领域取得一定成果,但学科界际问题仍有待且值得充分探讨,尤其是研究对象与方法存在一定程度重合的情况下,如何看待三者内部、外部的交融与边界以及边界有无必要等问题。因此,为了促进学科的交流与对话,推动学术共享与发展,浙江大学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中心发起“问题与方法:文学、艺术、审美与人类学”工作坊。工作坊拟主要围绕“跨学科视野:文学、艺术、美学与人类学”核心议题进行深度探讨,廓清三者的问题与方法、发掘新的学科生长点。

Part 2 主办信息

 

(一)举办时间:2021年6月17日

 

(二)举办地点: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一楼报告厅

 

(三)腾讯会议:501 101 127(请实名)

 

(四)召集人:

 

王杰 文学博士,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求是特聘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集刊主编,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中心主任,担任中华美学学会副会长,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副会长等。

 

(五)会务负责人:

 

黄筱茜 18375779950

朱玉杰 15158139169

陈文斌 18583612520

 

Part 3 会议议程

 

9:00-9:30  

 

开幕致辞

 

主持人:王杰

 

韦路(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院长)

 

○工作坊集体合影

 

主题发言

 

9:30-10:00

 

徐新建(四川大学教授)

 

《文学、艺术和审美:迈向人类学的多元整合》

 

主持人:王永健

 

10:00-10:30

 

方李莉(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东南大学教授)

 

《论艺术学·美学与艺术人类学之间的纠缠关系—兼谈审美人类学与艺术人类学之间的关系》

 

10:30-11:00

 

王杰(浙江大学教授)

 

《学术史的年轮:审美人类学的学术谱系》

 

11:00-11:50

 

“圆桌派”·自由谈

 

11:50-13:30

 

午餐

 

地点: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留学生食堂三楼

 

分论坛一:范式·方法·愿景

 

14:00-14:20

 

梁昭(四川大学副教授)

 

《新媒体与新文类:文学人类学新前沿》

 

14:20-14:40

 

安丽哲(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

 

《核心与趋势:中国艺术人类学的未来发展》

 

14:40-15:00

 

王永健(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

 

《中国艺术人类学的学科定位与理论基础——兼论与日本“民族艺术学”之比较》

 

15:00-15:20

 

石甜(鲁汶大学博士、浙江大学博士后)

 

《当代纪录片的情感民族志初探——以<魂归何处>为例》

 

15:20-15:40

 

张舸(浙江大学博士后)

 

《审丑平等:以“低俗”网络文化打破当代艺术的范式》

 

15:40-16:00

 

总结&自由讨论

 

分论坛二:想象·意象·边界

 

16:15-16:30

 

赵靓(四川大学博士生)

 

《抖音大理:文学人类学的双线并置》

 

 

16:30-16:45

 

徐祺娴(中南民族大学博士生)

 

《审美人类学维度下的非遗地理标志文化研究》

 

16:45-17:00

 

卢婷(四川音乐学院助理研究员)

 

《喜乐之美:审美人类学视域中的嘉绒“达尔尕”》

 

17:00-17:15

 

刘艳辉(黑龙江大学教授、浙江大学博士生)

 

《审美人类学视域下中国画“意象”设色研究——作品<黑衣壮的故事>探析》

 

17:15-17:30

 

高琼(浙江大学博士生)

 

《从“乌镇”经验看大众审美需要的变迁》

 

17:30-17:45

 

连晨炜(上海交通大学博士生)

 

《审美人类学视野下的美感表达机制》

 

17:45-18:00

 

王浩(上海交通大学博士生)

 

《身体·洞窟·宇宙:峨眉山道教图绘的想象模式与宇宙意识》

 

18:00-18:30

 

总结、闭幕

 

王杰、徐新建、方李莉

 

主持人:王永健

 

18:30-20:00

 

晚宴

 

地点: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圆正启真酒店

 

Part 4 与会团队及参会人员简介

 

(一)四川团队

 

1. 徐新建教授,文学博士,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所长,四川省学术带头人;兼任中国比较文学学会文学人类学研究分会会长及四川省比较文学学会执行会长;出版专著《民歌与国学》、《横断走廊:高原山地的生态与族群》、《多民族国家的人类学》等。

 

2. 梁昭副教授,文学博士,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兼任中国比较文学学会文学人类学研究分会秘书长、四川省比较文学学会副秘书长;出版著作《表述刘三姐:壮族歌仙传说的建构与变迁》、《文学世界与族群书写》。

 

3. 赵靓,四川大学图书馆馆员,文学与新闻学院博士研究生;出版专著《中国白族村落影像文化志·庆洞村》,论文《“流浪家园”与“移动宇宙”:文学幻想的时空表述》《热词大数据:“新冠”疫期的舆情映照》《“官话”与“民声”:汶川灾后重建标语表述研究》等。

 

4. 卢婷,美学博士,审美人类学专业,四川音乐学院“中华传统音乐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发表论文《机器模拟与形神交融:再造身体的跨界比较》《嘉绒“达尔尕”的苯教审美文化解读》《变与不变:“觉囊梵音”三期田野的观察与思考》等。

 

(二)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人类学团队

 

1. 方李莉研究员,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学研究所名誉所长,博士生导师,东南大学特聘首席教授,东南大学艺术人类学与社会学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英国杜伦大学客座高级研究员,中华人民共和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咨询专家,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会长。出版有十余部专著,并在各类杂志上发表论文近200篇,承担过多项国家重大及重点研究项目。多篇论文和专著被翻译成英文、西班牙文、法文、阿拉伯文等不同国家的文字并出版。

 

2. 安丽哲副研究员,博士,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学研究所,硕士生导师;兼任中国艺术人类学副秘书长;出版的著作有《性别·服饰·遗产——苗族服饰的艺术人类学研究》,《穿在身上的文字——苗族服饰文化研究》,《陇戛寨人的生活变迁——梭戛生态博物馆研究》等。

 

3. 王永健副研究员,博士,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学研究所,日本关西学院大学高级访问学者,兼任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副秘书长。主要研究领域为艺术人类学理论与田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2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课题多项,在国家级核心期刊和重要报刊上发表论文五十余篇,有三篇论文分获“费孝通艺术人类学奖”“全国艺术学学会优秀论文奖”“费孝通田野调查奖”。主要著作有:《新时期以来中国艺术人类学的知识谱系研究》《走进艺术人类学》《艺术介入美丽乡村建设》(合编)等。

 

(三)浙江大学审美人类学参会团队

 

1. 王杰教授,文学博士,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求是特聘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集刊主编,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中心主任,担任中华美学学会副会长,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副会长等;出版学术专著《审美幻象--现代美学导论》、《马克思主义与现代美学问题》、《现代审美问题:人类学的反思》等。

 

2. 刘艳辉教授,黑龙江大学艺术学院绘画系主任、硕士生导师、绘画专业带头人,浙江大学美学专业2021年博士生拟录取。论文、作品发表在《美术研究》、《光明日报》、《美术》、《美术观察》、《装饰》、《艺术百家》等。出版《写生水墨人物画技法》、《水墨建构—刘艳辉作品集》、《水墨人物画教学新方向》。作品被鲁迅美术学院收藏。

 

3. 张舸博士,浙江大学传媒学院博士后,媒介人类学博士,致力于研究无聊与低俗的庶民文化。

 

4. 石甜博士,比利时(荷语)鲁汶大学社会与文化人类学系博士,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博士后,研究方向为族群认同、移民融入、新媒体。长期在中国西南地区和欧洲做田野调查,近期关注新媒体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5. 连晨炜,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文艺学专业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审美人类学、时尚研究。

 

6. 高琼,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美学专业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

 

 

日期:2021-06-14
阅读:
作者:
字体: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傅行健 | 来源:马美研究
本文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0)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