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乡村建设展暨艺术介入乡村建设论坛”开幕式精彩纪实

开幕式现场

 

      2019年3月23下午14:30,由中国艺术研究主办,中国艺术研究院民俗研究室承办的“中国艺术乡村建设展暨艺术介入乡村建设论坛”在北京中华世纪坛开幕。来自中国艺术研究院、国务院参事室、农业农村部、中国城市科学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大学、中共中央党校、中央民族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安徽大学、西北师范大学、贵州大学、华侨城创新研究院等单位的领导、专家学者和来自三个乡村建设实践地的政府官员及村民等200余人出席了开幕式。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中华文化报、中国社会科学报、中国民族报、中央电视台文化十分栏目、中国美术报,光明日报等,还有腾讯网,雅昌艺术网,光明网,中国日报,中国消费报等多家媒体单位进行了深度跟踪报道。

参展的三个乡建案例分别来自广东工业大学渠岩教授执导的“从许村到青田”项目、安徽大学左靖副教授执导的“作为遗产的景迈山”项目和西北师范大学靳勒副教授执导的“石节子美术馆”项目。

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王福洲主持开幕式

      开幕式由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王福州主持。他向大会介绍了此次展览的来由,并介绍了参会的来宾。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韩子勇、国务院参事室副主任王卫民、农业农村部副司长黄修柱、中国城市科学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方明、中国艺术乡村建设展策展人——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方李莉教授、艺术乡建实践者代表渠岩教授、学者代表中共中央党校文史部教授徐平先后致辞。

 

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韩子勇致辞

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韩子勇在致辞中谈到中国艺术研究院是文化和旅游部直属的一家国家级的综合型艺术机构,也是国务院公布的首批硕士、博士授予单位,自成立以来,中国艺术研究院逐渐形成了以艺术科研、艺术教育、艺术创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国家智库等各方面的发展格局,中国艺术研究院除了是我们国家民族艺术史论体系的奠基者之外,中国艺术研究院一直有一个好的传统,就是学用结合,形成了(前海)学派,一直非常关注国家和社会在现实层面的文化和艺术活动,也因此中国艺术研究院一直是和国家发展战略紧密结合,发挥着智库的作用。中国艺术研究院一直密切关注乡村振兴和乡村振兴当中有关文化传承和保护,还有艺术怎么样入乡村建设这一方面的话题。

      韩子勇院长对于此次的艺术介入乡村建设展览及论坛的举办给予高度评价。他指出,中国人对乡村都有着浓厚的感情,我们今天这个展览包括论坛引起如此广泛关注,是因为中国人有一份割舍不下的乡愁,有一份浓浓的乡愁。而且随着中国越来越城市化、工业化、信息化,中国人这种乡愁会愈来愈浓烈,越来越浓郁。因为我们的乡愁是拥有五千年文化奠基的,我国的古典诗词和古代的典籍对乡村有很多的描写,耕读传家是中国人的理想。但是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目前中国的城市化已经到了一个非常关键的阶段,中国人正面临城和乡之间的一种纠缠,这需要我们在城市化、工业化、信息化的道路上反思对农村的看法,思考如何激活我们的农村,中央提出振兴乡村也有这样一个意图。所以中国要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之路,确实是应该政府和各个部门,还有一些研究机构,包括艺术家们,应该认真破解好农村这个课题。

 

国务院参事室副主任王卫民致辞

      国务院参事室党组成员副主任王卫民在致辞中首先祝贺活动的举行并肯定了此次活动的重要意义。王卫民副主任表示,中国艺术研究院推动文化,关注农民生活,介入乡村建设,这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积极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乡土依然是一个薄弱阵地,农民依然是一个庞大的群体。没有乡村的小康就没有我们的全面小康,没有乡村的现代化就没有中国的现代化,这也就是党中央大力支持乡村振兴战略的意义所在。而乡村如何振兴,我们要听专家学者的意见,更要深入田间地头去听农民朋友的声音。同时王卫民副主任指出,在告别短缺经济之后,广大农民的需求更多从经济领域转向社会领域,从生活转向发展,在这个背景下需要有更多的教育、文化、艺术方面的资源向农村倾斜,这也是艺术研究院举办这次活动的意义所在。在此基础上王卫民副主任表了对知识分子的敬意,并提出中国知识分子素有学以致用、学以报国的传统,在上世纪20、30年代,就有一部分中国知识分子开始关注乡村,将建设乡村、启发民智作为民族救亡之道,开展了乡村建设和乡土重建的工作,代表人物有梁漱溟和晏阳初等人。当时费孝通先生通过实地考察,写出了《乡土中国》、《乡土重建》等重要的著作,也是希望通过研究来剖析中国社会存在的问题,寻求一条志在扶贫的道路。策划组织这一次活动的方李莉教授是费孝通的学生,她继承了费先生的学术追求,多年来把研究兴趣放在推动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上,这次活动就是方教授一次非常成功的新的尝试,新的实践。

 

农业农村部副司长黄修柱致辞

      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司副司长黄修柱从乡村振兴战略的决策和要求上对此次展览和论坛给予了高度评价。黄修柱副司长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十九大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需要社会各界的力量,需要各位共同努力。 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要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这里面既有经济上的要求,也有社会风气和道德的要求,还有生态美学上的要求。咱们乡镇振兴战略所达到的理想状态是让乡村成为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的诗意栖居地,这可以说是一种艺术化的状态。因此,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能少了艺术界的参与,中国艺术研究院作为文化和旅游部直属的唯一一所国家级艺术类综合性学术机构,需要勇于站在时代的潮流,为乡村振兴发出自己的声音,贡献自己的力量。随后他肯定了此次参展的三位艺术家的家国情怀并感叹他们积极投身乡村建设事业,他们尊重地方文化和艺术规律,发挥个人才思,经历多年努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赢得了当地村民的支持,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最后,他表示中国地大物博,农村遍布天南海北,自然环境、经济状况、风土物产、历史文化等都有不同,因此艺术家在参与乡村建设之时,要做好田头和案头工作,摸好底,充分尊重当地农民的经济需求,生产生活需求和审美需求,挖掘好、利用好当地的历史文化,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参与感,无论是物质上还是精神上,都要让村民、农民有切实的收益和满足。

中国城市科学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方明致辞

      中国城市科学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方明从实现乡村振兴、建设美丽乡村的总目标出发,在致辞中指出了此次展览的重要意义并表达了他的希望。他认为中国是一个乡村社会,我们的社会、文化、科技以及我们的艺术蕴藏在乡村里面,如果说欧洲的文艺复兴是去希腊、去罗马卫城、去奥林匹亚,中华民族的复兴不是去韩国、日本去取经,而是要回到我们的乡村去取经。要去我们的传统村落,在历史遗迹中去寻找我们的根源,乡村是我们复兴的源泉,也将是我们复兴的高地和主要的战场。他指出这是一个伟大的事业,需要社会各界的参与,尤其是需要文化界和艺术界的参与。艺术源于生活,也源于乡村。乡村分布很散,更适合艺术家去打造、去激活。方明院长提出,中国的乡村千差万别、面貌各异,所以乡村建设没有一套(适用)的方式,一定要尊重中国乡村的差异性,做到因地制宜、统筹兼顾,在实施过程中推动乡村基础设施的建设,要打造宜居环境的乡村,尤其要重视对乡村历史文化的发展和宣传工作,提升村民的文化自信和社会的凝聚力。习总书记提出了四个自信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最终都落到了文化上面,艺术家参与乡村建设的过程中,同样要充分考虑到对于乡村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艺术家要充分尊重这些传统,更要挖掘传统,维系传统。艺术家们也要深入乡村的生活,尊重村民,从乡村的角度去看问题,培育出符合乡村的审美观。要充分挖掘地域差异,挖掘民族和人群的习俗,要从乡土的形式来反映农村的生产,重塑乡村的生活,体现当下的时代和未来的科技,把乡村变成文化的高地,变成文化的圣地。

 

中国艺术乡村建设策展团队代表、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方李莉发言

      此次策展团队代表方李莉教授在发言中梳理了乡村与中国文化的关系并讲述了她对社会转型时期的几点思考。她认为中国改革开放40年加快了全球化的发展,取得了经济上的长足进步,但与此同时我们的乡村发展却滞后。许多古老的乡村在箫条,甚至在消失。虽然工业革命所带来的乡村箫条是全世界共同面临的问题,但中国自古以来是一个农业大国,中国的文化根脉在乡村而不在城市,乡村的衰败将危及到中国文化的根脉。其实早在民国时期许多知识分子就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当时的许多学者积极的参与乡村建设的工作,可以说乡村振兴是中国人的百年之梦,是中国人的生活理想和目标。今天党的十九大将乡村振兴定义为中国发展的重大战略,这是实现中华文化复兴之梦的一个伟大举措。她认为,我们今天的乡村建设不仅是经济建设,还应该是文化建设,更是家乡建设,家园建设,心灵建设。正因为如此,艺术进入乡村建设就有了切口,艺术的最大特点就是能够通过具有感染力的形式,去唤醒和激活沉睡的乡村传统,通过艺术的介入,从传统和现代之间架起一座相互的桥梁,而这次展览的三个案例,能帮助我们说明这一问题。对于当代社会的发展,方李莉教授也讲述了自己的思考,她认为我们正面临着一场伟大的社会转型,她希望在这场社会转型中中国能够率先进入生态文明,进入绿色文明,走到世界的前列。而每次的社会转型前夕都会伴随一场文艺复兴的出现。她认为今天的中国式文艺复兴跟欧洲的文艺复兴最大的不一样,中国的文艺复兴是从生活革命开始的,从改变生活样态开始的。用艺术改变生活样态,这可能就是未来的人类文化的自觉,一个重新认识,而艺术介入乡村建设就是这场文艺复兴的一部分。她还提到展览结束后,3月24日至25日,中国艺术研究院还将针对此次展览举办一次论坛,在论坛上不仅有艺术家、设计师,还有会有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和民俗学家等各个学科的学者,大家共同探讨有关乡村振兴的问题,艺术家只是开了一个切口,但是更多的问题需要学者们结成一个共同体来参与,当然还需要经济学家、要企业家,更需要政府的推动。如果大家合理推动,这个事情一定能做得更好。 最后,方李莉教授再次表达了对参加展览的观众以及参会嘉宾的感谢,并预祝这次中国艺术乡村建设的展览和论坛能够圆满成功。

 

艺术乡建实践者代表渠岩发言

      此次展览的艺术乡建实践者代表渠岩教授感谢了中国艺术研究院韩子勇院长、王福州院长、方李莉研究员以及远道而来的山西许村和广东青田做乡村建设的各位领导和朋友,并向参加展览的两位同仁左靖和靳勒表示致敬。渠岩教授从自身经验出发介绍了艺术家在乡建中所承担的角色。艺术家们试图重建当地社会和文化传统,并在其中嫁接、点燃以及催生在地生命,他们企图通过身体力行的方式来建设乡村,实现人和自然、人和社会、人和世界的和解,重建乡村情感的共同体。艺术家以学徒般的谦卑,向乡村当地人讨教,用礼拜的姿态倾听各类知识分子的演说,用真诚的、不厌其烦的态度跟当地的政府和各界进行沟通、协商、合作。渠岩教授认为艺术家要与社会之间建立一种积极的互惠关系,这是基于文化理解上的介入,重视与他面对面的媒体关系,以这样的行动消减艺术家的孤傲,将社会行动作为建成艺术的方式,他还认为应该将艺术家介入地方社会的能动性以及在地生存的生命效率作为艺术能量的体现。最后渠岩教授提到,对他们而言,艺术介入乡村重要的不是威权与观念,而是实践意义上的公众美学行为,或者说是一种为提升真切的人性以及良知的美感而带来的社会行动的需求,在此意义上艺术界的乡村建设超越了自主意义上的乡村建设,这样才能够修复此岸跟彼岸,促进追求共同的精神。

 

论坛参会学者代表中共中央党校文史部教授徐平发言

      学界代表、中央党校文史部徐平教授在致辞中表达了他的两个感想。其一是是艺术家在行动,其二是是要重新认识中国乡村。他提到,八千年文明史说到底就是费老总结的一句话,叫乡土中国。徐平教授从费孝通先生的《乡土重建》中的乡村,讲到现在乡村。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今天的强起来,我们的农村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乡土中国到城乡共融,正在呈现一个新的面貌。徐平教授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例讲述了他对农村、农民文化自觉的理解,并且强调,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让我们进一步关注乡村,今天艺术家已经率先表达出我们乡村的美丽,那么下一步面对中国快速城市化的问题,例如如何让乡村更加美好,如何让中国城乡更加繁荣,尤其是要走出一个中国道路、中国模式,呈现出四个自信,他希望要向艺术家学习。

 

开幕式最后,王福州副院长再次表达了对各位嘉宾与观众的感谢,并祝愿此次展览及论坛圆满成功。

开幕式结束后全体与会嘉宾合影留念

 

展厅参观

展厅一览

参展作者渠岩(右一)陪同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韩子勇在展厅参观

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韩子勇接受媒体采访

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左二)等在展厅参观

参展作者(前排右一)陪同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韩子勇等在展厅参观

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韩子勇(右五)、副院长王福洲(右三)等与参展单位代表合影

国务院参事室副主任王卫民(前排中)、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方李莉(前排左)等在展厅参观

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韩子勇、副院长王福州、副研究员安丽哲在展厅参观

展厅一览

 

 

 

中国艺术人类学研究所

编辑:庄振富

日期:2019-04-12
阅读:
作者:刘孟若(整理)
字体: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上善若水 | 来源:
本文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0)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