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丽哲:美丽乡村建设,艺术大有可为

近日,由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人类学研究所和宋庄树美术馆联合主办的“艺术参与社会建构的时代”为主题的第2次中国艺术乡建论坛在北京宋庄召开。会议的一个鲜明主题就是倡导艺术家和艺术人类学家在乡村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在国家顶层设计和民间文化自觉的合理之下,乡村建设在整体上呈现出多主体参与,多样态发展的良好态势,但是在一些地方也出现了思维片面、方式单一、盲目效仿、粗糙乏味等现象。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从思想认识、规划设计、项目管理等各个层面对症下药,但是接种艺术的力量显然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方面。康德说:“人不仅是政治的人、经济的人、越是审美的人!”

在这次会议中,艺术实践者与深入田野的人类学家联手,从现实中发生的各种个案出发,充分的探讨艺术家与人类学家参与乡村建设的重要性,并就艺术如何参与社会建构以及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了充分的探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对于建设我国的生态文明的以及新型现代化美丽乡村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中央一号文件和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

一、艺术参与理念与美丽乡村建设

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实践的建筑设计师、当代艺术家,艺术机构,在此次会议中用鲜活的个案阐述了他们在艺术化乡村建设过程中所秉承的理念,给其它正在进行乡村建设的建设者提供经验和成功模式;同时给人类学家提供了不同角度的视角和分析素材。首先,乡村是传统记忆的载体,作为具体的实际操作者,如何将新的生活方式参与到既有的院落空间,将现代艺术融入到过去和现在的生活中来,用历史的空间承载新的艺术生活是自始至终需要奉行的理念。其次,艺术家在参与乡村建设时,一定要明白的是当地的农民是主体,而不是自己,脱离了这个理念,艺术家与建筑师的参与就是失败的。

二、乡村活化与艺术化改造中“人”的重要性

在特色小镇和美丽乡村建设热的今天,许多改造完成的乡村或者小镇仍然是空空荡荡,并没有什么人气,有的甚至只成为一个冷冰冰的景观,我们所说的让美丽乡村传承记忆也就成了空谈。造成这样现象的一个原因就是在规划和建造过程中常常存在重物轻人的现象,很多地方政府为了发展旅游,不断搞景区建设,但忽略了人的要素,从而造成空城景观的现象。这里面的核心问题是,我们的美丽乡村究竟为谁而建?如何让人以及最优秀的治理资本向农村回流?只有弄清楚这个问题,美丽乡村才能成为有生命力的,承载文化多样性的梦想家园。

三、传统艺术项目与乡村文脉的保护与思考

现在我们的美丽乡村建设不只是要建设漂亮的房子,还需要能够延续中华文明,传统文化的乡村,能够成为中国人梦想家园的乡村。这样的建设不仅仅需要大量的艺术家和设计师来参与,还需要具有反思精神,能够通过田野民族志,获得乡村的文脉、历史,以及多年积累下来的生态智慧的人类学家来参与。在此次会议中,从人类学家带来的个案中可以看到,具有乡村文脉根基的传统艺术项目与社会、文化体系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传统艺术项目、非遗项目在稳定社会秩序、强化礼俗认同、修复乡民精神世界等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许多传统艺术项目已经具备了由遗产向资源转化的时代条件,可以大力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有效地抵抗农村衰落和空心化。这也为相关类型的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有益地参考。

(发表于中国文化报2017年10月27日)

日期:2017-11-02
阅读:
作者:安丽哲
字体: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上善若水 | 来源: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0)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