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第二季2015年会会议手册

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第二季2015年会

会议手册

会议主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与反思

主办单位: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

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人类学研究所

协办单位:恭王府中华传统技艺研究与保护中心

北京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15年7月3-5日

会议日程

7月3日(星期五)

全天报到 地点:如家快捷酒店北京安贞店(北京市朝阳区小关东里12号)

7月4日(星期六)

8:30-9:00 北京学者、嘉宾报到

地点: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一楼大厅

9:00-9:40开幕式

地点: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6208会议室

主持人:杨秀(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人类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1.介绍与会领导与嘉宾

2.领导与嘉宾致辞

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会长、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人类学所所长方李莉研究员致欢迎辞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民族文学所所长,中国民俗学会会长朝戈金研究院致辞

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兼研究生院院长吕品田研究员致辞

3.第十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奖颁奖仪式

9:40-9:50 中场休息

9:50-11:30“非遗”报告专场(每人50分钟)

主题:从事“非遗”保护工作以来的个人回顾

地点: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6208会议室

主持、评议:吕品田(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兼研究生院院长)

报告人:

1.乌丙安(中国民俗学会荣誉会长、辽宁大学教授)

2.巴莫曲布嫫(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11:30-12:00讨论、评议

12:00-13:30午餐(中国艺术研究院员工食堂)

13:30-15:00主题报告(每人30分钟)

地点: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6208会议室

主持人:祝秀丽(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

评议人:叶涛(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

报告人:

1.张多(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2014级博士生):遗产化实践与神话传统的表演——基于红河哈尼梯田社区的田野研究

2.林海聪(中山大学中文系2013级博士生):重建文化交流的“巴别塔”——以动物类“非遗”保护的实践经验为中心

3.宋颖(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一国”的文化共享:《中国年俗》的民俗国家化过程探究

15:00-15:30 讨论、评议

15:30-15:40 中场休息

15:40-17:00 分组讨论(每人30分钟:报告10分钟,互评20分钟)

第一组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6208会议室

主持人:李修建(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秘书长、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人类学所副研究员)

评议人:吴新锋(石河子大学中文系讲师、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生)

15:40-16:40

报告人:

1.田振江(石河子大学讲师):穆纳加提:维吾尔族丧葬仪式中妇女的行为考察——基于新疆吐鲁番市高昌区B村的田野调查

(互评人:王宪昭、马千里、杨泽经)

2.段永升(咸阳师范学院讲师):陕西农村殡葬服务产业化与殡葬制度改革——基于陕西关中G村的田野调查

(互评人:缪雪峰、杨泽经、马千里)

16:40-17:00 讨论、评议

第二组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6206教室

主持人:王永健(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人类学所助理研究员、博士)

评议人:王馗(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15:40-16:40

报告人:

1.王潞伟(山西师范大学戏曲文物研究所博士生):民间礼乐思想的渗透与神庙剧场的普及——以上党地区神庙剧场为主要研究对象

(互评人:赵李娜、林海聪、王悦)

2.曹瑞冬(南京农业大学学生):传统思想与时代融合进程探究

(互评人:赵李娜、王蕾、王悦)

16:40-17:00 讨论、评议

17:30-18:30 晚餐(天和晟)

7月5日8:30-12:00分组讨论(每人30分钟:报告10分钟,互评20分钟)

第一组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6208会议室

主持人:马千里(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生)

评议人:康丽(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8:30-10:00

报告人:

1.王宪昭(中国社科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少数民族神话作为非遗的几点思考

(互评人:杨泽经、邓秀兰、李瑞侠)

2.吴新锋(石河子大学中文系讲师):作为方法与文体的民间文学志:民间文学田野调查中的叙事四面体——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西王母神话”田野调查为例

(互评人:闫晓梅、缪雪峰、王旭)

3.祝秀丽(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如何研究民间故事讲述的语言问题

(互评人:王旭、邓秀兰、闫晓梅)

10:00-10:20 讨论、评议

10:20-10:30 中场休息

10:30-11:30

报告人:

4.王旭(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生):民间笑话的地方传承——以万荣笑话圈的传承与变异为例

(互评人:祝秀丽、张多、李瑞侠)

5.杨泽经/邓秀兰(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硕士生):历史文化景区中的传说主义——以北京市圆明园遗址公园为例

(互评人:王宪昭、祝秀丽、张多)

11:30-11:50 讨论、评议

第二组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6206教室

主持人:汪欣(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人类学所助理研究员)

评议人:赵李娜(上海应用技术学院人文学院文化产业管理系副教授)

8:30-10:00

报告人:

1.宣炳善(浙江师范大学国际学院副教授):“非遗”话语及其文化理念对民俗学学科的影响

(互评人:张卡、王学义、曹瑞冬)

2.高荷红(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国家话语下代表性传承人的认定——以满族说部为例

(互评人:张卡、王学义、张凯歌)

3.王蕾(华东师范大学人类学研究所博士生):白水台的隐喻:香格里拉三坝纳西族群身份的当代展演

(互评人:王悦、张凯歌、曹瑞冬)

10:00-10:20 讨论、评议

10:20-10:30 中场休息

10:30-11:30

报告人:

4.王学义(山东省邹城市文化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层实践中的问题与反思

(互评人:宣炳善、王永健、王潞伟)

5.张卡(山东省滨州市非遗办主任):关于城镇化进程中非遗保护与传承的调研思考——以滨州市城镇化进程中的非遗保护现状为例

(互评人:宣炳善、王永健、王潞伟)

11:30-11:50 讨论、评议

12:00-13:30午餐(中国艺术研究院员工食堂)

13:30-15:50 分组讨论(每人30分钟:报告10分钟,互评20分钟)

第一组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6208会议室

主持人:王宪昭(中国社科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评议人:杨秀(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人类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13:30-15:30

报告人:

1.马千里(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生):民间美术类非遗传承的民俗内涵流失等问题——以漳浦剪纸为例

(互评人:段永升、田振江、张多)

2.缪雪峰(甘肃省庆阳市文化馆馆员):对庆阳香包绣制项目保护传承与开发利用实践的反思

(互评人:段永升、吴新锋、李瑞侠)

3.闫晓梅(甘肃省庆阳市文化馆馆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文化自觉——以庆阳剪纸艺术的保护传承为例

(互评人:田振江、吴新锋、邓秀兰)

15:30-15:50 讨论、评议

15:50-16:00 中场休息

第二组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6206教室

主持人:王潞伟

评议人:宣炳善(浙江师范大学国际学院副教授)

13:30-15:30

报告人:

1.赵李娜(上海应用技术学院人文学院文化产业管理系副教授):环境、信仰、文艺与生活:人地关系视野下的国家级非遗叶榭舞草龙研究

(互评人:巴莫曲布嫫、林海聪、王蕾)

2.孟令法(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讲师):“动物保护”视域下的“非遗传承”——来自“狗肉”“猴戏”与“点翠”的法律思考

(互评人:巴莫曲布嫫、林海聪、王学义)

3.王悦(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生):“非遗”项目“蒙古马耐力赛”与蒙古族马文化的时代意义

(互评人:赵李娜、张卡、曹瑞冬)

15:30-15:50 讨论、评议

15:50-16:00 中场休息

16:00-16:40大会闭幕式

地点: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6208会议室

主持人:高荷红(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1.分组总结

第一组总结人:张多(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2014级博士生)

第二组总结人:林海聪(中山大学中文系2013级博士生))

2.大会总结:宋颖(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3.前辈寄语:

4.年会承办人交接仪式:

杨秀(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人类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宣炳善(浙江师范大学国际学院副教授)

17:00晚餐(中国艺术研究院员工食堂)

会议结束

与会人员名单

姓名

工作单位

巴莫曲布嫫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曹瑞冬

南京农业大学学生

朝戈金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民族文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陈岗龙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

陈泳超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邓秀兰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硕士生

段永升

咸阳师范学院讲师

方李莉

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会长,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人类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高荷红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所副研究员

关祎

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人类学所助理研究员

侯百川

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人类学所助理研究员

吉国秀

辽宁大学文学院教授

金燕

文化艺术出版社编审

康丽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李宏复

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人类学所研究员

李瑞侠

北京师范大学

李新风

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

李修建

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人类学所副研究员

林海聪

中山大学中文系博士生

刘苗苗

新华社《瞭望》周刊记者

吕品田

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兼研究生院院长、研究员

马千里

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生

孟令法

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讲师

缪雪峰

甘肃省庆阳市文化馆馆员

宋颖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所助理研究员

田振江

石河子大学讲师

汪欣

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人类学所助理研究员

王蕾

华东师范大学人类学研究所博士生

王潞伟

山西师范大学戏曲文物研究所博士生

王宪昭

中国社科院民族文学研究所主任

王旭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生

王学义

山东省邹城市文化馆

王永健

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人类学所助理研究员

王悦

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生

乌丙安

辽宁大学文学院教授

吴新锋

石河子大学中文系讲师

宣炳善

浙江师范大学国际学院副教授

闫晓梅

甘肃省庆阳市文化馆馆员

杨秀

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人类学所副研究员

杨泽经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生

姚吉成

山东省滨州市文广新局博物馆、滨州学院副教授

叶涛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

张多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生

张卡

山东省滨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办公室主任

张凯歌

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与文化人类学研究所

赵李娜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人文学院文化产业管理系副教授

祝秀丽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

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人类学研究所简介

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人类学研究所成立于2004年2月(前身为艺术人类学研究中心,2013年改为研究所),所长为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会长、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方李莉。研究所目前有研究人员9名:方李莉和李宏复研究员,杨秀、安丽哲和李修建3名副研究员,汪欣、关祎、王永健和侯百川4名助理研究员。研究所有客座研究员4名:日本爱知大学国际交流学部周星教授、中国文联理论室刘锡诚研究员、英国杜伦大学人类学系莱顿教授和美国华美协进社中国美术馆馆长海蔚蓝女士。

本 所的宗旨是,整合艺术学与人类学学科的学术资源与研究方法,推动艺术人类学学术研究与学术交流,及时把握国际艺术人类学研究的前沿学术动向;注重田野考察 和理论结合,重点关注民间艺术和当代艺术现象,开展艺术人类学理论方法与实践的深入研讨,努力使我国艺术人类学的学科体系逐步完善;积极参与国家文化遗产 保护工程的相关工作,以艺术人类学田野工作方法的优势,为国家的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工作提供可靠资料与必要的理论支持。

艺 术人类学研究所自成立以来,承担了多项大型国家重点课题,如由国家哲学艺术科学资助的国家重大课题“西部人文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由国家科技部资助的 国家重大课题“西部人文环境资源基础数据库”,以及承担由蒋经国基金会资助的大型国际合作课题“历史视野中的中国民间社会对比研究”中的子课题“景德镇陶 瓷手工艺的传承与社会发展”部分,文化部委托的课题“798与宋庄艺术区发展研究”(以上项目主持人为方李莉)。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中国少数民族刺绣工艺文化研究”(主持人:李宏复),国家社科后期资助项目“当代中国美学研究”(主持人:李修建),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国审美意识通史”子课题“六朝审美意识史研究”(主持人:李修建),文化部文化艺术科学研究项目“中国艺术人类学理论思潮与田野方法”(主持人:安丽哲)、“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与传统村落保护研究——以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和传统村落为例”(主持人:汪欣)等。

另外,由文化部主管的国家一级学会——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的秘书处设在艺术人类学研究所。为此,研究所还承担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的许多事务性组织工作, 如论文集的编辑,网站的编辑与更新,以及两年一次的费孝通艺术人类学奖的评审组织工作等。学会每年组织召开一次国际性的艺术人类学研讨会,成为推动中国艺 术人类学研究发展的一个重要学术研究机构。

  2013年,研究所接受了一项国家专家局资助的项目,聘请英国杜伦大学人类学系教授、英国科学院院士莱顿教授,合作题为“景德镇百年变迁”的课题。本所组织一个研究团队,由莱顿教授和方李莉研究员共同带领,在景德镇做田野考察。方李莉被英国杜伦大学高级研究院聘为高级客座研究员,于2014年10月至1月在英国杜伦大学高级研究院做研究。

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人类学研究所自成立以来出版了许多重要的学术著作,如:《西部人文资源丛书》(方李莉主编,一套12本),《艺术人类学》(方李莉、李修建著),《中国陶瓷史》(方李莉著,上下卷),《遗产·实践与经验》(方李莉著),《艺术人类学的本土视野》(方李莉著),《文化自觉与“非遗”保护研究》(方李莉著),《艺术人类学丛书》(方李莉主编,一套共20本,现已出版4本), 《枕的风情——中国民间枕顶绣》(李宏复著),《性别•服饰•遗产——苗族服饰的艺术人类学研究》(安丽哲著),《风尚——魏晋名士的生活美学》(李修建 著),《传统村落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以徽州传统村落为个案》(汪欣著)、《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十年(2003~2013)》(汪欣著)等。这些学术成果的出版,为中国艺术人类学的学科建设及学术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日期:2015-07-02
阅读:
作者:
字体: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lixj | 来源: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0)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