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人类学理论前沿研讨会
会议地点:中央民族大学中慧楼第一会议室
6月13日上午
开幕式
主持人:王建民教授
致词:中国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主任李松
9:00-9:20
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会长方李莉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院长丁宏
第一单元:反思艺术与人类学
主持人:刘铁梁教授
1.李松中国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主任国家文化视角——艺术人类学的价值认知
2.彭文斌 重庆大学高级研究院研究员
“艺术”还是“生活方式”:跨文化背景下的一些观念
| 9:20-10:20 | 困境 | 
| 3.方李莉 |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 
| 城市艺术区的人类学研究—798艺术区探讨所带来的思 | |
| 考 | |
| 4.潘守永 |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 | 
| “民族工艺品”:一个博物馆人类学的分析框架 | |
| 10:20-10:30 评议:翁乃群教授 | |
主持人:萧梅
1.巫达中央民族大学教授舞蹈、象征与族群身份表述——以四川尔苏人为例
2.张 曦 中央民族大学副教授
舞蹈与文化人类学—早期人类学经典中的原住民舞蹈
10:45-11:45
3.海力波广西民族大学教授艺术人类学的审美之维
1.张亚辉中央民族大学副教授铸造、献祭与山川:承德须弥福寿之庙金龙传说的人类学分析
11:45-11:55 评议:潘蛟教授
6月13日下午
| 第二单元:艺术的人类学思考 | |||
| 主持人:方李莉教授 | |||
| 1.萧 梅 | 上海音乐学院教授 | ||
| 身为祭坛,歌为路——再思萨满“出神术” | |||
| 2.杨民康 | 中央音乐学院教授 | ||
| 13:30-14:30 | 以表演为经纬——艺术人类学视阈下的传统音乐研究 | ||
| 3.徐 欣 | 中国音乐学院副教授 | ||
| 声音民族志的体验之道 | |||
| 4.魏琳琳 | 中央民族大学博士后 | ||
| “音乐与认同”的研究路径——以1982-2006年《民族 | |||
| 音乐学》(Ethnomusicology)研究为例 | |||
| 14:30-14:45 | 评议:李松主任 | ||
| 主持人:杨民康教授 | |||
| 1.刘铁梁 | 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特聘教授 | ||
| 付之一炬的纸艺——冀南斋醮仪式中的乡土艺术 | |||
| 2.张江华 | 上海大学教授 | ||
| “美化”还是“丑化”?有关小说《布洛陀》事件的一 | |||
| 些思考 | |||
| 15:05-16:20 | 3.朱靖江 | 中央民族大学副教授 | |
| 边界与融合:试论影视人类学与艺术人类学的学科关系 | |||
| 4.刘冬梅 | 云南民族大学副教授 | ||
| “技艺体化”的视角:造像量度在唐卡传习中的身体化 | |||
| 过程 | |||
| 5.冯 莎 | 厦门大学助理教授 | ||
| 与艺术家合作:探索艺术人类学研究的路径 | |||
| 16:20-16:30 | 评议:彭文斌 | ||
| 16:30-17:00 | 自由讨论 | ||
6月14日上午
第三单元:地方性与艺术社会行动
| 主持人:庄孔韶教授 | |||
| 1.王长百 | 广东工业大学城乡艺术建设研究所教授 | ||
| 重构乡村传统中的艺术精神与文化传承 | |||
| 2.渠 | 岩 | 广东工业大学城乡艺术建设研究所教授 | |
| 从“观看空间”到“行动空间”——艺术家乡村实践 | |||
| 9:00—10:00 | 的边界与可能性 | ||
| 3.汤 | 芸 | 西南民族大学副教授 | |
| “地方感”的营造——社区行动艺术的思考与实践 | |||
| 4.张 | 原 | 西南民族大学副教授 | |
| “地方感”的拟真:基于当代中国行动艺术的人类学 | |||
| 思考 | |||
| 10:00-10:15 | 评议:景军教授 | ||
| 主持人:张江华教授 | |||
| 1.李一凡 | 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副教授 | ||
| 国际视野下的在地性——田野调查与新的观看方式 | |||
| 2.赵旭东 |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 ||
| 10:30-11:30 | 灾难、艺术品与反讽的文化表达 | ||
| 3.色 | 音 |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 | |
| 民间艺术研究的跨学科研究方法探析 | |||
| 4.侯远高 | 中央民族大学聘任研究员 | ||
| 艺术在少数民族文化转型中的实践与反思 | |||
| 11:30-11:40 | 评议:关凯教授 | ||
| 11:40-12:10 | 自由讨论 | ||
| 12:10-12:30 | 总结与感言:王建民教授 | ||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民族学人类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