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图]2014中国艺术人类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

2014年11月1日至2日,由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北京舞蹈学院、《民族艺术》杂志社联合主办的“2014中国艺术人类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舞蹈学院拉开帷幕,来自国内外艺术人类学领域的近三百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研讨会。北京舞蹈学院院长郭磊,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会长、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人类学研究所所长方李莉,费孝通先生女儿费宗惠,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主任王祥武,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副会长周星、廖明君、刘祯、纳日碧力戈、王杰、色音、张士闪等出席了开幕式。开幕式由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副会长、北京舞蹈学院副院长邓佑玲主持。

2014中国艺术人类学国际学术研讨会集体合影

开幕式现场

北京舞蹈学院院长郭磊致辞

北京舞蹈学院院长郭磊在致辞中代表北京舞蹈学院全体师生员工对出席本次研讨会的国内外嘉宾和专家学者表示热烈的欢迎。他向参会代表介绍了北京舞蹈学院的发展历史与学科建设,指出学院在传承和弘扬民族舞蹈文化方面始终不遗余力,依托“中国民族艺术传承与传播协同创新中心”和“民族舞蹈文化研究基地”等研究平台,不断探索文化传承创新的新模式,增强中国舞蹈文化的对外表达和传播能力。

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会长方李莉致辞

中国艺术人类学会会长方李莉研究员,首先代表全体会员对北京舞蹈学院周到细致的组织工作表示感谢。她谈到,这次会议的主题是“文化自觉和艺术人类学研究”,文化自觉是费先生在十几年以前提出来的思想,其重要的意义在于对于我们要知道自己文化的来龙去脉,对自己的文化要有自知之明,而做到这一切的目的是为了掌握自己文化发展的自主权。习近平总书记也讲到,说清楚中国的传统文化很重要,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最重要的软实力。我认为,作为学者,不仅要说清楚我们的传统文化,还要进一步研究传统文化和当代中国文化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其在什么样的程度和情况下能推动我们今天的文化发展?当今,整个世界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伴随着互联网的出现、新能源的出现,人类社会的发展面临着巨大的变革。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艺术人类学这门学问能做什么?能研究些什么?我觉得这是非常值得思考的东西。中国是一个传统艺术资源特别丰富的地方,有不同历史阶段的艺术,有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艺术,还有不同门类,不同风格的艺术等。对于这些丰富艺术资源的考察、记录与研究,汇聚起来就是我们中国未来发展的最重要的资本之一,也是最重要的文化基础之一,所以我就觉得我们艺术人类学的研究大有可为。

费孝通先生的女儿费宗惠女士在致辞中谈到,年轻学者要紧跟时代发展,深入民间,用科学的方法研究中国的传统文化和艺术,担当起“文化自觉”的社会使命。

荷兰莱顿大学范·丹姆教授做大会主题发言

藏族舞蹈家现场展示

 

 

分会场讨论现场

闭幕式现场

经过了一天半的分组讨论,各小组学者争相发言,会议取得了很好的研讨效果。11月2日下午,2014中国艺术人类学国际学术研讨会闭幕式在湖北大厦东湖厅举行。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名誉会长、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王文章,北京舞蹈学院党委书记王传亮,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会长、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人类学研究所所长方李莉,北京舞蹈学院副院长、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副会长邓佑玲,北京舞蹈学院纪委书记彭红,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副会长周星、刘祯、纳日碧力戈、色音等领导和嘉宾出席了闭幕式。闭幕式由中国艺术人类学会副会长、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院长王杰主持。

 

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王文章在闭幕式中致辞

王文章院长在闭幕式致辞中谈到,通过2014年艺术人类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可以看出,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发展良好,国内艺术人类学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他指出,学术研究要从实践中概括理论,然后用理论来指导实践,应该把握好理论研究的方式,并且坚持正确的方向去实践。本次研讨会中对非遗保护工作进行了很多分析,提出了很多问题。王文章院长提到,对于这些问题,今后需要继续在实践中考察,在考察基础上进行理论研究,为中国乃至世界艺术人类学的发展,为当前的文化艺术的发展积极贡献力量。王文章院长还谈到了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10月15日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他指出,座谈会涉及到国家文化在新时期的发展,文化的繁荣需要全体文化工作者的共同努力,艺术人类学研究者应该为中国文化艺术的发展做出新的贡献和努力。王文章院长对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成立以来所开展的一系列学术工作进行了充分肯定,鼓励学会进一步推动国内艺术人类学的发展。

北京舞蹈学院党委书记王传亮致闭幕辞

北京舞蹈学院党委书记王传亮为本届中国艺术人类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致闭幕词。他谈到,在北京舞蹈学院60周年院庆之际,中国艺术人类学国际研讨会走进北京舞蹈学院,既是北京舞蹈学院的荣幸,也是在多元文化共存的全球化背景下营造了一个包容、平等、和谐、多元的国际交流氛围,这是是继北京舞蹈学院与北京大学联合主办第十八届世界美学大会后的又一学术盛会,也艺术人类学的新学科联动传统舞蹈艺术,共同谱写文化繁荣新篇章的开始。最后,王传亮书记表示,北京舞蹈学院愿意积极搭建高层次、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与各位同仁一起,加强不同学科的互动与交流,共同努力、携手并进,努力推进艺术人类学的发展,让艺术人类学为社会的和谐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随后,纳日碧力戈、周星、李立新、李祥林等教授分别就四个小组的分组讨论情况做了小组总结。

复旦大学纳日碧力戈教授做第一组总结发言

纳日碧力戈教授将第一组“艺术人类学理论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讨论归纳为五个话题,第一个是主体性,从本土的观点看问题;第二个是保护、记录、传承文化的问题,也就是非遗保护中如何去记录、保护和传承;第三个话题是反思,我们进入一个全球化、数字化、网络世界,所以我们应该有一个反思的问题;第四个是全球化的挑战,里面有一些新的现象出来我们需要应对;第五个是理论问题。

日本爱知大学周星教授做第二组总结发言

周星教授总结了第二组“舞蹈美学与舞蹈人类学”的研讨情况,他谈到,我们这一组一共有46篇论文,共有35位发言的老师,每个人只有十分钟的时间,我们这组最大的特点是舞蹈学和人类学的学者在互相倾听对方讲些什么,不仅是图文并茂,而且是声情并茂,载歌载舞,来自青海玉树的达瓦卓玛老师给我们表演藏族的舞蹈,还有很多舞蹈学院的老师,还有在一线做调查的年轻的老师,他们把田野中调查的舞蹈不仅用语言文字来表达,而且通过身体表演来表达,让我们有很大的收获。他把该组的讨论归结为六对范畴:即大众的舞蹈与专业的舞蹈、传承性舞蹈与创作性舞蹈、族群性舞蹈与地域性舞蹈、宗教舞蹈与生活舞蹈、田野中的舞蹈与课堂中的舞蹈、舞台上的舞蹈和生活中的舞蹈。

南京艺术学院李立新教授做第三组总结发言

南京艺术学院的李立新教授总结第三组“造型艺术研究”的研讨情况。他说,造型艺术组围绕传统工艺在当代的生存状况展开讨论,在技能、形态、功用以及背后的文化传承、演变等多个方面寻求创造的归类。在发言讨论中可以看出研究者能够进入现场,体验生存,在现实生活中发现意义,在临场的观察交流中追寻答案。只要我们能够真正的投入,坚持不懈深入田野,长期思考,立足于生活,一定能客服目前研究上的幼稚,在学习中进步。着眼技术和利益、历史和现实、生活与文化,都将在比较、思辨和研究中凸现出对人类生活最有价值的部分,服务于当代社会。

四川大学李祥林教授做第四组总结发言

李祥林教授将第四组“民俗与表演艺术研究”分会场的讨论总结为两方面的关注:其一是对现实的关注;其二是当下研究现状的关注。此组汇聚了多门类的学者、涉及了多学科的研究,在话题上涉及神话、史诗、歌舞、曲艺、戏剧、工艺、民俗等。本组的年轻学者比较多,他希望学者们能够强化问题意识、增多田野调查、拓展理论视野。

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秘书长李修建做学会工作总结

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秘书长李修建结合本次会议对近两年学会工作进行了总结。首先,学会的规模日益扩大,目前已有国内外的学者六百多人。第二,学会每年都召开国际性学术会议。本次会议参与人数三百多人,论文数量150余篇,共计125万字。此外,今年学会还就著名学者刘锡诚先生从事民间文艺研究60年、方李莉《中国陶瓷史》新著发布召开了两次研讨会,促进了学术研究扩大学会影响。第三,艺术人类学学会成员出版了大量的成果,促进了学科进步。第四,学会设立了费孝通艺术人类学奖,鼓励优秀学术成果。第五,学会运用网络搭建教学平台。第六,学会努力加强与十多家专业学术刊物的合作,为学会会员提供更多传播思想的机会。

《沉香》演出现场

本次会议以“文化自觉与艺术人类学研究”为主题,共收到参会论文150余篇。在为期2天的会议中,围绕着“艺术人类学理论”、“非遗理论与个案”、“舞蹈美学与舞蹈人类学”、“造型艺术”、“民俗与表演艺术”等议题展开了研讨。此次研讨会,也是北京舞蹈学院庆祝建校60周年系列学术活动之一。会议期间,北京舞蹈学院为参会代表精心准备了中国民族民间舞系晚会《沉香》和附中芭蕾专场两场精彩演出。

王永健撰稿侯达摄影

日期:2014-11-14
阅读:
作者:
字体: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王永健 | 来源:
本文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0)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