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的表达和文法 麻国庆 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 广州 510275 导言
199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与摩洛哥国家委员会于6月在马拉喀什(Marrakesh )组织“保护大众文化空间”的国际咨询会上,“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作为一个遗产概念正式进入联合国教科文的文献资料,经过时间的推移,几经推敲和斟酌,被相关国家和地区所采纳...
日期:07/16/2011 21:28:51 作者:麻国庆
1966年5月,巴特应东京法日学院院长潘盖(M.Pinguet)之邀,到日本主持一个 “叙事结构分析”的研讨班。1966年至1967年,巴特先后三次赴东京,对日本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并拍了大量照片,积累了对...
日期:06/27/2011 22:51:35 作者:刘涛
摘要:雷蒙德·弗思是艺术人类学领域十分重要的一位学者,他不仅以异域艺术为研究对象写作了大量论著,还自觉地对艺术人类学本身进行反思,探讨了人类学视野下的艺术的定义、艺术人类学的研究方法、研究历史等问题,他还对社会变迁对异域艺术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可以...
日期:06/13/2011 21:06:46 作者:李修建
本文在指出史学研究中实证主义与阐释主义两种研究方法的逻辑起点及存在缺陷的基础上,提出设计史研究的生活史与田野考察方法的转向,进一步指出这一转向的主要动因及方法论意义,并通过中国油纸伞与四轮车的田野工作实例说明田野考察方法在设计史研究中运用的可能性及其重要的方法论价值。
日期:06/07/2011 11:08:59 作者:李立新
摘要:对戏剧的人类学研究把戏剧这种人类行为还原到活生生的人类生活场景中去,让我们从人类生活的多维联系中把握它的意义。戏剧人类学把展演及功能放在重要位置,着重研究人类用戏剧这种活动来“干什么”,之后才确定戏剧这种艺术“是什么”。这展演,不单单指剧本内容的舞台呈示,也不单单指台上演员的肢体表演,而是指台上和台下、演员和观众之间互动交流的情境化实践...
日期:06/02/2011 17:54:08 作者:李祥林
内容提要:艺术人类学研究在国内渐成热点,从学科发展进程中对于学科的认知、学科基本定义、中国艺术人类学的学科构成等方面,认识和分析艺术人类学研究的学科定位对艺术人类学研究的学科化具有重要意义。在艺术人类学学科发展中,应当秉承人类学立场的艺术人类学研究,明确学科定位,不断深化理论思考,与此同时又需要...
日期:05/23/2011 17:03:48 作者:王建民
本文系《中国社会科学报》第 188 期 9 版“艺术学”文章之一。近几十年来,人类学界开始关注艺术,艺术人类学成为一个具有跨学科性质的研究领域。艺术的定义是艺术人类学家探讨的一大主题,他们的观点与美学界对艺术的定义不无关系,同时显示出“人类学”的色彩。概言之,这些观点可归结为四种。
日期:05/18/2011 23:03:45 作者:李修建
近几年来,美学与艺术领域的生活论转向端倪初现,生活美学日益受到关注。以往的中国美学史研究,举其大端,可分为审美思想(意识)史、审美范畴史与审美文化史三种范式,本文认为,生活美学可以为中国美学史研究提供一个新视角。值得指出的是,前三种范式与生活美学自有相关互渗之处。基于此,本文首先对李泽厚的中国美学研究进行简要评述,探讨其中涵摄的生活论倾向,
日期:05/14/2011 21:19:31 作者:李修建
周星:男,民族学博士,日本爱知大学国际中国学研究中心(ICCS)教授、中国民俗学会副理事长、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副会长。主要研究领域为民族学与民俗学。主要著述有《史前史与考古学》(1992)、《民族学新论》(1992)、《民族政治学》(1993)、《境界与象征:桥和民俗》(1998);主编(或合作主编)有《社会文化人类学讲演集》(1996)、《田野工作与文化自觉》(1998...
日期:05/10/2011 10:26:30 作者:周星 廖明君
人整个地生存在边界上   ——巴赫金人学思想简论  (西北大学文学院段建军) 本文原载于《哲学研究》2010年第3期 我国学术界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关注前苏联伟大的思想家、美学家和文论家巴赫金,90年代形成巴赫金研究热,至今已有多部研究专著问世。纵观20多年的巴赫金研究,我们发现,国内学术界普遍关注巴赫金的...
日期:05/10/2011 09:49:13 作者:段建军
无形与有形:现实化逻辑 荻野昌弘 (日本关西学院大学社会学部 日本国 兵库县 西宫市  622-8501) 摘要:相比法国,日本的博物馆文化不如欧洲发达。不过,藉着“无形文化财”和“人间国宝”的观念,另一类型的保护文化遗产体系得以确立。无形文化财的体系是由“现实化的逻辑”支撑的。尽管日本国内存在一种过分寻找“无形之物”之意义的倾向,但这...
日期:04/26/2011 22:42:37 作者:荻野昌弘
对于京剧以及戏曲的变革观,梅兰芳当年曾以一语名之:“移步不换形”。然而我认为,梅兰芳的戏曲改良仍着眼于表演上的技术创新——“步”是新程式,“形”是旧程式,是在延续技术传统基础上的技术“发明”。换言之,戏曲的“本体”并没有动摇。
今天看来,似乎梅兰芳的这个说法仍...
日期:04/18/2011 17:15:39 作者:刘恩平

摘要:在全球一体化进程越来越快的今天,许多民族服饰处于消亡的边缘,如何认识民族服饰的本质和意义,我们又该如何保护民族服饰文化呢?在本文中,主要阐述了民族服饰演变的两种模式,并将民族服饰发展的过程归纳为日常服饰阶段,节日服饰阶段,丧葬服饰阶段与消亡阶段四个阶段,最后提出了对民族服饰文化遗产保护的建议。

 

关键词:民族服饰、演变模式、文化自觉

日期:03/30/2011 19:49:12 作者:安丽哲
今天,我们身处在一个人类历史上最新的时代——数字化信息和太空科学为标志的后工业社会,也是一个后现代文化的时代。在这个从未有过的伟大的历史时期,人类社会的面貌是以人类自身的空前自豪并且被高科技现代化和先进生产力所产生的“物化人生”笼罩的迷雾般的所谓“21th”的多元为基本...
日期:03/30/2011 19:48:02 作者:王睦崴(牟威)
就中国大陆的音乐学科而言,此类欠缺至少有两种具体表现:其一是在本学科领域内与海外的交流与了解不够,其二是在本学科领域之外,不仅与海外兄弟学界的交流了解不够,而且与国内兄弟学界的交流也不充分。在对有关的学术动态、信息和理论等等的互相介绍、了解和掌握上,中国大陆的音乐学界与国际学术界目前仍存在较大...
日期:03/30/2011 19:40:47 作者:杨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