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游客 登录 注册 搜索
背景:
阅读新闻

王晓东:文身工具的演变及其特征

[日期:2010-06-29] 来源:作者惠赐  作者:王晓东 [字体: ]

文身工具的演变及其特征

王晓东(鲁东大学外国语学院)

摘要:文身工具经历了原始自然阶段、古代金属阶段和现代机械阶段三个历史时期的演变,其发展历程与人类生产力的发展是同步的。同时,文身工具具有鲜明的地域性、传承性和时代性特征。

关键词:文身工具;演变;特征

研究表明,文身出现在新石器时代[①],是一种世界性的古老习俗,曾作为具有法律性、制度性的文化要素长期存在于许多原始民族的日常生活中。人类学对文身习俗的研究始于十九世纪末,弗雷泽、博厄斯、格罗赛等许多著名学者都曾关注文身习俗。20世纪30年代起,我国老一辈人类学者也对高山族、黎族等少数民族的文身做过调查,留下了许多珍贵的资料。综观前辈的研究,国内外学者大多都把研究的重点放在了对文身纹样的探讨上,而对本篇所要探讨的“工具”却涉及较少,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缺憾。

调查研究表明,世界各地各民族的文身方法主要有绘身、文刺和剺痕三种。但无论是哪一种文身,都一定要涉及到人们是如何将那些美丽的花纹雕刻到人身体上去的问题。这就不能不谈到“文身工具”,如果如使用某种工具的话,那些缤纷的花纹是无法呈现在人们眼前的。基于以上原因,本文一方面从历史的角度追寻文身工具的演变历程,另一方面就其特征作以粗浅的分析。

一.文身工具的种类

如前所述,文身有绘身、文刺和剺痕三种类型,那么文身的工具自然也就应该有三种类型了。

1.绘身工具

所谓“绘身”,指用各种染料(油脂、泥土等)在皮肤上涂抹或描绘图案。研究表明,绘身习俗常见于澳大利亚、太平洋诸岛的热带、亚热带原始部落中。格罗塞在其名著《艺术的起源》[②]一书中介绍了澳洲人、塔斯马尼亚人、安达曼人、明科比人、布须曼人、菩托库多人、翡及安人等的绘身习俗。由于是把油脂、泥土等涂到身上,所以其工具也就比较容易找到。人手或植物的枝叶、动物鬃毛做成的刷子等均可以充当。绘身在现代社会被称作“人体彩绘”,人们用画笔、毛刷等工具在人体上作画。

2.文刺工具

研究表明,世界上大多数文身民族中最流行的文身方式就是文刺。所谓“文刺”,指用尖利的器物(如植物刺、动物刺、金属针等)刺破皮肤,敷以染料(植物灰、墨、铁丹等)所形成的永久性花纹。无论是在有绘身习俗的布须曼人、明科彼人中间,还是在爱斯基摩人、阿伊奴人、印第安人、印度人、中国人等民族中,都曾流行过这种文身方式。文刺的工具也比较清楚,主要有植物刺、动物刺、金属针等。

从民族志的记述来看,我国各文身民族的文身工具各有特色。据刘咸调查,海南黎人文身所使用的工具主要有二种,一是黄藤针,……二是拍针棒,无一定特形,通常为竹制小棒……[③]云南文身民族的文身工具多种多样。布朗族的文身工具是“用细铁锥或针,现在火上燎烤后,随即在皮肤上刺出花纹……”。[④]傣族文身工具主要是针,“用针在人体胸、脚、手等部位刺出图案……”[⑤]。云南玉溪水傣的文身工具是用“用针尖沿着图案墨迹一针一针地特色料刺进肉皮。”[⑥]

 

傣族文身的针是什么针呢?有的学者作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对傣族的文身工具作了较为详细地介绍:傣族的“文身工具多为用金属铸成的管状体,重约200克。管子分为三段:第一段是主针,长17厘米,类似现代的储水笔尖,可灌墨水和其他颜料,尾端是联结管,直径为0.9厘米;第二段是管柱体。也是文身师傅行技时的握针处,长18厘米—,直径1厘米;第三段是菱形铅块实体,长12厘米,最粗部分直径1.5厘米,主要作用是加强垂直力量。铜针的种类分为六种,即2针、4针、6针、8针、10针和12针的,其中最细的是2针的,最粗的是12针的。细针用来文复杂的图案,粗针则用来文简单的经文咒语以及单线条装饰图纹。”[⑦]

关于独龙族文身的工具,有学者介绍是用竹签[⑧]文刺。笔者所在的中日传统文化比较研究小组中的日方学者桑原稔先生于2006年11月在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独龙江献九当丁拉梅村民俗时采集了标本(图2)。据当地人介绍,独龙族人多用这种带刺的植物作为文身的工具。文身工具分为两个部分:文刺棒和敲击棒。文刺棒长约12~15厘米,文刺棒直径0.3~0.5不等,敲击棒直径1厘米左右。文刺时,把文刺棒对准文刺的部位,用敲击棒轻轻敲击以使刺针入肌肤,见血后点入颜料。

 

陈国强在《高山族风情录》一书中描述了台湾高山族文身工具的情况:“纹身方法是在牙刷形状的器具前端,排成横竖六支或十多支黄铜针或缝衣针,用以按压面部,再用长十五厘米左右的小棒槌轻扣,把针尖打入肌肉中,血液渗出,以竹篦拭去……”。[⑨]据此来看,台湾土著、高山族人文身所用之工具主要包括牙刷状器具、黄铜针或缝衣针(铁针或钢针)、小棒槌、竹篦等。

 

据日本学者吉冈郁夫介绍,在阿伊奴人的文身历史上,曾经用过类似石镞的带刃之物,后来使用一种叫“马凯利”的小刀,再后来多用日本剃刀。[⑩]……南岛人即冲绳、琉球人,文身所使用的工具有木棉针(或金针、银针、缝衣针、凤尾松的刺)、毛笔、白布、砚台、木制勺或茶碗等容器。针一般为1、3、5、7、9、15、20组成的针束,针的数量依文刺纹样的大小而定。[⑪]小原一夫也指出:“入墨所用针为金属针,没有金属针时则用凤尾松、刺桐等植物的刺。”[⑫]

根据笔者掌握的资料,从类别上看,文刺的工具主要有如下几种:

一是植物的刺,这是较早、较普遍的文刺工具。诸如爱斯基摩人、阿伊奴人、冲绳人、台湾高山族、菲律宾人、波罗尼奥人、印度人、澳洲人、大洋洲人等均用常见带刺植物的刺文身。当然,后来这些民族中有些也是用了金属的缝衣针等工具。

二是动物骨或牙齿。菲律宾群岛的内库利特族用贝壳文身,他们选择光滑、尖利者用于文身。摩萨亚人使用形似小凿的骨器,美国西部的喀罗人用豪猪刺,一些美尼西亚人、波利尼西亚人、密克罗尼亚人等,则使用鸟、鱼、人的骨头以及鲨鱼的牙齿等文身。[⑬]

三是水晶、石英、铁器等工具。苏丹努巴人用一种锐利的小水晶片文身。有一些苏丹人原来是用人炭在腕上烧印标记,随着铁器的输入,他们改用铁器烫或刀片划。北极的爱斯基摩人和东西伯利亚人是把针穿上涂有黑颜料的线,然后用针刺穿皮肤,使针线在皮肤下穿越以形成各种图案。孟加拉湾东部安达曼群岛安达曼入文身用石英石、猎猪用时箭或玻璃。毛利人用小刀,马孔德人、赤道几内亚的布比人用锋利的刀,撒哈拉以南的非洲部分部落,除刀之外还有用针和铁烙铁的。[⑭]在古亚洲民族中间,还流行过把染黑的丝线嵌入皮下以像文刺的方法[⑮]。另外,菲律宾也有利用弓的弹力进行文刺的现象。

四是辅助工具——拍针棒,根据高山纯等人的研究,文刺方法中有的民族使用拍针棒,有的则不用。仅就东亚及大洋洲地区为例,使用拍针棒的地区包括:阿萨姆、台湾、海南岛、波罗尼奥、新几内亚、罗德浩司群、萨摩亚、汤加、社会岛、新西兰、马歇尔、波拿巴、宋索尔、帕拉维、亚普、乌尔希、东南亚、美拉尼西亚、波利尼西亚、密克罗尼亚;不使用拍针棒的地区包括:南岛(冲绳诸岛等)、阿伊奴、高丽、丘库吉、爱斯基摩、缅甸、印度等。

人类学者的调查表明,当代绝大多数仍保留文身习俗的原始部落所使用的工具基本上都是纯天然性的,但随着铁器等的使用,其中也有许多改进了自己的文身工具。

3痕工具

所谓“剺痕”,指用碎石片、水晶片、刀等尖利器物划割皮肤(也有填入墨汁等颜料的)形成隆起的条纹。调查显示,采用剺痕方式文身的民族有澳洲人、明科彼人、阿伊奴人、阿萨姆的纳格人、所罗门岛民、新西兰的马里奥人、阿伊奴人、古代日本人等。《旧唐书》(卷一九五)中有关于古代回纥人类似有此俗的记载,时人称为“剺面”。

按照格罗赛的观点,剺痕方式的文身流行在皮肤黑暗的民族中间,“黄色的布须曼人和铜色的爱斯基摩人实行刺纹,而深黯色的澳洲人和明科彼人则用剺痕”。[⑯]如果从颜色的明暗对比度来看的话,肤色深的人即使文刺出图案,由于皮肤黑色太重,所以视觉效果不是很明显,而剺痕的结果是“事后会在黑肤上长出较淡色的浮像来”[⑰],由于图像就像浮雕一样浮在外面,其视觉效果就比较好了。

据笔者的考察,有剺痕习俗的原始民族多使用燧石、石片、贝壳、小刀等工具进行剺割。

 

二.文身工具的演变

文献记载和民族志调查表明,文身的种类不同,其工具有很大的差别。同时,不论是哪一种文身形式,其所使用的工具都在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整体上看,文身工具大致经历了原始、古代和现代三个发展阶段。

1.原始时代的文身工具

这里所说的原始时代即指狩猎、采集阶段。分析表明,这一时期的文身工有个共同的特点——几乎都是纯自然物。诸如爱斯基摩人、阿伊奴人、冲绳人、菲律宾人、波罗尼奥人、印度人、澳洲人、大洋洲人、台湾高山族、海南黎族等,所使用的文身工具就是其身边的带刺植物(如白藤等)的刺,而一些美拉尼西亚人、波利尼西亚人、密克罗尼亚人等,则使用鸟、鱼、人的骨头以及鲨鱼的牙齿等。为了清晰起见,笔者把所收集到的有关原始文身民族的文身工具的资料作了归纳(参见表1)。

表1 部分文身民族的原始文身工具

地区、民族、族群

文身工具

爱斯基摩人

藤类植物的刺

菲律宾人

藤类植物的刺

菲律宾群岛内库利特族

贝壳等

阿伊奴人

藤类植物的刺

冲绳人

木棉针、凤尾松的刺

波罗尼奥人

藤类植物的刺

印度人

藤类植物的刺

澳洲人

藤类植物的刺

大洋洲人

藤类植物的刺

台湾高山族

柑桔类的刺

海南黎族

黄藤针、拍针棒

彝族

荆棘

苏丹努巴人

水晶片等

安达曼人

石英石

摩萨亚人

形似小凿的骨器

喀罗人

豪猪刺

美拉尼西亚人

鸟、鱼、人的骨头、鲨鱼的牙齿

波利尼西亚人

鸟、鱼、人的骨头、鲨鱼的牙齿

密克罗尼亚人

鸟、鱼、人的骨头、鲨鱼的牙齿

古代日本人

尖石器或植物的刺等

阿萨姆的纳格人

燧石、石片等

所罗门岛民

燧石、石片、贝壳等

新西兰的马里奥人

燧石、石片、贝壳等

从表中所列信息来看,几乎所有的原始民族所使用的工具都是自然界中原生态的植物的刺、动物的骨骼以及水晶等矿物碎片。当然,这些被人们当作文身工具的东西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锋利,也许这是使它们成为文身工具的真正原因。

2.铁器时代的文身工具

随着铁器时代的到来,人们不但懂得了铁具有坚韧、锋利的特征,而且认识到其持久不坏的耐用性特点。于是,在文身工具发展史上,以铁制器具为代表的金属文身工具应运而生并长期为许多文身民族所爱用(参见表2)。

表2 部分文身民族的铁器时代文身工具

地区、民族、族群

文身工具

苏丹人

铁器烫或刀片

爱斯基摩人

东西伯利亚人

毛利人

小刀

马孔德人

锋利的刀

赤道几内亚的布比人

锋利的刀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部落

刀、针和铁烙铁

匈奴、突厥等

布朗族

铁锥或针

水傣

铁针或钢针

泰雅人、赛夏人

刺针

排湾人

小刀

鲁凯人、卑南人

小刀、刺针

阿伊奴人

小刀、日本剃刀

南岛人即冲绳、琉球人

金针、银针、缝衣针

我们把表2中各文身民族的文身工具和表1比照一下的话,就会得出这样的印象:文身工具的发展是与社会生产方式等的发展同步的。

3.现代文身工具

再来看一看近现代的文身工具,更会让人感觉到时代的步伐。1891年世界上第一台电动文身机在美国问世并获得了专利,这在文身领域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变革,它为文身走上机械化、自动化的道路开辟了道路。自此以后,文身的发展可说是日新月异,逐渐向小型化、自动化方向发展。20世纪60年代,英国开始使用空心细针文身机,它可以按照图案一次性完成自动文刺花纹和上色两道工序。电动文身机的发明与使用大大推动了文身的发展。如今的电动文身机,一般针头有1针、3针、5针、8针、16针、24针及32针之別,直接利用虹吸管原理吸墨汁进行文刺,极为方便。今天的文身机已经进入了电脑时代,出现了所谓的电脑绘图文身机,即先用电脑绘制要文刺的图案,然后再用机器纹,其准确度更高了。

 

文身工具的改进,使文身的痛苦程度逐渐减小,于是那些爱美而又惧怕痛苦的人纷纷加入了现代文身的队伍之中。在美国,电动文身机的出现,以印制图案进行文身的人迅速增多,一时间自称“文身部落”的文身者随处可见。尤其是中下层社会成员中的所谓新潮青年、劳动阶层、摩托车手、重金属乐队成员、运动员等,都以文身为荣。直到今天,美国仍然是世界现代文身的制造和传播中心。

通过对文身工具演变历史的回顾,我们认识到,文身工具的演变大致经历了植物、动物刺(碎石片、水晶片、动物骨刺等)→铁针、铜针、银针等→钢针等→手动文身机→电动文身机……这样一个从植物、动物到金属的进化性过程,也就是从天然物到人工制造物的进化过程,这恰好与人类制造和使用其他工具的历程是一样的。在经过千百年的岁月之后,今天的文身工具无论材料还是使用的便利程度上都发生了质的变异。

三.文身工具的特征

通过以上对各民族文身工具演变历史的追寻,我们发现,文身工具的演变史与人类认识自然和自身程度的深入以及技术的发展是同步的。在对世界各文身民族的文身工具的分析之后,笔者认为,文身工具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1.地域性

原始民族文身工具的选择有很强的地区性特征,与当地的动植物等的种类有直接关系。从世界各地各文身民族的文身方式的分布上来看,具有一定的地域性特征。生活在热带的民族多采用绘身的方式,生活在温带的民族多施文刺之法,而居住在寒温带、寒带的民族则多用剺痕。当然,这种界限并不是绝对的,最多的情况还是两、三种方式并存。但是,如果从文身工具特别是原始文身工具的角度来看,则其地域性特征较为突出。如前所述,亚洲人多用藤类植物的刺,美拉尼西亚人、波利尼西亚人、密克罗尼亚人多用鸟、鱼、人的骨头、鲨鱼的牙齿,所罗门岛民、新西兰的马里奥人用燧石、石片、贝壳等,菲律宾群岛内库利特族用贝壳文刺等等。世界各地区的民族之所以选用不同的文身工具,主要还是因为其生活的环境之中存在大量能够充当文身工具的原材料。反过来说,如果他们生活的那个地区没有诸如贝壳或者藤树的话,那么自然也就不存在相应的文身工具了。例如对于古代匈奴人来说,他们不太可能使用美拉尼西亚人的鲨鱼牙齿进行文身,因为漠北没有鲨鱼。

2.传承性

人类学调查发现,世界上许多文身民族诸如黎族人、独龙族人、高山族人、萨摩亚人、澳洲人等的文身习俗都保持到了现代社会。既然文身习俗在文身民族中一直传承着,那么其文身工具也自然就一代一代地传承下来了。从这一点上看,文身工具的传承性特征是极为突出的。

3.时代性

当我们对文身工具的发展历史作了回顾之后,就会自然得出“文身工具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结论。从开始的动植物刺、石片、贝壳等自然性工具到后来的铁质、铜质等金属工具再到今天的文身机,文身工具的每一次变化都体现了时代的步伐,展示了时代的特征。同时,每一次文身工具的进步,都给文身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是文身习俗逐步从原始走向现代。

四.文身工具演变的意义

前面的分析告诉我们,文身工具随着时代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从原始的动植物针刺到今天的文身机,文身工具经历了三次大的演变。那么,这种演变又有什么意义呢?

笔者的研究表明,文身工具的演变具有以下三个层面的意义:

第一,丰富了纹样、提高了效果。对处于不同阶段的文身民族的文身纹样以及现代文身纹样的比对、分析表明,文身工具的每一次进步都会提高文身的纹样效果,使纹样越来越逼真。特别是现代文身机出现后,不仅文身纹样越来越具有绘画、雕刻、摄影等特征,而且大大丰富了文身纹样的种类和数量。

第二,减少了痛苦。虽然文身是痛苦的,但由于文身习俗是文身民族维持其社会生活正常运转的一个重要的手段,因此这种习俗被沿用了千百年。不过,为了减少被文身者的痛苦,人们还是在工具和手法上下了很大功夫。前面谈到的文身工具的演变历程就证明了这一点。显然,金属工具比动植物的针刺要锋利的多,而现代文身机的针头更加锋利。锋利的工具一方面可以提高效率,另一方面大大减少了被文身者的痛苦。

第三,促进了文身文化的解构与重构。研究表明,文身工具的演进推动了文身从原始族群向非文身民族社会的扩张。工具的进步使文身的痛苦减少了,一部分非文身民族的人便逐渐接受了这种极具特色的“装饰”形式。例如,我国唐宋时期,在社会各阶层中都曾经流行过文身;1891年世界上第一台电动文身机在美国问世后,欧美世界便掀起了文身热等。随着文身的世俗化,文身也就从习俗逐渐演变成了个人性或群体的装饰物或者标志等。如此看来,文身工具的演变,促使原来的文身文化——原始文身习俗在世俗社会中逐渐解体(解构),同时演变成了一种新的文化形式——现代文身文化。

结语

通过以上对世界各民族文身工具的演变历史和特征的分析,我们认识到,文身工具的演变经历了原始自然阶段、古代金属阶段和现代机械阶段三个历史时期,其发展与人类生产力的发展是同步的。在采集狩猎阶段,人类文身所使用的工具基本上纯天然的植物刺活着尖利的石片等,进入铁器时代以后就出现了铁制的文身针,后来更有铜针、钢针、刀等,而现代的文身机更是反映了今天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同时,世界各文身民族在文身工具的选用上具有明显的地域性、族群性差异,这是文身民族所生活的自然环境使然。当然,现代社会的文身工具的一致性特征,又反映了文化传播的真实存在以及现代文化的全球性特征。

总之,文身工具的历史及其特征为现代人解读人类的历史过程、探究人类文化的起源提供了一条途径。通过这条途径,还可以找到一些人类文化差异产生的根源,并为其差异性提供佐证。同时,对文身工具的历史演变及其特征的研究表明,工具(技术)的每一次进步都促进了文化的解构与重构。

 

 

 

注释:



[①]刘敦愿:《再论半坡人面形彩陶花纹》,《考古通讯》1957年,第5期。

[②]格罗塞:《艺术的起源》,蔡幕晖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10月。

[③]刘咸:《海南黎人文身之研究》,《民族学研究集刊》第1期,国立中山文化教育馆,1936年。

[④]李德洙主编:《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史》,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年6月,第1380页。

[⑤] 《思想战线》编辑部编:《西南少数民族风俗志》,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1年11月,第171页。

[⑥]玉溪地区民族事务委员会行署文化局编写:《云南玉溪兄弟民族》,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 1984年9月,第148—149页。

[⑦]赵世林、龙琼华:《傣族文化志》,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7年版,第434页。

[⑧]国家民委民族问题五种丛书编辑委员会:《中国少数民族》,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1年5月;《独龙族社会历史综合考察报告》,《民族调查研究》专刊,第一集,云南省民族研究所,1983年12月,第37—40页。

[⑨]陈国强:《高山族风情录》,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年4月,第94页。

[⑩]吉冈郁夫:《文身人类学》,东京:雄山阁,1996年9月,第120页。

[⑪]同上。第158页。

[⑫]小原一夫:《南岛入墨考》,东京:筑摩书房,1962年11月,第52页。

[⑬]高山纯:《绳文人的入墨》,东京:讲谈社,1969年9月,第221页。

[⑭]徐一青、张鹤仙:《信念的活史:文身世界》,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5月,第175--178页。

[⑮]高山纯:《绳文人的入墨》,东京:讲谈社,1969年9月,第218--220页。

[⑯]格罗塞:《艺术的起源》,蔡幕晖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10月,第52页。

[⑰]同上。第53页。

 

作者简介:

王晓东(1968年4月——),男,承德人,法学博士,鲁东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

研究方向:文化人类学,中日传统习俗文化比较

通讯地址:(264025)山东省烟台市芝罘区红旗中路186号 鲁东大学外国语学院

电子邮箱:xdwg2005@126.com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lixj | 阅读: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评论声明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