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游客 登录 注册 搜索
背景:
阅读新闻

韩德明:毛南族舞蹈生态考察报告

[日期:2009-06-03] 来源:本站  作者:韩德明 [字体: ]

毛南族舞蹈生态考察报告

广西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 韩德明

摘要:毛南族傩舞是具有宗教特征的民间信仰仪式舞蹈,与别的民族的民间信仰舞蹈不同,其舞蹈者是“三元公”,这些“三元公”他们信奉的是“梅山教”,有一定的入教仪式与师传方式,遵守一定的教规,而舞蹈本身就是一种仪式,这就给毛南族傩舞确定了其民间宗教舞蹈的基调。

关键词:毛南族 傩舞 三元公

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是毛南族主要聚居的地方,据2003年《广西年鉴》统计,全县有毛南族人口5.65万人,分布在上南、下南、木论、川山、水源等乡镇,其中又以下南毛南族乡为主要聚居点,有人口20002人,其中98.2%为毛南人,具有很明显的大分散小集中的居住特点。由于下南毛南族乡是毛南族最集中居住的地方,也是毛南族发源地,因此就以此作为对毛南族舞蹈生态考察的选择点。下南乡位于环江毛南族自治县西南部,东邻水源镇,西靠南丹县,北连木论乡,南接河池市金城江区。地处云贵高原南麓,是云贵高原的余势,属喀斯特地貌,山多为石山,或连绵相环,或孤峰险立,山坳杂错、河谷曲绕,毛南人世代就居住在稍大一些的山坳里。下南村是乡政府所在地,也是一个由群山环绕的大山坳,离县城大约有40公里,由县城坐车到下南临近乡府所在地时,从山腰可看到下南村的全景:房屋靠一座小山坡而建,四周沟壑纵横,大大小小的屯落散布其间。2004年3月初,我以下南村为中心,对附近的村屯进行了为期7天的考察。

一、傩舞的发现与现状

这次考察的对象是毛南族的傩舞。过去人们一直认为毛南族没有舞蹈,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修篆《中国舞蹈集成·广西卷》,环江县编写组展开普查,发现在毛南山乡的民间还原仪式中有舞蹈的形态,经专家们的鉴别确认其为民族民间的舞蹈形式,时值傩文化研究正在兴起,便称之为傩舞。傩舞一词是学者在对傩文化进行研究时把这一类用于祈福禳灾的民间祭祀舞蹈归结起来的统称,毛南人则称为“条套”。“条套”的发现引起当地政府和有关学者的关注,在各方的努力推动下,毛南族傩舞“万岁娘娘洒金花”、“三娘与土地”先后于1994年、2004年参加日本第二、第四届民族传统文化艺术节的表演。毛南族傩文化的发掘,引起了美国、日本、韩国、法国、台湾等地的学者的重视,纷纷来环江县进行考察,当地政府通过与学者们的交流,认识到这是毛南族文化的瑰宝,也展开了相应的研究与保护措施。2003年5月至7月,县委宣传部组织了有关人员对毛南族傩艺术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毛南族傩艺术”调查与集训活动,调查组先后走访了下南乡的下南村、波川村、堂八村、玉环村、下堂村,木论乡的木论村,上南乡的上受村等地,在他们的调查报告中说到:

“1、目前从事毛南族还愿仪式的道公30人左右,共分为4个团队,其中下南乡有3个团队,木论乡有1个团队。其中下南乡波川村的谭道正队,共有11个人,其队员分别来自下南乡的堂八村、下堂村、川山镇的下田村,年龄最大者为73岁,最低者为37岁;堂八村的谭三岗队,共有9人,最大者为70岁,最小者30岁,其队员分别来自下南乡的堂八村和玉环村、上南乡的下爱村;木论乡卢长权队共7人,年龄最大者为62岁,最小者为30岁;另外一个队拒绝参加集训,具体情况不明;

2、各队的道具都比较齐全;

3、会跳舞的人不多,目前掌握傩戏套路最多的只有谭道正队的谭金烈,现已61岁,基本上能把傩戏的各种套路表演出来,其他人只会一些简单的动作,能熟练掌握打击乐的只有两个人,会吹唢呐的只有上南乡上爱村的覃托山,理解傩舞内涵的人也不多;

4、毛南族的还愿仪式在毛南族中依然盛行,但在举行仪式过程中傩戏的成分越来越少;

5、此次集训,是傩戏艺人几十年来的第一次集训,虽然恢复了一些基本动作,但因时间短,而收效不大;

6、综上所述,可以断言,毛南族傩戏已濒临绝境。”

这份调查报告对造成毛南族傩艺术现状的原因作了三个方面的归纳:

“1、傩戏本来是还愿仪式中的一个项目,其目的是娱人,因受各种现代娱乐项目的冲击,傩戏的娱乐性逐步降低;

2、道公住所比较分散,不便于集中操练,都是平时不练,临时凑合,使傩戏中原有的艺术成分逐步流失;

3、受政治运动的冲击。还愿仪式是一种迷信活动,建国以来,数十年间,在屡受打击的情况下,基本处于地下活动状态,这样,道公们就只会念经,不再练舞,形成了糟粕犹存,精华已尽的局面。”

就我在考察中所了解到的情形看,毛南族傩艺术现状基本与环江县调查组的报告内容相同。但有一点调查组没有提到,自1994年毛南族傩舞参加日本国际民族传统文化艺术节后,当地政府对毛南族的文化有了新的认识,了解到宗教信仰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而毛南族的傩艺术又是以还愿这种独特的民族民间信仰为存在条件的,因此在尊重民族传统习俗的前途下,对毛南族的民间祭祀仪式——还愿,没有进行过多的行政干预,也不把它作为封建迷信活动施以管制,而是给它一定的生存空间,并对傩艺术进行挖掘、培训(调查组的行为就是保护措施的具体体现),这使依附于这种傩祭仪式的傩舞、傩戏、说唱、剪纸、傩面雕刻等民间傩艺术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在该报告中将毛南族傩艺术统称为傩戏,这是在艺术形态分类认识上的差异,实际上毛南族傩艺术仅用傩戏、傩舞这样的单一艺术形式来概括有所偏颇,它是诸多民间艺术类型杂合在里面的。我以为舞的形态更为突出,故从舞蹈的角度进行考察、分析。

二、毛南傩舞的舞蹈形态分析

“条套”是毛南族的还愿仪式也是毛南傩舞的民间叫法,作为毛南傩舞的称谓“条套”实际上包含了毛南族还愿仪式中的若干个舞蹈。这些舞蹈的形态如何,是舞蹈生态调查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毛南族舞蹈生态考察的核心部分。因篇幅的关系,在这里只取一两个舞蹈来作简要的形态分析。如例:

万岁娘娘送金花

基本节奏: x x x x

基本动作: 张臂平转 起伏碎步 掩袖遮面

起伏碎步是这个舞蹈的主要动作,起伏是指行进时膝部要有曲伸的运动,产生行进时的起伏动感,碎步是指行进的步伐要细密,呈现女性行走的婀娜姿态。

张臂平转是这个舞蹈的次要动作,张臂是将双臂向两侧平伸,宽大的两袖与袍服平展开来,平转是随着袍服的平展身体向左或向右缓缓转动。

掩袖遮面是这个舞蹈的特色动作,以右手抬袖轻掩嘴部,头则微低,以示女性的羞涩之态。

呼吸形态:张臂平转、掩袖遮面都是取自然呼吸,起伏碎步则在“起”的步态中吸气,“伏”的步态中呼气,形成“起”轻“伏”沉的飘忽感。

舞蹈风格:柔媚、和顺、飘逸是这个舞蹈的风格特点,不能带有硬、滞的动感。转要转得柔,走要走的飘,掩要掩出意。

 

瑶王捡花踏桥

基本节奏: x x ∣ x x ∣ x x x x ∣ x 0 ║

基本动作: 前后弹胯 左右摆胯 扭胯 旋胯

前后弹胯是舞蹈的主要动作,胯部是舞蹈的主要动作部位,又叫前后顶胯。“弹胯”是指胯部作前后运动时,重心轴向前向后迅速弹出,以手叉腰上身不动,或以右手执花枝(象征小孩或性器官)置于腹前突出胯的弹动动作。

左右摆胯是舞蹈的次要动作之一,“摆胯”即将胯向左右摆动时,身体不动,重心轴胯部有力地向左、右摆出,手多叉腰以辅之。

旋胯,是摆胯的辅助动作,以小幅度的旋胯然后再用力将胯摆出,让胯摆得有力、好看。旋胯有时也与前后弹胯结合,以较大幅度的旋胯然后突然弹胯,构成“旋”的柔和“弹”的脆两种力量的对比、变化。

扭胯,舞蹈的次要动作之一,以胯的扭动带动腰、腹的方位,但肩部方位不变,形成一股拧劲。

呼吸形态:依节拍的强、弱呼吸,强拍吸气,弱拍呼气。

舞蹈风格:舞蹈要舞得要有棱有角,力的方向有顺有逆,形成胯部运动时多种力量变化的特点——“弹”脆、“摆”稳、“扭”逆、“旋”顺。突出该舞的诙谐风格。

三、傩舞的生态项

生态项是指与舞蹈相关联的各生态要素。毛南族傩舞的生态项有民间信仰文化内涵、舞蹈空间、舞者、服饰(包括面具,下同)、音乐、道具等等。

民间信仰文化是毛南族傩舞依托的文化背景,还愿仪式是这种文化的表现形态。还愿仪式在毛南师公的经文里有其来源的说法:有一个名叫仲定的毛南孤儿由于贫穷娶不起媳妇,经常唉声叹气,惊动了管人间生育的花王圣母(又叫婆王、万岁娘娘等),圣母问其原由,仲定详细告之,恳请圣母为其解难,并许了愿。圣母为其情所动,遣一仙女下凡与之为妻,生了五男二女,日子越过越好。日子过好了,仲定却将还愿之事置之脑后,将还愿文塞进鞋里垫脚。圣母很生气,将仲定的儿女收回,以作惩罚。仲定大恸,后取出愿文,杀牲办酒,敬神还愿。圣母感其诚意,遂送还儿女,一家重获欢乐。这个还愿事由源起之说,传递了两个重要的文化信息:生命的繁衍攸关着家庭、族群的延续、壮大,重诺诚信是人际关系的根本。因此,许愿、还愿构成了民间信仰文化的因果关系链,这条民间信仰文化链包含的内容很多,傩舞就是把这些内容表现出来的一种形式之一。人向神的祈求,人对神的承诺,人实现自己的诺言,通过艺术方式来表现,这就是傩舞依存的文化生态。

舞蹈空间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表演场地,分两块,一块是在屋外的空地布置一张桌子叫做“接师台”,用来迎接三元祖师,跳的是“接师舞”,将三元祖师迎接进“坛场”。一块是“坛场”,在屋内厅堂,是还愿仪式进行的主要场地。由于还愿是在主家的堂屋进行,坛场的设置就颇有讲究。坛场由神坛、敬亲桌、剪花桌、守花房、换装房组成。神坛由竹木搭成两米见方的小台阁,台阁里挂置诸神像放置供品,神坛前放一张长凳摆放法器,长凳前铺两张席子作表演用。敬亲桌放在祖宗牌位下,剪花桌在敬亲桌旁边面对神坛,还愿人坐在剪花桌前正对表演者。观众则散布堂屋的各空挡处,以不妨碍表演、不挡住还愿者为准。这样的舞蹈空间,表演者、还愿者、观看者处于零距离状态,相互间情感的交流非常融洽。这种特定的舞蹈空间实际上也是毛南族傩舞的生存空间。

毛南族傩舞是毛南族傩艺术中的一种艺术样式,由于傩舞是由毛南族师公(他们自称为“三元公”也认同“师公”的称谓,一般不自称道公)来跳的,这些“三元公”是民间宗教的传播者,也是民间信仰仪式的执行者,其“法力”与技艺有一定的传承的方式与规矩。农忙时他们下田间劳动,农闲时他们则依乡民的请求作还愿的仪式,因此他们可归为是半职业的神职人员。傩舞由其仪式的神秘性和庄重性,决定了它只是由少数人掌握的技艺,而非大众共同起舞的舞蹈,同时也由于舞者的特定身份、舞蹈的特定场合,使之成为非普及的大众舞蹈,舞者也就非我们通常所了解的舞台表演的舞蹈者,而是驱邪逐疫的法师,是给人带来福报的神的使者。这样,毛南族的“三元公”具有了双重的身份。舞者身份的特殊性同样也决定了舞蹈文化的特殊性和局限性,舞蹈由舞者来体现,毛南族傩舞必须由毛南族师公来表演,师公就成了承载傩舞的最根本的生态项。

服饰是舞蹈的重要标示物,在毛南傩舞中面具与服饰共同标识所舞是谁。每个神都有各自的面具,并配以不同的服饰。傩艺术面具又叫傩面,毛南人称之为木面。毛南傩面用一种叫做“恩木”的树木雕刻而成,这种木不易生虫,易于保存,而且软硬适中,质感较好。毛南傩面在表情上有善恶之分,在性别上有男女之分,在性格上有急噪、娴静、庄肃、诙谐、慈善之分。每个面具都写有神的名字,使用时先在装扮者头上用一幅宽尺许长约一米的白布以中段由头顶绕过下巴再往头顶包,然后打一交叉让两端从脑后垂下,再把面具戴上系好,这样做是为了防止面具对脸部皮肤的擦伤。服饰多为仿戏袍的样式,没有面具多,但有一定的配合穿戴,哪一个神可以共同使用哪一件袍服,哪一个神单独使用哪一件袍服,都有一定的讲究,不会混乱。面具是人与神区分的标志,戴上面具是神,脱下面具是人,人(法师之舞)的舞蹈与神的舞蹈就在面具的一戴一脱之别。

毛南族还愿仪式音乐包含有几个部分,民歌、开坛歌、经文吟唱、打击乐伴奏等。前三种都没有直接与舞蹈发生关联,舞蹈时只有打击乐伴奏作为舞蹈的音乐部分。伴奏鼓点有欢乐鼓、长筵、一盏酒、路鼓、瑶王搭桥、退光等等,一般来说是一神一鼓点,重复使用的不多。乐器有祥鼓、小木鼓、高边锣、手锣。音乐奏节而趣生,舞者踏节而舞趣,音乐对舞蹈起着引领情绪、控制速度、调节场内气氛的功用,虽然是舞蹈的辅助部分,却是舞蹈不可缺少的生态因素。

毛南傩舞的道具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师公用的法器,一是日常生活的用具。傩舞主要以法器为道具,而使用最多的法器是符窖,毛南师公认为符窖聚集有历代祖师的法力,可以作多种的用途,在舞蹈中表示神的力量;生活用具有刀、斧、扫把等等,都与生活的场景相关,使舞蹈带有浓郁的世俗生活气息。道具的功用不同也把舞蹈所要表达的不同内容体现出来。

四、结论

经过实地考察与文献资料的查阅,基本理清了毛南族傩舞的生态状况,这也是此次考察的目的。毛南族傩舞是具有宗教特征的民间信仰仪式舞蹈,与别的民族的民间信仰舞蹈不同,其舞蹈者是“三元公”,这些“三元公”他们信奉的是“梅山教”,有一定的入教仪式与师传方式,遵守一定的教规,而舞蹈本身就是一种仪式,这就给毛南族傩舞确定了其民间宗教舞蹈的基调。宗教信仰的特质决定了毛南族傩舞必然要依存于毛南族的还愿仪式方能得以延续,民间信仰的生存力量就是毛南族傩舞的生存力量。可以肯定地说,毛南傩舞的文化价值、社会价值要大于它的艺术价值,换句话说,毛南傩舞的艺术价值是在宗教、伦理、人际等文化价值、社会价值中呈现的。艺术最大的功用在于提供了一种有意味的形式,毛南傩舞是以其肢体语言来传递毛南人这个种族的深层文化内蕴和心理积淀,形式的意味就在于此,艺术的价值也在于此。一旦把毛南族傩舞从这些凝聚着民族文化、民族心理的生态项中剥离出来,它也就失去了它所承载的文化意味,也失去了它所存在的价值。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lixj | 阅读: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评论声明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