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游客 登录 注册 搜索
背景:
阅读新闻

文学人类学为中华文明探源提供新思路

[日期:2013-07-15] 来源:  作者: [字体: ]

文学人类学为中华文明探源提供新思路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6月26日第467期作者:记者陆航 实习记者张翼

本报陕西讯(记者陆航实习记者张翼)6月22—23日,“文学人类学前沿问题学术研讨会”在西安举行。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叶舒宪在会上以陕西石峁古城及玉器的新发现为例,阐述了“‘玉文化’如何早于秦始皇武力征服中国两千年”的观点,引起了与会者的反响。

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项目“中华文明探源的神话学研究”已于去年结项,项目负责人叶舒宪表示,玉兵器和玉礼器的出现是华夏文明起源的特有文化现象,“但迄今尚未得到发生学的总体说明”。他关注陕西神木石峁遗址龙山文化玉器,认为石峁龙山文化古城建筑用玉凸显了玉石神话信仰(玉教)的避邪禳敌功能,其原材料供应则揭示了华夏文明资源依赖的“西玉东输”现象,以及“玉石之路黄河段”的存在。

在兰州大学文学院教授程金城看来,彩陶作为一种丰富的文化遗产,与中华文明起源息息相关。他认为,当前,彩陶在中华文明探源中的价值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彩陶的抒情和叙事功能还没有被研究者充分认识”。“施彩于身”、“施彩于物”,这些有意识地绘制纹饰、图案,是巨大的精神创造和审美意识上的飞跃。“彩陶的抒情和叙事,反映了史前‘集体人’的文明尺度,应做深切把握。”程金城对记者说。

厦门大学人类学研究所所长彭兆荣认为,中华“博物”有自己的文化逻辑表达范式,是在传统生活中形成的,而西方的“博物学”、“博物志”、“博物馆”则带有一些西方内涵。“因此,中华文明的‘博物’应该在‘博物体’意义上加以理解和阐释。”

会议召开前,主办方举行了“陕西师范大学文学人类学研究中心”成立揭牌仪式,该中心主任、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李永平表示,该中心的成立对学科观念更新、方法多元和学术视野的提高有着重要意义。研讨会由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会、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陕西文化资源开发协同创新中心等机构主办,百余位学者就文学人类学前沿问题展开广泛深入研讨。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lixj | 阅读:
本文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评论声明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热门评论